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9分国产片,开场就惊艳到我

又一部9分国产片,开场就惊艳到我

首页角色扮演浮沉云梦更新时间:2024-07-31

继《阿凡达》《指环王》宣布重映后。

豆瓣8.9分的经典日本电影《情书》也有望登陆国内院线。

鱼叔已经等不及,在大银幕重温中山美穗和柏原崇的演出。

这是一部关于暗恋的电影。

更特别的是,它是一部关于书信的电影。

一封寄往天国的情书,揭开了一段尘封多年的情愫。

说到这,鱼叔也想问问大家:

你有多久没写过信了?

一年,五年,或是十年?

通讯软件,固然抹平了人与人沟通的时空隔阂。

可也带走了因等待而慢慢发酵的感动。

「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浪漫,已恍如隔世。

但。

央视却偏要「唱反调」,出了一套新片。

「书信」为主题,让人重拾了那份久违的感动。

无论是情怀,还是内容,这波都必须给满分——

《书简阅中国》

导演,金铁木

专注历史人文类纪录片,拍出了四部豆瓣9分 的作品。

其中《书简阅中国》开分9.1,是其生涯第二高分。

不过和高口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节目热度。

目前仅400多人评价,实在太少。

鱼叔今天就来当一回「自来水」,它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简单来说,《书简阅中国》就是把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书信,进行了「影像化」

解读和赏析书信文本,让观众窥见书信背后个体与时代的沉浮。

制作上也加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界面,微缩景观,特效动画。

让传统文化也变得生机勃勃。

尤其是这个片头,鱼叔第一眼就被惊艳到。

信纸折叠成飞驰的骏马,跳跃的鱼儿,飞翔的鸿雁,奔向象征思念与团圆的圆月。

短短数秒,不仅引用了「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的典故,也描绘出书信千里传至他乡的意境。

第一秒起,就蕴藏着主创的巧思。

接下去的正片内容,是三十封书信对应的三十个故事。

每个都有趣有料。

碍于篇幅,鱼叔只能割爱,仅分享其中印象最深的三个。

第一个故事,「送你一朵小红花」

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中,马小远在韦一航的手背画了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

同样的红花,康熙皇帝也画过不少。

若没有书信为证,恐怕很难想象,一代帝王还有这种俏皮行径。

康熙曹寅是一块长大的发小。

对康熙皇帝来说,可信任的知心朋友,少之又少。

唯有曹寅,不只是朋友,更是心腹。

曹寅32岁那年,被康熙委以重任,派往江南掌管苏州织造局。

该局实际监控着江南大大小小的官吏。

如此重职,必须托付给最亲近之人。

康熙6次南巡,其中有4次就住在曹寅家里。

在批阅奏折时,康熙最常用的三个字是:「知道了」

只有在批阅曹寅的密折时,康熙时常会在「知道了」三个字的右上角,画上一朵小红花。

这是两人之间的专属秘密。

几年后曹寅染了重病,情况不容乐观。

康熙得知消息,写了一封长长的慰问信,命人连夜将信和救命药送往江南。

「尔奏得好,今欲赐治疟疾的药,

恐迟延,所以赐驿马星夜赶去。

……

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须要认真。

万嘱!万嘱!万嘱!万嘱!」

信的结尾,康熙连用了四个「万嘱」,心急如焚。

可药还没送到,曹寅就因病去世。

康熙十分悲痛。

因为情深意重,他给予曹寅后人很多越规的恩惠。

将曹寅的侄子曹頫过继给他,承接江宁织造局一职。

康熙在给曹頫的密折里如是写道:

「虽不管地方之事,

亦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父密密奏闻,

是与非朕自有洞鉴。

就是笑话也罢,

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大意是让曹頫像他父亲一样,「将生活琐事写信告诉朕,哪怕讲个笑话也好。」

读来确实令人感伤。

江南寄来的信,就好像多年的习惯,又怎能说断就断。

哪怕物是人非,也要图一个安慰。

只是不知道,在批复曹頫寄来的书信时,康熙会不会在某些时刻,下意识地画上一朵小红花呢?

第二个故事,「小人物,大历史」

1975年,湖北云梦县发现一个古墓。

墓主是战国晚期的一位秦国小吏,名叫

墓里陪葬的只有两块写满字的木牍。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书信,寄信人分别来自衷的两位弟弟,黑夫和惊。

一共527字,却可以为我们解锁了两千多年前的秦军传奇。

第一块木牍,寄信人是黑夫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

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

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

信中问母亲好,还说前些日子因为作战和惊分开了,如今又相逢。

据信件内容推测,黑夫和惊参与的是秦国攻打楚国的战役。

公元前223年,由老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攻打淮阳。

三丁抽二,黑夫和惊随军出征,故大哥衷留下照顾家人。

「书到皆为报,

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

告黑夫其未来状,

闻王得苟得毋恙也。」

除了家中境况,黑夫更关心官府的授爵文书送到了没。

因为当时秦国明文规定,凡有军功者,可得相应的爵位,田地,俸禄,死后爵位世袭。

黑夫之所以关切询问,想必是已经立下了战功。

他的想法很单纯,就是奋勇*敌,获取爵位,让家里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第二块木牍,寄信人是

「惊敢大心问衷,

母得毋恙也,

家室外内同以衷。」

惊同样问候家里人,也惦记着妻女。

说明惊是婚后不久,就被派上了沙场。

他还在信中安慰妻子,祭拜神灵时,若求得下下签,不必惊慌,「只是因为我身在叛城而已。」

后续发生的事情,无人知晓。

学者们推测,在秦军攻下淮阳后,黑夫和惊应该是死在了随后的战场上。

两年后,秦帝国诞生。

只可惜黑夫和惊,没能等到那一天。

古人相信灵魂不灭,将死之际,往往会带着最珍贵的东西上路。

大哥衷在临死前,只带走了这两块木牍,可见在其心中的地位。

如果没有这两块木牍,没有人会知道黑夫和惊是谁。

在浩瀚的历史中,他们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无碑无传,微不足道。

好在,还有书信。

千年前写下的一字一句,可以被今天的人看到。

这就是书信的魅力,不仅能对抗时间的侵蚀,也让小人物在冥冥之中,写下了自己的传奇,历史的注解。

第三个故事,「一个女权先锋的诞生」

近些年来,女性主义兴盛。

可谁又能想到,在数百年前的中国,就曾出现过一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女权先锋」——李贽

公元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

李贽在湖北麻城的一间佛寺开堂讲学。

他竟然公然剪去了长发,而且招收的学生不限男女。

此事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亚于一场地震。

前来修学的人当中,就有一位名叫梅澹然的女子。

明清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

让女性进入学堂,更是「大逆不道」之事,也因此激怒了一众卫道士。

李贽的好友也劝他:「女人见识短浅,不值得教她们知识。」

李贽便写信告诉朋友:「人分男女,难道见识也分男女?」

「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

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

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

则恐当世男子视之,

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李贽认为,倘若一个女子,乐于听到正论,乐于学习,恐怕当今世上的男子见了都该羞愧难当。

而这样的人,不正是孔圣人也希望遇到的人才吗?

李贽所说的,就是梅澹然这样的女子。

李贽很欣赏梅澹然,甚至称呼她为「澹然师」。

两人顶着舆论的压力,互通书信,交流人生与思想。

李贽在写给梅澹然的书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短见者只见得百年之内,

或近而子孙,又近而一身而已;

远见则超于形骸之外,出乎死生之表,

极千百千万亿劫不可算数譬喻之域是已。」

见识短的人,只能看到百年以内的事情,只看得到自己;

有远见的人,则可以超脱形骸之外,看透生死之间。

遗憾的是,李贽的理论,不被任何人所接受。

公元1601年,李贽讲学的佛寺遭人纵火,毁于一旦。

他本人也以「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这种莫须有的罪名,被关进大牢。

后来有朋友打算救他,李贽反倒写信告诉友人:

「与其不得朋友而死,

则牢狱之死,战场之死,

固甘如饴也。」

在一个早春的清晨,李贽用剃刀结束了生命,完成最后的殉道。

至于梅澹然,史*载了她最后的结局:「遭谤而死。」

李贽生于明代晚期,可那个时代配不上李贽,让他遭受了非人的磨难。

作为超越时代的人,一封封书信留存了李贽的思想。

因为书信,他没有被历史长河淹没,而是立成了一道丰碑。

除了以上三个故事,《书简阅中国》还有凄美的情书,质朴的家书,友人间的绝交信等。

这些书信,无不饱含寄信人的至深之情,或柔婉,或决绝,或殷切。

静静地向世人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时代故事。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讲述传统文化的综艺和纪录片问世——

《见字如面》《朗读者》《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书简阅中国》等。

在「快餐式」国综和国剧泛滥的娱乐环境中,这些作品就是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

它们用新潮的表达方式,去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还原历史流年碎影。

观众买账,口碑不俗,市场的反馈也激励着创作者一季季拍下去。

在这阵「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里,还有个有趣的现象——

将「书信」作为研究对象的,不在少数。

《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书简阅中国》,皆有「书信」的身影。

《见字如面》第一季

换句话说,为什么偏偏是书信?

这又不得不说回书信本身的魅力了。

首先,书信中有最真诚的情感

因为书信往来,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所以寄信人在下笔时,定会倾注百分之百的感情。

一笔一划,就算是个标点符号,都是心意。

有时候字迹的变化,也是心境的写照,岂不妙哉?

正是这样的情感表达,使书信在任何年代,都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

其次,书信携带着时间浸染过的痕迹

作为一种源远的文体,沟通交流是它的实用功能。

待千百年后,书信毫无修饰的语言,将直接还原出彼时的社会风情,让历史不再抽象而苍凉。

许子东教授作为《见字如面》的拆信人,曾说过他来节目的原因:

「书信在走向消亡,但是书信里所承载的文化、文明不应该被消亡,它应该转到电子媒体或互联网上面去,《见字如面》就是在做这件事。」

《书简阅中国》在做的也是同一件事。

正所谓:「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我们坚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多么进步。

哪怕再过百年,千年,书信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永不会被淘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