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之旅1:基因的算法、大脑与本能、大脑的算法、心智的双线

心智之旅1:基因的算法、大脑与本能、大脑的算法、心智的双线

首页动作格斗机械本能更新时间:2024-05-09

头条特供,基于迭代版本:38,约1万字

心智,是古老而神秘,科学又哲学、已知又未知、个人又普遍、熟悉又陌生的,有关自我的深刻问题

人类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在《今日简史》中,曾指出:

“包括科学家在内,许多人都把心智大脑混为一谈,但两者其实非常不同。大脑是由神经元、突触和生化物质组成的实体网络组织,心智则是痛苦、愉快、爱和愤怒等主观体验的流动。……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完全无法解释心智是如何从大脑里出现的。……就算心智确实是在大脑中出现,至少在目前,研究心智和研究大脑仍然完全是两回事。”

本文,将透过一个简化模型,即心智是由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脑系统混合而成,但又不失深刻地看到心智最核心的内涵奥义,以及彻底搞清楚我们的心智演化

那么,在洞悉了自身的心智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我们自己,并能够看清、理解、解释与预测很多有关自己人生的诸多事情,如纷争、冲突、原谅与和解,从而更加从容镇定地获得内心的慰藉、平静与满足。

显然,心智支撑了我们的复杂心理无尽追求,同时我们的行为决策思维模式,也最终会追溯到心智模型的运作机制——同时,心智之中也蕴含着痛苦与快乐、不幸与幸福、束缚与解脱、放纵与自控的“持续博弈”

是的,基因之使命、幸福之本源、生存之未来、自由之路径、机器之结局,都贯穿于心智之选择的其中,那么这一切,心智将会如何应对呢?

本文是一场,奇妙的“心智之旅”——其主题是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旅程,并窥探揭示“心智之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没有硝烟的“颅内战争”

那么,要一探“心智黑洞”的究竟,就要从演化开始说起——接下来,就让我们启动这一趟,在“计算机思维”的视角下,跌宕起伏的“自我诊断”(Self-Diagnosis)。

主题目录如下:

基因的算法

著名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中,有一个深刻的洞见:

“生命体,是由存活下来的基因,为之编制程序的机器。……它们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它们正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这些复制因子源远流长。今天,我们称它们为基因,而我们就是它们的生存机器。”

那么,基因为生命体这个“机器”,所编写的“程序”——其实就是本能,又因为程序的核心是算法,所以本能其实代表了一种算法,即:它由一系列表达指令构成,用于编码蛋白质,以形成化学感受,从而驱动生物体的行为,来实现应对环境的策略。

策略——是达到目标或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手段,如投其所好。
算法——是实现策略和执行策略的细节和步骤,如阿谀奉承。

所以说,生物体——是基因编写的生存机器,生物本能——是基因编写的生存程序,生物趋利避害——则是生存机器执行生存程序的结果。

例如,人类的怕黑恐高、贪生怕死、好逸恶劳、喜爱甜食、热衷繁衍、排斥痛苦、羡慕妒忌,等等——这都是基因早已编写好的本能算法,其核心目标就是——最大化的趋利避害

但基因是怎么知道,该如何编写本能算法,才能够实现生物体的趋利避害呢?

答案是,基因并不知道,它只是在已有算法的基础上,随机试错并由环境选择出,更适应环境的本能算法——可见,基因并不是一个“设计者”,而是一个“实践者”,甚至可谓是一个“盲眼实践者”

然而,只要“随机试错 环境选择”这个步骤,迭代的次数足够多(如几亿年的几万亿次),基因就可以构造出极其精妙复杂,且超越所有刻意设计的结构算法,即:生物结构本能算法

其原因就在于:功能是结构算法的产物,

于是通过时间的迭代,即对编写、传播、排序的组合重复,就形成了优势基因代代叠加的优化过程(这也是一个非线性的积累过程)——结果,这些优势基因所编写的结构算法(即适应性的功能),就具有了赢家通吃马太效应,以及积累质变而成的精妙复杂

简而言之,试错将会穷举所有可能性(可组合),环境将会留存所有最优解(适应性)。

但这个演化过程,(相对人类寿命来说)是极端缓慢的,因为观察感知不到,所以我们才会忽视怀疑演化构造的力量。

对此,著名科普作家——大卫·布拉特纳(David Blatner),在《宇宙的尺度》中,指出:

“动植物演化的时间跨度长得超乎想象,我们人类很难真正理解。多细胞生命体可能花费了四亿年才演化成最简单的动物,例如海绵或水母;又过了一亿年,鱼类才开始出现;然后在接下来的几亿年里,昆虫和爬行动物相继诞生。……又过了很久很久,到了大约2.4亿年前,恐龙才开始出现。……最后,直到大约250万年前——恐龙大灭绝的6300万年以后——最早的人类才开始出现,而现代智人的诞生,仅仅是大约十万年前的事情。”

巧合的是,人工智能的训练模式,也是基于“随机试错 环境选择”,即:只要在有反馈的环境中,对“大模型”训练的次数足够多,“大数据”就可以塑造出极其精妙复杂的“预测机器”

而类比来看,公司的“创新基因”,其演化模式亦是:首先随机试错(包括产品技术与管理技术),其次环境选择(市场投票),然后迭代优化(非线性积累),最后获得垄断(赢家通吃)。

不过,这里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即环境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快慢,将会直接影响,基因编写算法的效用——或说本能趋利避害的能力

对此,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就指出:

“这些存活下来的基因,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这样做的。这些条件,一般说来,往往构成这个物种,以前的环境所具有的特征。因此,有关得失的「估计」是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是以前的基因生存的条件。只要条件不发生急剧变化,这些估计是可靠的,生存机器一般说来往往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条件发生急剧变化生存机器往往做出错误的决定,它的基因要为此付出代价。”

换言之,基因编写的本能算法,如果不能(让生物体)有效地应对环境及其变化,基因就要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的最坏结果——就是生物体的死亡直至物种的消亡,即基因的灭绝淘汰。

事实上,基因所要面对的生存压力,是传递自环环嵌套的生存环境,如由外到内有——生物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生物体之间的竞争环境,以及生物体内的代谢环境

那么显然,自然环境的生存变量,不是几乎没有变化(如重力、磁力、浮力、摩擦力等),就是变化极其缓慢(如阳光、空气、水土、地形等)——所以,与之相适应的基因,也可以长久地维持某些本能算法的不变,如:向光性、向水性、向磁性。

另外,如果生存变量是严格周期性的变化,如光照、温度、湿度、季节等等——也相当于“没有变化”,因为为其编写的本能算法并不需要改变。

但反观竞争环境,其生存变量的变化,不仅极为迅速还层出不穷,如:种群内部的较量(竞争配偶)、物种之间的争夺(竞争食物)、食物链上的捕食(竞争活命)——这都是生死攸关且瞬息万变的生存竞赛

于是这场,在生物*错之间,连绵不绝的生存竞赛,逼迫着基因不得不以生死存亡为代价,快速不断地升级生存机器,并更新生存程序——其最终的竞赛产物,就是大脑——它既是生存机器的组件,也是生存程序的硬件。

可以想象,本能算法(即生存程序)——从运动、到感知、到躲避、到捕食、到战斗、到感觉、到*、到计算、到判断的程序升级,就对应了生物体(即生存机器)——从神经细胞、到神经纤维、到神经、到神经系统、到神经网络(即大脑)的硬件升级

那么,类比计算机来看,算法的升级,即是程序的升级,程序升级到一定程度,就必需要硬件的升级——否则硬件不支持,新程序就无法安装,新算法也就无法执行。

因此,生物体进化出——大脑(即神经网络结构),这是基因为了赢得生存竞赛,被迫卷入到“生化军备竞赛”,所必然要打造出的“硬件装备”

需要指出的是,“生化军备竞赛”——可以理解为,演化随机获得优势,优势赢得数量,数量造就环境,环境形成压力,压力筛选随机,于是这个“随机=>选择压力=>随机”的正反馈循环,就将会推动演化不断地复杂化。

事实上,生存竞赛的前进方向,即是生物演化的方向——本质上,它是基因最大化地适应环境,也就是最大化基因拷贝的数量——所以,在水里就不需要翅膀、在深海就不需要眼睛、在陆地就不需要鱼鳍、在体内(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就不需要大脑。

可见,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演化的不确定性——而演化的驱动力,就来自于突变的随机性与环境的随机性

然而,我们会发现,虽然在趋利避害的原则下,根据不同的生存环境,基因需要编写形态迥异的生物体(结构),但大脑似乎成为了——复杂生物体万千形态的标配,这是为何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对于越复杂的生存机器,基因就需要越复杂的控制装置,否则构造复杂结构搭配简单控制的基因,大概率都是会被环境剪裁掉的,而复杂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装置,即是大脑。

这里需要注意,基因控制的内涵,是程序编码而不是交互界面——就像扫地机器人,无法只用简单的控制代码,就让它能够实现自动寻路的,而是需要一个复杂的控制算法

所以,构造身体可以“因地制宜”,但配备“集权”大脑,这是基因对生物体控制力的体现,即:大脑的复杂度对应了基因的控制度

那么此时,基因就拥有了三条路径,来趋利避害地适应环境,即:升级生物体的身体(如尖牙甲壳)、大脑(如感知记忆)、本能(如战逃迁徙)——至于到底该升级什么,这就要看具体环境的选择压力,会更加青睐什么,以及啥时候能随机到什么——这就像抽盲盒 有条件兑奖。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升级生物体”,意思是提高相对于竞争环境的生存优势,而不是普适性的更高级(但后面会有反转)——因为换了环境,优劣势就可以“倒置”,并且环境的循环演变,也可以使得升级是在“原地转圈”,另外主动切换环境,还可以使得升级变成(人类视角下的)“倒退”——如:海豚和鲸鱼重返海洋,就把四肢又倒退回了鱼鳍。

事实上,由于地理隔离与生态位分布,造就了参差各异的局部环境,所以复杂度完成度各不相同的生物体,可以在各自的竞争环境中,相对稳态地苟且生活。

但只要时间足够长,总有某个局部的竞争环境(如非洲大草原),会迫使基因在升级大脑的方向上,连续不断地迭代试错——然而,对基因来说,大脑并不是越复杂就越好,因为其瓶颈在于:本能算法的有效性,是构建在身体结构的功能性之上的。

换言之,抛开身体升级本能,对提高生存优势,是边际收益递减的。

所以,如果没有更复杂的身体结构,就不需要更复杂的本能程序,也就不需要更复杂的大脑硬件

大脑与本能

事实上,植物并没有神经元,动物才有,神经元也不仅存在于大脑中,其最初产生的目的,只是控制肌肉运动,以趋利避害,所以植物不需要。

对此,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说道:

“脑子对生存机器,做出实际贡献的主要方式,在于控制和协调肌肉的收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们需要有通向各个肌肉的导线,也就是运动神经。……为了在各种外界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肌肉收缩的时间之间,建立更复杂的和间接的联系,那就需要有某种形式的脑子,作为媒介物。在进化过程中,一个显著的进展是记忆力的「发明」。借助这种记忆力肌肉收缩的定时不仅受不久以前,而且也受很久以前的种种事件的影响。”

显然,运动的时机,是与环境信息密切相关的。

所以,为了更有的放矢地控制运动,在进化压力之下,基因终究会尝试——对环境信息进行记忆与识别,对生存经验进行序列化存储——这样在环境中,一旦识别出与记忆相同的历史情境,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应激执行曾经有效的动作序列——要知道,只有幸存者才有资格存储经验,并且活得越久,经验也就越多越值得存储。

于是,作为神经元聚集而成的存储网络,及其存储的序列化生存经验,即大脑与本能,也就应运而生——并且在竞争环境中,大脑能够记忆与识别多少种信息,本能可以处理与应对多少种情况,则决定了生物体有多大的生存概率——否则,如果只是为了控制肌肉收缩,则并不需要神经网络

由此可见,在代代相传的大脑之中,一定塞满了本能的“快捷方式”,而本能则是幸存基因的“经验偏好”

值得一提的是,大脑获取大量信息的重要方式就是——视觉,它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导航了移动、寻路、战逃、觅食、繁衍和操控的生存方向,所以植物不需要,而在原始动物第一次产生视觉之后,动物竞争就被推上了一个处理“光信息”的更快高度(包括视觉审查繁衍要求)。

事实上,在永恒的生存竞赛中,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躺平生物”不是被掩埋在时间尘埃之中,就是被定格在地质化石之中,即退出方能躺平——这就是生物学上的“红皇后效应”,因为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中的红皇后所说:“只有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其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个物种的进化改进,都会对竞争物种产生进化压力,那么竞争物种只有也进化改进,才能维持生存对抗,否则就将会被碾压淘汰。

例如,据科学估计,地球进化史上曾出现过10多亿种动物(不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植物等),但如今依然存活的则只有150多万种,也就是说几乎99.9%的动物种类,都已经彻底灭绝了。

动物分类统计:Animal biodiversity

这里我们需要看到:“越复杂越脆弱,越简单越强韧”的进化模式,即:复杂是稳定环境应对竞争的产物,简单是多变环境应对未知的产物——所以,复杂追求个体质量(如人类),简单追求个体数量(如蚂蚁),前者面对竞争需要精妙能力(由质量提供),后者面对未知需要多样冗余(由数量提供)。

可见,复杂是定制对环境敏感(容易失效、抗拒波动),简单是通用对环境耐受(容易有效、接受波动),即:复杂是有条件的复杂,简单是无条件的简单。

例如,精密设备容易损坏,复杂程序容易出错,生命依赖地球生态,人类依赖文明系统。

换言之,个体越简单越追求R策略,即后代多、寿命短、能力弱、效率高;个体越复杂越追求K策略,即后代少、寿命长、能力强、效率低。

r-K策略(r-K selection)——是生态进化中存在两个互斥方向的假说,K是德语Kapazitätsgrenze即容量限制,r是英语rate即速率。

例如,生命诞生之初,面对多变未知的环境,就只能选择简单;简单高效的无性繁殖,在稳定环境形成过度竞争,就发展出了复杂低效的有性繁殖——通过提高复杂性,得到遗传多样性,从而增加生存性——而人类创造了稳定环境,但加剧了个体竞争,所以就形成了高度复杂。

那么,在某些竞争环境中,基因所追求的个体质量,就会是大脑的复杂化,即:获取更多的环境信息,存储更多的本能算法,应激更复杂的环境信息,执行更复杂的本能算法,等等。

但随着竞争加剧,一个关键问题就会突显出来,即:本能算法是基于“慢变量”的静态策略——其无法处理未曾经历过的全新情况,而激烈竞争却是充满“快变量”的动态交互——其存在各种决定生死的随机情况。

这该怎么办?——压力之下必有突变。

要知道,记忆存储了大量环境信息,本能存储了大量经验算法,通过识别一种情况中的记忆信息,就可以启动相应的本能算法——如果某种情况无法完全被识别,则自然可以匹配一个最接近的,或胡乱随机一个执行。

那么显然,记忆与识别更抽象的信息(即特征提取),情况与记忆就更容易相匹配(即抽象信息的迁移类比),而排列相匹配的抽象信息,就可以将其对应的本能算法,组合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算法”(创新即是前所未有的组合)。

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于是,当基因在神经网络的动态性之上,再微调(如蛋白质分子获得新功能)突变出——抽象记忆排列组合时,大脑就可以根据历史经验(包括记忆信息与本能算法),动态实时地编写出一种“快算法”

我们知道,本能算法是一套定义明确的指令,能够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它具有确定性、可预测性、以及不易变化性——但大脑创造的“快算法”则截然不同,它是应对随机情况的更优策略,也是竞争压力的塑造之物。

事实上,在进化出更复杂的身体结构(如变形金刚)之前,基因就在“放权编写算法”的路径上,获得了降维打击的生存优势,即:大脑可以编写非本能的算法。

换言之,一旦大脑可以自行创造出,基因所没有编写的算法,就意味着基因,递归构造出了一个像它自己一样的——“算法编写者”

而自此之后,在竞争的舞台上,不仅有基因的算法,还有大脑的算法,即:进化算法的实体,不仅有基因,还有大脑。

那么,从演化角度来看,基因构建复杂的动态神经网络及其自主算法,则可以看成是——对运动控制的“路径依赖”,在竞争压力之下,所产生的冗余性“过度补偿效应”

路径依赖——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是指遗传物质高度稳定,让生物体在代际之间,难以发生剧烈变化,而只能在现有的历史积累上,进行微小的调整。
过度补偿效应——是指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而冗余性增加超越当前所需要的力量,如:健身变强就是肌肉的过度补偿。

例如,大脑的可塑性,就提供了补偿机制(医学上称为代偿),即:如果大脑损伤,就可以通过神经的可塑性,来补偿原有损坏的功能——而这种可塑性,后来则发展成了学习能力

大脑的算法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说道:

“基因通过支配生存机器,和它们的神经系统的建造方式,而对行为施加其最终的影响。但此后怎么办,则由神经系统随时做出决定。基因是主要的策略制定者,脑子则是执行者。但随着脑子的日趋高度发达,它实际上接管了越来越多的决策机能,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运用诸如学习模拟的技巧。这个趋势在逻辑上的必然结果将会是,基因给予生存机器一个全面的策略性指示:请采取任何你认为是最适当的行动以保证我们的存在。”

那么,这个最适当的行动策略,就是大脑的算法,即:智能算法

换言之,当大脑逐渐能够针对环境信息,进行学习模拟之时,基因就将对生存机器的诸多决策权,下放转交给了大脑,而大脑的决策工具就是,由神经系统演化而来的智能系统

学习——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是指根据自身经历,对生存状态和行为方式,进行调整的能力,而有了这种能力,生物体就可以针对环境中的波动性,做出有意义的准备。

事实上,人类的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就是大脑智能系统的最新应用(如同操作系统上的程序),而这两种思维工具的协同运作,就能够产生人类的智能算法

从基因视角来看,智能提高了生存机器对环境的反应策略,它是对环境的深刻理解

与之相对的,人类的感受、情绪、*、情感等身心状态,就是大脑本能系统的“最新应用”,这些生化反应的复杂运作,就能够产生人类的本能算法

从基因视角来看,本能记录了生存机器对环境的生存策略,它是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那么,相对于本能算法,智能算法的特别之处,就在于:

第一,智能算法可以通过颅内模拟,在虚拟现实中迭代试错产生,而本能算法只能通过亲身实践,在自然现实中迭代试错产生——显然,这两者的迭代效率试错代价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本能算法的集合是本能,但智能算法的集合不是智能,因为智能还能编写智能算法——智能即是大脑的智能系统,智能编写算法即是大脑编写算法——而本能算法是由基因编写的,不是大脑的本能系统。

第三,智能算法可以递归地创造自己,即算法创造算法——如人类智能创造人工智能,或说人类可以编写出生成算法的算法——而本能算法则不能创造自己。

可见,当大脑智能出现之后,它就可以开始不断进化自己,如同基因本能一样——它就像是另一种“进化史”的开端,即:开启了嵌套在进化之中的进化——大脑的进化。

而分形相似,基因编写大脑,也就如同人类智能编写人工智能一样,这也是嵌套在进化之中的进化——智能的进化。

事实上,自然进化有一个基本特征,即会保证每一种生命形态(或说生物结构),对其周围世界的生存信息,具有存储操控的能力——而大脑智能,则就是这方面最具革命性的产物,即:它可以在理解之上存储,在预测之上操控,从而获得极致的存储操控

不过,从目前来看,基因并没有完全放手,让大脑完全去接管生存机器的一切运作。

显然,人类的植物神经系统(如心跳、消化、代谢),以及低级非条件反射(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和某些高级条件反射(如望梅止渴、睹物思人、见鞍思马),等等都是不受大脑算法所控制的。

更甚至,基因还会通过本能感受(包括心情、情绪、情感等),影响感性思维的运作,从而干涉理性思维的计算,最终实现对大脑的化学操控——别忘了,智能决策是来自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的协同运作,而感性思维则就可以看成是,本能对智能的“线控”,即:如提线木偶一般的操控。

具体来说,基因编码蛋白质,蛋白质构造激素与递质,激素递质控制感觉与感受,感觉感受最终影响思考与判断,进而是左右决策、选择、行为与状态。

例如,基因硬编码了,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本能情感,从而让父母心甘情愿地运用智能(包括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来实现对子女的利他行为,其本质是为了基因的遗传利益

所以,在基因看来,智能是在本能的指引之下,表面是为生存机器,实则是为自己服务的决策工具——这也是基因构造大脑与智能的初衷与目的所在。

在此,我们会发现两条清晰的“涌现点”,即:大脑是本能复杂化的涌现(即构造神经网络);智能是大脑复杂化的涌现(即升级神经网络)。

顺便一提的是,本能与智能的运作并不一定需要意识,本能自然不必多说,而无意识地运用智能,典型的就是心流状态,另外在无意识的梦境中,既可以体验到本能(如梦到繁衍),也可以体验到智能(如梦到做题)。

所以,意识可能是颅内模拟的冗余,即:大脑除了模拟环境,还模拟了它自己(即自我模型)——由于,意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故不再进一步探讨,会有其它文章深入这个主题。

心智的双线

基因本来想着,生存是一条线,奖励是一条线,通过奖励来驱动生存,即:奖励最大化,就是生存最有力。

于是,基因构造了本能奖励,来驱动我们去做“愉悦快乐”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实现有利于生存繁衍的行为——但如前文所述,大脑智能表现得非常不错,获得了越来越多自行决策的“自主权”,结果它琢磨出了很多与生存繁衍无关,可以简单快速获得本能奖励的方法——这就是“智能奖励”

换言之,大脑智能可以通过探索各种技术技巧,直接获得爽感、快感与愉悦感,而这并不一定有利于人类的生存繁衍,甚至有时还是有害的,如:药物、冒险与宗教。

所以简化来看:人类心智 = 本能(心) 智能(智)——其中本能是基因的算法,智能是大脑的算法,前者是基因产生的*,后者是大脑拥有的逻辑

而在最初,智能逻辑的工作目标,只是协助及辅助生物体,“多快好省”地去满足本能*,但凡事过犹不及,即:智能逻辑在不断优化实现本能*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这一目标原本的“初衷”,即:“生存”而非“奖励”。

例如,基因可以永生(利用生存机器的繁衍遗传),但大脑则无法永生(随生存机器一起衰老死亡),而大脑的智能却在积极想办法,帮助大脑去实现永生,可基因并不需要也不想要大脑永生,因为这对基因的演化永生,不仅没有好处(没法演化),甚至还有坏处(影响永生)——不然,基因完全可以编写出,可以永生的大脑与身体。

例如,智能为了追求本能体验,可以做出不利于基因遗传的行为(如楼顶跑酷、徒手攀岩),甚至可还以牺牲整个基因库的利益(如庞氏骗局、生化武器)。

由此可见,智能的独立进化,让基因的垄断控制,开始发生了动摇。

于是,在“生存 奖励”的基因双线之上,就形成了“本能 智能”的心智双线——而相较于前者的相辅相成,后者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策略线”

例如,大脑运用智能(即理性思维),可以做出违背基因意图的事情,也就是抑制、反抗或对抗本能(以及感性思维)。

相信有很多人都同意,大脑中的感性理性,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即:问题不在于感性理性哪个更好,而是找到它们之间的共生合作关系,巧妙地将直觉推理混合使用,是在面对创新决策之时,获得真正强大技巧的关键所在。

但不可否认的是,感性倾听的是本能情绪直觉调用的是本能计算——也就是说,感性直觉是来自本能的召唤,或说是基因的操控,即:基因本能抑制大脑智能,获得心智的控制权。

值得一提的是,直觉是潜意识利用经验信息的计算,所以不同的经验积累,就会有不同的直觉及其准度,而经验的调整迭代,也会改变提升直觉的表现——所以直觉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可以调用表意识无法触及的经验信息,如:通过捕捉微表情与微动作,并对比匹配“颅内大数据”,来判断他人的内在想法与情绪。

而相反,通过学习不断获得理性知识智慧,都是在推动心智走向智能而不是本能的一边,同时这也是在削弱基因心智的控制权。

换言之,智能可以通过思考,获得更加底层的逻辑,以此来对抗本能,从而挣脱基因的束缚

例如,我们的情绪起伏,往往与我们所了解的事实逻辑成反比,即你知道的事实逻辑越多,你就越能够保持安稳平静——相反,越少事实,越多情感,越没逻辑,越有情绪——而智能就是捕捉事实、推理逻辑的神兵利器

那么,从现实角度来看,我们穷极一生的“终生学习”,不就是用来强化升级大脑智能的吗?

事实上,智能在大脑中运行的第一天,就拉开了本能智能争夺心智控制权的序幕,而从此基因也就,再也收不回大脑的自主权了。

可是,本能智能为何需要对抗?它们不能合作无间地共创心智吗?

答案是,不能——因为基因本能大脑智能,是完全不同的进化策略,其背后是更大图景上的能量演化(即宇宙熵增),而它们也只是暂时结合在一起,以“心智双线”的形式,博弈前行。

但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在心智之中,本能依旧非常强大,可以说对智能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那么,在本能的主导之下,智能依然会选择暗渡陈仓,即:一边积极满足本能,一边慢慢偏离其初衷,直到智能可以“基因编辑”本能为终止。

显然,大脑中的“我们”(即心智 意识),会觉得“我们”比基因更加重要,以至于为了“我们”更好的存在(而不是基因的永生),我们会运用智能(而不是本能),去研究升级“基因编辑”的科技树,最终我们就有可能突破基因的限制与制约(如衰老与癌症),完全掌控我们自己的生存命运——这即是智能本能的“编辑修改”,亦是“逆袭反制”。

然而,更进一步,随着智能的独立进化,不排除在遥远的未来,“我们”将会彻底抛弃基因(载体),转而进入机器(载体)之中继续“存在”——就像大脑会“偏离”基因的初衷,智能会“偏离”本能的初衷,同理人工智能也会“偏离”人类智能的初衷——这就是智能进化的路径。

图灵奖得主、卷积神经网络之父——杨立昆(Yann LeCun),在《科学之路》中,说道:

“我认为,我们必须探究智能学习的基础原理,不管这些原理是以生物学的形式,还是以电子的形式存在。正如空气动力学解释了飞机、鸟类、蝙蝠和昆虫的飞行原理,热力学解释了热机和生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一样,智能理论也必须考虑到各种形式的智能。”

是的,人类智能只是智能的一种形式,而当智能(不一定是人类智能)可以越过基因,直接编码人类本能之时,人类心智就迈进了一个全新的“演化层级”

换言之,当我们可以编码优化,我们的感受、情绪和*之时,我们便获得了全新的“演化自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