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拳术秘诀,技击宗法入门

少林拳术秘诀,技击宗法入门

首页动作格斗暗影格斗相印9代更新时间:2024-06-03

一、技击入手法

(一)地盆

南派曰地盆,又曰地盘,北派曰马步,河南派及蜀黔楚等处曰站桩,名异而实同也。

地盆之法,为初入门时所必需,藉此练气下行,不独增长足力,且可免血气上浮,致身体上重下轻,稍一动作,即觉喘呼足颤,有不打自跌之患,故地盆宜于初时痛下站立之功。

地盆有三,随学者取便习之:

1.八字地盆:足如八字形,两腿蹬下,与骑马无异。

2.一字地盆:此式如“一”字形,只须如八字式,将脚跟向前稍移,使两足平排如“一”字可也,但此较八字式稍难,学者须将八字式先练句日,再进此可也,

3.川字地盆:其法不过较八字式,将两足尖朝内收进,即成此式(故又称内八字)。但此式须将膝向前作跪式,令后脚跟少起,而足尖落地,盖练习足尖之意也。

地盆有四忌

1.忌两脚蹬下,不能平正,不平则不能得力。

2.忌站立时腰背弯曲,腰曲则气不能下。

3.忌一站即起,使两腿全不受痛苦,则进功必缓而无成。

4.忌肩耸首斜,眼光乱视。凡练习时,肩窝欲平,头颈欲正直,眼光欲平正。

练习时,两手高插肋间,使气下行,殆至腿力实至酸痛难忍时,不妨少息,总以站立时刻,逐渐加增,以至两腿久站而无痛苦,方能有效。

(二)手法

手法虽有各家之別,其渊源要不出岳氏之双推(武穆少年时善技击倡双推手法,后世多宗之)。北派尚长手,南派尚短手,长手贵力足,短手能自顾。平时练习,非长手不能达气,与人相搏,非短手不能自保,故长短互用,刚柔相济,为此道之正宗,兹将南北派各大家之通行手法如下:

1.牵缘手

此即双推手之变化,法用左右手作回环之势,其两手指端,至练熟时,必作连环式如相贯之圆圈,能练圆时,则指臂灵活,一切手法皆不难迎刃而解,为初学时所当精心练习者也。

此手之用法,如敌人以手或木棍击来,则以左右随势缘格,敌手与物遂落空而不能中我,于是再逼进一步,随机以取敌之要害。此手又名猿手,盖以猿每遇击,必用此种手势,灵捷异常,故即以之为名云。

2.缠手

此手与前手稍有不同,前者阴阳互用,此则纯用阴手(即掌下覆之式),前手作正面势,此手作侧势(或右侧,或左侧),譬如手朝前缠,右手则从腋下(乃左手腋下),尽力格出,如是循环练习,自有进步。

此手又名蛇缠手,盖取与蛇之缠绕树枝相同,以故纯用覆掌阴手出之,或谓此名牵缘阴手。

此手之用法有与牵缘相异者,牵缘乃取正面之格拦势,此则取侧面,乘势以挥击敌人之腋窝,且并作回护勾格,以备下部遇敌之用。能熟练之,自有妙境。

演练时手向内缠,非向外缠,观勾格二字自明。若向外缠,则与相去已甚,学者谨记之。

3.长短分龙手

北派最喜练此,名师巨子,其演练手法,即开始于是,法用手左右分排,如左长则右短,右长则左短,故又名排阔手,或曰开门手。此手之用力,以前肘及掌缘向外翻滚,而两掌心必须相应,且练时足作子午桩(桩步详后),下半马(即身稍蹬下之意),力自肩窝腋里运出。

此手用法亦为分格之用,到熟练时即格即打,即打即格,无须重行换手,换手即迟慢也。

4.剪手

此手阴开阴合,相叉如剪,故曰剪手。此手之用力,亦以掌缘及两肘发力为要,但有一最宜注意者,两手叉剪时,身宜稍侧,而胸向内吞,如是与敌遇,方不至被逼而失其宽绰进退之势。

此法可以格压敌人之手,并可推倒敌人,惟取势,身宜稍侧,左手在前,用右手尽力砍入,以右手叉压在左手之肘弯为止,右手指端,只可叉过左手肘弯外一寸余,否则恐被敌人封逼,此大忌也(右剪时同)。剪叉时,无论左右侧,前后手宜平,倘前手过于弯曲高起,其弊害不可胜言。

此手变化,叉合时两掌向上,名为阳手,开则变为阴手,其式如骨牌中之长三形,可以乘势而点击敌人之咽喉及目部要害处。

高乐园先生云,剪手最灵快,取敌亦甚得力,能精炼则受用无穷,惟一事须谨记,无论何手,如系使掌时,其拇指须紧贴掌缘,微带曲势,切勿放开,平常练习,经心记之,久则习惯自然,自无拇指分开之弊,前四指亦须合拢平直,方能无弊。

5.斫挑手

又名切手,如刀之切物也,此手有双斫与单斫之别,单听则一手挑拨,一手斫击敌人之胸间,及脉根耳部或腿部,双斫则两手长短齐出,带挑带斫,为最捷之法。

此手即从剪手稍为变化,虽名为切手,但出手时,总宜侧身排掌,斜斫而出,方能得力。

6.托手

黔派名天托手,操练时,亦宜左右分演,如左手托上,右手则向身侧勾拔而下,右托则左手亦如之,故又名前托而后勾。托用掌心力向上托起,若端长木盘然。勾用腕力指力,此手以托开敌人之臂,乘机拊击其胸,使其立身不稳,而力无所用,故取侧势。

7.插手

又名点手,此手有掌插、指插、骈指插、三指插、二指插、一指插之别,然非于气功习熟,不易学步,且用掌稍易,用指较难,南北各大家以此著名者,仅寥寥数人,是为柔术中上乘法。非浅尝辄止者所能收效。昔黔中胡某,练一指之功,用五十年之力,且*交游,足迹遍南北,遇名手多,故观其出手一步一趋,皆有师法,为吾人平生所仅见,在黔业保镳,年七十余,有暴徒疾视之,纠数十人,各执长柄铁矛,围攻于茶肆,胡某声色不少动,铁矛至,以指敲之,纷纷堕地,技亦神矣哉。

此外,手法之名目尤多,其要总不出于数种之变化,为学者所最宜注意,然初入门时,则不妨广为练习,以坚筋骨而别门户,操之纯熟,则宜择一二种手法,专求精到,如士人读书,贵先博而后约,斯道何莫不然,总之手法愈简,功夫愈精到,以恒心敏捷赴之,自臻神化之境。若只贪多急进,而无独到之技,终属下乘耳。

(三)掌法

掌法为北派擅长之术,少林则以骈中食两指为宗法。至般慧禅师起,亦创习掌力,惟与北派有异者,北派多四指紧排,拇指曲贴掌缘,此则曲四指如鹰爪,北派谓之柳叶掌,南派谓之虎爪掌,要之形式名称虽不同,而用力则一也。其一为何?即指向外翻,注力掌心是矣。掌法之练习,以岳武穆之双推手为宗,总须由肩窝吐力,贯至掌心,此最注意者也。掌之制敌,以按人胸肋心穴为度,他处不能施之,且有双掌齐出及单掌独进之别,学者神而明之随时变化可也。般慧禅师习此二十余年,遂能别立宗法。其用掌之歌诀曰:气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按实始用力,吐气须发声。推宜向上起(掌须向上用始易使敌仆),紧逼短马蹬(紧逼而后出掌,短马而后可自顾)。三字沾按吐,都用小天星(小天星即掌尺脉上之锐骨)。

铁斋氏日,掌法先用指,点入敌之咽喉部,再平掌按下,觉掌心正及敌人之心窝,而后放全力吐出,但吐出时,须发声一喊,令敌心房猝然受惊,则掌力始到妙处也。

铁腥按,用掌究不如用指,因胁骨平排,其隙只容一指,凡稍涉医学者,当能知之。

(四)指腕肘拐之练法

指掌之法,已述于前矣。腕力与肘拐骨力,均须练习,诚以全体必须训练,始称完璧,若专主于一,虽为求精之道,久之则血气偏枯,不能无害,故博宜能约,偏宜求全,方成大家也,腕与肘骨之练习,即用剪手变化,如剪手阴开时,即肘骨用力处,剪手则平掌而出,此则手作勾拔势足矣,仍宜左右前后,横拐纵拐,使腋里之力平分,惟此有二忌焉,最当注意。

用拐须迅速如风,防敌人之挑斫,故忌迟。

用拐须短马,放拐时变为半长马,以免拐高,易被敌人乘虚入腋下之患,故又忌高。

拐之制人,多在稠人广众中,少则不可轻用,用时更须取侧势,如发后拐,则收回宜捷,否则后防斫击,前防挑托,慎之慎之。

(五)横力、直力、虚力、实力之辨

铁斋氏日,未尝练习者,虚力多而实力少,有直力而无横力,此诚哉阅历有得之言也。横力之练习,以分龙及剪手,习之久则横力生焉,直力则由于吐自腋里为实直,否则虚直而已,其根源以气功之深浅厚薄为辨,能于吾宗所传之龙虎豹蛇鹤五形拳法精熟有得,则此又其浅焉者矣。

秋月禅师曰:“练到骨节灵通处,周身龙虎(即血气之称)任横行,掌心力从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真得此中之三昧也。

二、通行裁解手法

其一 挑手、斫手、拦手、切手挑即上挑敌人之手,斫即顺势斫下,拦即将敌人之手或物拦开,切即乘机切而直下,此为黔湘楚诸柔术家之通行裁解手法,初入门者不可不知。迨到精熟时,则应变无方,行所无事,所谓不期挑而自挑,不期拦而自拦,不必切而自切矣。泾原有高某以精于猴拳声闻关内外,尝谓遇敌时出手当如飘风迅雷,使其闻风而倒,无可捉摸.诚哉是言也。

其二 封手、逼手、擒手、拿手封手者,即封闭敌人之手,使不能活泼变化也。逼即乘势紧逼,进马一步,作吐放之势,使敌立足不牢也。擒拿本为一手,即擒按敌人之手或要害之处,使敌不能强动也。就次第言之,先逼而后封,乘机取势,擒拿则又属单行手法,与封逼不同。此为初学而言,亦系一种制敌取胜法门,若至于熟练精到时,此等手法,皆不可用,盖一举手投足之下,敌已失其手足活泼之力,不必封而自封矣。大凡技击家之逢敌手,总以先用探手,观其宗派家法,与其深浅,而后可以变化应敌,相机进取。若欲浪肆封逼之陋术,一旦而逢名手,不能封人,先已白封,且逼之既紧,退步无地,不徒取败,亦且见笑于大方家矣。

据江西派巨子熊剑南先生之秘传遗语,谓擒拿实系专门手法,且有秘术,在深悉人身气血通行之时刻与脉络,穴道之部位,若按时按穴而擒拿之,可以随轻重而致其性命之死生,平日练习之手法,约有七十余种,而擒拿则其总称也,又曰擒拿手,学之难,传之亦不易,先辈精此者只数人,江西亦不过一二人,余皆湘楚黔蜀,后以此道传非其人,常有滥用伤人之事,以故相戒不轻传授,百年来,此道几不复留在人间,绝技几失薪传,殊堪浩叹,数年前在荆襄,遇一道人,颇精此术,惟未见其施用,故不知造诣何似,想此道尚未至绝迹也。

三、截解手法之真诀

上所论之手法,不过为入门者略而言之。其实敌人之手可被裁解者,断非上乘。若名家巨子,变化无方,瞬息即异,岂容对家裁解乎。两家相逢,力量平等,则观变化,变化同矣;则观矫捷,矫捷同矣;则观机巧,机巧同矣;则观平日独到之技之深浅与精粗,而优劣胜负判焉。倘智均力敌,则两雄一举手即知,必不致妄相水火也。或曰:如先生言,则裁解法,可以不必学矣。曰:否。不然,此道有虚实常变之别,明乎此而后可以言裁解。何则现名为裁解,必须敌人出实手,而后可以解之裁之,虚则不解与裁也。故可解可裁者,法之常;随机生巧者,法之变。常则有迹可寻,变则神明莫测。倘属外家出手,即露四相、此等敌手,凡入门半年者,即能裁之解之而有余。四相为何:

(一)挥拳高举,劈头而下,拳既高,则腋下必空,其病一。

(二)或长拳冲入,手臂伸直无余,且拳之收入迟缓停滞,手直必钝,不伤则折,其病二。

(三)既无马步桩法,长身直立,如僵立之碑,直立则后虚,一动即跌,其病三。

(四)怒气腾涨,进退甚猛,血气上升,手足无主,怒则心昏,自动不知,何能胜人,其病四。

既现此四相,可以不言而知为外家,此等出手,挑之、斫之、拦之、切之,或封逼之,可以随意任行,毫无碍事。盖手既高举直出,全身之空虚甚多,自由解裁,可以左右逢源,此特为学之未精者而言,傥名手睹此,直如玩弄小儿,又何裁解之足言,至于名家相遇,则出手无隙可乘,手本虚也,不拒则实,手本实也,接之则虚,观其进也而实,退势若缓也而实捷,声东击西,欲虚反实,矫若神龙游空,猛如虎兇出押,争胜负于毫末变化之微,乘机势于黍米疏密之际,又岂一挑一拨,半封半遢之手法,所能裁解见功乎,吾故曰裁解非斯道之精者此也。虽然解裁亦有一定之方法,又不能不为初学者道也。兹示之如下:

1.高来则挑托。

2.平来则拦格。

3.低来则斫切。

注:以上三项,本文自明。

4.势猛则乘其势以猛还之。

5.力强则借力而顺制之。

6.敌力胜于我,则取侧锋而入。

7.敌力弱于我,则踏洪门而进。注:凡来势猛必上重而下轻,先避其势,后乘其虚以取侧势而击之,无不应手而倒,所谓以猛还猛,是在精熟方可,下条借力之法,亦与此同,术语所谓借他千斤力,不费四两功,即此意也。

注:敌力强,若踏洪门而进,则易于被制,而不能进退取机与变化。术语通称正入为踏洪门,吾宗则名上中宫。

8.欲防敌人之足,须注意肩窝,盖用长腿飞击时其肩窝必先耸起,此定式也。

9.有时偶尔不备,被敌从后突然围抱,可急下半马,先以头向后撞击敌人之面鼻,因被抱时彼此之头部正对准,倘一击不中,再乘势以足向后提去,以取敌人之前阴,无不松解者,倘二击不中,则吞一口气,鼓力周身,猛起肘拐,以冲击敌人之胸肋腹部等处,而敌虽勇,亦难支架不退也,然此特初学之裁解法,倘属名家,有听声术者,虽在暗夜中,尚能有以自卫,不易轻为人制,即被制,亦应变化无方,使敌自毙,盖以用手暗中乘其不备而围抱人者,乃愚人之所为,其解非甚难也。

10.凡与人搏,切不可用手沾实敌人之手或物,盖不实则虚,虚则易于变化,此为初学者不可不知之术,若于吾宗拳术,精习有得,则阴阳虚实,神变无方,而此等裁解法,又不足道矣。

以上十法,均通行之裁解术,惟有两大端,须学者精心求之。

其一者,为求名家巨手之确有宗法者,悉心学之,先练其常,后精其变,气力兼修,手足俱练,不安小就,苦求大成。

其二者,须自己有悟性,始能进步,人之手足,同具于天,此往彼来,无甚殊异,习之既久,自能随机生巧,

凡一切有形之手术,皆成笙蹄,学者勉之。

四、身法示要

学者既于地盆(即马步),手法,掌法,裁解手法等,已知其用功之道,练习之方,则于此术已获十之五六,不可不进而讲求身法。盖以身法为斯道之关键,须于手足之动作,灵通一气,进退有方,趋避得机,起落(即长马短马之谓)如式,变化不失其矫捷,如是而后法术完备,应用得力,至吾宗之身法,详言于龙虎豹蛇鹤各拳式中,故不杂入,先以南北各派所通行者,述之如下:

其一 进退法

身之进退,其机与势,千差万别。争于黍米秒忽之间。有一步进,有纵跃 寻丈之进,又有左进右进与左退右退之别,或阳退而阴进,虚进而实退,或以进为退,以"退为进,更有猛进猛退之方,长马进与短马退之法,种种法则,不可以一端尽。要在学者窥取机势,自由进退而已。吾宗之寻常进法,必用短马,紧取侧势,盖必如是而后能逼,能逼则两臂之力,可以击中要害,此为最有关系者,退则多因未能得手,故退一步而再乘机以进也,寻常进退法歌诀曰:进取捷若风,失机退宜快,乘势侧锋入,身少向前迈(即身之上段,微向前扑),掌实即须吐,发声使惊怪,变化如神龙,敏钝决胜败。

凡身未退,而胸向里折,则日吞.如敌以拳或物等,平胸刺击,倘其物短,则稍折,则敌之物即落空,再乘机拦格,或取侧势以进,此为吞身法,其用甚广,须熟习之。

铁斋氏曰:人当正面而立,如敌以拳与器,平胸突至,则右足稍退一步,即成侧势,再用左手格避,而右足前进一步,即取击势,惟退步时,手既起,而身变化作半马,身法之一端,在快耳。又曰,前所谓右足前进一步,即取击势者,乃拘守规则之语,究之进右足不若进左足之为迅速,且较进右足尤为得势,铁斋为少林派之巨子,清康熙中隐居潮州,以授徒自给,游其门者数百人。少林家法,赖以不坠。每于寻常一进退之微,必求精到无弊而后已,由是观之,斯道之妙,又岂粗心者,所能升堂入室乎。

其二 左右趋避法

进退藉势,趋避须乘机,兵法所谓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即与此道息息相通,不过彼为群与群斗,此为个人与个人斗而已,无论如何技精力足,总要有所趋避,故有所避而后有所趋,此为一定之理,趋左则避右,声东则击西. 随敌之动以为方,观敌之机以为用,明于术而不拘于术,击其要而不见其迹,此所谓变化无方,心手相忘,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者也。趋避歌诀曰:趋避须眼快,左右见机行,趋从避中取,实自虚处生,山重身难压(谚语所谓泰山虽重,其如压不着我何,即必让,隙开进莫停,势狡君休惧,四两拨千斤(术语所谓借他千斤力,不费四两功)。平日练习之法,以精熟为要,马稳身灵,转侧机巧,进退阖辟(即左右避让)稳静,起落得势,斯为名家,至于变化莫测,出人所不能防不能制者,是又在乎苦心独造之士,不可以常法绳之耳。

少林举法历史与真传

此依世俗之称谓,故名之为拳法,其实凡名家巨子,俱少有用拳者,况吾少林,为南派开山之祖乎,试观少林所练习之手法,百七十余式,用拳者不得十分之一,即用拳矣,亦不过握如虎爪,从未有五指全握者,盖以平拳一出,见笑方家,即以实用言,平拳之制胜,力分而不能中要害,又何裨于用乎。

(一)五拳之发源

少林技击,以五拳为上乘,至精至神之术,非于此道有所领悟,或功夫欠缺,气力未纯者,皆不轻易传授,固非吝惜隐秘,因此中三昧,不易通晓,即朝夕从事于斯,若不悟其用精用力之微,亦不过袭其皮毛,终无是处,此少林精技所以鲜传人也。

五拳之法,传自梁时之达摩禅师,达摩师由北南来,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每一说法入坐,则徒众即有昏钝不振者,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不重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盖躯壳强而后灵魂易悟也,果皆如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心见性之功,俊诸何日,吾今为诸生先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熹微,即起而习之,始能日进而有功也。于是乃为徒众示一练习法,其前后左右,不过十八式而已。

先排步直立,呼浊吸清,挺腰鼓肘,(此乃足肘),凝神静气,正体努目,此为入手之内功。

▲朝天直举

(解)即以手朝上伸举,气贯三焦,左上则右下,两掌须平,掌心相印,名为朝天踏地。此为二手。

▲排山运动

(解)上式演毕,即将足排开一尺余距离,用柳叶掌向前推排,左右前后,次第推运,仍须力贯掌心,气发丹田,有猛虎下山之势,此为四手,按此与岳武穆双推手法相类,不过岳是双掌齐出,此是单掌前推后应,似稍异耳。此为四手。

▲黑虎伸腰

(解)前式毕,收足正立,再开短马,两手仍作上式,左右分推,由短马变为高马。必须以腰用力,两手齐出,且伸满时,两掌心与后足心更须相印,如是左右前后起落伸推,久之则腰膝坚强,收效甚速。此为四手。

▲雁翼舒展

(解)伸推毕,收马排足,略事休息,再吸气一口,下贯丹田,用手紧贴腿部,运腋力由下渐起,以平肩为度,如舒雁翼,且两手起时,足根随起,落则随落,腰须硬实,足尖得力,两手起时,隐觉气实胸开,脑涨指热,方为得益。此为一手。

▲揖肘勾胸

(解)先排正两足,再以右足或左足踏进一步,以阳掌平排揖下至膝为止,先曲掌至膝变为平掌,收转时,以掌渐次作勾曲势,紧贴至胸,腰稍向后翻,使气注丹田,力鼓两肘拐,但揖下时身须低伏,后足根不可离地。此为气功手,河南江西派,及川黔楚湘等处之拳技家,多如此法练习,亦少林宗法之衣钵也。此为一手。

▲挽弓开胸

(解)此与世俗所传之八段锦中,左右开弓如射雕,正复相类。其稍有不同者,此系短马,彼系正立,其效遂相去甚远,如练习时可依乘马射球之式,腰须后翻,一字地盆,即为合法。此为一天的露爪

(解)上均掌式,此乃变为豹拳式也(豹拳式手指之前中二节作勾勒形,大节与掌背平,拇指亦作曲形,紧贴掌边),练习时如左手握护,则用右手作爪拳,尽力推出,两手循环练习,惟必须开声吐气(气出之时,必须与拳力相应),两足仍作半马,用力与前无异(即用腋力)。此为一手。

▲腿力跌荡

(解)前皆用手,此乃用足,其法

有四:

(1)足尖直踢:此踢,足须稍低,高则无力而有弊。

(2)横腿扫击:此出横腿,其势如扫,身须取侧,收腿宜速而稳。

(3)长腿高举:此腿法不可轻用,因举起既高,身法虚空,在在堪虞。若遇名家,易为人制,须练习精到,出落如风,方免意外之虞。演练时,左右前后习之,必须力贯足尖为要。

(4)钩腿盘旋:此其法脚尖由外向内钩盘,练习时两脚如画大圈,身法仍以半马为宜。

(二)五拳之增益变化

如上四法,合之前述,曰十八法,又日十八罗汉手,即达摩初祖之开宗法也。当时第为强筋壮骨之用,至达摩师圆寂,徒众星散,几绝衣钵,数百年后,乃有觉远上人,以严州某名公子,剃度少林。上人本精剑术,技击得达摩真传,发展为七十二手法,犹不自满,复挟资云游,遍访专家,得兰州李叟,介绍于太原技击泰斗白玉峰先生,遂同寓洛之同福禅院,朝夕研究。白氏为增至百七十余手法,名之曰龙虎豹蛇鹤五拳。白氏年已五十余,犹无子嗣,遂亦剃度,同归少林,号曰秋月禅师,自得二氏之变化增益,而斯道乃集大成,真吾宗之马鸣龙树也。

(三)五拳之精意

少林技术,自白氏来而宗法一变,初本为强身之练习,继乃成技击之绝学。推其渊源,白氏实集其大成,而觉远上人之功,终不可掩也。白氏曰:人之一身精、力、气、骨、神,五者必须交修互练,始臻上乘。否则江湖之野技,不足传矣。以故创此五式,内外并修,至今专门名家,犹莫能出此范围也。

▲龙拳练神

(解)练习时周身无须用力,暗听气注丹田,遍体活泼,两臂沉静,五心相印(即手心、足心与中心),如神龙游空,天矫不测。

▲虎拳练骨

(解)练时须鼓全身之气,臂坚腰实,E力充沛,一气相贯,始终不懈,起落有势,努目强项,有怒虎出林、两爪拔山之势。

▲豹拳练力

(解)豹之威不及虎,而力较虎为巨。盖以豹喜跳跃,腰肾不若虎之弱也。练习时,必须短马起落,全身鼓力两拳紧握,五指如勾铜屈铁。故豹式多握拳,又名为金豹拳,正以此也。

▲蛇拳练气

(解)气一遇物过,则气之收敛,胜于勇夫,有经验者自能知之,练气柔身而出,臂活腰灵,骈两指而推按起落,若蛇之有舌,且游荡曲折,有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之意,所谓百炼之钢,成绕指之柔者,即为此写照也。

▲鹤拳练精

(解)此拳以缓急适中为得宜,盖取象于鹤之精足神静,故练习时须凝精铸神,舒臂运气,所谓神气自若,心手相应,独立华表,壁悬千仞,瞑心孤注,久练精熟,自能于言外得之,非仓促所能领悟也。

五拳学之能精,则身坚气壮,手灵足稳,眼锐胆壮,倘与人搏,出一指半足之功,便可压倒流,是在学者苦心孤诣求之而已。

(四)附述

1.用力暗诀

觉远上人曰,力以能柔而刚,气以善运而充,力从气出,气隐显力,无气则力何自而生乎。外家之力,其来也猛,猛则多浮而鲜沉;内家之力,其来也若在有意无意之间,必抵隙沾实,而后全力一吐,沉重如山,可以气透肤里。此其故,盖由外家之力刚,内家之力柔,刚则虚浮,柔则沉实,习之既久,自能觉悟,盖一掌一拳之打出,

手一着力,则气有三停,一停于肩穴,

二停于拐肘,三停于掌根,如是而后能贯透指颠或掌心也,至于柔运(即纯粹之气功)之力,则与此不同,一举手则全身奔赴于气之所运使,所谓意到气随,捷于声响,精粗之别,学者于此可悟矣。

2.地盆与桩步之别

少林谓之地盆,而他家则名日桩步。地盆者,短马也。桩步者,半马也。地盆为练习时之用,桩步为临敌时之用。故有一字、八字、二字之别,桩步则有子午丁字之分。子午之式,如长

三形,而后足稍平,丁字式,则用之者少。子午桩法,南北无异也。

3.眼法与听功

柔术以眼为第一要着,故眼力钝视之人,万勿习此,眼光不足易于受制,斯道无他巧妙,在眼尖手快胆稳步坚力实五者而已,此虽为浅近之语,然能于此五者无所久缺,则切实受用不少,学者可先于此五者加意焉。

各家眼法,常有参差不齐之处,关中派谓与敌遇,宜先用眼光注敌肩窝,洛派则谓先以眼视敌胸膛,北派则谓注敌之手尖或器物之端,川、黔、湘、楚等技家则谓须以己之眼光,注视敌之眼光,各有精妙自得之处,不能妄评其优劣,总以融会诸家之长,而以锐利为最要。故少林之法,高于各家之上者,在平素之内功耳,内功为何,即解脱生死,心定神清,眼力到处,威如猛狮,锐若鹰准,注射之点,以眼光为标帜,手尖物尖,不注自注矣。

听法乃防敌之厄背,或从暗里袭击,能听则仓卒有以抵避,不致受制也。然听法以禅功深者为易,禅定之人,听及毫毛。达摩师面壁九年,听阶下群蚁响若牛鸣,斯诚听功之极轨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