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市、债市发生剧烈波动,上证综指失守2900点,各类基金、债券、银行理财净值纷纷大跌,投资者损失惨重。中产家庭首当其冲,好不容易攒下来的资产大幅缩水。2015年股市*时,损失最惨重的也是中产阶层,仅三个月就消失了300万户中产家庭。
那么,中产家庭如何应对当前的市场变化?怎样调整家庭资产配置,保住财富不缩水,还能不断增值?本期《雨珊会客厅》邀请到资深财富管理专家、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王洪栋,和我们深入聊一聊这个话题。
雨珊会客厅
新金融联盟打造的高端人物访谈栏目,主要针对国内外金融市场热点事件、前沿话题,邀请金融界资深专家,分享真知灼见。
本期嘉宾:
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 王洪栋
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金融学博士,曾任招商银行财富管理部副总经理,天风证券副总裁、天风证券资管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主持人:
新金融联盟秘书长 、金融城CEO 吴雨珊
曾就职于国内顶尖财经媒体,历任高级记者、北京新闻中心副主任、金融版主任。长期专注于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观察和研究,公开出版相关文章及书籍逾100万字。曾出版著作《变革二十年——交通银行与中国银行业嬗变》《开发性金融创世记》。
市场波动下 中产家庭怎么打好“财富保卫战”?
访谈实录
市场大幅下跌怎么办?
主持人:王总,您好。今年以来,股市、债市大幅下跌,很多中产家庭的投资普遍浮亏,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洪栋: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已经有一些资产在权益市场里的怎么办?要不要清仓赎回?第二,还没进入到权益市场的,现在市场下跌幅度这么大,估值也下来了,要不要参与进去?逻辑上再合并一下就是两个问题:第一,这样级别的下跌后能不能再回到3500点、3600点?第二,如果它能够回去,需要多长时间?
这轮下跌能不能够再涨回去?看股市一般看三个问题。一个是资金问题,今年总体上流动性是宽裕的;第二个是企业估值和盈利问题,在估值方面,现在看点位比较低。从过去七次历史上的大底来看,平均估值水平是25倍左右。现在万得非金融(股票)的PE是24倍,已经是历史上的低位。从企业的股票风险溢价来看,现在达到了440 bp~450bp,历史上点位较低的2015年、2018年、2020年,差不多在500bp左右。现在恒生的风险溢价也到了1100bp,处于历史上最高位。所以从估值来看,*估的阶段基本结束,现在进入了盈利的阶段。
政府在财政和货币方面做了很多动作,宽货币有了,宽信用还有个过程,我觉得是个时间问题。如果说再把疫情扩散、地缘冲突导致的通胀等因素考虑进去,它需要时间消化掉。如果你认为消化是必然的结果,围绕3000点的争夺是一定能够回去的。
涨回去的时间有多长?年初到现在跌了30%左右,历史上这种级别的下跌,从2015、2018年来看,回去差不多需要一年半到三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亏损20%、30%,想再涨回去就得涨50%、60%。哪一轮级别的上涨能出现连续的一年左右?能涨50%、60%?差不多几年里能遇到一次。
据此来看,有两个东西是确定的。第一,从长期来看,三年以后是个很好的点位。第二,如果你认为三年之后有比较大的上涨空间,现在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保持一部分活期、短期的银行理财产品。要不要现在进场,取决于资金能放多长时间。如果你的资金半年到一年,你想以一种抄底的心态进去,可能需要谨慎一点。
所以,讨论这个问题,一个是看你对股市周期率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第二个关键的问题取决于资金能持有多长。如果你就放个半年、一年,不太主张进入权益市场。很多网友开玩笑说,二三十年都围绕在3000点上。但现实情况是,上证综指的3000点不代表你的股票的3000点。因为股票的结构早就发生了变化,有些基金都已经翻了十几倍了,基金的平均年化都到了16%、17%。所以说,你必须得持有三年左右。如果资金投资期限低于三年,想进入权益市场,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谨慎和克制。
证监会最近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发展的指导意见,特别提到了推动资金的长期化。下一步推出的基金,特别是养老型基金,封闭期限都会奔着三年以上。从中国股票市场过去的周期率来看,三年应该是投入权益的基本期限,如果不在期限之上,你要慎重。
回到大家关心的就是两个问题。第一个,从估值、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以及新旧动能转换来看,这是一个比较低的点位,应该进入,但应该抱一个2~3年以上的投资期限。已经在里面的资产,如果期限上还可以继续拿得住,两三年内没有必要出来。因为现在割肉会形成实际的亏损。你可能想等跌一跌再进去,你会发现大部分的上涨和下跌都是在退二进一、退一进二中出现。你以为它涨了,拉长了几个月之后发现原来是跌的,一两周内看不清楚。所以想通过择时的方式在一个自认为合理的位置出清,然后在一个合理的点位进入,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做得到。大部分时候,出清之后就形成了真正的亏损,你可能心里有阴影,不会再进入了。再进入一定是接近高点的时候,你会反复被折磨,最后收益率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们才主张长期投资,但到底有多长,差不多得有三年左右的投资期限。以这一轮来看,在去年高点进入的,可能得通过3~4年甚至5年才能回来。
主持人:从您刚才讲的那两个点来看,对于钱已经在权益市场的,就只能先忍受波动,继续持有3~5年让它慢慢升值回来。如果没有,您也不建议立刻大笔的进入,而是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和对风险的忍受程度,逐步地、慢慢地进入。
王洪栋:如果现在大部分资产已经配置在权益,包括基金、股票上,它取决于两个问题:一个是取决于现在股票的情况和个股的估值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判断。
第二个是如果你投资在基金上,判断也相对容易。一是看基金经理本身,整个的策略稳不稳定,他怎么样来沟通这件事情。如果他本人是勤勉尽职的,本身也经历过这样的周期考验,而且投资策略也很坚定,你可以给他足够的时间,这里面还是要个案分析一下。但总体上,在资金不紧张,还有足够时间的情况下,其实应该抱以长期的期待。
坦白地说,如果你已经亏损了20%、30%,想把它清仓出来,现在还有哪种资产能涨50%?基本上不存在这样的资产,你还得回到股票资产里。现在理财产品差不多是3%~4%的水平,大家之前期待的带有一定刚兑性质的东西,新规之后也都没有了,大家以前期待的高收益的信托,8% 、9%的产品现在也基本没有了。所以,现在3~5年能涨回到50%的资产上的,权益才有这种可能性。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这是最好的选择。
明星基金经理为什么不灵了?
主持人:我们说选基金就是选人,但是最近网上流传一张长图,上面大概有10位过去的明星基金经理,曾经被追捧得很厉害,可能拥有几百万、上千万的粉丝,但今年以来他们的投资收益差不多在-40%、-50%。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明星基金经理也不灵了。
王洪栋:这个问题我们内部做过一个研讨,对这一轮的下跌进行了反思和检讨。作为普通的投资者,没有能力回避,或者没有能力把时间点判断好,那么,优秀的基金经理有没有具备这种能力?大家也扒了一下数据,好像也有一定的困难,这由三个原因构成。
第一个原因,这是由基金合同确定的。偏股型的基金合同,股票的持仓仓位要求不低于60%,整个行业的中枢都是在80%左右。仓位顶在这里,整个大的β在这,β下跌20%、30%,这么高的仓位很难回避。
第二个原因,跟基金经理本身面临的竞争环境有相当大的关系。就像您刚才提到的明星基金经理,经常被大家拿出来排名的,即使他自身没有主观上的意愿,但客观上投资者就是在做排名,让他无形中进入到相对的比较和争取中。
如果采取了相对比较的策略,最好的方式是大家都差不多。我比你稍微领先一点就行了,免得前队变后队。要想不出现这种剧烈的差异,大家在相对的情况下,谁去降仓位?降仓位就会冒很大的一个风险,可能反转,你可能变成落后者。在这个时候,大家能做降仓、时机调整的空间会变得很有限。这是整个的竞争机制所决定的。
第三个原因,那就是由投资经理本身的能力圈,包括他的管理范围、知识结构、投资习惯等等因素所构成。人面对市场都不是万能的,每个人的知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之下都是有限的。所以你看投资经理,一般都有自己的成长路径。有的是从某个行业的研究员起来的,有的可能横跨几个研究(行业)。他如果能够从周期跨到金融,横跨到新能源、电子,需要很强的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基金公司配备非常强大的投研平台。
显然,大家在自己的范围里都有边界,边界也决定了两点,一个是他熟悉的、特别擅长的领域,可能不会很多。在他擅长的领域里面,敢下重仓,不擅长的领域基本上就是一种配置策略了。但这种配置策略很难产生一个好的α(超额收益)出来。
第二个问题就是,这种能力边界决定了管理规模的半径。为什么大家说规模容易形成天敌?如果规模过大,他在挑选股票的时候,熟悉的那些领域配满了,其他的领域又不敢加重仓,自然就会采取一种分散措施。规模越大,越接近于一个指数,越来越均衡,最后其实受β的影响,跟β就越来越接近了。最后大盘波动的时候,必然就会受到影响。
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里,这些问题其实都提到了,也倡导不要对基金经理进行明星化,更不要粉丝化。投资应该保持一定的理性。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些钱不是大风刮过来的,特别是普通老百姓、中产家庭,只要是奉公守法的,每一分钱都是大家用时间换过来的,都是辛勤劳动的汗水,每一分钱都不容易。在进行投资的时候,确实应该理性一些。赚这份钱加班加点可能用了10个小时,做投资的时候,连5分钟思考都没有,一笔就买出去了。投资是一件相对理性的事,想像单纯追逐明星的光环就能做好投资,显然是困难的。
主持人:确实。很多人在做投资的时候是跟风的,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够理性,很快地做出一个投资的决策。
王洪栋:这两年,在公募基金领域里,特别是投资者的行为中有一个现象。一个就是把公募基金、把金融产品商品化,就相当于快消品。因为它确实流动性足够强,大家感觉能够快进快出。但显然有一点要注意,金融产品,特别是净值化之后的金融产品及公募基金,它不是商品。商品很大的一个特点是质量稳定,但金融产品不是。同样是一个投资经理,3100点买的,2800点买的,最后也不一样。金融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质量不稳定,在做决策的时候,确实要多一些信息和理性判断。
家庭资产配置要按照功能做好规划
主持人:我们聊到中产家庭,他们的收入虽然不低,但是花费也很多,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以及车贷、房贷,所以他们也是过得小心翼翼,不敢轻易生病,更不敢失业。您认为中产家庭应该怎样做好自己的资产规划?
王洪栋: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中产家庭有很大一部分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开销很大。往往都是人到中年,上、下都有很大的负担,本身也有一些房贷、债务,这的确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作为中产的顶梁柱,确实要做好这么几个动作。其实做投资理财的前提并不是先去做一个投资组合,去赚更高的收益,更重要的是把生活里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个优先排序,做一些功能规划。我推荐一个方法叫做功能规划法。
第一个就是先确定自己居家过日子,哪些钱用于日常开销、还房贷、还信用卡,这叫流动性的钱。流动性的钱一定要匹配流动性的投资,这种钱一定不要投到高波动、需要长时间才能赚取收益的资产里去。一般就放到货币基金、短期理财里面去,这是第一部分钱。这个比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开销情况,做一个小小的记录。
第二笔钱是拿来做保本的钱,这一轮复杂情况的变化给大家的一个启发,你应该好好考虑家庭资产里哪些钱是永远不会亏,随时可以取出来的。过去很长时间,我们觉得做投资理财就是消灭掉存款,但实际上这一轮看下来,做稳健投资的人,生活收入的影响就小很多。所以,我们也重新评估了定期存款的意义。
在资管新规之后,已经没有任何的金融产品敢写上保本。存款第一个特点能保本,第二个特点随时可取,放多长期限随时都可以取出来,只是利息上有变化,其他的产品都有流动性和期限的要求,都不能够突破这个期限。所以无论如何,你应该给自己再留一笔保本的钱,大一点的,可以留个10万、 8万;小一点的,留个3万、 5万就可以了。对你影响不大,但是一旦急的时候,用不着东家借、西家求的。
第三笔钱做保障的钱,确实得拿一部分钱去买个保单。特别是作为家里主要的经济支柱,你如果产生了一些风险,家里的流动性怎么办?日常的开销怎么办?所以,无论如何得去给自己买个保单。这里面最应该买的保单是意外的保单、健康的保单。保障的钱应该留出来,而且它不需要一次性付出,每月缴千把块钱就够了,这个钱不能省下来。
第四部分钱才是做积累的钱。有些钱你不太确定,三年之后用不着,还是说一两年、半年之内就会用到。大部分中产家庭很难区分用来做积累的钱和做投资增值的钱。像这一轮市场下跌,一部分钱锁进去了,其实那部分钱你是用来积累的。也许你在半年、一年左右就会用到,但你把它放到了一个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够规避掉风险的投资里面。比如去年买了公募基金,到今年亏损20%、30%,没有个三年很难回本。如果这笔钱明年你还要用,比如买房、买车、孩子上学,你完全就没有办法。
所以说,你必须得先把这部分钱区分出来,一定要问一问这个钱到底半年、一年左右用不用?中期的钱都把它留出来。如果你是做积累的钱,恐怕只能牺牲高收益,可能就得去买银行理财了。如果你的钱确定是三四年都用不上的,才可以做投资增值,去做股票、混合基金、私募基金等。
所以,这5笔钱很重要,就是保证流动的钱、保本的钱、保障的钱、做积累的钱以及做投资增值的钱。把这5部分钱从功能点上都区分好了,做加成配置的时候,就好做多了。不用担心,我做投资增值的钱怎么那么少,规划完之后好像只有3万、5万。作为一个收入爬坡期的人,你就是没有太多的钱去做那么长的一个积累。既然你认识到这部分钱不多,更应该让它享受时间的复利,才能够把收益挣回来。
如果这部分钱你能够放个10年,比如5万放10年,放到一只股票基金,按照平均的过去收益,也能够给你带来10倍、8倍(收益),从5万变成50万了,如果你放10万就会变成100万,所以要相信这件事情。不能因为它少,就把其他的钱挤出来去做,当遇到亏损的时候,你又急着用,必然会变成真实亏损,它就不是个浮亏问题了。我想大家要保持这样一个理性,要按照不同功能把每笔钱划分出来,一点点的勤奋、一点点的理性还是应该保持的。
主持人:您提到了保障,养老是考虑在第四笔钱里吗?
王洪栋:养老其实是应该放到第五笔钱里面去的,放到一个远的结构里面去,这里面的保障其实很大部分指的是意外、健康、人身、寿命等,就这些结构可能更合适一些。
降薪裁员后怎么办?
主持人:因为疫情的关系,一些中小企业发展不好,互联网公司也在裁员,一些人因此失业或者大幅降薪。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去调整自己的家庭资产配置?
王洪栋:这个问题确实会构成很大的压力,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你的消费得降下来。第二个问题,快速处理债务问题,信用卡你得还,得对资产进行一个重新的盘整。如果你的资金已经锁定在一些固定的资产里,得把流动性打开,否则的话,很难度过。
所以这个时候,你能够做的事情就是降低消费,尽快还清债务,因为这就把杠杆降下来了。杠杆如果不降下来会影响到你的信用等级,对你后面很多事情都有很大影响。
第三件事情就是应该吸取一个教训,应该总结一下。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金融学所讲的最朴素的三角,它很难平衡但这三件事情得做到。
主持人:这个情况也确实属于很突发的,因为在过去10~20年里,中国经济一直是非常稳健快速地上涨,中产阶层大概也就是30岁、40岁这部分人,过去这些年可能职业上比较稳定,或者收入增长也比较稳定,突然发生疫情,发生这样的变故,可能他资产盘整的意识、配置的意识是没有的。
王洪栋:我倒觉得也不用太悲观,是吧?可能薪酬上涨困难一些,或者奖金发得慢一点,导致现金流紧张一些。这个时间点应该很快就能够过去,很快就能够恢复和平复,所以不用太担心。作为财富管理从业者,我更关心你在这里吸取了什么样的心得和体会?在你之后的财产或者资产的配置中有没有进步,这个可能是很好的一次教训。
未来财富增值的机会在哪里?
主持人:过去20年,财富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房子增值,但现在房地产的高速增长期显然已经结束了。那么,下一步财富增值的机会在哪里?
王洪栋:确实是,普通家庭的房产资产可能得超过60%、70%。我们做过一个统计,越高净值的客户,房产在资产里占比是越低的,越往下的投资者,房产占比越高。同时房产的背后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负债。如果把资产负债平衡一下,可投资的金融资产比例,我相信大部分人就会有一些缩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所以房子的投资属性已经得到比较大的限制。
接下来资产进攻的方向在哪里?行业共识其实也非常清楚,那就是要进入到长期的金融资产里面去。政府之所以会在调控的时候倡导这个方向,根本原因是要把泡沫化的资金引导到对实体经济、对基础建设、对科技创新有利的方向,也就是所谓的长钱。最长的钱无疑就是股票、股权所吸收的资金。增长点一定是来自于这些要崛起的企业,新基建、新能源、新企业、新技术。所以要参与到这些企业里面去,一定是从股票市场参与进去。
作为普通投资者进攻的方向,肯定就是在股票市场,在参与方式上,那就是公募基金。证监会刚刚出台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是恰如其时。我们要推动共同富裕,大家的金融性资产需要增加。公募基金我觉得是大家不可回避,也没法回避的一个方向。虽然今年以来市场的波动,好多投资者对于公募基金下跌,从情感上不太好接受,但从理性角度来看,公募基金还是具有很强的优势。3000点持续了二十年,从2007年到现在始终围绕3000点上下浮动。但如果看股票、基金的净值水平就不一样。有的基金(收益)平均到了10倍,20倍的基金比比皆是。只是这个过程让你难以接受,所以真的需要抱有长期投资的心态,才能够获得这部分收益。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现在公募基金的投资越来越工具化了。公募基金虽然是主动管理的基金,但是基于前面谈到的三个特点,就是它的契约限制、竞争机制、投资经理的能力边界,导致公募基金越来越工具化、风格化。你在投资它的时候,就必须得做好选择了。
第一个选择叫做配置,公募基金本身需要做配置,需要在不同的风格里面做搭配。有的擅长成长,有的擅长价值,有的赛道风格比较明显,有的在均衡上,有的在深度价值上,都需要做这样的平衡。所以在公募基金配置上,同时还要做公司的搭配。每个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理念不一样,激励制度、考核方式也不一样,对基金经理的行为都会有影响。所以公募基金现在跟过去不太一样了,以前公募基金的风格上还没有那么明显,可操作东西还多一些。现在公募基金风格化和工具化明确之后,在大家的资产配置中应该越来越成为一个底层的资产。
如果你现在有100万,就应该在存款、理财、保险、基金里面做。如果可以拿出来30万做基金,那么,在多个基金、多个基金公司、多种风格之间做搭配才是合理的。一综合它的复杂度就会高了,所以行业里面才会不断的推动FOF这种产品出来,让大家选择更适合的。
所以资产配置、个人理财会越来越专业化。作为财富管理机构,确实有一个难点就在于限于人力成本的限制,更多的是会给资产量更大的客户去做服务,资产量小的客户服务就会少一些。所以大家去做投资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要做好分散、做好组合,做好长期持有的心态。保持住这几点,在做资产配置的时候,方向就有了。
从房产进入到金融资产的时候,复杂度确实是提高了。这时,做好财产的保值增值,做一些功课,做一些学习,跟银行或者财富顾问多做一些沟通,都是非常必要的。
养老要早规划、早动手、放长线
主持人:4月21号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但很多人对于养老问题并没有重视起来,也不了解怎么进行养老理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洪栋:这个《意见》发布非常得及时和必要。这两年周围的老人越来越多了,道理很简单,中国过去人口红利里的一波人群是62年到76年(出生), 62年的人现在已经60岁开始退休了,76年的人也已经46岁了,再过10来年就进入到退休了。所以,深度的老龄化很快就来到了,这是咱们人口结构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少子化。80后差不多就是两个父母一个孩子,所以现在家庭的比例大概是1.15,显著的低于欧洲很多发达国家,他们都1.5左右。两个人下面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算下来只会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在工作,支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进行养老。所以养老这件事情迫在眉睫,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养老其实准备得不是很充分。
国际上对养老有一个标准,叫做替代率。替代率就是退休之后年收入和退休之前的一个比值,一般认为比值70%是比较合理的。退休之前的开销一年是10万,退休之后降到7万块钱,大概对生活质量影响是不大的。警戒值一般认为是55%。国内有专家算出来,现在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后,替代率大概50%左右。所以总体上看,这一部分钱对大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构成你养老的钱有几部分?应该说有这么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社保的钱,中国大概有10.3亿人口有社会保障资格,社保的钱也是国家给发的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每个地区根据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有些差异。这一部分覆盖面广,但是保障程度低,替代率就比较低。
第二部分是企业年金。除了基本养老之外,企业、事业单位有职业年金,但是这一部分覆盖面就很窄了,全国大概有7,200万人口有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第三部分就是个人养老金,什么意思呢?个人掏钱放到一个养老金账户里面。为什么要放进去?因为政府会对你放进去的这部分钱进行税收上的优惠,一个人一年的额度目前是12,000元,放到一个月就是1000块钱。
这适合于哪些人?显然比较适合于有纳税的人。纳税的人一个月的收入得5,000块钱以上,这叫税基。税基人群大概有6,000多万。大部分人其实享受不到,或者税优跟你关系不大。你要不要参与?你必须参与。两个原因,第一就是政府在引导,除了基本养老,除了企业给你的钱,你自身必须得攒钱养老。说白了你将来养老的时候仅仅依靠社保显然是不够的。
第二,在养老账户里面可以投资的养老金融产品,都是具有比较大的费率优惠的。比如现在推出来的养老理财,管理费率比一般的理财要低多了,只有万分之五,是一般理财的一半还不到。已经补贴了很多钱进去,而且它会采取风险准备金,预留、平滑的方式让投资更加稳定。
被选为养老金融的产品,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比一般的金融产品给予更多费率上的优惠。虽然这部分产品的规则还没有确定下来,细则还没有发布出来,但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完全依靠基本养老是不够的,企业年金一部分人才有,你自己必须得去攒,这是一个积极倡导的信号。
如果不去攒的话,面临着老龄化、少子化这样一个(社会)结构,退休之后的收入肯定是不足以替代你当下生活的,所以每个人都得去做好这部分的准备工作。还得准备的早一点,早一点是很关键的,就有可能享受到复利。举个例子,如果你现在有100万,假设年化有8%的收益,35岁投进去,你最后能拿到多少钱?到60岁的时候,你可以拿到685万。如果45岁做这个选择,就会只剩下了317万,不到一半了。少10年的收入就会少一半,这就是复利的优势。所以早点动手是非常重要。
其次,做养老理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有一定的纪律性。既然是用来养老的钱,就别轻易的被消费诱惑,被其他的一些投资方式诱惑,尽量放在里面别动。为什么国家让你做基本养老的时候不能随便取出来,买了养老保险也不能让你随意退保,进入到个人养老金账户里面去,也让你到退休才能领取,都是说明长期不动,是这个事情的基本要义、基本规则、基本规律,难以突破,难以逾越。保证住这一点,我相信你的养老能够规划好。
养老要规划好三笔钱
主持人:国务院办公厅发的文里,鼓励大家把养老的资金,用于投资金融产品。现在养老金融产品有养老保险、养老基金、养老理财,您觉得这几种产品我们应该怎么去选择?
王洪栋:文里面提到了这些概念,但是具体的产品、规范,还需要后续才能够出细则。银保监会已经推出了养老理财,已有10家养老理财子公司,陆续后面几家还要发产品,包括我们信银理财,5月份要发专属的养老理财产品。养老保险、基金公司发行的养老FOF,后续也离不开这些范围。
要做选择的话,我想应该做好三件事情。资金搭配的时候,必须得有一部分钱是用来做保证的。就是不管投资市场有什么样的变化,到退休之后每个月都有钱,让你能过上日子,吃得上菜,喝得上粥,基本生活不受耽误。因为退休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收入下降,加上年龄衰老,身体也必然有一些不方便,所以保证自己能过个小日子,这个钱得有。
第二笔钱是保值的钱。将来的鸡蛋蔬菜牛奶涨了价,到时候这部分收益能够覆盖得了,能够把购买力贬值对付过去。
第三部分钱才是改善生活的,所谓增值的钱。让你能够旅游,能够用高端医疗,能够享受更好品质生活的钱。
这么来区分的话就清楚了。保证的钱是社保的钱,第一支柱里面的钱,是可以给你保证支出的。自己觉得不够,这时候养老理财、养老保险就比较重要了。特别是养老保险,有的是给定额支付的,确定支付的。收益率虽然不高,但是确定都能给你,而且它的给付方式是每个月都可以给你,更加接近于养老所使用。
养老理财比较适合做保值的钱,因为最近几个理财公司推出的养老理财,它的业绩基准都是在6.5%左右这么一个中枢,跟物价上涨的中枢,我觉得是吻合的,所以养老理财投资比较稳健,比较适合做保值的钱。
养老FOF基金本身的波动性是有的,但长期来看,从2004年到现在,整个的公募基金、偏股基金指数平均的年化回报都在17%左右。但是它的波动很大,最大的回撤有的会到40%,像现在这种情况下差不多都到40%了,所以这部分是做增值的钱。
所以这三部分——养老保险、养老理财、养老基金在你的资产里面分别对应的就是保证的钱、保值的钱、增值的钱,把它搭配好就比较清晰了。
财富传承如何做到“传爱不传债”?
主持人:中产阶层的焦虑其实还来自于阶层的脆弱性,辛辛苦苦打下的家业,不知道怎么样传承给下一代,您对于财富传承的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洪栋:说到财富传承,一般都指的都是高净值富裕人群或者叫富豪级的人才会有这个问题。但是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或者中产家庭,其实也有这个问题。都希望自己这些年无论是从农村还是从县城城市化之后,攒下的这点家底,让孩子日子也能够过得更顺畅一些。
有两点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传承的是财富,不要传承负债。现在好多中产家庭负债率都是不低的,大多数家庭都是在杠杆运行的。有一个价值几百万的房子,但同时也有一两百万的贷款,当然存款或者金融资产也有那么三两百万,一对冲之后可能净资产有一两百万,甚至对冲之后有可能还是负的。所以传承的时候,首先要注意传爱不传债。
先保证债务都有风险覆盖。覆盖方式,要不要现在就把贷款还上?我觉得必要性也不大,因为贷款利率并没有那么高。如果你的投资回报能够覆盖贷款利率,就没有必要。但是本金这块,确实得做一定的风险防范,所以保险就很重要了。你想想你还不上贷款,给孩子传承债务,可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不是现金流突然中断,那就是人身发生了意外。所以这时候你的意外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这样的寿险类品种就有必要。宁可一年花几千块钱买个保险,让保额跟你的贷款额度匹配上,就相当于多了一点点利息。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什么?作为中产家庭,其实没有那么大的财富量可以传承。能传承下来的核心的东西可能是那套房产,再就是自己积攒的一些金融产品,量级不会太高。在这个时候传承的要注意两点。
第一,传承的是你这种奋斗的精神,因为你本身是通过读书,通过奋斗,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勤业敬业获得来的。所以传承的是这份精神,只要你的下一代还保持着这种奋斗者的本色和精神,我相信基业常青是没有问题的,也得需要一代代的积累才能够变成一个大富之家,这一点很重要。
精神怎么样在物质上传承,就需要做一件事情。如果你的金融资产里面有一部分是可以做成保险的话,我建议你做成终身寿险,再加上一个保险金信托就能够完成。什么意思?就是当传承的时候,不是直接一次性的把几百万或者上千万直接给孩子,从人的本性来看,会降低他奋斗的动力。
富豪传承一般做家族信托,中产家庭一般就做保险金信托。就是把你的资产买成一个终身寿险,如果发生意外,还可以获得一个比较高额的赔付,但这部分赔付不是立马给孩子,会放到一个信托计划里面去。按照每个月约定的方式支付给孩子,没有支付的部分信托公司还可以给你投资理财、做增值收益。保证的是孩子细水长流式的生活补充,而不是一夜暴富式的财产获取。这是传承应该注意的两点,第一个叫做传爱不传债,第二个传承的是奋斗精神。
财富管理机构如何守护投资者的财富?
主持人: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金融市场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居民的财富观念和行为模式也在改变,财富管理机构如何去应对这种变化?
王洪栋:是的,作为财富管理行业的从业者,这段时间我跟团队一起交流,大家普遍感觉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经历了过去两年资本市场的高企到今年的波动,很多投资者有了一些体会和教训,再加上这段时间大家工作变化的影响,就面临着三个问题,就刚才提到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平衡就凸显出来了。所以我们有一个观点,财富管理从业者就是劳动果实的守护者。我们要帮助劳动者处理好流动性风险、高消费的风险、消费陷阱的风险,也包括欺诈的风险,这是我们金融从业者、财富管理从业者工作的一部分内容。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有一个好的价值观。当你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成一个投资者财富守护者的角色的时候,首先得有一个受托者责任。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最难的是什么呢?就是价值观,它应该跟你的商业模式,跟你的盈利行为是相向的,而不是相斥的。如果是相斥的,那就是一张白纸口说无凭。只有是相向的,价值观本身能够促成商业模式的成立,能够促成财富回报,这件事情才是逻辑自洽的。
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是具备这个条件的。因为我们给投资者提供的是账户服务,在账户里面做存款也行,做理财也行,做保险也行,做支付也行,产品方方面面需求,点点滴滴都能够满足到。它具备了商业上的财富产出,与对投资者服务的价值观上的逻辑自洽。所以我觉得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在价值观上更容易坚守好。这是第一个问题。
在价值观上能够做到对投资者财富的守护,但是在行为上、能力上能不能做到,就需要培养大量的财富顾问、理财顾问。我们过去卖保本保收益期限型产品的时候,不需要那么多的财富顾问,发条信息、打个电话就能够帮助到客户。现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投资者的资产需要在多个产品之间做协调的时候,确实需要理财顾问做财富规划,做资产配置。这时候必须得配置财富顾问,所以哪个机构财富顾问如果不能服务于足够多的理财经理,那还是销售导向。我觉得价值观上就没有做好,很难帮助到投资者。
第三个问题,需要配置多少财富顾问是有成本的,从商业上来讲,不可能无限制地去为大众投资者配置财富顾问、理财顾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财富管理机构一般会选择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只有这一步做到位了,才能够把财富顾问工作做好。所以评价一个财富管理机构是不是在坚持第三点,就是看它的科技支出,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够不够,在财富顾问数字化的投入上够不够。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这三点就自洽了,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并具备做财富顾问的能力和人员储备。
下一步是实现财富顾问端的数字化
主持人:关于数字化和智能化,您觉得金融科技如何去帮助财富管理机构更好的提升效率和效能?
王洪栋:这是一个好问题。数字化在财富管理机构中的应用和探讨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最近我们有一个结论,数字化在财富管理中的应用,有一个方向是足够充分的,有一个方向是显著不足的。足够充分的就是在营销,在商机捕捉、精准名单、导流推荐行为上,各个机构投入的力度,包括模型都是充足的。说白了就是在销售上的数字化、智能化力度是够的。
但是第二个方向是严重不足的,就是基于消费者体验的顾问服务和配置是显著不足的。整个的销售场景和投资者体验场景不统一,割裂是明显的。所以我们认为下一步的数字化在财富管理的进军方向是偏顾问配置端的,偏消费者体验端的。
之所以在财富顾问端数字化很难,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在复杂产品的配置和营销中的数据资产没有积累起来。这部分数据资产很大程度上是在公域里面的,没有变成财富管理机构的私域。数据资产都没有变成私域化,如何能做到数字化呢?做不到数字化,也就做不到智能化,这是这件事情进阶的一个难题。
主持人:您指的数据公域是在哪里?
王洪栋:在投资经理那里,我们的销售过程是没有数字化的。
主持人:所以投资者经理手里掌握了大量的投资者信息?
王洪栋:不是投资者的信息,是跟投资者做服务的过程。比如咱们今天的探讨,如果没有这台录像机,就没有变成一个数据资产。这种行为在我们的复杂产品的配置中,并没有数据化,没有数据化也没有人去研究它。所以你训练的只是一个脚本,不可能真正的做到把顾问服务变成数据资产,这件工作我觉得积累得还不够。
主持人:谢谢王总给我们带来非常专业而坦诚的见解,您可不可以最后再总结一下您今天所谈的观点?
王洪栋:总结起来,我想就提示大家注意这么几点,第一既然是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也是我们劳动果实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对自己的资产进行配置的时候保持一点耐心和细心。第二个就是要充满信心,要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对中国经济抱以最大的信心,只有抱以最大信心的乐观者才能够获得胜利。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将持续关注经济金融界重要政策热点话题,邀请资深专家传递真知灼见,欢迎大家继续关注《雨珊会客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