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争霸与第一帝国

殖民争霸与第一帝国

首页战争策略殖民冲突高级战争更新时间:2024-06-14

“光荣革命”后,英国已具备了向外扩张的条件。当时,新的政治制度已经确立,由此而造成的政治冲突也已经结束。重商主义已经为朝野上下所接受,对外贸易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国计。辉格党长期执政,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保障,这个党代表着英国最大的土地贵族,但同时也代表以伦敦为基地的海外大商业利益。托利党则代表地方中小贵族的利益,他们的眼界比较狭小,更具备地方性和保守性。

威廉三世继承王位后,英国就被拖进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就戚廉的本意而言,他要把英国拖进荷、法之间的长期争执,从而有利于荷兰方面;但就英国方面而言,这却符合它已经面临的扩张需要,因此受到广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辉格党的支持。在长期的战争中,辉格党总是取一种积极的姿态,而托利党则经常表现得非常勉强。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英国参与的第一场战争是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8年,法国的路易十四向帕拉丁领地发起攻击,由此挑起这场战争。参加反法同盟的有奥地利、西班牙、瑞典、荷兰、德意志及意大利的一些王公以及教皇;英国在1689年参加进去,此后的125年中,英法之间的冲突演变成欧洲的主要矛盾,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只不过是引子而已。英国参战一方面是因为宗教分歧——法国是天主教国家,对新教英国始终抱有敌意;但时至18世纪,宗教分歧在欧洲国际关系中已不是主要问题,商业与殖民地争夺才是更重要的因素。法国在北美和印度与英国形成对峙,双方的商业战争是在所难免的。与此同时,路易十四继续支持詹姆士二世,不承认威廉在英国的统治,这也使英国不得不与法国对抗。英国参战后,立刻成了反法同盟的盟主,威廉则担任反法联军的主帅。威廉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他身材瘦小,体弱多病,打起仗来却勇猛如狮,技艺十分娴熟。战争持续了8年,先后在爱尔兰海域、英吉利海峡、西属尼德兰、地中海、萨伏依及西班牙北部边境展开,双方都未曾取得过决定性的胜利,为争夺一个地区,往往会出现拉锯的局面。1696年,法国已感到财力不支,无力再打;同盟也对胜利的前景感到渺茫。于是双方在1697年签订了里斯维克条约,法国归还除斯特拉斯堡之外所夺取的一切地域,并承认威廉三世是英国的国王。这场战争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对立仍旧继续,到1701年终于演变成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整整打了12年,双方都打得很艰苦。战争之初威廉三世就去世了,反法联军的主帅由一个新出现的军事天才来接任,这个人就是在光荣革命中背弃了詹姆土二世、向威廉三世倒戈的约翰·丘吉尔,也就是后来的马尔博罗公爵。

战争的起因是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分支的查理二世死后无嗣,但他立下遗嘱,把统治权交给法国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力普。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分支对此不予承认,提出应由该分支的查理大公继承王位。英国担心法国和西班牙两顶王冠合一,假如真是这样,法国就将取得西班牙庞大的殖民帝国,并得到西班牙的海军,从而成为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时,英法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已经很激烈了,法国若得到西班牙,就意味着天平向法国绝对地倾斜。恰在此时,詹姆士二世在法国去世,路易十四宣布承认他的儿子(即“老僭位者”)为英王,这是对英国荣誉的极大挑战,因此尽管托利党不想打仗,这时也不得不支持向法国开战了。

战争中英军主要在西属尼德兰(即比利时)作战,但也在德意志、西班牙、地中海地区及美洲殖民地行动。1704年,马尔博罗在德意志小镇布伦内姆大败法军,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这是英国军队在欧洲大陆上取得的最辉煌的军事胜利,同样性质的胜利,要到100多年后拿破仑战争中滑铁卢战役时才会重现。马尔博罗由此成为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这是丘吉尔家族的巨大光荣。

在西班牙,英军于1704年拿下直布罗陀,此后就把它一直放在英国的管制下,直到现在,直布罗陀是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控制了该地,就能控制西地中海。反法联军从两面进攻西班牙曾一度攻入马德里,但后来又不得不退出,因为西班牙人不喜欢反法联军。

在西属尼德兰,英军与法军长期对峙。1709年马尔博罗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他可以长驱直入直捣巴黎,但他的国内政敌却设法阻止他这样做,1711年他们将马尔博罗解职,并开始与法国谈判,于1713年签订乌特勒支条约。

乌特勒支条约

根据乌特勒支条约,路易十四之孙成为西班牙国王,并且领有西班牙在全世界的殖民地,但西班牙不得与法国合而为一。奥地利得到米兰、那不勒斯和西属尼德兰;萨伏依得到西西里。英国得到最广大的殖民地,其中包括地中海的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北美洲的哈德逊湾流域和新斯科舍,西印度的圣基茨岛,并得到向西属美洲殖民地贩卖黑奴的垄断权为时30年,以及每年向该地区派出一艘货载620吨的商船的权利。英国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它扩大了帝国版图,增强了海上力量,发展了对外贸易,得到最大的实惠。在战争中,荷兰和法国都受到重创,而这两国本是英国在海外的最大对手。战后英国维持了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它的商业触角已伸向全世界,它在建立世界帝国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沃尔波尔上台后采取一种休生养息的政策,他虽然也是辉格党,也主张扩大英国的海外势力,但他不希望卷入太多的战争,希望尽可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做好英国自己的事。但英国的商业利益对此十分不满,他们希望积极行动,主动扩大在海外的利益。辉格党内部本来就存在反对派,后来又出现一批“青年辉格党人”,代表主张扩张的商业利益集团,这批人中包括乔治·格伦维尔、威廉·皮特等等,他们与老一辈反对派联手,随时准备把沃尔波尔赶下台。1733年,法、西两国签订了秘密的“家族协定”,同意以英国为对象,共同保护两国的殖民与商业利益。这个协定使沃尔波尔的联法反西政策无法再实行下去,冲突因此是迟早要发生的。就在这个时候,英国人违反乌特勒支条约的规定向西属美洲殖民地大规模走私,引起西班牙海军与英国走私船的持久冲突。沃尔波尔的反对派借此做文章,煽动英国人的战争情绪。1738年,一个名叫詹金斯的走私船长向议会出示被割下的耳朵,说那是西班牙人残酷虐待他的证据。一时间,詹金斯的耳朵成了向西班牙开战的借口,战争呼声四起。1739年,沃尔波尔终于顶不住舆论的压力,向西班牙宣战,这场战争于是就被叫作“詹金斯耳之战”。一年后,战争又融入欧洲发生的更大规模的冲突之中,那场战争即是“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

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

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是由玛丽·泰蕾西娅继承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世袭领地而引发的,当时,法国与普鲁士结盟企图分割奥地利领土,因此便不承认玛丽·泰蕾西娅的继承权。英国则站在奥地利一边,支持奥国女皇的统治。英国军队在欧洲大陆投入战争,同时也在印度和北美洲作战。战争主要对象仍然是法国,争夺海外优势是战争的主要目标。但这次战争无果而终,根据1748年的艾克斯—拉夏佩勒条约,双方归还在战争中夺取的领土,惟一的例外是奥地利把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

沃尔波尔因战争而下台。战争爆发后,英国在大约一年时间里维持中立,而公众舆论要求参战支持奥地利。1741年大选沃尔波尔险胜,但第二年他宣布辞职,他无法将战争进行下去了。此后政权落入卡特列特之手,两年后义被佩勒姆兄弟接过去,亨利·佩勒姆和纽卡斯尔公爵兄弟先后出任第一财政大臣(即首相),兄弟俩从1744年执政到1756年。

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对英国来说是无果而终,它与法国的矛盾丝毫没有缓和,相反,在印度与北美,两国的争夺却越来越激烈了。在印度,以马德拉斯为中心双方已多次发生冲突;在北美,俄亥俄河流域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1754年,弗吉尼亚殖民地的乔治·华盛顿率领民军在俄亥俄河与法军遭遇,被打败;1755年,英国正规军又在同一地区被打败。这使英国开始准备战争,为此又需要结盟。这一次,它找到的盟友是普鲁土而不是奥地利,与它的传统外交政策刚好相反。战争在1756年爆发,一直打到1763年,故被称为“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欧洲战场

七年战争是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一次决定性战争,英军主要在北美、印度和海上作战。战争初期,英国在各个战场失利,在印度,孟加拉的土邦王公在法国鼓动下攻下加尔各答,有146个英国人被俘虏,关在一个很小的屋子里,导致123人窒息而死,这件事叫作“黑洞事件”。在欧洲,英国丢掉梅诺卡岛,英国的盟军汉诺威和普鲁士也不断受挫。在美洲,英国也丢掉了奥斯威戈。这些挫折引起国内民情激愤,政府被迫改组,纽卡斯尔成为名义上的首脑,威廉·皮特则在事实上执掌政权。

老威廉.皮特

皮特出生于商业家庭,祖父做过印度马德拉斯的总督。皮特代表主张积极向海外扩张的商业利益,他自称是“伟大的平民”,反对贵族优势,也反对把英国的利益与大陆欧洲国家的利益纠缠在一起。他力主扩大殖民地,主张建立海外帝国。他曾反对沃尔波尔的和平政策,倡导主动出击,夺取更多殖民地。在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中他指责政府趋附于汉诺威王朝的利益,而不以英国自身为出发点。国王因此很讨厌他,不肯让他参加政府。1757年,不利的战局终于把他推上前台,让他指导战争。皮特上台后立刻*军队,撤换不称职的军官,以战功提拔新人。他改进后勤供应,增加给养,鼓动军队的士气。在他的指导下,战局迅速改观。他把英军的作战重点放在美洲,而让东印度公司自行作战,政府只为公司提供海军保护,切断法国的军援。经过调整后,英军在美洲进展顺利,相继攻克了法军要塞路易斯堡、匹兹堡、奥斯威戈以及魁北克、蒙特利尔等,加拿大事实上落入英国之手。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的武装部队在罗伯特·克莱夫的指挥下也逐渐取得优势,于1761年攻克本地治里,印度战争也以胜利告终。1759年,英国海军先后击败法国地中海舰队和大西洋舰队,到1760年9、10月间,法国海上力量已基本被歼。这时,皮特提出向西班牙宣战,但内阁否决了他的提议,皮特于1761年辞职。

继之而起的布特伯爵还是向西班牙宣战了,1762年英军攻克哈瓦那和马尼拉,西班牙也被打败。这时,英国的盟国普鲁士也扭转了战局;1763年交战双方签订《巴黎和约》,七年战争以英国大胜结束。

七年战争美洲战场

《巴黎和约》奠定了英帝国的基础。根据和约,英国取得加拿大及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用哈瓦那交换了西班牙的佛罗里达,西班牙则从法国那里得到路易斯安那作为补偿。至此,法国在北美的势力几乎完全被清除了,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帝国则基本奠定。在印度,英法双方交换了战争中相互征服的领土。在加勒比海,英国得到圣文森特、多巴哥、多米尼加和格林纳达等岛屿,在西非得到塞内加尔,在欧洲则收回梅诺卡。一个世界范围的英帝国已初具雏形,英国成了最强大的海上强国。

七年战争前后英法在美洲殖民地变化

但不久后这个殖民帝国就面临重大危机,最终引起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英国和北美殖民地很早就出现不和,七年战争开始后,英国封锁法属西印度群岛,禁止北美殖民地与它进行贸易,这引起殖民地商人的严重不满。同时,英国又禁止殖民地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移民,由此导致殖民地人民更大的怨愤。不久后,英国又宣布要在北美驻扎常备军,并且要殖民地承担一部分军费。为增加税收,英国相继开征粮税、蜜糖税、印花税等新的税务,致使殖民地在1765年提出一个口号:“没有代表权就不纳税”,意思是说:殖民地人民在重大政治事务中没有发言权,因此他们不承担纳税义务。这本是17世纪英国革命时提出的一项原则,现在北美殖民地将其接过,反对英国在殖民地的统治。这事实上是在向英国的宗主权挑战,因此双方的分歧就升级了。由于殖民地顽强反对,到1770年英国已取消了大部分税目,但仍保留茶税,作为宗主国征税收的象征。茶税引起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案”:一批殖民地人民趁夜色登上停泊在波士顿港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货船,将大约300箱茶叶倾入海中。英国政府随即通过镇压法案,对马萨诸塞殖民地进行封锁。镇压使殖民地人民反而更团结了,1774年各殖民地派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1775年发生菜克星顿枪战,殖民地人民第一次向英军开火。不久双方在邦克山发生激战,美国独立战争正式开始。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殖民地人民发动的争取独立的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

战争到1781年基本结束,但和约要到1783年才签订,战争起先对殖民地不利,但1777年美军在萨拉托加取得一次战略性胜利,从此扭转了战局。此后,法国、西班牙和荷兰介入战争,与殖民地军队结成同盟;俄国、瑞典则宣布武装中立,实际上对英国采取敌对立场。1781年,美法联军在约克敦大败英军,8000英军投降。这是美国独立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战事至此基本结束。根据1783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美国取得独立,法国则在印度、北美和非洲取得新的立足点,西班牙收回了梅诺卡和佛罗里达。美国独立战争后“大英第一帝国”瓦解了,英国的殖民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乔治三世(1760-1820年在位)

战争失败也给国内政治造成巨大冲击,最主要的影响是挫败了乔治三世恢复国王个人统治的企图。乔治三世是乔治二世的孙子,他在英国长大,是汉诺威王朝中第一个真正的“英国”国王。从个人品行上说,他温文尔雅,责任心强,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他从小受母亲影响极大,他母亲是德意志一个专制小朝廷的公主,常常教导自己的儿子:“乔治,要做真正的国王!”乔治三世长大后一心想恢复国王的个人权力,他的政治理想与英国的立宪制度格格不入,由此便酿成了他个人的悲剧,及国家的不幸。

乔治三世在1760年继承王位。1761年皮特辞积,这给他一个极好的机会,让他建立个人的权力。他任命布特伯爵接任首相,布特是乔治三世的老师,支持扩大国王的权力。乔治改变他的两位先王不问国事的惯例,开始直接干预政治。他利用自己国王的地位培植亲信,用封官许愿、收买贿赂的方法在议会中造成一个“国王之友”派,随即就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此时辉格党因几十年的掌权已腐朽不堪,它内部宗派林立,彼此倾轧不休,最大的两个派系是罗金汉一福克斯派和皮特一谢尔本派。经过一番权谋,乔治三世在1770年起用诺思勋爵,组成清一色的“国王之友”政府,辉格党被完全抛在一边。诺思政府仰乔治三世之鼻息,对内伸张国王个人的权力,对外激化与殖民地的矛盾,北美独立战争就是在这个政府的高压政策下爆发的,结果造成内外危机重重。

约翰.威尔克斯

乔治三世的个人权欲在威尔克斯事件上暴露无遗。约翰·威尔克斯出生于股富之家,1762年在辉格党支持下创办《苏格兰人》报,专门与政府唱反调。1763年他在《苏格兰人》第45期上发表一篇文章,对国王在议会的演说进行抨击。当时,人们已经把国王的议会演说看成是政府的作品,威尔克斯自己也特别说明,他批评的是政府的政策,不是国王。但国王仍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攻击,于是下令逮捕威尔克斯,指责他犯了诽谤罪。然而威尔克斯又是议员,理应享有豁免权,法庭以人身保护法为依据将他释放,国人都指责国王擅权,违反了英国法律。

乔治三世不甘心失败,他操纵议会剥夺威尔克斯的议员身份,并指示政府下达逮捕令。威尔克斯逃往法国,政府就宣布他不受法律保护。政府的专横引起了国人强烈的不满,他们认为政府践踏了英国人的自由权利,而幕后的始作俑者就是乔治三世。于是,“威尔克斯与自由”的口号喊出来了,许多地方出现了群众性的示威活动。1768年,威尔克斯从法国回来参加米德尔塞克斯的议员选举,以绝对优势获胜当选,接着,他就以当选议员的身份前往监狱,去服四年前法庭给他判的徒刑。在他前往监狱以及后来去议会的路上,无数民众向他欢呼,威尔克斯成了自由的英勇斗士,民众中反对国王专断的情绪已十分明朗。但乔治三世又设法让议会剥夺了威尔克斯的议员资格,以便可以进行镇压。不久后,威尔克斯在米德尔塞克斯的补缺选举中又获胜当选;而议会则第三次剥夺他的议员身份。威尔克斯事件在英国社会中造成深刻的影响,一批人开始思考:在议会操有主权的时代,国王如何能操纵议会?许多人意识到英国的政治制度中存在着弊病,正是这些弊病使民众的意志无法表达。在英国历史上,威尔克斯事件被看成是议会改革运动的开端,由此发轫,逐渐形成了要求改革的民众抗争高潮。

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随美国的独立而宣告结束。战争时期,1780年议会曾通过一项决议,称“国王的影响已经增大,并正在增大,但应该削弱”。这项决议由约翰·邓宁提出,因此称《邓宁决议案》。1781年英军在约克敦的投降造成巨大的冲击波,国内舆论纷纷指责政府,指责乔治的个人干预造成了北美的巨大失策。辉格党群起而攻之,认为若英国不采用镇压的手段,殖民地本来是不会要求独立的。爱德蒙·伯克此时成为辉格党重要的理论家,他写了许多文章为殖民地人民辩护。他同时指出:政府用收买和贿赂方法推行自己的政策,腐败的政治现实给国王可乘之机。他认为应该进行“经济改革”,由议会严格控制王室的开支,由此便可以堵住腐败的源头。从这时起,辉格党就正式提出议会改革的要求,但他们所要“改革”的对象,即腐败的政治运作方式,却是由他们自己创造的:当他们在台上执政时,他们用腐败的手段控制议会多数;当他们被赶下台时,他们又大叫这种政治手段不公正了!

小威廉.皮特

1782年,诺思顶不住美国革命胜利的冲击波而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但他还想利用辉格党的内部分歧加强自己的地位,因此先让罗金汉组阁,再让谢尔本组阁,最后又组成福克斯—诺思联合内阁。1783年,他让年仅24岁的小威廉·皮特出面组阁,自以为能控制这个“娃娃政治家”。但小威廉·皮特完全不是人们所估计的那样幼稚无知,他实际上是英国历史上最有能力的首相之一。1784年上台之初,他就举行议会大选,并且在选举中大获全胜。这次选举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即国王个人统治的结束;同时又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即皮特时代的开始。但在一个更大的商义上它还标志着辉格党优势的结束,以及托利党重新掌权的开始,此后一直到1830年,都是由托利党控制政权。乔治三世不久患上了精神病,意识逐渐消失。一个企图恢复个人权力的国王在议会已取得主导地位的时代想抗拒历史发展的潮流,终于造成国家的伤害、个人的悲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