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战争(3),马邑之围,大单于的侥幸逃脱,唤醒了那只巨兽

汉匈战争(3),马邑之围,大单于的侥幸逃脱,唤醒了那只巨兽

首页战争策略战争齿轮更新时间:2024-06-06

15,16世纪,亚欧大陆两端的文明都曾将目光投向大海,但是两个文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郑和七下西洋后,大明对大海的兴趣明显越来越低,而西方则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命运之所以不同,归根到底是一个原因:欧洲航海家们能够在大海上持续赚到钱,而郑和下西洋则不能。

要让一件事维持下去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参与者能够一直获得正向收益。

正向反馈是世间最好的魔法师,它能够以一种极为高效的方式教化人的行为,正向反馈原理也是主导汉匈战争过程和结果的总逻辑。

关于持续获得战争的胜利这件事,一个悲哀的事实是:多么高明的统帅,多么宏大的理想,都不及把战争变成一门持续“赚钱”的买卖来得高效。

农耕悖论

秦统一六国,也就是统一中华大地所有农耕区,靠的正是这样一套正反馈循环系统,当然,说得不好听一点也可以叫战争生意化系统。

军功爵制度确保了秦帝国士兵确实能够通过*敌等方式获得回报,所以秦军士兵作战意愿更强,而秦国在取得战争胜利后也能立刻获得土地收益,土地奖励士兵,士兵愿意作战,战争胜利获得更多土地,这样的正反馈齿轮持续旋转,六国最终被这架由正反馈齿轮组成的战争机器碾碎。

但是一旦战争的场景变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作战,这套体系立刻失去作用,原因无他,游牧民族的土地不能耕种,对于农耕国家来说,收益几乎是零。

没有收益,那种高效的战争齿轮就转不起来,农耕民族就很难获得对游牧民族的彻底的胜利。

当然,与游牧民族作战不能带来直接收益,但是间接收益却很大,毕竟边境稳定中原农耕区放心耕种时的生产效率和边境烽火不断向中原腹地蔓延时的生产效率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任何一个中原王朝都会把极大的精力花在边境稳定上,具体做法就是:利用中原王朝的体量优势,组织一支有一定规模的军队守住长城防线。

当然,高明一点的军事指挥官都明白防御战不能一味死守的原则,所以中原王朝的军队有时也会对游牧民族主动出击,但这种出击也是为守住长城防线服务的。

即便上文所说的统一六国的虎狼之师大秦铁骑,蒙恬在利用秦帝国体量优势北逐匈奴700余里后,要做的依旧是守住长城防线。

别怪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没有进取心,进取进取,总得看见收益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如果面前是一个毫无收益的成本黑洞,谁又愿意去干这件事呢?

真实世界里任何一件事都要讲成本与效率,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守住长城防线就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式,原因无他,到草原上跟游牧民族拼命,它不划算呀。

由汉武帝开启的汉匈战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这样的农耕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汉武帝能够持续对匈奴高强度作战说到底也是投入收入原理在发挥作用,这些我们将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说明,这里要讲的是汉武帝对匈奴的第一仗:马邑之围。

平衡

汉武帝继位时,汉匈关系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复杂而尴尬的阶段:

一方面,和亲还在继续,但另一方面,匈奴方面却没有因为和亲而停止对汉帝国边境的掠夺,边患仍然困扰着汉帝国。

为了应对匈奴威胁,从汉文帝时代开始,汉帝国就在做着多手准备,一方面继续和亲、开边贸稳住匈奴。

一方面移民实边,把内地的汉人迁移到边境地区,增强汉帝国在当地的力量并增加潜在兵源数量。

另外,汉帝国大量养马,准备培养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汉帝国的目标很明确:可以打,也可以谈,但是从成本的角度上看,能不打还是尽量不打,因为打匈奴是捞不到什么好处的。

但是这样的平衡在匈奴的一次次袭扰边境下变得脆弱不堪,和亲这条路在匈奴不断背信弃义和反复侵略下变得越来越走不通。

匈奴自认为自己已经拿捏了汉帝国:反正我即便袭扰你边境,最终你还是得来找我和亲的,那我为什么不去袭扰呢?在边境抢劫那份钱我赚了,你和亲带来的嫁妆那份钱我也赚了,一鱼多吃,岂不快哉?

和亲这条道越走越窄,就只能从打这个思路入手了,但是打又有一个问题,你想打,但是人家不跟你决战呀,匈奴袭扰边境历来奉行的都是抢一把就跑的原则,等你集结完军队,人家都回草原了。

打不到,那怎么办?一个商人给了武帝思路:放进来打。

按照常理来说,此时汉匈战争的主动权在匈奴手里,因为什么时候袭扰边境是匈奴人说了算的,但是汉帝国是否能够创造条件把匈奴入侵时间地点给掌握在自己手中呢?别说,还真有人替汉武帝想到了办法。

马邑之围

汉元光二年(前133年),武帝就是战是和的问题再次询问群臣,由于前一年匈奴军臣单于派使臣第不知多少次向汉武帝请求和亲。

到武帝年间,和亲对于匈奴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约束力了,汉同意和亲后,匈奴继续在边境抢劫是常规操作。

但在政策惯性的作用下,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代表的多数大臣仍旧主张同意和亲,但这时却出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主战声音,大行令王恢认为匈奴毫无信誉可言,和亲也没用,这次不如干脆拒绝和亲。

拒绝和亲倒是容易,但是汉匈之间作战特点还是在那摆着,匈奴人抢一把就跑,汉帝国还是没有太好的办法。

这时,王恢给出了自己的后续建议:

拒绝和亲只是第一步,一般而言,汉拒绝和亲,匈奴会以入侵边境的方式来“教训”一下汉帝国,这样汉帝国就基本能够确认匈奴下次入侵的时间。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确定匈奴入侵的地点。

这一点如何确认呢?王恢告诉武帝,近些年汉匈边境贸易发达,已经有部分手眼通天的边境商人可以上达匈奴王庭。

王恢认识一个叫聂壹的大商人,这个人因为常年从事边境贸易,与匈奴高级官员们打得火热,王恢打算让聂壹去向军臣单于传递假情报,谎称他们一群边境商人正准备干掉马邑县令,并准备将马邑城献给军臣单于,引军臣单于率主力来进攻,而汉军提前设伏,来一招请君入瓮,一举全歼匈奴主力。

马邑,这个地点颇有些值得玩味,当初汉高祖刘邦被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山的平城之战,起点正是冒顿单于围困马邑城,韩王信举城投降。

如今这次武帝若真能在马邑围歼军臣单于主力,也算是报了从高祖刘邦时代一直存在的世仇。

请君入瓮

王恢这个建议颇合武帝心意,他立刻同意聂壹前往匈奴王庭对军臣单于进行诱骗,同时开始调动军队设伏:

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校尉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汉军主力共计30万于马邑城附近山谷中设伏,待军臣单于主力进入包围圈一举歼之。

同时将屯将军王恢和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汉军准备攻击匈奴军左右两翼,并截断匈奴军队撤退道路。

汉武帝目的明确,就是要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干掉大单于主力,一仗把匈奴打残。

军事部署安排完毕后,富商聂壹来到单于廷,告诉军臣单于自己准备率领手下的数百商人干掉马邑县令,而后将马邑城献给军臣单于,到时候马邑城的财务都可以尽归匈奴。

但聂壹表示自己手下这几百人干掉马邑县令足以,但是如果引来周围汉军就麻烦了,所以得请军臣单于率大军接应。

军臣单于思前想后,终究禁不住财物的诱惑,同意了聂壹的派兵接应的请求。

聂壹与军臣单于约定,自己将率领手下那几百名商人砍下县令的头挂在马邑城头,然后打开城门迎接君臣单于入城。

这个计划听起来就不靠谱,聂壹把马邑城献给军臣单于的动机是什么?这个问题都没搞秦楚就敢贸然用兵,无非就是贪恋马邑城中的那点财物,仅仅从这一点上,就不难看出匈奴人的日子过得实在不怎么样,一座城的财物竟然能够让匈奴最高统治者大单于亲率主力去闯龙潭虎穴。

就这样军臣单于率10万大军往马邑城赶,只等着聂壹把县令人头悬于城头并打开城门就率军*入城去大肆劫掠。

至少到这一步,汉武帝君臣们的计划是成功的,军臣单于这条大鱼已经咬钩了。

致命细节

这个诱敌深入的计划要想成功,最重要的就是用马邑城中财宝让军臣单于利令智昏,不假思索地率主力扑向马邑城,一旦军臣单于开始思考,很容易想到这里面的猫腻。

在开始阶段军臣单于应该确实是被城内财宝的诱惑给砸懵了,要不然他也不会率大军轻动,但越接近马邑城军臣单于越觉得不对。

按计划负责干掉县令的聂壹也确实按照约定把一颗犯人的人头悬挂在马邑城头以冒充县令的人头。

在来到距离马邑城百里左右的地方时,军臣单于终于想明白了哪里不对:

马邑城附近牛羊遍地,但是却没人放牧。

这些牛羊显然是为了诱骗军臣单于而放出来的,目的正是让军臣单于觉得一切正常,只是汉军的假只做了一半,有牛羊却没有放牧者,这个细节漏洞被常年与牛羊打交道的匈奴人一眼便看破。

军臣单于开始命令部队放慢脚步,并不直奔马邑,而是在附近搜寻可能存在的汉军。

随后匈奴方面攻下一个汉军边防小亭,并俘虏雁门尉史,这名尉史将汉军的计划向军臣单于和盘托出。

听到汉军计划后,军臣单于立刻惊出一身冷汗,原来汉武帝有一个如此大手笔的计划,竟然准备将自己的匈奴大军彻底包饺子。

军臣单于在未进入汉军包围圈的情况下立刻率全军后撤,汉军的设伏无功而返。

其实此时汉军还有一支军队有可能堵截住匈奴军队,就是王恢和李息率领的3万汉军,这路汉军原本的计划是协助汉军主力从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并截断匈奴后路,如果是为了执行这项任务,3万军队足够。

但随着匈奴大军直接后撤,这支汉军的处境就有些尴尬了,他们如果前去堵截匈奴,就相当于用自己手上的3万人马与整个匈奴主力10万大军正面交手。

王恢和李息认为自己手上这点兵力不足以抗衡匈奴主力,于是决定撤兵。

在山谷中埋伏了数日的韩安国等人见匈奴主力迟迟不进入包围圈,料想到计划出了问题,于是改为主动出击。

但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又岂能跑过以骑兵为主的匈奴军,等到韩安国大军追击时,匈奴大军早就跑到草原了。

这场计划将匈奴单于廷主力全歼的伏击战,最终因为细节上的差池和关键时刻泄密而未能成行。

异想天开

从战略上讲,马邑之围的构想是不错的。

如果此役真能一举围歼单于廷主力,可能导致一个后果:匈奴内乱。

如果单于廷主力被全歼,军臣单于被*或被俘,左右贤王部、左右谷蠡王部就可能为争夺王位而陷入长久的内战,此时汉帝国就可以采用合纵连横的办法,分化瓦解匈奴各部。

这个计划战略上没问题,但是战术上却很难实现,首先一个商人能够成功诱骗到大单于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正常情况下,军臣单于在出发前是要召开作战会议的,就算军臣单于本人一时间利令智昏,其他高级将领都被财宝唬住的可能性也不大,当然了,这还不是计划的最致命弱点,真正的致命弱点是保密问题。

马邑之围汉军共调动33万大军,要知道牵涉到的人越多,保密工作越难做,如此规模的人员调动去打一场需要高度保密的伏击战,事先泄密的可能性近乎于百分之百。

这场并不太靠谱的伏击战没能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这个不太靠谱的伏击战计划被汉武帝选中也是因为那个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作战总思路:既然农耕对游牧的战争都是赔本买卖,那就要力求花小钱办大事,与年年花钱和亲和花钱巩固边防比,这个把大单于放进来毕其功于一役的打法确实更具有性价比。

战争齿轮

马邑之围后,军臣单于看清了汉武帝要弄死他的“狼子野心”,这等于汉匈双方彻底撕破了脸。

匈奴军队于之后几年继续于汉帝国边境袭扰劫掠,但从这些袭扰的规模来看,军臣单于此举目的仍是让汉武帝屈服,过几年继续跟他们和亲。

但军臣单于似乎没想明白,汉武帝能够执行马邑之围这个计划,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已经和原本的和亲政策挥手告别了,想继续搞和亲的前提是汉匈双方名义上还是兄弟之国。

这次汉武帝都设计要全歼军臣单于主力了,这还是哪门子兄弟之国,从决定执行马邑之围计划的那一刻起,汉帝国对匈战术就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了。

大一统中原王朝在重大问题上一旦完成方向上的大转向,短时间内很少有再转回去的情况,即便有那也是王朝统治者们向反对力量进行的暂时妥协,既然汉武帝已经准备要与匈奴开战了,那么军臣单于在之后对汉帝国边境进行的持续袭扰就不但不会让汉武帝妥协,反而会加重其强化彻底灭了匈奴的决心。

当然了,正常情况下,即便你汉武帝想灭亡匈奴,你也几乎办不到,当初秦始皇手段够硬了吧,名将蒙恬够能打了吧,不也就只能北逐匈奴七百里嘛,就算匈奴被打的不敢南下而牧马,距离彻底灭亡匈奴那也还远着呢。

理论上这都没错,但是这一次情况却有了些许变化,这个变化最终会要了匈奴的命。

还记得上文中提到过秦帝国面对匈奴时办法也不太多的原因吗?

秦帝国是一个高效运转的战场齿轮,他以军功爵位制为依托,以不断在战争中获得土地为前提,再以土地来进一步巩固军功爵位制制度,如此,这个战争齿轮便完成一次运转。

靠着不断从六国中获得土地,这个战争齿轮运转不停,大秦战车滚滚向前碾碎一切对手。

但战争齿轮有个特点,它不能长时间空转,秦帝国无法从匈奴处获得土地收益,没有持续的收益,大秦这架战车就转不起来,即便你秦始皇强行让它转起来,它也一定不那么高效了。

擅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原王朝一旦转动起战争齿轮将带来毁天灭地的恐怖力量,但是这个恐怖的战争齿轮得用土地来启动。

匈奴方面是否真的没有任何一块能够让汉帝国有兴趣的土地呢?

别说,还真有,匈奴手中有一块地,在汉帝国眼中也不是无用之地,这块土地将唤醒汉帝国体内的恐怖力量,那块让汉帝国开启战争机器的土地叫做:河南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