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突破」第2课 列囯纷争与变法运动

「重难突破」第2课 列囯纷争与变法运动

首页战争策略战国争霸2更新时间:2024-05-07

第2课 列囯纷争与变法运动

【重难突破】

1.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大”时代特点与“三大”发展趋势

(1)“三大”时代特点

①大动荡:战国不断—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

②大变革:政治上,春秋争霸,分封制瓦解;战国改革,地主阶级专政建立。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私田出现,封建生产关系确立(战国时期)

③大发展: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民族上,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上,思想解放,科技进步,文艺繁荣。

(2)“三大”发展趋势

①从分裂到统一:在不断战争中,诸侯国数量由多变少,规模由小变大,最后由秦统一全国。

②各民族相互融合:在战争环境中,华夏族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缩小了各民族的差异和隔阂。

③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在战争和动荡下,贯穿着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交替变革。

【唯物史观】

(1)运用辩证观点认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一方面使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一些诸侯国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为以后统一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社会大变革的背景所决定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都对其出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频繁,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强化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经济。

(4)文化: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诸侯国变法的思想理论依据。

3.百家争鸣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社会:诸侯争霸,礼乐制度崩溃,社会正经历巨大变革。

③教育:私学的兴起使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从而造就了一大批阅历丰富和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

④阶级: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招揽人才,士阶层活跃。

⑤政治环境: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社会环境相对自由,使得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⑥科技:科学技术取得较大进步,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

⑦文化:争霸战争使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传播、碰撞、渗透与交织,提供了文化*的机会。

⑧学术:不同学派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2)影响

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开放宽容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百家争鸣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百家争鸣思想主张的异同

(1)相同点:诸子百家思想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他们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都含有经世致用的色彩,都希望调整混乱的社会规范,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2)不同点

①儒家:孔子的主要思想集中于遵守周礼,重在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不适合当时兼并战争盛行的社会现实,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开始带有教化的鲜明特征。

②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思想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并且还有部分传统科技的内容。

③法家:“以刑去刑”“至德复立”等表明了用严厉的社会规范调整人们的行为,同时,与儒家思想也有相同之处。

④道家:其思想遵循客观规律,天地万物的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不需人力安排,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农业上牛耕和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手工业中的各行业都出现了技术革新,推动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农业方面,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方式瓦解,形成以个体农业为特征的封建小农经济;手工业方面,奴隶社会“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个体手工作坊和商人开始大量涌现,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3)土地制度的巨大变化。努力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瓦解,代之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

【唯物史观】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解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枷锁,而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关系变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牛耕开始使用并得到推广,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随之发生变化。

(2)主要表现

①社会性质: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建立。

②生产方式:冶铁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的发展,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个体农业为特征的封建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③阶级关系:由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到新兴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④政治体制: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地方从封国制向郡县制转变。

⑤文化学术: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和学术,即“学在官府”的官学合一传统被打破,教育和学术下移,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即“学在民间”。“士”阶层的崛起,有助于社会的转型。

(3)实质:奴隶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的形成。

(4)历史趋势: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由分裂割据混战逐渐走向统一。

7.商鞅变法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②进一步废除了井田制,扩大了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

③普遍推行县制,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权模式。

④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位制。

⑤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法令得以贯彻执行。

⑥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变革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2)评价

①积极性

a.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开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c.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②局限性

a.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b.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c.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如公开承认占有奴隶得合法性等。

d.压制工商业的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8.深度认识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1)必然性

①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②各国疆域的扩大,人口的增长。

③日益严峻的兼并战争。

④人口流动的频繁和旧有村社传统的解体。

⑤各国在兼并战争下吸引人才的内在要求。

(2)目的

①适应经济和上层建筑领域变化的需要。

②打击旧贵族势力,建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新的官僚制度。

③在社会风尚和社会管理方面适应新的社会机制。

④富国强兵。

(3)意义: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实质上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功。

①各国国君的名号和职权发生了变化。

②以文武分职为特点的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建立起来。

③君主继承制得到发展。

④郡县制取代了分封采邑制。

⑤新的官吏管理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⑥为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9.中国古代改革的现实启示

(1)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都必须要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因触动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身特色的改革之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