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津云
6月20日,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大会通过的党代会报告是指导天津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把方向、管大局、明思路、划重点的特征,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在**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中,“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天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要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导向,这无疑为今后五年的工作指出了鲜明的前进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必由之路,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对此有着详尽论述:京津冀协同发展、制造业立市、科技创新、消费商贸“双中心”、“津城”“滨城”双城格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它们是报告中诠释天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而认真解读报告中的相关章节,你会发现字里行间“新意频频”……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词之别更显“深入推进”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的第八年,八载以来,三地瓣瓣同心,携手共进,共同书写新时代答卷。
战略的深入推进,尤重质量。五年前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要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而今党代会报告则更进一步指出,要高质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从“主动承接”到“高质量承接”,一词之易,更体现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眼点。在最初的三地交通一体化、大气污染联合治理、产业转移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后,协同发展本身也需要提质增效。从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到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在推动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功能重构上,特别是在做好“促进企业、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背后的体制机制文章,凸显天津“一基地三区”定位,天津不仅要做“足”,更要做“好”,做出“高质量”,演奏好中国式现代化美丽宏大乐曲中的京津冀篇章。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国内外因素叠加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天津视创新为稳定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以沉着的战略定力布局国家级实验室,下好信创、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先手棋,在有关创新的表达上,我们的表述,从“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变成了“打造‘雏鹰—瞪羚—领军’和高成长企业接续发展梯队,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高精尖企业集群”——时隔五年后,更加细致的表述,反映的是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过程中愈发明朗的要点,是继续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进一步落实。去年的天津,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人工合成淀粉。我们期待从“0到1”的概念突破后,未来尽快实现“1到10”和“10到100”的转换,为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贡献。
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科研人员展示人工合成淀粉样品。图片来自新华社
另外一个不算太新的“新词”是“双碳”。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双碳”工作就先后4次被提及,可见分量之重。重在五年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所留下的步步脚印,重在“871”重大生态工程的累累硕果,重在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的显著成效,重在“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然有我”!
制造业立市:
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变”与“不变”
五载砥砺,春华秋实。从2017到2022,从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到大力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不变的,是始终夯实的实体经济根基;变化的,是战略更明确,赛道更清晰,目标更具体。
2019年1月17日,**在天津港考察时强调,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经济不能脱实向虚。要扭住实体经济不放,继续不懈奋斗,扎扎实实攀登世界高峰。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制造业立市”,天津“十四五”规划出炉,“制造业立市”这一战略布局,犹如一声春雷,荡起阵阵春潮,激起热烈反响。
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到 “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优势产业为支撑”,从“努力构建”到“不断完善”,天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清晰可循。
制造业立市,选好赛道是重点,抓好产业链是关键。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深入打好信创、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链攻坚战”,这些业已锚定好的赛道,指明了清晰的前进方向,12条重点产业链,如同一个个坚实的抓手,为制造业立市打磨出一副好筋骨。
回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部分,“推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载体建设,有效贯通区域产业链和创业链”的表述,也可充分看出我们对“链”的重视程度。
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未来产业,这些相比于上一次党代会新增的产业领域,显现了天津五年间在新兴产业的蓬勃朝气——信创海河实验室建设全面展开,飞腾中央处理器 麒麟操作系统构成的“PK”体系,海洋装备、海水淡化等优势产业链,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无人驾驶……产业创新,天津在这些领域已抢占先机。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25%,这是天津制造业锚定的“十四五”末目标;“培养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这是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给出的方向。愈发具体的目标,体现着不断提升天津制造品牌影响力的决心,带来的是更强的指向性和行动力。
“津滨双城”表述变化,
是愈发清晰的发展格局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显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愈发清晰。
五年前,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落子,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中间地带严格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进一步明确,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并将其列入天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而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双城互动、新区带动、各区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支持滨海新区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到2035年,‘津城’‘滨城’双城格局全面形成”,这一远景目标,宛如为双城格局画下了“时刻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沿着蓝图,一系列工作悄然展开。
2018年,天津启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在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间划定了南北向约50公里、东西向约15公里、总面积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相比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相向开发对接成一个大城区的规划建设思路,有效地避免了一系列大城市病,提升区域生态空间总量,改善了环境质量。
去年年底,滨海新区启动了美丽“滨城”十大工程,涉及交通、市政、社会事业、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共安排重点项目221个,总投资5731亿元,全面提升,增强要素承载力。
城市建设上,滨海新区近年来明显提速——绕城高速全线通车,轨道交通B1、Z4线加快建设,Z2线全线开工。新建滨海新区肿瘤医院、天津医大总医院滨海医院、滨海新区中医医院等,“滨城”三级医院增至9家。落成周大福金融中心、茱莉亚音乐学院、滨海文化中心等“网红”地标,K11 Select、金隅嘉品Mall、万达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开门纳客……
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城”,朝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的这个目标,“滨城”正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消费商贸“双中心”:
答好这张考卷,天津有信心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这一“双中心”建设重任,在过去五年间顺应着新发展阶段而逐渐确立。天津作为近代百年北方重要商埠,正因“双中心”建设而重焕荣光。
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抢先进入“跑道”,被赋予先行者使命,这是信任、是激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考卷。
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拓展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和农村消费等新领域,培育首发经济,提质夜间经济,探索发展免税经济,大力振兴老字号品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这道考题,天津正有条不紊地写下自己的答案。
考卷广博,落笔无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马不停蹄。今明两年,天津将聚焦消费地标,打好金街、五大道、意风区、佛罗伦萨小镇、老城厢—古文化街、大运河公园、滨海亲海旅游“七大战役”。天津将依托便利的天津港口贸易资源,建设进口商品供给平台,形成天津特色主题消费地标,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2022年4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明确增加包括天津市在内的6个城市作为新一批试点地区。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落地,天津正在用数字经济引领消费升级,带动各类民生消费。
树立“国际”视野,培育建设“买全球”“卖全球”高地,天津有禀赋。向内,立足京津冀、辐射“三北”地区;向外,连接东北亚、面向太平洋。这是发展“双中心”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天津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的重要信心来源。
天津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连续三年增速位居全球十大港口前列;跨境电商全年进口交易额相比五年前增长了近4倍,打造出3个跨境电商示范园区、7个跨境电商创新试验区;2021年天津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再攀高峰,首次站上8500亿元台阶,比2020年增长16.3%……这些实打实的数据,印证了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斐然成绩。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既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五个现代化天津”目标任务相接续,又与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相融——一张蓝图绘到底,擘画天津美好未来。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回首过去,各项事业已积累下丰厚的历史性成就;展望未来,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正在实现。历史已经翻开新的一页,更恢弘的胜利就在前方。而我们,唯有更加努力!
津云观察员 沐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