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战旗村:盘活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四川战旗村:盘活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首页战争策略闲置战棋更新时间:2024-07-12

从成都犀浦出发,乘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行驶35公里便到了战旗村。

从集凤大队到战旗村,时代的洪流裹挟发展变革冲击而来。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如今,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集凤大队摇身一变成为村强民富的战旗村。

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入口(张畅/摄)

过去的战旗村,村里作坊数量众多,而这些作坊使用燃煤锅炉产生的污水则直接排到河沟中。不管是生活生产还是经济收入,都因为产业发展方式的落后而远远不如其他地区。党的十九大以来,战旗村以生态、旅游等新姿态,利用村集体资金打造民俗旅游仿古街“乡村十八坊”,在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把原来闲置的场地盘活,发展乡村旅游,持续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农副产品销售。

2018年8月,占地80多亩的“乡村十八坊”对外开放,前店后坊,既有当地的特色农副产品,也有非遗展示。“十八坊”,既指十八个非遗传承大作坊,也代指在这里经商农民的十八般“武艺”,每家商铺都有每家的特色。

“村子搞乡村振兴嘛,要回来支持一下。”米花坊的老板刘世春如是说。1992年离开这个村庄,踏遍全国十三个省份,在2018年下半年乡村十八坊建成后,刘世春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开起了店铺,他也乐呵呵地说:“离家近,我也愿意建设自己的家乡。”

米花坊老板刘世春(张畅/摄)

乡村十八坊项目是战旗村农民合作社利用闲置的村集体资产建设用地,发动群众自筹自建、共同运营、自我管理和共享收益。入驻的店铺都是通过公开竞拍、择优选取,第一年免租金,一年后经营收入按比例分成,将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布鞋、酱油、豆瓣等十几种农村土特产推到前台,同时实现1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受益者不仅有本村村民,还有附近其他村落的人们。薯脆麻花坊的老板刘泽安便是同镇不同村的居民,以前在四川大学做了二十多年薯脆麻花的他,也在乡村十八坊建成后闻讯而来。

薯脆麻花坊老板刘泽安(张畅/摄)

此外,战旗村还以土地租赁、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建起了杏鲍菇、花卉、蔬菜等多个种植基地,村集体经济发展得风生水起。“村子在向第三产业努力发展,但第二产业是村里的主体产业。”战旗村党总支副*、宣传主任李光菊说。蜜味坊的老板杨洪福便是每天上午在乡村十八坊里的店铺看店,下午就会到村里的蘑菇加工厂上班,“店铺有时候销量不稳定,厂里工资稳定,我没开店之前就一直在厂里上班。”杨洪福说道。

蜜味坊老板杨洪福在店里忙碌(张畅/摄)

尊重农业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纪念品商店工作的周女士也说:“村里领导班子还是想到村民的,为村民办实事。”受聘于村里合作社,她也会在乡村十八坊进行蔬菜的售卖。“村子很早就把大家的地收购了,请了专家来,村里几百亩一起种,每年把菜卖出去以后我们再分红。我们又可以去田里打工,也能来这里上班。”她介绍说。

下一步,战旗村将完善乡村十八坊等基础配套设施,并整合利用周边湿地等资源,积极引导村域,把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开发成为以农副产品为特色的旅游产品,把传统农副产品加工工艺过程与农业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开辟参观通道,营造一二三产业互动的良好氛围。

游人如织的乡村十八坊(张畅/摄)

战旗村抓住乡村人才振兴这个关键,率先创办全国首个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培训学院——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战旗村深化与高校、院所、企业、协会等合作,统筹打好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以此为基础,战旗村以“旅游 教育”模式为方向,加快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疫情影响下转变发展思路,不执着于普通休闲乡村旅游,而是向培训旅游发展。战旗村党总支副*、宣传主任李光菊介绍说:“我们要做大会议培训,加紧完善配套,建设酒店等设施。”

借改革之风,走发展新路。村如其名,产业旺、生态美、人才兴的战旗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更如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张畅、马圆圆、万家凝、王文钰;指导老师李娟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