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水生烟客
编辑|水生烟客
好莱坞影片既是美国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主流思想的导向。
好莱坞的战争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对战争的社会心态的折射,好莱坞的战争影片大多带有反战争和批判人性的倾向,并以美国为例,表达了以个体英雄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血战钢锯岭》,这是梅尔·吉布森最近的一部非常规意义的战争片,与一般的战争片相比,它更多地体现了军人英勇奋战的英勇事迹。
而《血战钢锯岭》讲述的是一个没有携带枪支的战地医生戴斯蒙德:如果说在以往的战争片中,以民族大义作为衡量英雄出生的至高标准,那么《血战钢锯岭》就是以一种信念战胜了一个人。
尽管电影在画面上还是以好莱坞电影的主流风格为主,但它不仅刻画了戴斯蒙德英雄的角色,还对战争和人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叙述,这也是梅尔·吉布森的一种独特视角。
一、战争的批判《血战钢锯岭》是一部比较明确的影片,它以戴斯蒙德英雄成长为主要叙述线索,而一战期间,他的父亲因战争而遭受的心理伤害,则以时隐时现的方式呈现出来。
电影将戴斯蒙德的一生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讲述了戴斯蒙德从孩童到少年的经历,第二个阶段讲述了戴斯蒙德入伍之后的经历,这两个阶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一种二重对立的结构。
按照以往对战时题材的叙述手法,该片首先构筑了戴斯蒙德的良好人生,而后又加入了一些战争元素。戴斯蒙德没有过什么快乐的日子,不过他还是养成了一个开朗、仁慈的人。
每当他看见别人流着血,就会立即把他们带到医生那里,也正是因为他的仁慈,才让他认识了自己一生中最爱的戴斯蒙德和护士桃乐丝;
但戴斯蒙德的加入却使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情,使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一个国家的公民,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军人。
但是,进入军队,就代表着戴斯蒙德原本幸福的人生要被推翻了,他必须在军队里进行军事培训,还要经受战争的考验。
这部电影在讲述戴斯蒙德的历史的时候,也用并置的手法展示了戴斯蒙德的父亲在战争中所遭受到的心理压力。戴斯蒙德的爸爸汤姆·道斯是一战老兵,他在一战中负伤退役。
汤姆·道斯虽然保住了自己的肉体,但他的灵魂已经支离破碎,他觉得自己已经回到了过去那个平静的故乡,仿佛置身于一片战争之中,无法自拔。
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用酒来麻醉自己,但这并没有缓解他的心理阴影,相反,他变得更加暴躁,以前温和的他,现在经常喝醉了,对自己的老婆拳打脚踢。
电影以戴斯蒙德的父亲为例,展现出了美国军人在战斗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哪怕他们能够在战斗中活下来,也永远不可能走出这场灾难,这场战斗给他们带来的痛苦,要比身体上的痛苦要多得多。
二、人性的评判在否认和批评战争的同时,战争片也在反思和评价人类的本质。《血战钢锯岭》里,戴斯蒙德·道斯虽然在小时候犯下了两件令他终生遗憾的事。
一次差点害了自己的弟弟,一次差点*了自己的父亲,但自从戴斯蒙德·道斯确立了自己的信念,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准则后;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没有携带枪械的情况下,在战斗中救人,都展现出了戴斯蒙德·道斯作为一个男人的品质。
戴斯蒙德的哥哥毫不犹豫的参军,以及他在医院亲眼看到的源源不断地从战场输送过来的伤员,都让戴斯蒙德产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成为不*人,只救人的军人。
他认为个人的情感与生活远不及上战场重要,所以,他才会在拥有一段真挚的感情后,选择了上前线。
《血战钢锯岭》里没有太多的角色,也没有完全的坏人,就算是坏人,也会给观众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举个例子,霍威尔军士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军人,在他看来,勇敢、体力和武器都是在战争中战斗的必备条件,他很难想象一个美国士兵会为了自保而放弃武器。
于是,霍威尔上士便认定了性格乖张的戴斯蒙德是一个不配在他麾下操练的胆小鬼,还仗着自己的权势欺压戴斯蒙德,还被同僚们揍了一顿。
然而,当霍威尔走上战场的时候,他却表现得非常的勇猛,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可能地多*敌,并且要保住自己的战友。
在霍威尔被困在壕沟里整整一晚的时候,戴斯蒙德冒着生命危险,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将他安全地带到了钢锯岭。
戴斯蒙德的举动,向霍威尔证明了,戴斯蒙德并不是一个懦弱的人,他甚至可以说,他的意志和勇气,远超一般的军人。
而且,由于葛洛弗上校的职位较高,他也像霍威尔军士一样,把戴斯蒙德看作是一个胆小鬼,因为他的出现是对他们所有人的侮辱;
他不敢相信,在这样可怕的战争中,没有武器的战士会是什么样子,他觉得一个军人没有武器,就没有任何意义。
但最终,戴斯蒙德一晚没睡,拯救了七十五个战士,葛洛弗队长大为震惊,他承认戴斯蒙德的勇敢与坚强,决定尊敬戴斯蒙德的私人信念,并在第二次登上钢锯岭时,近乎哀求地请戴斯蒙德参加基督教安息日的战斗。
不管是霍威尔上士,还是葛罗佛队长,都已经由最初的反派角色,变成了一个积极的角色,也就是因为一开始对于戴斯蒙德的误会,大家才会觉得,戴斯蒙德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战斗,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
三、信仰的审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的西方、音乐剧之外,出现了另外一种重要的类型电影,即战争电影。
从一开始,它就以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方式贯穿了各种影片,并逐渐成为美国主流影片的主流。美国战争片的叙述以反战为中心,而美国民族的英雄气概则成为美国战争片构思和人物塑造的中心。
在美国的传统战争片里面,作为一个美国军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的胆量和实力去击*更多的对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去摧毁对手,获得胜利。
戴斯蒙德·道斯是美国真正有故事的一个人,信奉基督教,却不肯拿枪上阵,坚持自己是为了救人而上战场,冲绳一战中,赤手空拳救下75名战友,这一传说让他被写进美国史册。
所以,梅尔·吉布森选择了戴斯蒙德这个真实事件作为大屏幕,更愿意用视频来讲述一个信念的威力和神奇。
就像梅尔·吉布森的其它战争电影一样,一位英雄必须拥有非凡的勇气,强大的力量和智慧,以及对自己的信念。
比如《勇敢的心》里,威廉·华莱士在临死前依然坚信着自己的自由,而他所说的“解放”则是他对自己信念的最好诠释,也是威廉·华莱士对自己的信念的最好诠释。
在《血战钢锯岭》中,戴斯蒙德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去打仗救人,并且始终坚守着赤手空拳上阵的原则,这种信念来自于儿时的经验。
戴斯蒙德出身于一个风光秀丽的高山之乡,天性给了戴斯蒙德勇气,他常常跟随他的兄弟攀登险峻的悬崖。
但是,在一场游戏中,他差点*了自己的弟弟,成为了戴斯蒙德日后最大的动力,他自己都被自己的力量吓了一跳;
他认为,所有的疼痛都来自于暴力,因为它会让人身心俱疲,它不但会改变另一个人,还会影响到加害者的心灵。
《血战钢锯岭》中,并没有将戴斯蒙德带着武器上战场这一点,而是为了证实,戴斯蒙德的信念,在这个时代,同样也是一种个体作战的手段,没有同伴的帮助,光凭戴斯蒙德的理念,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不过戴斯蒙德的信念在钢锯岭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并不只是因为戴斯蒙德一晚未睡,拯救了无数战士,更重要的是,他所展现出来的勇敢精神,也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
在之前的集训中,每个人都是悍不畏死的勇士,但一旦上了战场,哪怕是最勇敢的人也会感到恐惧,因为死亡就在眼前,没有人会去想那么多,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躲在壕沟中颤抖。
不过,信念给予戴斯蒙德无限的力气与胆量,在绳索把他的两只手都磨成肉酱时,他还在向神祈祷,希望能救下另一条生命。
哪怕是在黎明时分,失去了黑暗的庇护,戴斯蒙德也依旧在努力地营救着自己的同伴,并且在钢锯岭的时候,霍威尔军士也赶到了这里。
相比之下,葛洛弗上尉就显得很沮丧了,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认为自己是个崇尚暴力的人,如果用武力解决不了这件事,他就会变得非常疲惫。
最后,拥有基督教信念的戴斯蒙德说服了大家,让大家觉得神与自己同在,大家都顶着戴斯蒙德的信念向钢锯岭发起了冲锋,哪怕面对的是死亡。
结语梅尔·吉布森导演《血战钢锯岭》以一种辨证的批评式叙述风格,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的一生。
钢锯岭战役中,他拯救了七十五个人,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些被拯救的人都认为自己注定要在钢锯岭死去,是戴斯蒙德让他们重获新生,让他们有了重新活下去的动力。
电影将故事分成两部分,形成了一种二重天的叙述方式,不过这一次的叙述却是在为接下来的战斗铺路,这让戴斯蒙德的信念更加坚定,同时也彰显出了他在残酷的战斗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梅尔·吉布森以一个真人真事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不同的战场,而戴斯蒙德所坚持的信念也体现出了美国的个性,他忠于自己,坚守自己的信念;
哪怕是抛弃了自己的爱情,抛弃了自己的亲人,抛弃了自己的人生,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这也使得《血战钢锯岭》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宗教色彩。
【参考文献】
1.王彩云《从历史到影像:《血战钢锯岭》改编分析》
2.[美]托马斯·沙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好莱坞“战争片”》章杉,译
3.林国淑《关注的层面与角度一一对我国战争题材电影与好莱坞同类题材电影的思考》
4.王扬《美式英雄是否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浅析美国影片英雄人物的模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