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哥抬棺起舞时到底在听些什么?

黑哥抬棺起舞时到底在听些什么?

首页动作格斗黑哥抬棺更新时间:2024-05-08

关注“浣熊唱片”,听点好的。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我们。

你最近肯定被这几个黑人老哥洗过脑:

几位黑哥抬着棺材载歌载舞,配合作死集锦演绎出别样美感,正所谓:

黑哥一笑,生死难料,棺材一抬,世间白来。

视频开始火爆于北美抖音,宅家的无聊年轻人将失误视频和黑哥抬棺混到一起,不久就火爆全球。无论运动还是吃香蕉,都要小心别被黑哥盯上。

黑哥抬棺的标准BGM,来自荷兰DJ组合Vicetone混音后的「Astronomia」

不过,这些视频明显都是被剪辑过,黑哥们舞动的身姿只是恰好能够和这首电子舞曲合上拍。

我们科学上网找来了原版,想听听看他们跳舞时到底在听些什么?

1.比披头士还畅销的抬棺BGM

黑哥抬棺最早来自油管2015年的一段视频:“我去加纳参加婆婆的葬礼,目睹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表演。”

Professional Dancing Pallbearers

翻译过来就是专业抬棺舞者

这是当地一种习俗,亲人逝去时,找来殡葬团队为逝者送行,舞蹈是对亲人美好下一站最好的送行方式。

这来源于非洲原始部落豁达的生命观念:死亡不是终点,逝者会在另一个世界长存,葬礼只是通行仪式。

“当他们带着你心爱的人去安息之地时也会跳舞,所以我选决定选择舞蹈之旅让母亲回归造物主”

视频中跳舞的黑人便是加纳的专业殡葬团队。

除他们外,油管上有很多类似视频,大抵都是西非各种葬礼现场。我们都看了一遍后发现,所有视频几乎都会出现一个相同的BGM。

当然,不是那首电子舞曲。

而是一首有着浓浓非洲味的歌曲。

不装,即便摸过上万张唱片,这歌我也没听过,不过当点击搜索后,事实让我惊掉下巴:

它是非洲最伟大的歌曲,甚至比披头士的所有单曲都要畅销。

2. 非洲国歌:王子与「Sweet Mother」

每当非洲黑哥抬棺起舞时,总会响起尼日利亚歌手Nico Mbarga的声音,他在欢快的节奏下唱着忧郁的歌词:

亲爱的妈妈,我不会忘记你

当我哭泣,妈妈会抱着我

当我生病,妈妈哭了

她去求上帝,让上帝保佑我

如果我忘了你,我就忘记了生命,呼吸的空气

如果你忘记了你的母亲,你就失去了生命

这是他最著名的歌曲——「Sweet Mother」。

事实上不止是葬礼,在整个非洲都总是能听到这首歌,它在非洲传唱度高得惊人,销量突破1300万张,是非洲乃至第三世界销量最高的歌曲。

甚至比披头士最畅销的「I Want to Hold Your Hand」还要多卖出100万张

而这位Nico Mbarga也不是一般人,他曾一举重塑了70年代的非洲音乐

Nico Mbarga

他父亲热爱音乐,教他弹琴,还专门给他买了一台飞利浦收音机,Nico由此接触到了一种名为Highlife的音乐。(Highlife音乐:起源于加纳,以西非传统音乐为基础,采用摇滚乐、爵士乐编排。)

1967年,内战爆发,Nico来到喀麦隆学习音乐。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尼日利亚一个充斥着“打口碟”的贸易城市,在成堆的唱片中接触到了爵士和摇滚乐。

大为触动的他成立了自己的乐队——Rocafil Jazz。

1974年,Nico写下了这首歌颂母亲的「Sweet Mother」,但东家EMI唱片觉得太幼稚拒绝发行。

Nico又找到Decca和飞利浦唱片,却都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拒之门。直到两年后,一家本土小唱片公司才发行了这首单曲。

广播电台偶然播放这首歌后电话瞬间被打爆。一时间,尼日利亚的电台都收到了「Sweet Mother」的点播电话。

因为战争和文化,尼日利亚一直处于分裂状态,但几乎所有人都沉迷于这首歌:唱片抢购一空,演出邀约不断。

Nico他的乐队雨季时向北巡演,旱时季向南巡演。「Sweet Mother」就像国歌一样团结了所有尼日利亚人。

没多久,歌曲就在整个非洲传开了,「Sweet Mother」由“尼日利亚国歌”成为“非洲国歌”,Nico也有了Prince的头衔,成为非洲的“王子”。

非洲社会在经历殖民主义、解放运动后动荡不安,传统而现代、欢快又忧伤的「Sweet Mother」触及了所有非洲人的复杂情感,为这个有着母系传统的古老大陆带来音乐的疗愈。

如今五十年过去了,在西非的街头巷尾、重要场合中,「Sweet Mother」依旧十分流行,它已然成为不少非洲国家的传统。

就如同「茉莉花」之于中国,「Hey Jude」之于英格兰。

「Sweet Mother」中流露出对于生命的敬畏和释然,正好和西非文化的生命观相通,于是它当仍不让地成为了各大黑哥抬棺的伴奏舞曲。

不过话说回来,在葬礼上跳舞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在100年前,新奥尔良人就经常这么做,不然你以为爵士乐是怎么来的?

新奥尔良抬棺黑哥

3.抬棺造就的爵士乐

去年我们在「爵士乐,远不止是你想的那样」中曾这样讲述爵士乐起源:

新奥尔良的合法妓院聚集了众多妓女和嫖客......大量的黑人乐手蜂拥而至,为嫖客伴奏谋生......这些黑人乐手演奏着拉格泰姆式的蓝调音乐,为配合情色场所的犬马声色,演奏风格愈发挑逗戏谑,长此以往,慢慢就固定了早期爵士乐的演奏风格。

一般来说,最早诞生爵士乐的场所确实在新奥尔良妓院,但红事白事也是爵士乐发展的重要场所,是那时爵士乐手的经济来源之一。

葬礼上的爵士乐手

同一只爵士乐队,也许晚上在妓院为嫖客伴奏,天一亮就赶去婚礼现场,下午再来葬礼仪式赶场。

可以说在那时的新奥尔良,爵士乐就是一切,它是喜怒哀乐,也是生老病死,是一个新奥尔良人的一生。

新奥尔良有种传统葬礼仪式就被称之为「爵士葬礼」(Jazz funeral),在这里,你就能看到载歌载舞的逝者家属。

爵士葬礼中,爵士铜管乐队便是核心。一开始,他们常会演奏赞美诗或者哀而不伤的「Just a Closer Walk with Thee」。

乐手们踩着节奏点,迈出整齐划一的步子,殡葬团队抬着棺材或用骡子拉着灵车,家属与乐手组成送葬的第一队伍 (First Line),在肃穆中前往墓地。

First Line

安葬结束后,队伍回程,这时乐队曲风突变,开始演奏欢快的爵士乐:

不管你是街上的行人还是路过的游客,都可以加入到队伍中来,跟随着爵士节奏舞蹈高歌,葬礼从“哀悼”变成了“庆祝。

他们跟在乐队与家属身后,这便是葬礼的第二队伍(Second Line)。

Second Line

1973年的电影「007之生死关头」中便真实还原了这一场景

当小号手吹起悠扬的开场白后,气氛便由悲伤转为喜悦,宣告着彻底的释然。

在爵士葬礼中,被埋葬的不只有逝者的肉身,还有他的苦痛与哀伤,意味着结束了尘世桎梏去到天堂。既然去了更好的地方,亲人自然要庆祝一番,庆祝他解脱的同时感谢曾带来的欢乐。

时至今日,爵士葬礼已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不难发现,这种观念和加纳的「黑人抬棺」如出一辙。

它们都起源于西非原始部落,当被奴役的黑人把它带来种族大融合的新奥尔良时,就造就了爵士葬礼。

而当它留在非洲时,就诞生了今天你所看到的「黑哥抬棺」,这正是非洲文化的一脉相承。

不过,这样的乐观豁达绝非非洲文化独有。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庄周也做过这事儿。

「庄子·至乐」记载,庄师母去世后,庄老师就叉着腿,敲着瓦缶,唱着歌:“春夏秋冬兮,生老病死。死归渺茫兮,还于天地。

从庄子鼓盆而歌,到非洲传统习俗,从新奥尔良的爵士葬礼,再到如今的黑哥抬棺乃至中国的喜丧文化。

场景虽在不断变化,但传达的都不过是对生命的豁达与乐观,而音乐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情感纽带,来链接那些无法用言语诉说的情感。

----本周黑胶精选----

1. The Beatles「Abbey Road」 50周年纪念版图胶

2. 泰坦尼克号原声「Abbey RoadBack To Titanic」20周年纪念限量500张金胶

3. Leonard Cohen「I'm Your Man」

4. Adele「21」

5. The Doors「The Doors」

6. Nirvana「Nirvana」

7. Queen「II」

8. 竹内玛莉亚「Love Songs」

9. Metallica 「Master of Puppets 」

听你想听

浣熊唱片文章及音频内容均为原创

转载请联系我们

请勿随意搬运

原创不易

你每一次的阅读、分享与转发

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