“再读历史”:“挟天子以令诸侯”该如何理解?

“再读历史”:“挟天子以令诸侯”该如何理解?

首页战争策略天子令更新时间:2024-06-29

如今,一提起“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们往往会想起曹操,想起曹操挟持汉献帝号令天下诸强,人们之所以有如此想法,都是因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

“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思就是用挟持皇帝以号令诸侯的办法来威服天下,这种手段最早开始于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晋文公。三国时期,曹操因袭了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做法,从而最后攫取了汉朝的统治权。这种办法是在天下大乱时,乱世奸雄获得成功的法宝,而春秋时期、三国时期皆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群雄争霸、天下大乱的时期。

周朝,自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大大减弱,各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边境夷狄族群趁机入侵,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

如此情况下,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辅佐下,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召开“葵丘之盟”,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公开承认了齐桓公诸侯长的地位。至此,齐桓公确立了春秋第一霸主之位。

齐桓公之后,晋文公(重耳)如法炮制,通过“践土之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之所以能够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成为霸主,根本原因在于通过北伐夷狄、南讨楚蛮,打通了各地诸侯通向周朝京师进贡的道路,恢复了周王朝的统治地位,赢得了周天子的尊敬和天下诸侯的敬重,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能够让天下人信服的。

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孔子就大加赞赏,称之“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也沦为同披发与左扣衣襟的夷狄一样的民族了”;朱熹亦称其“皆所以正天下也”;顾炎武更称其“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皆天道也。"

再来看看曹操,当初起兵讨伐董卓,几乎在荥阳为国捐躯;后来袁绍等人打算另立刘馥为帝,而曹操坚决推奉汉献帝,等到退居许昌,曹操从未说过任何一句不忠于天子的话;汉献帝被李傕、郭汜劫持,在曹阳露天而居,与一个逃亡的难民没有两样,相随的群臣没有一个人问过皇帝的死活,而曹操接回汉献帝后,按照最隆重的礼遇安置汉献帝,使他有了安宁的生活和一个皇帝应有的尊严。我们说,曹操的所作所为尽管有自己的打算,但是他的一举一动没有超越一丝一毫的君臣界限,后来哪怕是从实力上讲曹操已经是事实上的皇帝(至于后来的曹丕当另论),但是曹操至死都没有篡逆称帝。

像曹操、齐桓公、晋文公等,在自己实力如此强大时,为什么不自己称帝做皇帝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说起。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天子是圣王一体,受命于天,由天而定,代天来管理天下,天子要承担起对天下百姓的责任,要做到经世济民。不是任何什么人都能随随便便称帝当皇帝的,一句话,什么人当皇帝要符合天道,我们华夏文化自古以来传承的就是天道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化里,天子是代天行道,代天管理天下。天子之下,宗室为王,功勋为侯,贤能为吏,经营为商。这个四层结构,就是天子管理天下的模式,也就是国家权利枢纽的运作模式,同时这更是一种秩序,一种尊崇天道的秩序,一种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都必须遵守的秩序。

商再大,大不过吏;吏再大,大不过侯;侯再大,大不过王;王再大,大不过天。当然,商做大了,可以进阶吏;吏做大了,可以进阶侯;侯做大了,可以进阶王。王,能不能进阶做天子,则要看是否能承担对天下百姓的责任,要看天子是否已经失去天道,这需要由天而定。

研读中国历史,发现这个四层结构可以说贯穿始终,每当这个结构被打乱时,天下必定大乱,群雄割据、揭竿而起就会层出不穷,而当这个四层结构重新确立以后,国家就会重新稳定。从深层看,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在重塑这个四层结构。

齐桓公、晋文公乃至后来的曹操,他们都深谙天道思想,深知秩序的重要,虽然在自己实力鼎盛时期可以成为霸主,可以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但是绝对不能做出有违天道的僭越之举。

天下的道理,无非就是顺从和逆乱:顺天道,则昌;逆天道,则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