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摩托车为旅行工具,就选择了一种个性化旅行体验。

摩旅者分两类:一类是风雨兼程,体验“在路上”的感觉;一类是随意游走,遇花问香,遇人闲谝;凡此种种,记成文字、拍成视频,在朋友圈、自媒体分享。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国庆过后,读《三国演义》,挑逗了我对古蜀道拦马墙的猎奇心。
周六,起个早床,我和“蓝色妖姬”铃木DL250从成都出发,途经新都、青白江、德阳、罗江、绵阳、梓潼七曲山大庙,穿行108国道翠云廊段。

梓潼演武、剑阁武连、石泉铺,熟视走过。在剑阁秀钟乡指路牌处,右转折入凉山乡。
我把“蓝色妖姬’寄放在凉山铺村一个养蜂人处,进入古蜀道景区。

据古蜀道碑记载:凉山铺到清凉桥的古蜀道全长5公里,拦马墙是其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古蜀道遗迹。
今天看来,在以马代车、江上走船的古代,古蜀道承担着传递朝庭公文、民间鸿雁传书的“高速公路”作用,拦马墙则类似“高速公路”上的隔离栏。

拦马墙现存参天古柏240棵,每25米一棵。“阴阳柏”“观音柏”“望夫柏”“状元柏”“鸳鸯柏”“七仙女柏”“怀胎柏”“石牛柏”“淌肠柏”……念其树名,有些怪怪的。

据传,这240棵粗壮苍翠、树身虬曲怪状的古柏树及三国名将猛张飞镇守阆中时所植,距今近2000年。民间传说,奇树怪木,经年吐纳日月精华,聚天地灵气,易成鬼魅神怪附体。这个说法,是否具有科学依据,无人考证。我且听之信之,不信者,哂然一笑。
景由心生。当天古蜀道上鲜有游人,偶有三两声鸟声零乱树梢之上。风停树静,静如寒蝉。当时,我只顾边走边拍照片,路边长出的一株野花、拦马墙上的一抹旧苔藓、青石板印痕里的一洼水坑,一一“谋*”着相机快门。


拦马墙由条石彻成,糅以糯米浆固定;有些条石或片石杂以泥土彻成。虽经千百年岁月风化,墙体仍依稀可辨一道道马蹄撞墙的印迹。
遥想当年,驿卒催马飞至蜀地,传递六百里、八百里的朝庭加急文书,行经此处,山高路远,险象丛生。
驿卒这碗饭也不是一般人能吃的。跑得快了,有性命之虞,飞坠崖下,粉身碎骨,变成一缕孤魂野鬼;跑得慢了,误了朝庭公文,有饭碗不保,问罪砍头的下场。
为避免驿马失控坠落悬崖,古人在这一段用条石彻成石墙。“拦马墙”即此由来。
拍了拦马墙,我把一棵棵古柏树作为拍摄对象。在拍照时,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画面出现。
站在距“阴阳柏”200步开外,正在相机取景框对焦时,我用眼角余光恍惚瞅到距“阴阳柏”25米远的一棵古柏树有异样,树身上附着一人形,似有若无。眨眼细看,只见树干没有人形。当我再次按动相机快门,这个人形模样的画面又出现在另一棵古柏树树身上,悄无声息,且连续出现四次。

虽看不见表情,但那身形那模样那穿着打扮,恍若可见。顿时心生害怕,匆匆按下快门,转头急走。
仓惶回撤途中,身后似有阵阵脚步跟随,你快他快,你慢他慢,咚咚如心跳。驻足静听,阗然无物,耳畔有山野厉风刮过,铮然作响。

定睛细看,树影未动,日光不乱,路边一棵小草却似有人摇之,左右摆动。此情此景,内心大惧。
紧张感强迫我放快节奏,三步并作两步,想追上前面的游人来给自己壮胆。
在我拍照时,有一面容姣好、一袭红裙的年青女子一路碎步徐行。当时顾着拍照,无暇他顾。年青女子留给我的印象是红得鲜艳,红得刺眼,身轻如燕,莲步无声。

5分钟前,年轻女子与我擦肩而过,照此推算,顶多领先我500米远。不可思议的情形再次出现,任我连奔带跑,狂追1000米外,气喘未定,环顾左右,哪有年轻女子的身影,视线所及,幽深曲折。
瞬间,大骇。疾步跑出。我和“蓝色妖姬”不敢多耽搁,匆匆离开。

事后思之,不可思议之事接二连三:我在拦马墙拍照时,曾记得有三五游人,侧身经过。与其他景区所见游人不同,这些人既不拍照也不驻足观景,拣路而行;偶尔低头轻语,再不多言,飘然而去。
虽隔十数日,记忆犹新,今记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