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脑科学
二、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人体增强
三、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石墨烯
四、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超材料
五、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太赫兹技术
六、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微系统结束
七、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量子信息技术
八、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增强现实
一、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之脑科学
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部分,也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组织结构。21世纪,被称为“生命科学、脑科学的百年”或“脑研究世纪”,伴随着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以人类为中心的认知与智能活动研究,已进入发展新阶段。脑科学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迅速提升武器装备智能化和操控意识化程度,对武器装备的发展、使用和国防军事能力建设将产生难以预见的颠覆性影响。
多国启动脑科学重大研究计划
多年来,人类对脑奥秘的探究从未停止,已有数十位从事脑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脑科学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科学研究“皇冠上的明珠”。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率先提出“脑的十年计划”,欧盟成立了“欧洲脑的十年”委员会,国际脑科学组织也采取多种举措推动脑科学研究的发展。
奥巴马宣布启动美国“脑计划”
2013年4月,美国宣布启动“脑计划”;2014年6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脑计划”路线图,详细阐述了脑科学计划的研究目标、重点领域、实施方案、具体成果、时间与经费估算等,提出将重点资助9个大脑研究领域:统计大脑细胞类型,建立大脑结构图,开发大规模神经网络记录技术,开发操作神经回路的工具,了解神经细胞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整合神经科学实验与理论、模型、统计学等,描述人类大脑成像技术的机制,为科学研究建立收集人类数据的机制,知识传播与培训。2014年8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将资助36项脑科学相关项目,涉及实时全脑成像、新的神经网络理论以及下一代光遗传学技术等。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近年来启动了数十项旨在提高对大脑动态和机制的了解、推进相关技术应用的项目,包括可靠神经接口技术项目、革命性假肢、恢复编码存储器集成神经装置、*和加速伤势恢复项目、将模拟大脑用于复杂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项目等。
2013年,欧盟委员会宣布将“人脑工程”列入“未来新兴技术旗舰计划”,力图集合多方力量,为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新型脑研究模式奠定基础,加速脑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该计划被认为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脑科学大型研究计划,由瑞士洛桑理工学院统筹协调,欧盟130家有关科研机构组成,预算12亿欧元,预期研究期限10年,旨在深入研究和理解人类大脑的运作机理,在大量科研数据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前沿医学和信息技术。该计划首先利用30个月的时间,建设涉及神经信息学、大脑模拟、高性能计算、医学信息学、神经形态计算和神经机器人等6座大型试验与科研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将对全球科技人员开放,邀请世界顶尖科学家参与研究。
此外,日本、德国、英国、瑞士等国也都先后推出本国的脑科学研究计划。
脑科学研究在全球掀起新热潮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相关理论的完善和新实验工具的涌现,大脑最深层的一些奥秘开始浮出水面。特别是近年来,欧美爆发“脑”竞赛,全球围绕大脑的研究掀起新一轮热潮,与大脑有关的科学发现不断涌现,为脑科学的大规模推进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研究与探索脑结构方面,2012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核磁共振扫描技术,用于探索人类大脑内部结构;DARPA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合作,研发出探究人脑神经结构与功能之间联系的脑研究技术;2014年,在DARPA可靠神经接口技术项目的支持下,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新的脑结构研究技术,这项技术对大脑中神经网络活动的可视化和量化研究具有重大贡献。
在脑信息获取技术方面,脑电信号破译研究、神经活动信息还原视觉图像研究、神经活动信息支持行为与神经元关系研究、神经活动信息再现人类梦境研究等均取得了新进展。例如,澳大利亚Emotiv公司开发出了一种能够翻译人类8种生理表现和7种表情的脑电信号装置;美国、德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实现了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将大脑活动信息转换成想象物体图形;DARPA近期正在开发新型大脑植入物,实现对大脑信号的实时跟踪与响应;2014年,DARPA启动“神经功能、活动、结构与技术”项目,加速和简化对大脑的3D分析,使整个大脑成像只需220天。
在脑机接口技术方面,多国开展了一系列技术验证并取得突破,实现了大脑控制外界设备以及大脑控制另一生物体的异体控制。2008年,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科学家从植入猕猴脑部的电极获取神经信号,通过互联网将这些信号连同视频一起发给日本的实验室,最终美国猕猴成功地“用意念控制”日本实验室里的机器人做出了相同的动作;美国布朗大学2013年研制出首个火柴盒大小的脑机接口无线连接装置,可将脑部数据传输至1米内的其他设备;2013年3月,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第一种用于控制飞船模拟器的脑机接口装置,美国科研人员又创建了计算机模拟程序,将脑机接口装置戴在头上后,通过人脑意念便可控制飞船模拟飞行;2015年6月,俄罗斯“未来研究基金会”负责人表示,以思维控制机械的脑机接口在俄研发成功,该脑机接口使用在医学上广泛普及的脑电描记法来捕捉脑电活动。
在“脑对脑”控制方面,2013年2月,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分别位于美国和巴西的两只大鼠的大脑,通过植入脑内的芯片和计算机建立彼此之间的脑电波传输回路,实现了成功率为65%的脑对脑异体控制实验;2013年8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布了人类首次非侵入式脑对脑接口实验,不需要在大脑内插入电极,一人成功遥控了另一人的手部运动;2014年2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等机构利用一只作为发出指令的“主体”猴子和一只作为接收指令的猴子实现了异体操控,任务完成率高达98%。
用于模拟“脑控”飞船的实验装置
此外,近期脑研究与应用领域还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例如,美国塔夫茨大学成功创建出三维脑状组织模型,功能和结构特征类似于大鼠脑组织,可用于研究脑功能,开发治疗脑功能障碍新疗法;2013年,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物理系的研究人员制造出有学习能力的纳米忆阻器元件,每个大小只有人类头发直径的1/600,该忆阻器将作为设计人工大脑的关键部件;2014年9月,西班牙、法国、美国科学家联合开展实验,利用脑电波和仪器设备实现“人际交流”,成功将两个单词从一位印度志愿者脑中传送到8000千米外的法国实验人员脑中,这是人类首次“几乎直接”地通过大脑收发信息;2015年7月,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纳米尺度的忆阻器矩阵,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能模仿人脑的电子记忆细胞;当前,DARPA启动了一个新项目,旨在研究“神经重播”在形成记忆和回忆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帮助人脑更好地记住具体的偶发事件,更快地学会技能。
脑科学军事应用潜力巨大
脑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在军事价值,可直接应用于现代战场的多个领域,包括催生新型脑控武器和智能化装备,提高作战人员知识与作业能力,优化军事训练与决策,改善军人神经与精神损伤的救治,推动心理战的升级等。脑科学的军事应用主要体现在“仿脑”“脑控”和“控脑”三个方面。
“仿脑”,即借鉴人脑构造方式和运行机理,开发出全新的信息处理系统和更加复杂、智能化的武器装备,甚至研发出与人类非常接近的智能机器人。近期“仿脑”的热点领域主要包括开发模仿人脑的神经形态芯片、具备人脑处理功能的仿脑处理器、开发认知计算技术等。这些“仿脑”技术的问世与应用将大幅提高无人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还可能给包括云服务、机器人、超级计算机在内的多个领域带来重大变革。
神经形态芯片近期成为最令人瞩目的“仿脑”技术应用,大名鼎鼎的《科学》杂志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均将神经形态芯片评为2014年十大科技突破之一。2013年,瑞士和美国科学家联合研制出了一种脑神经形态芯片,能够实时模拟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美国陆军研究室通过模拟人脑思考过程开发出一种量子神经元计算机芯片;美国高通公司近期也通过模拟神经结构和大脑处理信息方式开发出了大脑芯片;2014年8月,在美国DARPA项目资助下,IBM公司宣布成功研制第二代类脑计算芯片“真北”,该芯片架构类似人脑,集运算、通信、存储功能于一体,与第一代芯片相比,“真北”神经元由256个增加到100万个,突触数量由26.2万个增加到2.56亿个,包含54亿个晶体管,每秒可执行460亿次突触运算,总功率仅为70毫瓦;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首次仅用忆阻器就创建出一个神经网络芯片,从而向创建更大规模的神经网络与人造大脑迈出了重要一步;英国嵌入式处理器厂商ARM与曼彻斯特大学、海德堡大学合作研究的神经形态芯片已经被纳入欧洲人类大脑计划,并得到支持。欧洲方案与美国方案相比,单位面积功耗较高,但神经元模拟更接近生物神经元,因此在模拟大脑方面也被报以更大希望。
在“仿脑”处理器方面,美国DARPA多年来致力于发展能够模拟人脑认知和推理能力的类脑处理器,已经开展了“传感与分析自适应局部学习”等多个项目;2012年,谷歌公司实验室的研究小组通过模拟人脑中相互连接、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神经元”,由1000台计算机、1.6万个处理器、10亿个内部节点相连接,形成一个“谷歌虚拟大脑”;2015年,IBM公司利用48块“真北”试验芯片构建了一个“电子大脑”,每一块芯片都可以模拟大脑的一个基本构件,该试验系统可以模拟4800万个神经细胞,基本可以与小型啮齿动物大脑的神经细胞数齐平。
IBM开发出的神经元计算机原型,它搭载了16颗“真北”芯片
认知计算是一种模拟人的认知、智能和解决问题方式的计算技术。国外主要军事强国以未来军事应用为牵引,积极推进认知技术的发展。例如,美国通过实施自学电子攻击技术、认知无线电台技术、基于认知的协作决策感知认知模型、基于脑电波识别和认知算法的战场威胁探测技术等项目,大力推进认知计算技术在武器装备领域的应用。2014年,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授予通用电气公司一份高性能嵌入式计算系统合同,以模拟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路径,该系统可推动开发与部署自适应学习、大规模动态数据分析和推理的先进神经形态体系结构和算法。
“脑控”,即通过大脑实现对外界物体或设备的直接控制,减少或替代人类肢体操作,从而提高作战人员操控武器装备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近年来,“脑控”应用得到进一步发展:日德研发出了“脑控”车辆;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飞行系统动力学研究所首次成功展示了“脑控”飞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成功研制出能够用意念控制的四轴飞行器,其躲避障碍物成功率高达90%;英国科学家开发了专门的脑机接口装置来控制飞机和飞船模拟器;美国DARPA开展了名为“阿凡达”的尖端军事科研项目,旨在探索扩展人类机能,获取神经代码进行整合,以控制进攻性武器和系统,DARPA还在2013财年投入700万美元研发一种自主式双脚机器人,能够让士兵在战场上远程控制,以替代士兵执行部分作战任务,如放置监视设备、搜索并攻击建筑物内的威胁目标、救助伤员、设置障碍物等。
明尼苏达大学脑机接口装置控制飞行器实验场景
“控脑”,即利用外界干预技术手段,实现对人的神经活动、思维能力等进行干扰甚至控制,导致出现幻觉、精神混乱甚至做出违背己方利益的行动,其关键是开发能够监测和干预大脑思维活动的信息系统。“控脑”目前产品应用还较少,美国DARPA联合商业机构开展了相关的概念研究,主要包括:通过计算机模拟脑电波控制人体的心理反应和思维,通过特殊频率的无线电波与人体脑电波作用产生催眠效果,神经系统脑电波声音操纵项目等。
结 语
脑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了解自身神经精神领域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军事应用前景,将推动军事领域的重大变革。当前,脑科学研发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其大规模进步必将为人类带来一个日新月异的新世界,我们应该及时未雨绸缪,趋利避害。
二、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之人体增强
人体增强是综合利用生物、信息、机械等领域的技术作用于人类的身体,使人的体力与脑力得到改进与提升的前沿技术。如果将自然给予人类的人体机能看做是最基本的1.0系统,那么通过人体增强技术,人体的综合机能将得到大幅度提升,进入人体系统2.0时代。人体增强技术可以使普通人以及军人获取超越自己身体极限的神奇能力,在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和颠覆性影响令人瞩目。
多家机构展望人体增强技术的巨大潜力
多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梦想着能够超越人类的一切束缚与限制,成为一个完美的“超人”,也一直在探索能够使人类尽可能地变得更加强大的方法与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们不再局限于利用一些自然的方法来循序渐进式地提高自身的基本能力,而是通过更直接和快速的方法来提高和完善人类的技能和能力。例如,通过药物或芯片改善人类的情绪、认知和记忆,通过脑机接口控制或放大人的意念,通过外骨骼提升人的体能,通过人工耳蜗、芯片植入、智能眼镜改善人的视听感官能力等。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人体机能增强”这个词的解释是,任何暂时性或永久性突破人类目前身体极限的尝试,使用的手段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等重要的科学机构与情报机构相继发表一系列报告,对人体效能改造,特别是人体增强给予高度关注,并预言人类即将迎来人体增强的新时代。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于2014年4月新成立了生物技术办公室,旨在研究使士兵保持最佳战斗力以及迅速、全面恢复战斗力的新技术。近期,各方重点关注的人体增强技术包括:视网膜植入、人工耳蜗等视听增强技术;药物、大脑植入、脑机接口等脑力增强技术;外骨骼等体力增强技术。
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并发布的名为《人体效能改造:国际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的报告指出,医学、生物学、电子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改造人体的能力日益成熟,而且这类创新会被各国军队采用。2012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科学院等4家机构联合发布了名为《人体增强与未来工作》的报告,指出人体增强技术未来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报告关注的人体增强领域主要为认知增强与生理增强两大类,包括认知增强药物改善记忆力和注意力,使用助听器和视网膜植入改善感知,使用仿生肢体恢复运动能力,以及认知训练、大脑刺激等技术。
2012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布《2030全球趋势:多元化世界》报告,预测到2030年,人类有可能通过选择一些科学手段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健康与强壮,报告将这些能够增强人类机能的科学手段统称为人体机能增强装置。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也在其2013年发布的《2012~2013年技术曲线成熟度》报告中预测,除了信息技术的多项前沿科技将突飞猛进地发展,另一项将在市场形成规模的技术就是人体机能增进装置,将提高人类感知能力与体能。这其中包括机械外骨骼、脑机接口、视网膜植入、听觉增进装置,甚至是提高智力的神经性药物。
视听增强——更有效的感知
《2030年全球趋势:多元化世界》和《2012~2013年技术曲线成熟度》报告均高度关注视觉增强技术。视觉增强技术包括两类:一是指能够修补视力的眼内植入物,可以接收视觉影像,并转化为电子信号刺激神经,将信息传入大脑;二是指利用伸缩式隐形眼镜、夜视隐形眼镜、智能眼镜等新型可穿戴设备,实现对环境更好的感知。
通过眼内植入技术,人类能恢复并提升原有视力。2013年,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微芯片,该芯片约为3毫米大小,由1500个像素点构成,每个像素都有自己的放大器和电极。这种外部供电的光敏微芯片将通过手术植入患者的视网膜表面下方,能使视网膜病变的盲人重见光明。2013年7月,英国利用胚胎干细胞培养出视网膜感光细胞,将这些细胞植入盲鼠眼睛的视网膜,成功地在眼睛和大脑之间形成了神经联系。2015年,加拿大研究出一种新的仿生镜片,眼内植入这种镜片后,视力有问题的人能将视力恢复到最佳水平。
利用先进的视觉增强可穿戴技术,及时感知和了解原来无法直接观察的战场环境,让人们变成“千里眼”。士兵将告别对繁杂笨重的侦察、通信设备的依赖,实时接收来自数百千米以外指挥部传输的指令、地图等信息,查询、获取和感知来自其他侦察系统的动态情报。DARPA在“士兵视觉增强系统”项目下开始研发一种隐形眼镜,该隐形眼镜可以增强作战人员的正常视力,佩戴该隐形眼镜的作战人员可以看到虚拟的、增强现实的图像,整个过程无需借助庞大笨重的仪器。2014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将可感应光子的石墨烯薄层嵌入到镜片之中,发明了一种比指甲还小的夜视隐形眼镜原型,使昏暗的图像看起来更明亮,该技术的应用将使未来军人取下头盔上笨重的夜视镜,代之以轻便的夜视隐形眼镜。此外,DARPA目前正在资助一个新型隐形眼镜项目,该隐形眼镜能够让人眼具备2.8倍光学变焦能力。
除了视觉能力的增强,听觉也是人体增强的重要内容之一。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超过30万人使用耳蜗植入方式,替换在听觉方面存在故障的耳朵,以恢复听力。2013年5月,普林斯顿大学工程师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世界第一个仿生耳,该装置可以接收声波与超声波信号。
脑力增强——更智慧的决策
通过对人的脑力增强,可以提高士兵的学习效率与记忆力、减少疲劳和提高警觉性,甚至可以实现大脑对外部机器的意念控制,最终使人具有更好的认知与决策能力。使用电磁刺激、大脑植入和神经性药物等可以提高士兵的学习效率,让人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减少疲劳和提高警觉性;使用脑机接口技术,大脑可以直接控制机器,也被称为“意念控制”,其涵盖的层面很广,包括智慧型义肢、机器人甚至车辆和武器等。
在记忆增强方面,使用神经性药物可以提高人的记忆力和思考速度。此类药物能让人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能力。但神经性药物也存在巨大的副作用,会出现头晕目眩、呕吐、视力衰退、神志不清等。2012年,德国科学家发现大脑内的神经传递物质多巴胺有提高记忆的能力,有助于研发提高记忆的药物。
在利用电磁信号刺激大脑方面,当前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电、化学或生物方法来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加强人的精神和情感能力。神经刺激方法可能包括:用电子设备直接刺激神经组织的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和脑深部电刺激。研究显示,脑经颅电磁刺激可以提高士兵的学习效率、减少疲劳和提高警觉性,通过大脑刺激学习更多知识的受试者对知识的记忆可延伸数月。近期,美国陆军研究实验正在研究利用最新的神经刺激技术来检测大脑状态,以及改善理解能力、目标感知和决策能力。
利用大脑植入物提升人脑记忆能力、恢复因伤病引起的失忆已成为近期脑力增强的热点。DARPA在该领域安排了多个项目。2013年,DARPA启动了“恢复主动记忆”和“基于神经技术的新兴治疗系统”两个项目。前者目的在于开发神经信号分析与解码新方法,应用神经刺激促进脑损伤后记忆编码的恢复,开发植入式神经设备帮助患者恢复记忆,以及了解如何对人类大脑的右半区进行刺激和锻炼,以提高士兵的反应速度和瞬间记忆能力;后者目的在于开发能够为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其他神经疾病的患者提供帮助的大脑植入物。DARPA于2015年新启动了一个称为“恢复活动记忆与回放”的项目,旨在研究确定大脑哪些部分决定着记忆和回忆的形成,从而帮助人脑更好地记住具体的偶发事件,更快地学会技能。
意念控制技术当前致力于辅助伤残军人重新获得行动能力,未来则有可能实现对武器装备的意识操控。在意念控制义肢方面,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项目在一位颈部以下瘫痪的女患者脑运动皮层植入传感器,使其单凭意念即可操作机械手臂将一块巧克力送入口中,比以往的研究更接近于一个正常人的肢体;2014年,DARPA在“革命性义肢”项目中,成功研发了名为“DEKA”的仿生机械手臂,该手臂具备近真实的控制能力,可用于帮助失去手臂的人员恢复生活能力;2015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新一代智能义肢,其拥有26个关节,能像正常的手臂一样由人的大脑控制,可以抓举20千克的重物。
在意念控制机器方面,2012年,DARPA启动了“阿凡达”项目,目标是研制可通过意念控制的机器人,有望在未来代替士兵征战沙场。美陆军研究实验室正在研究一项技术,使得士兵仅通过意识就可以实现对军用系统的直接控制。在该研究方向下,陆军实验室正在资助研究两个项目:一是通过实时记录大脑活动,研制一种可探测潜在表达和监控使用人员关注点、意图的原型系统;二是寻求理解大脑信号的生理性生物标记,用于探测潜在表述和特征状态。2014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展示了脑控飞行;2015年6月,俄罗斯“未来研究基金会”表示,以思维控制机械的脑机接口研发成功。
体力增强——更强大的行动
外骨骼是一种人员可穿戴的机电一体化设备,主要用于增强穿戴者的力量、速度、耐力等,一般由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动力系统、仿生机械系统和能源系统组成。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外骨骼埋植技术将可以实现把外骨骼埋植在机体内,成为一种替代骨骼,大大增强人类先天的能力,修复丧失的机体功能。近年来,美国、俄罗斯等国军队陆续启动了多个军用外骨骼项目,以增强士兵的作战能力,同时保障士兵的身体健康。
美国DARPA的“增强人体机能外骨骼”项目旨在研制可帮助地面士兵携带更多武器、更好护甲和更多补给的外骨骼系统。在该项目资助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出了BLEEX下肢外骨骼系统,雷声公司开发出XOS全身式外骨骼系统。BLEEX整体由1个用于负重的背包式外架、2条机械腿及相关的液压驱动装置组成,自重45千克,可负重35千克,使用者感觉只有2千克。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联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BLEEX基础上,共同推出了被称为“人体负重外骨骼”的仿人体结构特点设计的外穿型机械骨骼,系统由钛合金制成的机械腿、驱动装置及控制计算机,以及背部的负重部分、散热单元等组成,其既能够使士兵完成爬行、深蹲、提举重物等一系列动作,又可减少士兵因提举较重战斗载荷而引发的肌肉骨骼损伤。“人体负重外骨骼”总重约32千克,最大负重超过100千克,可保证穿戴者以4.8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背负90千克重物连续行走1个小时。2010年初,雷神公司推出改进型XOS 2外骨骼系统,《时代》杂志将这一装备评选为2010年“最具震慑力”的发明。XOS 2是由一系列结构、传感器、执行机构和控制器组成的,主要利用高压液压驱动,堪称真实版的“钢铁侠战衣”。该外骨骼可使穿戴者将重约90千克的重物反复举起几百次,而且不会感到疲劳,同时还可重复击穿厚度为3英寸的木板。
法国的“大力神”可穿戴式外骨骼能够辅助士兵,并增强其在战场上的负重能力和持久作战能力。“大力神”外骨骼主要由机械腿(结合了机械装置、计算机和电子装置)和背部支撑架组成,使穿戴者能够轻松背负重物。“大力神”可携带100千克重物,使穿戴者以4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进大约20千米。2015年,德国斯图加特一家工程研究机构研发出一种名叫Robo-Mate的可穿戴外骨骼系统,可为体力劳动者提供手臂、腿和背部的金属机械支撑,令他们工作时托举、负重能力提高到10倍。
可穿戴在士兵作战服里面的轻质、柔性外骨骼,成为军用外骨骼发展的新方向。“勇士织衣”是DARPA组织研制的一种重量轻、柔韧性好的内穿型作战服,它更像是肌肉、关节的感应“增强器”,不仅具有传统的防弹功能,还能增强人体机能,使士兵能背负重物长时间行军。美军对“勇士织衣”的作战指标要求为:功率小于100瓦,不到9千克重,电池重约4.5千克,在不充电情况下可持续工作24小时,士兵背负45千克重物、以1.25米/秒的速度在平地上行走时,可以减少25%的代谢消耗。“勇士织衣”的特点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负重智能分布于士兵全身,以减小作用力;二是可减轻和预防士兵损伤,增强体能;三是可重复使用能量,以降低能耗;四是柔韧性和灵活性好,轻便舒适耐用。2013年5月,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提出研制供士兵使用的“战术突击轻型作战服”,这种作战服采用外骨骼装置减轻士兵负重的体力消耗,并集成了可瞬间固化的液体防护装甲、温度调节装置、救护装置和态势感知装置等。
三、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之石墨烯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六角形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成功地从石墨中剥离出了石墨烯,证明了石墨烯可以单独存在,因此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掀起了石墨烯制备、改性和应用的全球热潮。石墨烯优异的性能使得它在多个领域具备变革潜力,已经有所建树的领域包括散热材料、柔性触摸面板、微型传感器、电容、芯片材料等,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环保等领域显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影响,被称为“改变未来世界的革命性材料”。如果说20世纪是硅的世纪,神奇的石墨烯则是21世纪新材料的宠儿。
“材料之王”性能优异
石墨烯自初次被发现就被赋予“神奇材料”“材料之王”等美誉,单原子纳米结构赋予了它许多无以伦比的独特性能,是迄今发现的厚度最薄、强度最高、结构最致密的材料,并拥有与众不同的电学、热学、光学、磁学等特性。
石墨烯是已知最薄最轻的材料之一,它是单碳原子层,厚度仅有0.34纳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的1/200000;石墨烯是已知强度最高的物质,比最好的钢铁还要高上100倍;石墨烯是已知最坚硬的纳米材料,比钻石还坚硬;石墨烯是已知导电性最好的材料,其电子运动速度高达光速的1/300,远远超过电子在一般导体中的运动速度,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是硅的100倍,其可耐受的电流密度是铜耐受量的100倍左右;石墨烯是已知导热性最好的材料,导热系数高达5300瓦/米·度,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更远高于常用的散热材料铜以及最好的导热金属银(420瓦/米·度),有望成为划时代的散热材料;石墨烯还具备高透光率、高性能传感、高吸附强过滤,常温可实现无散射传输等优良而独特的性能。
石墨烯的单层结构
近期,美国、日本等在制备石墨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团队通过控制碳原子在铜箔上的排列,同时辅以适当压力,从而能够控制石墨烯的厚度、边缘形状以及晶界,向大规模制备石墨烯迈进了一步。2014年,韩国三星公司和成均馆大学联合成功研制出在硅晶圆上合成单晶单层石墨烯的工艺,实现了在硅晶圆上的氢端锗缓冲层生长无皱单晶单层石墨烯,有望解决石墨烯大面积生产问题。2015年,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表示,其研究团队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了2英寸见方的单原子厚度的碳复合材料,能消除石墨烯片状集聚问题,这意味在聚合物中可以用更少的石墨烯材料获得更好的导电效果。
全球涌动石墨烯研发热潮
由于石墨烯在能源、材料等各大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多个国家纷纷将石墨烯及其应用技术研发作为长期战略予以重点关注。在各方的重视下,石墨烯的研究持续升温,新的发现不断涌现,大大加速了其产业化进程。
多国政府积极布局
美国全面布局石墨烯技术。美国的重点集中在石墨烯替代硅材料技术和电子元器件、储能电池等应用方面,主要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防部及其下属的以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为首的政府与军方支持。2006~2011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关于石墨烯的资助项目有200项,包括石墨烯超级电容器应用、石墨烯连续和大规模纳米制造等项目;2013年8月,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设立专项,资助石墨烯热性能和批量制备技术研究。
石墨烯的优异性能
欧盟将石墨烯研究提升至战略高度。欧洲是石墨烯的诞生地,长期以来,一直通过框架计划支持石墨烯研究。2013年,欧盟委员会选定石墨烯项目作为欧盟首个10年投入10亿欧元的“未来和新兴技术旗舰项目”,这一项目的使命是帮助石墨烯从实验室走向社会。该项目由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牵头、欧盟15个成员国的100多个研发团队组成,其中包括4名诺贝尔奖得主。2011年,英国政府把石墨烯作为国家今后四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宣布投入7150万英镑支持石墨烯研究,包括建立国家石墨烯研究院。2014年,英国政府联合马斯达尔公司宣布,继续投资6000 万英镑在曼彻斯特大学成立石墨烯工程创新中心,作为国家石墨烯研究院的补充。
日韩等国加大投入力度。日本学术振兴机构从2007年起开始对石墨烯材料、器件的技术进行资助,并以实现绿色低碳为目标重点,支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批量合成技术研发。韩国预计2012~2018年间向石墨烯领域提供总额为2.5亿美元的资助。
研发应用取得重大进展
石墨烯的发现虽然仅10年左右,却引发了席卷全球的一波又一波研究开发浪潮。特别是近两年来,石墨烯的研究继续升温,新的发现不断涌现,大大加速了其实用化进程,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石墨烯材料研发方面,201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发现,将具备高电子迁移率的石墨烯薄膜材料置于两片铁电材料之间,石墨烯薄膜材料可以产生太赫兹信号,利用该机理,有望为光电信号互换提供新方式。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研究人员与莱斯大学合作,在2014年展示了可实现大面积Bernal型(或AB型)堆叠双层石墨烯薄膜的新技术。
在能源方面,石墨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氢能存储、超级电容器制造、锂离子电池和锂-空气电池制造等方面。2013年,美国莱斯大学制造出高比容微型石墨烯锂电池,比容达到204毫安时/克,厚度仅10纳米,充放电时间20秒。试验表明,充放电1000次后电容量仅损耗10%。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利用两张褶皱的石墨烯纸制作了简单的超级电容器。研究人员证实,这种石墨烯纸可以平复1000次,且制造的超级电容性能不发生明显降低。这种将石墨烯起皱的技术不仅可用于制造超级电容器,也可用于制作柔性电池的电极,或者为特定的化学或生物分子制造可伸缩传感器等。
在探测与传感器方面,2012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科学家成功制成石墨烯光电探测器,能非常快速地处理和引导光电信号。2014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将可感应光子的石墨烯薄层嵌入到隐形眼镜之中,从而使昏暗的图像看起来更明亮。
在显示屏方面,2014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了首个可弯曲的石墨烯柔性屏幕,采用软塑料和石墨烯底板取代了传统的金属电极。2014年,韩国三星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成均馆大学联合宣布,他们已经合成一种能在更大尺度内保持导电性的石墨烯晶体,这是一种可以用在柔性显示屏和可穿戴设备上的屏幕显示技术。
近期各国主要石墨烯发展计划与项目
在芯片材料方面,石墨烯被誉为“21世纪取代硅的材料”,有望成为新一代的电子元件或晶体管材料。2012年,韩国三星公司利用石墨烯研制出了新的晶体管结构,形成了一个叫做“肖特基势垒”的能源壁垒,通过调整壁垒高度可以实现电流的开关。2014年,IBM公司发布由片级石墨烯材料制造的全功能集成电路,它是最先进的全功能石墨烯集成电路,可使电子设备以速度更高、能效更低、成本更低的方式传递数据信息。
在环保与生物方面,近期进展主要集中在污染物的吸附、海水淡化等。美国莱斯大学和俄罗斯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仅有原子厚度的氧化石墨烯薄片能快速吸附天然和人造的放射性核素,并凝结成固体,陆地、水下都能使用。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借助石墨烯开发出了一种海水淡化的新方法,通过精确控制多孔石墨烯的孔径并向其中添加其他材料的方法,从而改变石墨烯小孔边缘的性质,使其能够排斥或吸引水分子。这种特制的石墨烯就如同筛子一样,能快速地滤掉海水中的盐。2013年,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研发了一种新的石墨烯海水净化系统,其采用的薄膜厚度是目前市场上最好薄膜的1/500,强度却达到了它的1000倍,过滤同样多的盐分所需的能源和压力也是它的百分之一。
巨大应用前景改变未来战场
石墨烯具有卓越而独特的电学、光学、力学、化学性能,这些优越的性质及特殊的二维结构使其在国防军事上有着难以估量的应用前景,将对未来作战产生颠覆性的重大影响。
利用石墨烯超薄超轻、抗压力强的特性,通过与其他材料复合,研制出了具有超薄、超柔和超轻特性的新型超强材料,可用于机翼、弹翼等。利用石墨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可代替硅、锗等材料制成电容、晶体管、集成电路,成为新一代电子元件,可用于超级计算机、雷达、通信设备等未来新型军用电子装备上。石墨烯还有望蕴育出新型宽带激光器,并取代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成为飞秒光纤激光器的核心材料。
石墨烯可用于防弹衣、装甲车辆的新材料中,用于代替凯夫拉、芳纶等高性能材质,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还能提高防护能力。近期实验数据显示,石墨烯可以迅速分散冲击力,并能中断通过材料的外展波,承受冲击的性能远胜钢铁和凯夫拉等材质。用石墨烯制成的防弹衣拥有2倍于现有防弹衣技术(凯夫拉纤维)的防护能力。美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次微观弹道测试,以一颗微小的硅粒以3000米/秒的速度射向单层石墨烯,发现这种蜂巢形结构的材料可有效分散动能,其能力比凯夫拉强2倍,比钢材强10倍。
利用石墨烯透光性好、对环境敏感度高的特性制成的高效光传感器,可用于红外夜视仪和红外热像仪等光电探测装备中,也可以生产导弹用的非制冷红外导引头,提高导弹的精度和毁伤目标的能力。IBM公司已经研制出石墨烯/绝缘体超晶格,使石墨烯具有光子特性,并制成可实现太赫兹级频率的滤波器与线性偏光片等光学元件,有助于在未来扩展至中红外和远红外波段的光电设备应用中。2014年3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石墨烯开发出一种只有指甲盖大小的红外线图像传感器,其实现方式是在两层石墨烯之间放置一个绝缘层,然后施加电流,当接触到红外光后,可产生足够的电流生成红外图像。该新技术无需笨重的冷却装置就能运行,首次实现了在室温下对全红外光谱的观测。
石墨烯具有高透明性、强韧性以及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于制作各类武器装备上的仪表盘、屏幕面板等。尤其是利用石墨烯制作的柔性屏幕,不仅清晰度高、安全性好,而且重量轻、便于折叠与携带,在单兵作战系统、增强现实装置、军用可穿戴设备上优势明显。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发的生物组织传感器
在能源方面,石墨烯作为负极材料能够大幅提升锂电池性能,并提高电池的弯曲、拉伸等力学特性;石墨烯同时兼具高透过性和高导电性,使其可成为透明电极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利用石墨烯类膜材料特性,有望解决燃料电池核心部件质子传导膜的燃料渗透难题;石墨烯符合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超级电容器对电极材料的要求,普遍认为它有希望成为理想的超级电容器极板料。2012年,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首次证明,在柔性衬底上采用喷墨打印技术可以制备出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电极,并进一步制造出柔性超级电容器原型。运用石墨烯开发的柔性超级电容器可以增强超级电容器的性能并减少尺寸,与电池相比,其功率密度更高、寿命更长,可增加武器和无人系统的动力并减轻重量。
此外,石墨烯还可以制成特殊涂料,用于军舰的舰体防护上,抵御海浪冲击以及水气、盐雾等的侵蚀,大幅提高武器装备的抗腐蚀能力;石墨烯良好的密闭性,不透气透水,且能抑制细菌滋生,可用于制作战地医疗物品、军用食品包装袋等;石墨烯的薄层结构对固体、气体、离子都有着很高的吸附容量,可用于战场污染物的清理,从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结 语
石墨烯的问世不过短短的十余年光景,但其独特的二维晶体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它迅速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在国防和军事等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石墨烯的更广阔利用仍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必须统筹规划,精心布局,紧紧抓住石墨烯研发和产业化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努力掌握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下一期,4、5
微信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先进制造技术论坛(ID:AMTBBS)”,发送关键字“军刀”,有机会免费领取瑞士军刀一把。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