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逝去的武林》中得到的一些启示,书的背后是那个叫徐皓峰的人

从《逝去的武林》中得到的一些启示,书的背后是那个叫徐皓峰的人

首页角色扮演放空的武林更新时间:2024-06-20

《逝去的武林》刚刚出版的时候,就买了一本,却搁置许久未读。直到知道了以导演身份出现的徐皓峰,才发现他是这本书的执笔者。电影《倭寇的踪迹》是个很特殊的片子,看完之后就开始关注这个人。没想到王家卫拖了很久的《一代宗师》也有徐皓峰参与,而且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编剧)。

导演能出好文字的不多,之前见过的是导演郑大圣。徐浩峰算是拍电影和文字都有水准的一位。他的那本《刀与星辰》肯定给他带来了不少粉丝。

看这本《逝去的武林》的快感,一个是文字舒服,一个是对武林的陌生感刺激了猎奇心,再有就是从李仲轩谈及的武术心得中,体会出其生活与其他传统文化想接的妙处。越是了解得少,越是觉出其中的妙处。

这里面讲的武术历史发生在京津及郊县,我作为天津人有种不自觉的亲切感。我奶奶是宁河县人,宁河正是形意拳的发源地。根据书中的描写,脑中能闪现有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的练武的某些影像,现在网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武术教学片。

其动作显得笨拙,与电影中的武打设计完全是两种感受,殊不知那些才是武术的真实样貌。很多招式并不漂亮甚至丑陋,但背后的功力却不可限量。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形态上的美学构造,说白了就是花架子,没真本事。这一点在徐浩峰自己的电影里,我们也能体会到,虽然是很接近现实的武术样貌,但其实也有设计的痕迹。但打出来的感觉是你不熟悉的,甚至有些俏皮和幽默,恰恰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学形式。比如《箭士柳白猿》里宋洋和那个俄罗斯女人没事就过两招的样子,你下意识地想笑。可是里面一场一人对多人的场面又显得很有劲道。练过武的徐浩峰知道那其中的乐趣和快感。

与生活相关,就是所谓的养生,这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习武为了打架逞能,终究不能成大器。真正在武术上有造诣的人,恰恰是人们说的真人不露相。李仲轩口中的尚云祥就是这样和和气气的人,真要动起手来,能震慑住很多人。另外,高人不出手也是因为往往他们只一招就是致命的。武术随时可练,有人在打牌的时候,不做大的运动,都是在细微处锻炼自己的身体机能。书中说,包括早晨起来拉屎,都是可以练习的,比如扣齿、放空脑子、提肛、调整呼吸等,也就是随时在养生,给身子一个好基础。这也是后来薛颠说皮肤都可以击人的高境界。这是不是夸张之说,只有薛颠自己知道,反正他的意思是你不练到这境界,是不会相信他说的话的。

与其他传统文化相通的地方,举了书法的例子,我印象比较深。因为家父几十年研究书法,退休后创作不断,也在培养年轻人,所以多少能体会身体与书法的关系。书中举例,做熊形的一个动作,好像是肩上抱一个西瓜的感觉,如同写书法拿笔时,形成的虎口像握着鸡蛋的感觉。当形成习惯后,就自然而然地运行自如。这一段还举例王羲之在儿子王献之写字时,突然去抽走他手中的毛笔而没有成功。这不是力度,不是紧握,而是说方法对了,笔已经和身体(手)融为一体。习武时,这种感觉更强烈,特别是练习棍法,比如徐浩峰电影《师父》里廖凡手里的那个长棍。当练得自如的时候,棍子就和手臂形成天然的契合,运行自如,其实力道自然也就练到了。

这本书并不是终结,后来这个系列还出版了《高术莫用》和《武人琴音》,里面除了武术,还有很多人物的故事颇精彩,特别是现在看到《高术莫用》里李仲轩的表弟王鹰回忆祖父和父亲的往事,真是颇有趣味。古时说文武双全的人,实属难得,现今更是难寻。文武其实相通,书中特别提到读书人对武术典籍的领悟要快更深。这恐怕也是现今很多作家艺术家去练咏春的缘故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