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在唐朝非常盛行,道教的隐世闲散,与世无争,尊道崇德,修身养生的理念,成为为世俗所困的士大夫的精神寄托。很多著名的道士都是门徒众多,备受崇敬。在唐朝有一位道士,其死后竟先后有两位顶级书法家为其撰碑纪念,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个人就是唐朝著名道士李含光,李含光号玄静先生,23岁时出家修道,住在河南洛阳的龙兴观,后又移居到嵩山修道达20年。
后受皇帝召见,入洛阳为皇帝解惑,并主持阳台观。晚年回到江苏,重振茅山道教,并于公元769年在茅山紫阳别院无疾而终,享年87岁。
李含光幼工篆隶,或称过父,一闻此议,终身不书。无书迹流传于世。
李含光在道教理论方面贡献很大,主要的传世著作有:《仙学传记》、《论三玄异同》、《真经晋义》、《本草音义》、《老庄学记》、《周易学记》、《周易义略》等,皆佚。
乾元二年颜真卿任升州刺史时,就曾派人送信到茅山,表白“慕道玄微”之心。然而困于俗务,未能亲面受教。
此时的颜真卿正处在人生的第二次失意当中。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先讨叛,立下奇功,受皇帝赏识,入朝为官,重振朝纲。
然而不久便因得罪权臣,受陷被贬,令颜真卿身心俱疲,产生入道仙隐之意,期间先后结识了很多道教挚友,《麻姑山仙坛记》便是此时期所做。
后颜真卿赴任湖州刺史时,途经茅山,得知含光早已羽化,感慨万千,撰写了《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
颜真卿此碑书法极具古拙、雄劲之风,全部采用篆镏笔法而成,较其他颜书更显倔强、坚韧之气。实为颜真卿因失意,心生愤恨,但又坚决不肯妥协的心境体现。
李含光一生信徒众多,死后亦受皇封。唐代宗大历七年八月由柳识撰文,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制《李玄靖碑》。
张从申官至大理寺司直,人称“张司直”。善真、行书,师法王羲之。凡其书碑,李阳冰多为题额,书名益高。
张从申此碑以行楷书写,笔意间多见《圣教序》姿态,亦与李邕书相近,颇具晋人神韵,为后世所宝。
李含光死后先后两人为其撰碑纪念,实为罕见,然而这两块碑均于明代毁于大火。
李含光一生虽著作颇丰,然无一存世,工于篆隶,却无书迹流传。颂德双碑亦毁于天火。正如“空”“无”的道教理念,人间一遭,不留片羽,空闻鸣音。实为传奇。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