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庞大的朋友圈,虽然在黄州的生活似乎已经渐入佳境,虽然曾表示"便为齐安民,何必归故乡",但从刚入仕途时和苏辙对床夜语时就立下同返故里的盟誓开始,苏轼的思乡之情,始终不泯。
就在开垦东坡的这一年冬天,堂兄子明的儿子安节上京应举,归途中特意绕道黄州看望叔父苏轼,令他欣喜不已。三位堂兄只有子安一人居家不出仕,此时此刻的苏轼非常羡慕他在家乡的那份平淡而踏实,在给子安的信中,苏轼说:
"老兄嫂团坐火炉头,环列儿女,(先人)坟墓咫尺,亲眷满目,便是人间第一等好事,更何所羡。”
在思乡的愁绪中,初到黄州的苏轼,还遭遇了家人接连病倒的惨痛。当年的八月,经过长途奔波来到黄州,年已八十二的乳母任采莲未能熬过,一病而亡。这位从十四岁就到苏家,侍奉了苏轼母亲三十多年,又哺育了苏轼和他姐姐的老人,还跟随苏轼辗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悉心照顾了苏家的第三代苏迈、苏迨、苏过。苏轼十分难过,尽管手头拮据,还是尽心操办了老人的身后事。不久,噩耗再次来临,苏辙到达筠州不久,十二岁的女儿染病身亡;几乎与此同时,堂兄子正也在成都任上病逝。
接二连三的变故,让苏轼倍感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他开始了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后来的学者曾评价苏轼说,他的人生思想似乎很杂,儒释道思想同时兼有,又常常互相自我否定。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避世,苏轼却以”内儒外道“的方式将其统一起来。具体表现在:任职时,以儒家思想为主;贬谪时则以佛老思想为主。这似乎也可以和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意思相似。
纪录片《苏东坡》截图
黄州时期,显然就是以佛老思想为主的。但是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对所有思想的吸收是有选择和保留的。
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答毕仲举书》)
意思是,求佛问道,本来是追求宁静和旷达的。而宁静近似于懒惰,旷达近似于放诞。”静而达“才是可取的,如果仅仅流于懒散和放纵,那就不好了。因为求学的人有时其实没有达到真正的境界,却先到了很相似的东西,就以为是自己期许的境界了--这不是没有害处的。苏轼自己也常常因此而怀疑自己。
可能正是这种怀疑的学习精神,让苏轼融会贯通了三家,而为自己所用。乌台诗案逃出生天,亲人离去,都让苏轼倍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道家的养生延年和佛家的开悟智慧,在苏轼这里就自然地融合了。
一、戒*生,救婴儿,苦民众苏轼本来从小受父母影响,不忍在家中*猪羊,但仍不免*鸡鸭鱼蟹。乌台诗案后,更是决心"自此不*一物",有朋友送来鱼虾、螃蛤,苏轼都会将活的放生,只捡死的烹食。
元丰四年的正月,苏轼前去歧亭看望陈慥,想起去年道上偶遇后,陈季常为他*鸡宰鹅,心中不禁悲悯,特意先寄去一首诗,劝他少*生。
我哀篮中蛤,闭口护残汁。
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
刳肠彼交病,过分我何得。
相逢未寒温,相劝此最急。
又以唐代的卢怀慎和晋代的王武子相比较,前者生活节俭,就吃吃菜、豆而已,不舍蒸鸭,就用酒代替:
不见卢怀慎,蒸壶似蒸鸭;
坐客皆忍笑,髡然发其幂。
而王武子生活奢靡,每餐必有都要弄得到处鲜血淋淋,甚至还要吃人奶的乳猪:
不见王武子,每食刀几赤;
璃璃载蒸豚,中有人乳白。
卢公一生清廉俭朴,得尽天年,死后大家都为之伤心怀念;而生活奢靡的王武子还没死就已经让天神愤怒了:
卢公信寒陋,衰发得满帻;
武子虽豪华,未死神已泣。
陈季常读了这诗,从此也不再*生。陈家附近的乡邻也纷纷传诵这首戒*生的诗歌,不少人更是受此感化,终身吃素。
黄冈遗爱湖
而苏轼更大的功绩是每年救活了数百婴儿。苏轼偶然间得知,附近的岳州、鄂州,都有以水溺婴的恶俗--只因经济困难,一般家庭难以养活多个孩子,通常只养二男一女,超过这个数目,再有生养,往往就难以幸免。
这惨绝人寰的恶俗,令苏轼闻之辛酸,他立即写信给好友,鄂州知州朱寿昌,希望他出面用尽快革除这种愚昧恶习。在《与朱鄂州书》中,苏轼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首先,按当时的律法,“故*子孙,徒二年”,因此官府要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对于屡禁不止的,予以严惩;其次,民间不愿生养的家庭,确实是因为极端贫困,无力抚养,对于这种情况,官府要给予救济。只要“初生数日不*,后虽劝之使*,亦不肯矣”,因为毕竟“父子之爱,天性故在”。还介绍了自己在密州收养弃儿的经验,请朱寿昌参考。
后来,他打听到黄州也有这种恶习,于是召集朋友,成立了一个民间慈善组织--育儿会,向本地富人募集资金,买米、布和棉絮等婴儿必需品,由古耕道管钱,安国寺和尚继连管账,发动大家的力量寻访那些无力养育孩子的家庭,提供帮助和救济。经济窘迫的苏轼也慷慨解囊,在《记救小儿》一文中,他说:“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
自身的苦难,政敌的迫害,没有让苏轼麻木不仁,经过痛苦的反思之后,他没有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他更加敏锐地体察民众的苦难--而且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俯瞰,而是同气连枝的情怀和感同身受的深刻关切。
苏轼常常漫步江边,和渔民攀谈,这些水上人家,他们几乎终身漂泊,以江河为田,以舟楫当屋,以鱼虾为粮,吃住都在船上,生活的着实不易:
《鱼蛮子》
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
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
异哉鱼蛮子,本非左衽徒。
连排入江住,竹瓦三尺庐。
于焉长子孙,戚施且侏儒。
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
破釜不著盐,雪鳞芼青蔬。
一饱便甘寝,何异獭与狙。
这样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大多矮小,甚至驼背,真是非人的生活啊。然而:
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
不如鱼蛮子,驾浪浮空虚。
空虚未可知,会当算舟车。
蛮子叩头泣,勿语桑大夫。
和那些被苛捐杂税逼得抛儿弃女、家破人亡的农民相比,他们可以逃脱赋税,觉得已经是很满足了!他们很害怕有一天,渔船也要被征税,所以特意嘱咐说,不要将他们的情况告诉那些想桑弘羊一样的长于逐利的酷吏啊。
二、著书立说,‘思维导图’和‘八面受敌’读书法以四十多岁的壮年,遭废黜放逐黄州,苏轼远离了朝堂,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经世济时的儒家思想。时光白白流淌,对于志存高远的他来说,简直就是世间最残酷的惩罚。
苏轼哀叹,恐惧:
万事如花不可期,余年似酒哪禁泻。... 长江滚滚空自流,白发纷纷宁少借。
年华逝去,现实似乎看不见出路,没到节日,苏轼更加惶恐不安:
《寒食雨》二首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好在苏轼没有被这种抑郁的情绪主宰,他以非凡的勇气开始面对现实,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 济世安民固然现在无法做什么,不如趁此谪居赋闲的日子,著书立说。 -- 这本也是前代先贤处被放逐时常做的事情。
所以,到黄州安顿后不久,苏轼就开始了学术上的研究。他先是研究《论语》,用了一年时间,写成了《论语说》五卷,自己说“颇正古今之误,粗有益于世,瞑目无憾也”。
纪录片《苏东坡》截图
接着,开始续写《易传》一书,这也是父亲苏洵未竟的事业,临终前还特意嘱咐苏轼兄弟要完成它。苏轼直到现在才有时间来整理父亲的遗稿,又拿来苏辙平日里读《易》的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编撰成书。
著书立说的同时,苏轼还腾出许多时间来读书--最初读佛经,后来读史书和先贤文集。苏轼几乎每晚都要读到三更时分(晚11点~1点),即使出去应酬,深夜回来,仍然要读上一会,才肯入睡。
关于读书,苏轼也总结了不少办法。
苏轼因朱载上一句诗”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而十分欣赏,从此两人成为知己。有一天朱载上前来拜访苏轼,仆从通报之后很久,苏轼都没有出来见他。就在他等得不耐烦,几乎要起身离开时,苏东坡才出来,抱歉说道:”刚才忙于完成日课,让您久等了。”
两人坐定,寒暄一番后,朱载上忍不住说:”先生所说‘日课’是指什么?”
苏轼答道:”抄《汉书》。”
朱载上说:”以先生这样的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哪里用得着手抄呢?”
苏轼说:”不然,我读《汉书》,到现在总共已经抄过三遍了。最初是一段事抄三个字为题,后来抄两字,现在就只要抄一个字了。”
朱载上听得云里雾里,就离席请教说:”不知道先生肯不肯把所抄的书给我看看。”
苏东坡就让人取来一册书。朱载上左看右看,却是茫然不解。苏轼就说:”请你试着列举标题一个字。” 朱载上就按照他说的,挑出上面写的一个字来,苏轼应声就背诵几百个字,没有一字差缺。共挑选了几次,都是这样。
朱载上心悦诚服,赞叹说:”先生真谪仙才啊!”
后来朱载上常常用这件事教育他儿子新仲说:”苏东坡尚且如此,你不过中等智力,岂能不勤奋读书呢?”
可见苏轼读书用心至深,提炼能力之强。有时候想,这种读法,不就是提取关键字嘛,不就是今天我们的思维导图法吗?
苏轼还总结出了"八面受敌"读书法,在晚年给侄女婿王庠(xiáng)的信中,他写道:
“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读之。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读,但得其所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他的一贯主张,一本书,如果觉得好,就多读,然而每次就一个主题去研读,这样容易领会吸收,然后再换另外一个主题,如是几遍,这本书才能装入自己的肚子中。
这种“八面受敌“法在今天碎片化阅读时代,其实是非常适合的,读书还是要自己用的,按自己所需,就一个主题深入下去,不要受旁枝末节影响,其实是一种高效率的读书学习方法。
关于读书,在《东坡诗话》里还记载了一个有趣的场景:
东坡一日在玉堂,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夜深不寐。署中有二缇骑,伺候很久,于阶下私谕,东坡潜听之。一人曰:“如此夜深不睡,只管念来念往,念他有甚好处。’一人曰:“也有一两句好。”一人怒曰:“你知道甚的。”答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在书斋里的艰苦学习和思索,让苏轼度过了贬谪生涯的最初两年,巨大的挫折促成了他思想的升华,深邃的思索也丰富了他的性格,大概正是这一切成就了他,让他在人生低谷迎来了不管是思想还是文学艺术上的一个高峰--而这真是中国文学史上到的大幸事!
三、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元丰五年(1082),已经是苏轼到黄州的第三年,外部环境依然,但苏轼的内心已经大大不同。他已在苦难中完成了蜕变,说”已将地狱等天宫“,超然于世俗之上,眼中、心中无时不见优美,无刻不感悟到哲理。
雪堂建成之后,苏轼大半时间留在东坡,白天耕种,晚上在雪堂读书著作。雪堂常用来接待朋友,夜间苏轼就回临皋亭和家人住。他每天清晨出门,深夜回家,看守城门的士卒都和他熟识了。他们很喜欢这位亲切诙谐的诗人,有时也取笑这个穿着打扮和农夫一样的大学问家,苏轼似乎很享受,总是哈哈一笑。
纪录片《苏东坡》雪堂截图
出了城门,通往东坡、雪堂的,是一条长长的黄泥路。这样的路,是黄州随处可见的--晴天尘土飞扬,下雨的时候又泥泞难行。可是这条路,竟然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条黄泥路!在苏轼的眼中,这条路简直美极了:
《黄泥坂词》节选
走雪堂之陂陀兮,历黄泥之长坂。
大江汹以左缭兮,渺云涛之舒卷。
草木层累而右附兮,蔚柯丘之囱蒨。
日复一日往返其中,苏轼自觉其乐无穷,边走边唱,有时喝醉了,就在路旁躺下,草做被子,土块当枕头,只睡的雾气湿了衣裳,明月升上了高岗:
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
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苏之我嫚。
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偃。
草为茵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宴。
纷坠露之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
父老把他唤醒,怕牛羊踩踏了他,苏轼才感叹:哎呀,不能再玩了,要回去了
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
于是蹶然而起,起而歌曰月明兮星稀,
迎余往兮饯余归。岁既宴兮草木腓,
归来归来兮,黄泥不可以久嬉。
雪堂从建成后,就成了苏轼和朋友们欢聚的宝地。东坡好饮,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一起饮自酿的私酒,没有下酒菜,邻居大概喝喝高了,就自告奋勇说他家的牛正好生病了,可以*了吃,于是乎一顿忙乱后,大家燃起篝火,烤起牛肉...酒足饭饱之后,一个个憨态可掬,摇摇晃晃,散落在山野间放歌、漫步,直到三更都敲响了,才想起该回家了,城门自然早就关了,于是就趁着醉意,翻墙而入。
另外一次,大概更有意思,甚至还演变成了谣言。那次,苏轼大概是兴致实在是很高,醉了醒,醒了醉,等到醉醺醺回到临皋亭,已经很晚了。敲了半天门,都没人来开。苏东坡就索性跑到江边欣赏起了风景,还诗兴大发,引吭高歌: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第二天一早,这首《临江仙》已经传遍全城,所谓三人成虎,大家说的有声有色,有的人甚至说苏轼唱完这阕词后,就真的“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惊失色,他是负有监管之责的,这要真走了,朝廷追查下来,可担待不起啊,再说他和苏轼还私交不错呢。等徐知州赶到临皋亭一看,却看见苏轼还在呼呼大睡呢,他不禁失声大笑起来。
当然,如果真正了解苏轼,就会知道他是不会一走了之的,虽然他时有任性放诞,可他始终明白自己对社会、对家庭是有责任的。
四、沙湖道中,何妨吟啸且徐行;兰芽溪畔,休将白发唱黄鸡虽然盼望着朝廷的重新启用,但苏轼也明白那大概会遥遥无期,一家人的生活总要有个着落的。东坡怎么说也是官府的营地,可能什么时候说收回去,就收回去了。苏轼听说黄州东南三十里外的沙湖,土地肥沃,便在三月七日这天,由几个朋友陪同准备前去,看看如果合适,就打算买点田地。
一行人一边赶路,一边欣赏风光,偶尔对上那么几句,正在兴致盎然之际,不曾想天公不作美,忽然乌云密布,转眼间就下起了雨。道旁也没有合适躲雨的地方,朋友们都觉得很狼狈,苏轼却毫不介意,他乡既来之,则安之。不一会儿,云开日出,很快就雨过天晴了。这场来去匆匆,不期而至的大雨,让苏轼感慨颇多,他写道: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很好得体现了苏轼坦荡、旷达的人生态度,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流传千古。
由于种种原因,沙湖的田这次苏轼倒是没买成。这场雨也让苏轼生了点小毛病,不过苏轼因此结识了一位叫庞安常的医生,这位苏轼的粉丝听说苏轼来到沙湖,赶了十多里山路,终于遇到了偶像。庞医生虽然耳聋,但聪颖异常,悟性颇高,苏轼一见倾心,从此订交。
等苏轼病愈,两人同游蕲水(今湖北黄冈浠水县)城外的清泉寺,这里据说是王羲之昔日洗笔处,泉水甘冽,下有兰溪穿流,两旁兰草幽香。苏轼顿觉心旷神怡,写下了一阕《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一改前人对于时光流逝的伤春悲秋,突发奇想,反“百川东到海”之意,说“门前流水尚能西”,说难道人生就不能从白发苍苍重新恢复到皓齿红颜吗?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也是苏轼流传颇广的名作。
五、书画技艺日臻成熟从沙湖归来不久,头号粉丝马正卿忽然给苏轼领来了一位气度不凡的青年--米芾。当时的米芾只有22岁,但在书、画上都已经造诣颇深,和当世名家已经并驾齐驱,被誉为翰墨场上的天才。
苏轼一见之下,惊喜万分,马上招待他在雪堂住了下来,两人谈书论画,兴致盎然,颇有知己相遇之感,很快就结为忘年之交。苏轼还将收藏的吴道子画像拿了出来--这是他的心头宝贝,这画几易其主,后被苏轼好友鲜于子骏所得,见苏轼十分喜欢,就慨然相赠--从此苏轼是轻易不肯示人,宝贝得不行。米芾有幸一见,如痴如醉,细细品鉴了很久--这件事竟然让他终身难忘,到晚年写《画史》时还特意提及。
相聚数日,米芾辞别归家,苏轼为他饯行,酒酣耳热后,苏轼突然起来画画的兴致,就让人取来笔墨画纸,信笔画下了两竿疏竹,又补上枯木、怪石。米芾看完十分欢喜,看到苏轼画法与常人不同,更是大受启发。米芾十分珍爱这幅画,不想后来被王诜知道了,借去欣赏,然后就给来了个“刘备借荆州”,弄得米芾毫无办法,只好在《画史》上特意记下了这笔账:“后晋卿(王诜字)借去不还。”
潇湘竹石图,现藏中国美术馆
来到黄州后的苏轼,有更多时间写字作画,而随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思想的日渐成熟,他的书法和画作都更加动人。身边簇拥的至交好友,爱他的字画,便坦然索取,苏轼也总是有求必应。其中有个超级粉丝,是王文甫的儿子王禹锡,他得到的苏轼画作最多,三年中竟然收集了满满两大箱子。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后来这位王十六秀才去京城读书,两箱字画实在无法带走,只好存放在家中,让父亲替他保管--绝的是,他先将箱子牢牢锁死,然后将钥匙带走!
六、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二赋传千古黄州城西北长江畔,有座褐红色的石崖,形似鼻子,就被称为赤鼻山或赤鼻矶,崖石屹立如墙壁,也被叫做赤壁。久而久之,从唐代以来,就被有意无意得和三国时赤壁古战场联系在一起。
从元丰三年八月,苏轼第一次和苏迈来此游玩后,他就喜欢不已,常到赤壁来游玩。送走米芾后不久,已是暮春时节的四月,正是出游的好日子,苏轼再次来到赤壁,站在崖上,看长江滚滚东去,回顾自己半生坎坷,俯仰古今,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赤壁之战的地点,争议颇多,有湖北嘉鱼、蒲圻-现咸宁赤壁、武昌等不同说法)
黄州赤壁,东坡赤壁
七月,苏轼又和几位朋友在赤壁下泛舟为乐。他们诵诵诗,唱唱歌,再听听五月刚加入朋友圈的四川道士阳市场吹吹箫,玩得不亦乐乎。
于是,著名的《赤壁赋》诞生了,苏轼以神奇的笔调,描写了这次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游: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夏末秋初,凉爽的夜晚,一群人泛舟江上,清风习习,兴之所至,就信口吟诵起《诗经》中那首优美的《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不久,似乎是被这歌声感召,月亮如体态娇好的美人,从东山顶上缓缓露出了脸庞,冉冉升起。一时之间,清风和明月交织,白露和水光相辉映。漂浮于江上,一群人恍然间觉得自己已经是腾云驾雾,进入了缥缈的仙界。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在美妙的境界里,诗人情不自禁扣船舷而唱了起来。只是一曲终了,余音不绝,忽然间觉得有一丝悲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就问到:“萧声为何如此凄凉?” 杨道士回答说:“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这是曹孟德的诗啊,想当年,那场战争,曹公克荆州、据江陵,然后顺江而下,巨大的战船首尾相连,绵延千里,五彩战旗迎风飘扬,遮天蔽日,他一手举杯,一手横槊,临江而赋诗,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啊!可如今,他在哪呢?不一样在时光流逝中化作了尘土吗?而你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更是渺小得想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样,我是在为生命的短暂而感叹啊...”
苏轼一听,便慨然劝慰说: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人的生死,就如昼夜的变化,本就是自然的规律,顺应变化,就不会被哀乐左右。就好像《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生和死都是人存在的形式,就好像月亮从盈到缺,流水由西而东。再者,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尽可以在自然的怀抱中怡然自得。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一番话,终于使得朋友们豁达开朗,从悲观的情绪中跳了出来,于是很快有饮酒作乐,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发白了...
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豁达,《赤壁赋》构思独特,情深韵致、说理透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年的十月十五日,与《(前)赤壁赋》交相辉映的《后赤壁赋》也诞生了。这天夜里,苏轼从雪堂归来,有两位朋友作陪,月光皎洁,一行人游兴陡起,想着再弄点酒菜就更美了。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朋友家中倒是刚好有一条新鲜的鱼,但是美酒,苏轼就像,大概夫人会有办法,果然夫人说她正好有一斗美酒,本就是备不时之需的。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他们就带着美酒佳肴来到赤壁,泛舟而游。只是苏轼忽然发现,才几个月时间,景色已是大大不同,他就一个人舍舟登岸,踏上山石,攀援古木,伫立高崖之上,俯视深不可测的江水,对着夜空发出长啸,一种寂寞悲凉的情绪油然而起,让苏轼心生恐惧,赶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他随意飘荡,快到半夜,忽然看见一只孤鹤,从东面的江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不久,客人告辞而去,苏轼也回家睡觉,夜里,他梦见了一位道士,身穿五彩羽衣,飘然而至,向他问候:“赤壁之游还尽兴吧?” 苏轼恍然大悟:“你就是那江边飞鸣而过的孤鹤吗?” 道士淡然而笑,不作一答。苏轼陡然惊醒,匆匆披衣而起,开门看去,四周除了清风朗月,却什么也没有......
七、黄州尾声雪堂之中,渐渐的更是高朋满座,奇人异士,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有多才多艺的道士,有诗歌清秀的僧人,有文雅飘逸的琴师,甚至还有一个行伍多年的逃犯... 一时之间,如百川归海,汇聚在苏轼麾下。雪堂渐渐得承受不了这么多人了,元丰五年(1082)十月,苏东坡便又在临皋亭附近的高坡上,在同年及第的好友,时任淮南转运副使的蔡景繁资助下,落成了一座新居--南堂。
南堂落成后,因坐北朝南,面临大江,在夏天常常清风徐徐,苏轼就常常在这里消夏,专心读书作文,习字绘画,接待宾客,他无限欢喜,接连写了五首绝句《南堂五首》,说“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而且“更有南堂堪著客“,终于”不忧门外故人车”了。
元丰六年(1083)二月,四十七岁的苏轼生了一场病,先是患疮疖(jiē,皮肤化脓性炎症),疼痛难忍,卧病在床,到了五六月间还没有好,风火之毒又来袭,右眼赤肿,几乎失明。这期间,苏轼除了几位密友,几乎闭门谢客。虽然是这样,苏轼依旧乐观、风趣。有一天,有人和他说他现在这个病,最好不要吃肉,他就觉得暂时戒掉,可是一闻到肉香,这个著名吃货又忍不住了:
子瞻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子瞻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 子瞻不能决。口谓眼曰:”他日我喑,汝视物,吾不禁也。“
可是,苏轼没想到,他这一卧病,谣言却纷纷而起,甚至最后惊动了皇帝。黄州人已经习惯了苏轼这位网红每天出入东门,时时畅游赤壁的,这忽然从春天开始,再也没见到,不觉都有些不习惯了。隐隐约约间,听人说苏轼病了,而且说病得还不轻。这年的六月,同出欧阳修门下的曾巩在江西临川去世,不知怎么的,不久竟然起了谣言,说苏轼和他同天去世了。
所谓三人成虎,谣言越传越离谱,有人神乎其神地说苏轼和曾巩像从前的李贺一样,被玉皇大帝招到天庭做文章去了。
很快,京城里都得到了消息。神宗听说后,还是有点关心他这位偶像的,立刻召苏轼的同乡尚书左丞蒲宗孟--他还是苏轼堂兄的大舅子。可是宗孟也不知道确切消息,只好如实回答不清楚。神宗一天之内,听好几个人说起这事,弄得郁郁寡欢,饭也不吃了。
谣言又传到了许昌,退休后住在那里的范缜听到后,竟然当即伏案痛哭,哭完立刻叫儿子,准备前去吊唁。好在儿子冷静,说黄州路远闭塞,还是先派个人去问问再说。等范家门客李成伯快马加鞭赶到黄州,苏轼的病以及差不多好了。苏轼知道李成伯来意后,感动不已。
七月初,苏轼病愈了,很快完全恢复了之前的生活习惯,谣言才渐渐退去。他的朋友圈还在壮大,日子也在苏轼新奇和欣喜的心情下淡然流去。
新加入朋友圈,也是谪居黄州的张怀民,在营建新居之前,盖了一座亭子,苏轼用宋玉的”快哉,此风“为其命名为”快哉亭“,并作了一首词: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天地之间,无论贵贱贫富,只要胸中有一股浩然气,无论风雨,都可以坦然处之,可以享受这爽快的清风。此时的苏轼,真的已经超然世俗之上了。
这个时期的苏轼,写了不少颇有哲理的诗作,如“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洞仙歌》,还有颇负盛名的随笔,如《记承天寺夜游》、《书临皋亭》等等。
家庭生活似乎也让苏轼感觉越来越和美,妻子王闰之贤惠勤俭,而且安贫乐道,三个儿子在患难中更见成长,已经懂得为父母分忧解难,而且各个勤奋好学。
不知不觉间,苏轼已经在黄州生活了将近五个年头。正在他兴致勃勃,甚至准备终老于此时,神宗皇帝终于不再优柔寡断,准备再次启用他的这位‘偶像’了。
苏轼虽然万分不舍,但毕竟皇帝有心启用,不忍拂逆,他即将再次迎来漂泊之旅...
参考资料:王水照 崔铭《苏轼传》
林语堂 《苏东坡传》
《宋史·苏轼传》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续资治通鉴》
纪录片《苏东坡》
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