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深知,盎格鲁-萨克逊民族骨子里有海盗的基因,尤其在工业革命之后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偷盗、掠夺甚至被认为是一种被赞扬的行为,并以“探险家”之美名冠之。
中国人民最可能知道的英国探险家,可能就是斯坦因了。这位“老朋友”通过四次亚洲考察,骗购敦煌文物;盗掘新疆和田、楼兰遗址,将成千上万件珍贵文物搬回了英国,大批“不那么有价值”的文物,因为缺乏保护而毁于一旦。
中国文物窃贼 斯坦因
正是在这批“探险家”的行动之下,大批文物集中到大英博物馆,成就如今世界最知名、涵盖文明最广的博物馆之一。
除却“搜集”全世界文明的文物之外,探险家往往还有另外一种职能:产业窃贼。
时光倒转,百余年前的世界上,巴西的橡胶产量冠绝全球, 出口第一、产出第一,市场份额占到八成。不仅仅是因为此地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因为殖民者在这里培育了一批优质的橡胶树种。奴隶们亦或是奴隶式的工人辛勤劳作,大批人因为疾病和过度劳作死去,换来了一桶桶如天堂一样纯白色的橡胶,那是富人手里的黄金。
然而“好景不长”,巴西的橡胶工人因为产业转移被迫失业,和整个国家一同另谋出路,相当于从这个地狱跌入另外一个地狱。他们的困窘可以归咎于那个偷走种子的贼,但我们似乎难以用道德评判这位“探险家”的行为,毕竟道德有时候是一种后来才正义化的措辞,亦或是规训自己一退再退的妥协之语。
大概,我们也只能将他的故事中性的称为:传奇。
1876年,亨利·亚历山大·威科汉的船停靠在了英国利物浦的船上。这位年仅30岁的冒险者曾经一度游历拉丁美洲, 又出版了一本游记,这回他为他的祖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宝”。
后来,他公然宣称从巴西圣塔伦地区盗取了七万颗三叶橡胶树的种子(他自己就骄傲的使用偷盗一词)。
这趟说真的,不容易的。
据他自述,巴西政府严惩带出种子的人,威克汉因此特地跑到印第安人的村子里收购橡胶树的果子,然后用香蕉叶包裹。为了妥善保存不被老鼠啃食,他把种子挂起来,又将船舱封闭。
他对外解释道,自己疯狂的喜欢兰花,这趟想要给英国国王送去兰花的鳞茎,故作神秘的说这玩意必须放在封闭的密室当中。
没人怀疑他的说法,这趟“偷运”种子的旅程大获成功。
30岁的威克汉先生,从巴西圣塔伦走了七万枚种子,而巴西圣塔伦则在当年夺走了他的母亲、弟媳哈莉叶以及他的亲家母,方式是“水土不服”。
其实后来史学家发现,当时的巴西政府可能并没有禁止橡胶种子的出口,威克汉如此描述很可能是自吹自擂。
可能他必须要让世人知道,亦或是让说服他自己:我这是值得的。
1950年,曾经垄断橡胶出口的巴西已经需要向国外购买所需橡胶的50%以上。
威克汉曾经在巴西偷来的七万颗种子里有2700株成功发芽,在四十年后这批植物的后代移植到了马来西亚、热带非洲和锡兰等地,由此彻底终结了“亚马逊橡胶繁荣”,再用了四十年时间将巴西的橡胶产业几乎打到归零。
橡胶园的劳动力,从印第安原住民,变成了华工。历史兜转了一遍,造成了同等的苦难。
一部分巴西资本家和中产阶层庸俗拜金的生活一去不复返,大批劳动者困在了亚马逊丛林当中,他们被驱赶到此地,现在被无情的遗弃。
二战期间,当日军占领了亚洲97%的橡胶产地后,美国火急火燎的和巴西签署协议,重启亚马逊丛林深处的橡胶园。大批因干旱失业且饥肠辘辘的劳工,又像羊儿一样被赶进了丛林。
劳工复刻了当年印第安原住民和黑人奴隶的辛勤,人们许之以莫大的荣耀,将他们称之为“橡胶战士”。他们为世界的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五万具尸体就那样在橡胶林里腐烂,巴西政府也没有履行当初将他们送回家园的诺言,直到现在仍然有人为当年失去的权利发声,要求政府赔偿。
亨利·威科汉爵士在1928年去世,享年82岁。他生前一定满足的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那趟偷运,给自己的祖国带来了多大的利益。
“这是俺打下来的江山!”
当威克汉看到马来西亚大片的橡胶园之时,他会这么感叹吗?
在他74岁大寿那天,他甚至获得了英国官方的授勋。不过后来的人们更喜欢用另外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生物海盗。
威克汉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窃贼,却撬动了整个产业转移,成为了橡胶巴西衰落东方兴盛的钥匙。
吊诡的事情不是他怎么做到的,而是他为什么这样做会有效果?为何一个产业的崩溃导致一个国家的没落?
我想,这大概就是国际分工和粗暴的殖民化的后果吧。当亚马逊不再拥有多样的生态结构,土地变成单一作物的天下,其生态和社会的脆弱程度可想而知。
唯有在土地上多样化的培育一个生态系统,形成生态农业,类似吊诡的悲剧可能才不会重演。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