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造”火箭问鼎九天 新型带翼可回收重复使用

“厦大造”火箭问鼎九天 新型带翼可回收重复使用

首页动作格斗飞豹机器人更新时间:2024-08-03

“厦大造”火箭问鼎九天

东南网4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 通讯员 欧阳桂莲 厦大航空航天学院供图)昨天上午7时28分,厦门大学“嘉庚一号”火箭在我国西北部沙漠无人区成功发射,直上云霄!火箭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最大飞行高度26.2km,并在指定着陆点成功回收。“嘉庚一号”暨“天行一号”火箭由厦大航空航天学院和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制,是一款新型带翼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厦大说,“嘉庚一号”此次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在火箭上做一场空气动力学试验,验证火箭的回收重复使用技术。该项目的终极目的,则是实现两小时内的全球直达,彻底改变世界航空格局和人类交通文明。

新型带翼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

据厦大航空航天学院介绍,“嘉庚一号”是厦门大学“双一流”重大项目支持的一款新型带翼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火箭总长8.7m,翼展2.5m,起飞质量3700kg。

火箭顶部印有国旗,还有厦大校徽,以及“厦门大学”、“嘉庚一号”等字样。

除了“带翼”,同样特别的是,“嘉庚一号”的头部里“暗藏玄机”,装着厦大航空航天学院研制的双乘波一体化布局。“嘉庚一号”区别于其他火箭的头部“玄机”和“带翼”的箭身,其实都承载着它此次飞行试验的目的。

头部“玄机”能做空气动力学测试

据介绍,“嘉庚一号”此次试飞的目的之一,就是将其头部暗藏的“玄机”——双乘波一体化布局运送到指定高度和速度,完全复现真实的飞行条件并开展空气动力学测试,即一种由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提出的双乘波前体布局空气动力学性能。

通俗地说,就是这个名为“双乘波一体化布局”的模型此前已在地面经过了理论设计、数值分析和地面试验,如今把它放到火箭上运送到指定高度和速度,就能在真实的飞行条件开展空气动力学测试。而一次在真实的飞行条件中测试所获得的数据总量,比地面实验累积几周获得的数据还要丰富。

“带翼”设计实现试飞后整体回收

“带翼”的设计,则让“嘉庚一号”能够以“带翼水平滑翔 伞降回收”的方式进行整体回收。也就是说,“嘉庚一号”可不是一飞不复返,它依托带翼水平滑翔和伞降回收的新技术,飞行后稳稳当当落地,被整体回收了。

此次“嘉庚一号”的整体回收,同步验证了包括地面无线测发控、伞降回收系统、低成本电气系统等在内的多项关键技术,被认为迈出了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发展的重要一步。

目标是实现两小时内的全球直达

据介绍,“嘉庚一号”火箭是“双一流”校级重大项目,这个项目的全名,叫“民机涡轮基组合动力系统”,研究的是高超声速民用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项目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民航飞机速度到现有速度的五倍以上,实现两小时内的全球直达,彻底改变世界航空格局和人类交通文明。

此次“嘉庚一号”成功飞行并演示验证双乘波布局的气动性能,是该项目达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节点。

厦大认为,“嘉庚一号”此次成功试飞对推动厦大工学部“双一流”项目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航空航天学院今后承担更加重大的工程技术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项到成功发射仅历时七个月

厦大航空航天学院说,“嘉庚一号”火箭的研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从“双一流”校级重大项目立项到成功发射,仅仅历时七个月。这样的速度,被认为是史无前例的。

据介绍,立项之前,厦大航空航天学院就与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携手联合,成立了重大项目工作团队,精心组织航空、机械、仪器、电气、控制等各学科优秀青年教师协同开展快速迭代论证,并选派硕、博士研究生长驻设计场所、生产车间、总装厂房和发射阵地,高速高效地完成了一款新型火箭的研制和发射任务。

背后的主要推手“年仅4岁”

实际上,厦大航空系始建于1944年,厦大也是全国最早办有航空专业的九所高校之一。早期的厦大航空系共招收了7届本科生,约占全国航空专业学生的1/5,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机器人爸爸”的张启先,中国飞豹总设计师陈一坚等一批航空领域的精英人才。1951年,厦大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后来清华大学航空系又与其他学校的航空系合并成为北京航空学院,即今天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4年,厦大复办航空专业,隶属机电学院。到了2015年,厦大重新整合相关学科资源,由原航空系、机电工程系和自动化系成建制合并,组建成立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厦大说,2015年才复办的厦大航空航天学院“年仅4岁”,就通过“嘉庚一号”的成功飞行,收获了创新,让学院有效积累了组织大科学研究的经验;同时锤炼了队伍,让团队切实拓展了奋进大工程项目的能力;也激发了师生们矢志“空天报国”的情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