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 乡村古村落的典范之村

上甘 乡村古村落的典范之村

首页动作格斗方头战士奋勇杀敌更新时间:2024-06-25

上甘村,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古老传统村落,位于军峰山南簏,南丰千年古邑(县城)之西。这里因坐落于了水(今为甘坊水)西侧,故唐时称名了溪。宋代后期,随着村落的扩大和人口的发展,易名为甘坊。元代,因别于下甘坊,又易名为上甘坊,简称上甘至今。

山水上甘,人文傩乡。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千二百多年的古老村落薪火相传,千锤百炼,凤凰涅槃。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上甘村始终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民俗,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唐代建村以来的风俗习惯。

因村落历史的悠久古老,传统文化的独特显赫。上甘村于2019年6月6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上甘村为什么能在数以千万计的古村落脱颖而出呢?经笔者多次实地走访,查阅大量资料之后,总结认为,上甘村之所以一枝独秀,成绩斐然,是因为当地政府与村民们在保护和传承工作中,不遗余力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村里的乡贤们思想重视、激情四溢、慷慨解囊,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凝聚力。他们竭尽全力、各尽所能地保护与发展上甘古村落,在于他们心中有追忆的乡愁,有家园的梦想。他们在保护传统遗产,创造新遗产时,堪称古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典范。

  一、 保护传承古物古迹的典范

一千年风云变幻,一千载岁月沧桑。从古至今,世世代代勤劳淳朴、安居乐业的上甘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历史,使这块土地散发着不朽的光芒。

D1.村落发祥历史悠久

《了溪甘氏族谱》记载:唐朝元和(812-815)年间,甘氏第三世祖甘子如(始祖甘令安、长子甘明之子,生于公元790年)由竹舍村即五十都中塘迁居了溪冢上南园辟荒为址(即今甘坊之仙军台下是也)。自此,甘氏揭开了上甘创业的序幕,并建村立寨,繁衍生息。把一个陌生而又蛮荒的地方,变成了子孙赖以生存的家园。迄今,一千二百年之悠久历史。上甘村落依山而建,地势向南平坦开阔。村外有一条溪水,因其走向如“了”字,故名为“了溪”。村中有《了溪甘氏族谱》,原谱大部分在文革时散佚、烧毁。1996年重修,将所剩部分合订成一本。

缺乏优久的历史,好比无根之本,无水之源。正是上甘一千多年的历史,才造就了上甘声蜚遐迩的美丽华章。

D2.古物古迹柔媚旖旎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鬼斧神工的神雕细琢,勤劳智慧的上甘居民,使上甘有了不少的风景名胜和建筑遗迹。虽经百年的沧桑巨变,又遭文革的劫难,但现存的古物古迹依然柔媚旖旎。

古韵八景:了溪流芳、洲畔金龟、金鲮吐舌、溪边纱帽、弧山书舍、虎石丹岩、丹石寒溜、军峰积翠,构成了一幅幅让人沉醉不已的水墨画。令人赏心悦目,留恋忘返。这些小而别致、奇异、独特的景观,使你心里油然而生盎然的情趣。

古桥石亭是旧时古人外出时,供行人歇息、避风遮雨之处。据甘氏的家谱记载,在途径上甘的古道上,五里设一亭。建有积善桥、半山桥、小长桥、金鲮桥、下堡亭、上堡亭、井源下亭、井源上亭、福阴亭、高坪亭、一善亭。因历史的久远,时代变迁,这些亭桥虽因自然原因,略显荒凉败落,但大多都保存完好。不少的亭桥,还留有古诗佐证。在上甘村的对面有一座耸入云端的高山,高山上云遮雾绕苍翠欲滴,上面有一条通往南丰城的古道。古道上茂盛青松的遮掩之下,有一座数百年风雷古亭。整个建筑均由青石条堆砌而成,历经岁月沧桑和历代战火洗礼,迄今屹立不倒!只可惜年代久远,风雨侵袭导致了古亭顶部木梁坍塌,令人惋惜!一年春节假期,乡贤王善进与几位儿时好友徒步登山,经过风雷古亭,见此情景,决心筹集善款,对古亭进行修缮。在大家的努力下,三个月后资金到位,村委会快马加鞭,立刻行动,很快便完成了古亭的修复工作。如今喜爱野外徒步的游客,不难发现在蜿蜒陡峭的古道上,在满目的翠绿中,一座挺拔俊秀的风雷亭远远地便映入您的眼帘。焕然一新的古亭,它不仅方便您纳凉歇息,更带给您无尽的幽幽思乡情!

据谱谍和有关史料记载,上甘曾有教育、文化、纪念性建筑书亭楼台多处。分别是:连山书舍、弧山书舍、东溪山书房、双槐亭、柏楼、汇秀楼、古戏台。由于一千多年的岁月沧桑,有的塌毁,有的重建多次。

由于战乱和自然的腐朽,上甘的古居所毁甚多。今所能见的是极少数遗存的明、清两代建筑和老街。依次是:架梁厅下屋、老厅下屋、下堡老屋、老街学堂、老街屋、清代组群屋、上甘老街。风雨洗尽铅华,这些古建筑已变得残破,斑驳,青苔累累。亟待重修,以恢复它们昔日的风采。站在古街上,只见一条潺潺的、清澈见底的小溪水,由南至北顺街而过。古人在没计街道时极具独特,赶圩人卖完菜之类的农产品后,俯身便可洗干净推车、簸箕和手足。据甘氏家谱记载,在改革开放前,上甘圩是非常重要的圩。近则十里八乡,远则邻县宜黄人都在此处进行各类物质交易。自古以来,古街有店铺一百间。只因近些年来,外面的交通日趋发达,上甘圩逐渐没落于历史长河中。当街的甘小明民宅,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明代故居。地面全由大块地砖铺垫,墙面的砖经过人工打磨,按“一斗两平”的风格堆砌而成。中间主体部分由上下厅堂、中间一天井构成,两侧厢房若干间。右侧厢房紧挨杂物间、厨房各一间,左厢房紧挨着一间当街店铺。久久伫立,感觉整条街古色古香浓厚依然,仿佛置身于昔日的繁华之中。

农村的家族观念是相当深刻的,同一宗族的人都会集资建立自己的祠堂来祭祀祖先。上甘有祠始于明初,至晚清已建有祠堂6座:甘氏宗祠、行恭公祠、良济公祠、方杰公祠、方荣公祠、名野公祠、令安公大祠。作为封建社会的遗物,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刷后,这些祠堂渐以殆尽。但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蕴藏着上甘人淳朴的传统思想,沉淀着上甘人的人文根基。

沿村路不足百米,路左侧有一土地庙。庙旁一块巨石赫然矗立。高约三米,上下大小近一米。大石上有块小石,既圆且翘,犹如官人戴帽。官帽不知何时消失在山乡的岁月中,只留下一截身躯空对着青山绿水。令人唏嘘,感叹不已。早些年,为纪念上甘的历史,南丰县政协原主席李履才聘请外地书法家,在石身上写下大气磅礴的行书“了溪”二字。再经人雕刻而成,非常醒目。

位于老街口的崇福寺,始建于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距今已1181年了。历经数次毁建。现寺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复建的。这里最早时,是道教的社坛。庙宇里的千手观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雕塑像,规模宏大,栩栩如生。佛像大小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神情动作千姿百态。或怒目而视,或面带微笑,或盘膝而坐,或手舞钢鞭,或手持经卷……他们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望之如生,令人惊叹!在单个的村落里,建有这么大的庙宇,为数不多。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撑,是很难修建起来的。门前一对石刻狮子是寺庙旧物,见证了寺庙的历史与沧桑。石狮连底座高1.8米,长髻螺旋,脑门宽大,眼球暴突,口张唇卷,颈系铃铛,脚蹬绣球,威武雄壮。底座有珍禽瑞兽,工艺精湛,是保存到现在不可多见的石雕精品。这对石狮曾被人偷走过,后来上甘人历经艰辛,才把它们找回来了。

上甘傩神殿,亦称傩神庙。它是傩神的栖身之处,也是举行傩事的主要场所。唐时,始建于溪河之东的堪头岭。元末明初因山体滑坡冲毁,迁建于后港柏树下。明永乐正统年间,甘氏子嗣将神傩殿第三次迁建于村中心后龙山脚下,一至保存至今。至今已六百多年的历史。其明代建筑风格浓郁,是目前南丰保存完好而又最早的傩神殿,就全省来说也为数不多。殿内正上方有一块巨匾,上书“灵昭圣敬”四字。匾下一座四层神坛,最上层供奉着木偶主神,下三层供奉着傩崽和几十个傩面具。神坛左侧,泥塑有一尊两米多高土地神。大门右侧有一个大型石雕化钱炉,非常古老,年代已无从考证。可见,古人也有着极强的防火意识。头顶的斗拱是明代建筑风格,复杂而多变。地面的条形巨石,被人踩踏得锃亮照人。

D3.古式牌楼生机焕发

2012年正月,在近80岁原支部*赵火龙的提议和村民和赞同下,决定新建上甘牌楼。于同年6月20日开始安装,7月5日安装完毕。其为三门五楼仿古式大型(青石)牌楼,总高10.40米,总宽12.40米。造型庄重、美观,为上甘村标志性建筑物。牌楼正中雕刻一对腾龙,周边祥云缭绕。图案古朴俊秀,花纹雕刻精美。中间大红隶书“上甘”二字,苍劲有力。主立柱上隶书“上圣开宗瑞聚千秋索福地,甘泉毓秀祥生万壑展鹏程”。侧立柱上隶书“甘罗拜相千秋赞,昆乔兴家万世昌”。两副对联字迹稳健端庄,舒朗有致。两幅对联皆出自于当代乡贤名家手笔,彰显出上甘村崇文礼仪的淳厚之风。牌楼背面上端正中隶书“千年古村”四字。下面四柱子亦有两副楹联,中联“傩舞赞双葩上品遥源远古,地灵融八景六人馨永报丰盈。”侧联“腾蚊永春了溪水,卧虎常聆弧岭风。”这些字笔法挺秀,姿意横生。

D4.石雕面具靓丽奇异

2023年8月10日,上甘村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石雕傩面具揭牌仪式。一大早,这里汇聚了各地的上千位古文化爱好者,为的是一睹石雕傩面具的风采。虽烈日当空,晒得人人汗流浃背,但丝毫不减大家心中火一般的热情。在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声中,三十多个石雕傩面具,逐个揭开了它们的神秘面纱。人潮随着一个个面具的揭牌而涌动,或惊愕感叹,或欢呼雀跃,或虔诚敬拜。

第一个石雕位于村外几十米处,为一高大的长方体石柱,正面雕刻隶书大字“山水上甘,人文傩舞。”反面刻有隶书大字“青山作伴,绿水为邻。”从村口到村尾,石雕依次矗立了溪河畔、环村大路的两侧。第一揭牌的是牌楼下新增的一对高大威猛的石刻狮子,它们是对上甘村民平安幸福生活守护的象征。第二揭牌的是士地庙旁的梯形石雕,上刻“守望相助,同心筑梦”八个大字。第三揭牌的是一对石柱,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大石柱上雕刻一个篆体“傩”字,小石柱上雕刻《开山》的面俱。第四揭牌的是一个金元宝形状的大青石,上刻“招财进宝”四个合体字。第五揭牌的是一横卧的巨型石雕,上端一行小字“上甘傩舞”,中间一行大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端一行小字“非遗编号:111—7”。紧接着揭牌的石雕面具,依次是:

《和合二仙》。上甘傩舞中,和仙为男,合仙为女。民间以和合为掌管婚姻的喜神,和合二位并有“欢天喜地”的别称,寓意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问和谐共处。

《福星》。古时称福星为岁星。所在有福,故又称福星。头戴官帽,手持玉如意。为天官一品大帝,“天官赐福”由此而来。

《禄星》。禄星又称“文昌”“文曲星”。北斗星之上有六颗星,合起来称文昌宫。其中的第六颗即是禄星,是掌管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

《寿星》。寿星又称老人星,白须老人翁。额头隆起,持柱。老人星置管着人和国家命运的长短,成了长寿的象征。

《小鬼》、《二鬼》、《判官》。小鬼、二鬼、判官均为《判官醉酒》中的角色。小鬼、二鬼心术不正,诡计多端。判官的职责是判处人的生死轮回,惩罚恶人,奖励好人。

《怀胎和尚》。怀胎和尚又叫布袋和尚、弥勒佛,如来佛弟子。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斩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依次被佛祖封为旃檀功德佛、斗战胜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

《开山》。开山是开路神仙,担任护丧、搜山、驱鬼、逐疫之任务。是傩坛的猛神。

《鲤鱼跳龙门》。画面栩栩如生,一大一小的两只鲤鱼,修炼成精,跳过了龙门。

《傩公傩婆傩崽》。傩公也称“东山圣公”,傩婆也称“南山圣母”,二老传说为造人始祖。傩崽是其后,傩崽出生象征着人类繁衍生息,绵绵不绝。

《魁星》。魁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之第一宿。主管人间功名利禄的文运之星。“魁星点斗”有独占鳌头之说。

《白祗》。白衹是中国古代神话的瑞兽。能言悟通万物之情,知鬼神之事。后人崇信白祗能辟邪纳福。

《二郎神》。二郎神,俊雅衣黄,力大无穷,法力无边,通晓八九玄功,是位英勇善战的天神。能安四方,护边陲,解民苦,助中兴。

《张天师》。张天师,道教创始人。擅长符水、法咒为人治病。被道教徒尊奉为“天师”。后为降妖除魔、驱凶辟邪之神。

《周仓》。周仓,关元帅之护卫将。为关羽牵马提刀,不离其左右。铁须银齿,黑面朱唇,执掌稽查善恶,纠察凡尘之职,诰封刚直忠勇大天尊。

《马元帅》。马车光,有“马王爷三只眼”说法。第三只眼为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阳,是火神的象征。道教护法四圣之一。

《财神》。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精修得道,能驱门当、祋电、除瘟、袪病、消灾,买卖求财,被民间奉为财神。

《关元帅》、《温元帅》。玉帝赐封的两大神。关羽,又称“关圣帝君”、“伏魔大帝”。深得民间信仰,世称“关圣帝君”,简称“关帝”,俗称“关公” 、“关老爷”。奉祀为武财神,是道教护法四圣之一。温琼,玉帝赐封为亢金大神,是东岳十太保的第一太保,又是真武大帝属下三十六天将之一,是道教护法四圣之一。

《黄面罗汉》、《篮面罗汉》、《红面罗汉》、《露齿罗汉》、《白面罗汉》《愁眉罗汉》、《瘦骨罗汉》、《绿面罗汉》。八大罗汉均为上甘傩舞《叠罗汉》节的其中一员。

《甘天师》。上甘人甘凝。《甘氏族谱》记载:甘凝字宏甫,号云隐,唐太和八年(834)生。因屡举进士不就,65岁入三茅山学道。道行下山时,遇润州丹阳郡(今江苏省丹阳县)大旱,他布坛召雷,祷雨成功。郡人思其之德,立祠奉祀。朝廷闻迅后,敕封他为“丹阳得道灵感至圣甘氏仙师宏仁真人”,于是甘凝遂以“仙师”闻名于南丰。甘凝还乡后,在军峰山伏虎岩制炼金丹,为乡民治病。后梁均王贞明四年(918)病卒,葬于了溪上坊,历代南丰县志都列传记载。

《如来佛祖》。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以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为众佛之首,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三十六个傩面具由外地雕刻大师精雕细琢而成,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是艺术之珍品。这些巨石(花岗石)就地取材,节省了一大笔的材料和运输费用。但就雕刻费而言,最便宜的每个五千多元,贵的每个一万六千多元。据村委会甘桂龙*介绍,三十六个傩面具的雕刻费均由村民抢着捐赠,有些人想捐赠却未得到机会。每个傩面具的左侧均刻有捐赠人的名字,这些名字将与面具一同流芳百世。

  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典范

D1.书香文化发扬光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甘村世代书香,文风绵长。历代科举成绩丰硕,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均得益于优秀的教风、学风。这里有远近闻名的弧山书舍、连山书舍、老街学堂、东溪山书房。这些古老的教风、学风如了溪之水,源源不断地为上甘输送了大量的达官显贵、大家名宿。自宋至清,有17人高中进士,68人考举人,208名秀才。就一个自然村来说,乃南丰乡村之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中院校毕业生达200余人,并有数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甘氏族谱记载的历代科举人才:唐代甘凝;宋代甘丰、甘之则等66位;元代甘拱塔;明代甘矩、甘霖等38位;清代甘志宾、甘志龙等101位。担任御史、知县、县丞、教谕、儒教、训导之类官职的官吏:宋代甘保华、甘丰等21位;元代甘雨、甘宗罗;明代甘渊、甘迈等19位;清代甘化、甘作枢等30位。

D2.傩舞文化永不衰败

上甘村传承了两千年多的南丰神傩。傩,源于古代原始宗教文化对自然、图腾、祖先和鬼神的崇拜意识。是华夏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文化象征。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长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传统民俗舞蹈。上甘神傩是南丰延续时间最长的傩村之一。因傩神秘,号称“神傩”,拥有神秘的傩仪、古朴的傩舞和深邃的文化底蕴。原始色彩浓厚,保留着上古时代刚劲、质朴、威武、粗犷的风格。因其流传民间,亦属“乡傩”,主要仪式是“索室驱疫”。傩舞艺人用传统、古朴的艺术语言祈福新春吉祥,佑护合坊吉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繁荣安康。上甘傩的基本形式包括起傩——演傩——解傩——安座四段式。解傩当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上甘村傩神殿内外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吃过百家饭后,一年一度的傩舞高潮——解傩仪式正式开始。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傩舞艺人戴上面具,跳起古朴神秘的傩舞。《傩公傩婆》、《捉刀》等传统傩舞节目精彩上演,铳声、鞭炮声响彻夜空,场面蔚为壮观。游客沉浸其中,流连忘返。上甘村古傩也在不断创新傩舞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近年来,因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宣传,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影响力不断提升,让上甘村傩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

D3.宗教文化独具魅力

早年村中有三座甘氏祠堂,都已倒塌。从周边众多的庙宇看来,甘坊是一个较有宗教气氛的村落,村民大多信仰傩神、佛教,也有七八家信仰天主教。村南口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崇福古寺,供奉如来等佛教神祇。除傩神庙,村外还有其他小庙如福主殿、关帝殿、财神殿,以及社公社母、霜降老爷、落雪老爷等小型祭坛。在村东约三里处有一座甘真人祠,塑像不存。传说甘坊始祖曾在此炼丹得道,羽化登仙。族谱中亦有此人事迹。甘坊傩仪式中杂糅大量道教因素,或许与此传统有关。

D4.红色文化熠熠生辉

查阅历史资料得知,1934年,中央苏区已进入第五次反围剿的艰难时期。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领导,在敌人优势兵力和更先进的装备面前,红军虽勇猛顽强,但因执行了错误保守的防御战术,不得不一次次吞下失利的痛苦。3月15日,国民党军第四十三、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师,进攻我方驻守在上甘各寨的红三军。兵团第四师面对十倍的国民党军队,毫不畏惧。凭借着坚固的防御工事,英勇顽强,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坚守住了阵地。16日,国民党军重新调整兵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从西北、西南两个方向猛攻。红军虽奋勇抗击,但因寡不敌众,单方失守,被迫向白色广昌方向撤退。源头寨碉堡建雄奇险峻,用条形花当岩石垒砌而成,高有四米,长有三百来米,厚有三米。中间有通道进入,通到里面。花岗岩反面用乱石堆砌,有阶梯状掩体两层,并建有斜坡,方便行走,间隔两壁留有射击孔。花干岩面上密密麻麻的枪弹痕迹,看得出来当时战斗程度之激烈,红军守卫之艰难。据有关资料记载,红三军团在甘方战斗中伤亡数百人,但为广昌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其历史意义深远。

  三、传承发展乡贤文化的典范

行走在上甘村,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一块块的功德碑。功德碑上刻有每次村建活动时,捐赠人的名字和金额。这些乡贤的乐善好施,救世情怀,令人敬仰,令人感动。

上甘村的乡贤文化久盛不衰,是有着深厚的人文和思想基础的。其中代代口口相传的《傩班子弟子规》,有如淳厚、肥沃的土壤,使傩班的教义在每个上甘人心中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其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馀力,则学文;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兄弟睦,孝在中;长者先,幼者后;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曰焉;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勉。”

D1.历代乡贤义迹显著

在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了溪之乳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仁人俊杰。他们在立德建业之后,不忘恩泽乡里,可谓是乡贤忠孝,义迹显著,成为甘氏先人后楷模。

据甘氏家谱记载,有证可查的历代乡贤达上百人之多。他们当中,有的一生与功名无缘,仍皓首穷经;有的钟情诗书,颇著文望;有的为官勤职,颇有政绩;有的为人从事,颇有善绩;有的豪侠仗义,处事公平;有的家境殷实,村上有人娶媳,家贫乏聘,他便捐资助其完配,有负债不起的他便替人偿还;有的在年份歉收时,开仓赈灾,救活许多的饥民。

甘氏族谱记载的古时乡贤列举:唐代甘保华;元代甘伯清;明代甘露、甘行哲等13位;清代甘士应、甘士相、甘继最等23位。

D2.当代乡贤率先垂范

时至现代,上甘的艺人、学子、商人、官员更是不乏其人。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舍小家为大家,携手再创上甘的历史和文明,发扬和丰富了这里的传统和文化。

甘水龙。为人热情、开朗、干练。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一种智慧、凌厉之气和独有的自信气质。

吴秋会。1970年随父母从浙江省淳安县移民于上甘村。1975年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后来被招聘为水利技术员,再后来提抜为镇水利水保管理站站长、副镇长、主任科员。

赵水根。方头大脸,眉宇间透露出几分灵气,一双深邃睿智的双眼充满敏锐与冷静。他已成长为拥有6家子公司的集团董事长。他曾说过;“回报社会是我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他不仅说得好,做得更好。他不仅昰企业家,也是抚州市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县工商联副主席、县物流协会会长、省人大代表,还是上甘村特聘村主任。他是上甘人的骄傲和自豪。

对上甘的村建活动积极支持、参与的人还很多,比如:甘义仁、甘义辉、甘义刚、甘义龙、王善进(浙江移民)、赵明根、赵应根、赵银根、付定邦、聂国民、罗才春、甘义明等人,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注:以上人物介绍,不以捐赠款的大小而排名,只为写作方便逐一介绍。)

他们以其优秀的品质、卓越的才干和崇高的志向,成为了上甘人的楷模和榜样。他们是一群有智慧、有见识和有远见的人。他们始终关注着上甘的发展,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创造一片崭新的天地。

另外,还必须提到历届村委班子,为了上甘村的发展,沤心沥血,在上甘新农村建设等村建活动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全村领头羊,没有奉献精神、吃亏品德,是很难做到把上甘治理得井井有条的。上甘的新农村建设是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楷模,道路硬化、扩建,环村路建设,了溪的治理与改造,四座公厕建设、绿化……政府投入资金230万元。2008年,池度到上甘道路扩建、硬化,上甘村民每人集资700元,其他三个自然村村民每人集资500元。这么大的一笔资金在管理、使用时,作为村委班子,身上的担子与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村外人士中,有李履才、李继伟、赵从敏、黄平进等人,对上甘村的各项工作十分关心,帮村里出谋划策、进献良言。李履才主席领导的南丰古村落保护协会,创刊《南丰古村落》。在这本杂志中,多次对上甘进行宣传和报导。李继伟先生,作为一个步入古稀之年的退休干部,仍然笔耕不辍。帮上甘村完成了120万字的《甘氏家谱》、《千年古上甘》两部巨著的写作,现正在编写《上甘村志》。他们退而不休、发光发热的精神,可敬可佩。赵从敏先生一直帮上甘村傩面具石碉刻策划和搜集资料,画家黄平先生进也帮策划和指导。

青山为邻,绿水作伴。如今步入上甘村,绿水群山环抱,洋房鳞次栉比,街道宽敞洁净,新房古屋错落有致,千年古樟点缀其中,潺潺的了溪傍村而过。近看,溪水清冽见底,溪边花草争夺斗艳,哗哗的流水宛若美妙的交响曲。沿溪而上到村北头回望,只见全村古木参天,几十棵数百年的古樟木和稀有的红豆杉,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交融相依。村南溪边麻条石阶上,村姑们一边洗衣,一边欢声笑语。捣衣声、小孩戏水声、小鸟的脆鸣声、崇福寺里传出的木鱼声和诵经声,在溪面上空飘荡不息。好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景画!上甘村,当代中国的世外桃源。

感谢李继伟先生提供大量的文史资料,感谢甘桂龙*提供大量的事实材料,感谢邱禄生*提供的摄影图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