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风流才子唐伯虎(1470——1523),53岁就逝世,但是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和很多关于诗的有趣故事。 年轻时代的唐伯虎,喜欢戏谑,是个放浪不羁的人物。一天,他穿得破破烂烂,独自登山游览,见到几位秀才在山上赋诗,就走上前去凑热闹。他有意哎哎吃吃地说: “你们赋诗这么高兴,能不能让我参加?” 秀才们听了都吃一惊,继而想到,乞丐哪会写诗?他们都笑了起来。其中一位秀才说:“你就试试吧。” 唐伯虎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了“一上”两个字,秀才们看了,都忍不住大笑。 唐伯虎却不理会,再写了“一上”,随即停笔。 两上“一上”连在一起,确是毫无诗味,于是一位秀才冷冷地说:“乞丐怎么会写诗!” 唐伯虎笑着回答说:“我喜欢饮酒,饮了才会写诗,你们肯让我饮吗?” “你如果会写,就让你饮个够,不然我们就骂你!”另一位秀才说罢,递一杯酒给他。 唐伯虎接过,马上饮一大口,随手写了“又一上”三字,秀才们看了,个个笑得东倒西歪。 唐伯虎依然不动声色,他再饮一口,又写了“一上上”三字,跟着举起杯子一饮而尽,然后提笔续成这样一首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向云低,万里江山都在望。 前两句虽然平淡如水,后两句却境界雄壮,令人振奋。虽然不符合绝句的格律,但这是一首优秀的古体诗。想不到眼前这个“乞丐”竟如此有水平,秀才们都呆了,伯虎却自斟自饮,醉后独个儿踉跄下山。 以平淡浅显的词句开头,跟着突转笔峰,以饱含深意或富有情味的句子结尾,来提高全诗的格调,这种手法叫“逆挽”。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向云低,万里江山都在望。与唐伯虎相关的诗作如下:《题唐伯虎烹茶图为喻正之太守三首》年代: 明 作者: 王稚登太守风流嗜酪奴,行春常带煮茶图。图中傲吏依稀似,纱帽笼头对竹炉。《唐伯虎与祝枝山联句咏奇石》年代: 明 作者: 唐寅嵯峨怪石倚云间,抛掷于今定几年。苔藓作毛因雨长,藤萝穿鼻任风牵。从来不食溪边草,自古难耕陇上田。恨*牧童鞭不起,笛声斜挂夕阳烟。《唐伯虎》年代: 明 作者: 黄云走马春城遍绿烟,挥金随处拥婵娟。自家花样天机杼,笑领蓬莱第一仙。《唐生将卜筑桃花坞谋家无赀贻书见让寄此解嘲》年代: 明 作者: 徐祯卿予昔攀白日,虹霓干紫庭。浮沉帝座侧,无人知岁星。侧待公车无所欢,聊骑天马出长安。南下苍江浮七泽,还携谢客弄波澜。青倪中开秀庐岳,瀑布洒入千峰寒。冥冥仙气贯南斗,直欲凌身烧大丹。回裾西拂巫山浦,浩荡欢心间云雨。归来欲奏楚王书,汉主上林方好武。黄金不遇心自吁,白璧无媒翻见侮。昨日结交燕少年,酣歌击筑市中眠。正逢天子失颜色,夺俸经时无酒钱。入门百结�h�t尽,笑立文君明镜前。却思旧日高阳侣,黄公酒垆何处边。天下绨袍谁不怜,郄卿未具山中橐,何人为买剡溪田。唐伯虎,真侠客。十年与尔青云交,倾心置腹无所惜。击我剑,拂君缨。请歌《鹦鹉篇》,为奏朱丝绳。胡为扰扰苍蝇之恶声?我今蹭蹬尚如此,嗟尔悠悠世上名。《伯虎绝笔》年代: 明 作者: 唐伯虎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