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墓出土的器物及图像之中时常可看到一种身生羽翼的人物形象:人体上作鸟翼,或鸟首人身,他们通常被称作"羽人"。在汉代,关于羽人的记录很多。东汉王允《论衡·无形篇》中说:"图仙人之形,体身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千岁不死。"汉代是"羽人"形象的全盛时期,羽人不仅是一种图像形式,而且蕴含更深刻的意蕴。
一、羽人形象的发展1、汉前与汉代的羽人形象对比
考古发现已经可以证明羽人历经商、周、春秋、战国和秦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历程。1989 年在江西新干新于县大洋洲商代遗存中出土的。这件羽人造像,由青田玉制成,高115厘米,为线刻圆雕,作侧身跟坐式,粗眉大眼,半环大耳,鸟状鼻,双臂卷于胸前,拳心向内,双膝微上耸,其中腰背至臀部阴刻羽纹,肋下有羽翼。
汉代羽人形象
将其与汉代的羽人形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造型艺术上,两者有相似,也有不同,在变化中有渊源继承的关系。首先,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羽人翅翼的位置,商代时期翅翼在肋下,汉代却长在了肩部。其次,在嘴部,商代羽人是鸟喙,汉代则保持了人的嘴形。再次,从纹饰的角度来看,商代羽人通过类似羽毛的纹饰来表现衣着,而汉代则直接雕刻普通衣服的纹理,甚至有的采用裸体的形式。
从这些差异中,汉前的羽人,其性质均被认为是神像或是神物,鸟的成分多,人的成分少,多有鸟图腾之遗风。而汉代时,羽人形象中,人的主体地位在艺术创造中已经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汉代羽人形象
汉代是有翼仙人形象。可从西汉中期开始确定羽人的性质已由"神"变为了"仙"。郭宪《别国洞冥记》亦曰:"仙人凫伯子常游翠水之涯,采菱而食之,令骨轻,举身生毛羽也。"这些有翼仙人的生活充满了人间的世俗乐趣,与先前人们观念中羽人的面貌已大为不同。
通观汉代画像中的题材,羽人可谓是变化无穷,神通广大。画像诸多人物、动物中,唯有它可游龙戏凤,上与日月云气为伍,下至人间比棋对奕,享尽天地乐趣。而这都于汉代盛行的神仙思想观念有关系。
二、汉代神仙思想观念与羽人形象的联系1、神仙思想的兴盛促进羽人的"有翼仙人"形象诞生
汉代时,羽人形象中人开始占主体地位。俞伟超称秦汉时期:"夹杂着羽人、仙禽、异兽的流云纹突然流行起来;三峡至四川等西南地区到甘、青交界处一带,又出现了很多往往含有羽人、西王母、佛像的青铜钱树……这些都是盛行神仙信仰的产物。"他认为,正是由于秦汉意识形态的变化使神仙思想日益成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从而带动了羽人形象的流行。
羽人壁画
正由于某些人的鼓吹,使"升天"和"不死"观念成为神仙思想的两大要素。"不死"被置于升天"前的阶段,"升天"代表了神仙的最终目的。《淮南子》卷六《览冥训》中也有:"奔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汉代流行的羽人形象是汉人认为能通过"羽化升仙",实现其成为"神仙"梦想。因此在汉代人的观念中,仙人的特征即如《论衡·无形篇》说:"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这形象显然是借用空中飞翔的鸟类特征,认为天上的仙人也像鸟类一样长有羽毛能自由期。因此,人要得道成仙,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羽化开天。
羽化既是种升仙方法, 又是升仙的过程。既然升天,则要通过"化"来实现,即所谓"羽化而登仙"。羽化就是"化羽",化羽就是长出像鸟类样的羽翼。如汉画中的仙人多以肩生翅、体生毛的羽人来表现。《说文》训"羽":"鸟长毛也,象形。"
汉代对羽人的描写大都表现了世俗化、人性化的特征。王充在其《论衡道虚》篇中指出:"好道学仙,中生毛羽,终以飞.....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陛,乃可谓升天。""好道之故谓人能生毛羽,毛羽具备能升天也。"这里反映了人们开始认为羽人是由人"交"的仙人,而不再是某种自然神灵或者殊方异类。又同书《雷虚》篇中日:"飞者皆有翼,无翼而飞谓仙人,画仙人之形,为之作翼。"均描述详细,对照汉画像石中的羽人,亦不膏为当时流行的羽化仙人形象的生动素描。
羽人砖块
2、道家"化"的思想影响的"羽化登仙"
汉代羽化仙人思想的成立,还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化"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如《老子》第四十章以为天下万物皆是从"无" 化生而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进一步阐发了这种"化"的思想,《庄子.天道》言:"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变化之流也。"
《列子·周穆王篇》记载,在周穆王时,从"西极"有"化人"来朝,引导周穆王巡游仙境:化人复谒王同游,所及之处仰不见日月,俯不见其国也。"对来自"西极"的"化人"具有的神奇力量和他们魔幻般的所居之处,战国时期充满神秘莫测的描述。所谓"化人",自然是指那些能够"羽化升仙"的神仙一类的人物,与汉代人们所熟悉的羽化仙人并没有太多的区别。
羽人观念之形成,还受到原始变形"神话思维的影响。《逍遥游》中曾写到北冥的鲲化成了翱翔与天的鸟——大鹏。变形,是神话之所以能成立的律则。之如卡西尔所说:"没有任何事物具有一定的不查的和固定的形状,一种突然的变形,一切事物可能转化为一切事物。"
3、西域神话对羽人形象的影响
汉代西城(今新疆地区)艺术中有许多纹饰来自于西方文明,从汉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状况来看,极有可能对汉代艺术中的羽人形象有某种程度的影响。雷奈·格鲁塞评论汉代武梁柯画像艺术品时曾感叹:"最具特色的是有翼的羽人,略似西欧地仙或小妖,无腿而代以蛇尾一条或数条,尾端上翘。这些幻想的生物,都动作奇妙栩栩如生....这种令人赞叹的自由奔放之风和丰富幻想,只有希腊古瓶上绘画才可与之比美。"
首伯费对此极为费同:"那些有翼的天使,可能就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受了变化以后的形象。"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沈福伟:"希腊罗马雕刻盛行裸体神像和人物像,常见的有翼的裸体天使和爱神埃洛斯。这种艺术作风和犍陀罗美术的传人的同时,在中国的土地上得到了再现;汉代画像石中的神仙羽人,受到波斯天神长翼的影响,也和希腊罗马雕刻中的表现手法在艺术构思上存在着一致的地方。"
例如:"武梁祠石室第二石画像顶部三角形中有翼神仙左右,出现一些人首兽身的有翼人物,脱胎于亚述和波斯艺 ...格阳卜千秋墓门内上额壁画就是人首鸟身像,象征升仙。这类图像都受到美索不达来亚艺术的感染,同时又和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有翼天使和蛇形怪人而有飞翼的神像石雕有着微妙的联系。
三、汉代羽人形象的分类与神仙思想的地域性的联系1、戏兽类羽人形象
戏兽类羽人形象是比较传统的升仙画像题材之一,在汉墓中经常出现。主要是羽人位于瑞兽前后,与之戏要,所戏之善主要有龙朱雀、虎、异兽等。
唐河县针织厂二号汉画像石墓,在墓门的门楣的西半部刻有一肩生双翼的羽人,双膝跪地,双手执一物作饲喂之状,所执之物应为灵芝或仙草,右边刻一飞龙,张口作奔走状。方城东关汉画像石墓的北门北扉上刻有一朱雀,一羽人,羽人左手持灵芝,右手托一盘状物,正在饲喂朱雀。方城县城关镇汉画像石墓'的西门上部门楣上刻有一羽人,一飞龙,两只鲤鱼,羽人一手卧龙尾嬉戏。南阳英庄汉画像石墓内刻有两幅羽人画像,其中一幅为一肩生双翼的羽人手持物递向龙口,另一幅刻两应龙,应龙前有一羽人,手持三株树。
汉代人戏龙砖画
上述戏兽类羽人手中拿的灵芝,文献中也有记载。王充《论衡·道虚篇》:"服金玉之精,食紫芝之英,食精身轻,故能成仙。"葛洪《神仙传·彭祖传》:"或食元气,或茹芝草"。也就是说,紫芝、灵芝、朱草等都是仙药,不仅人想要得到,即使是神兽,也想得到它,这也是道教服食思想对羽化观念影响的表现。
2、骑乘驾驭类羽人形象
骑乘类羽人图像在汉墓中发现也比较多,这一类羽人多骑乘龙、虎、鹿等瑞兽,作为飞往天界的交通工具。南阳十里铺汉墓石刻画像中也刻有驾鹿羽人图,一羽人持缰驾驭两只鹿,鹿奔跑如飞。洛阳西汉壁画墓刻有羽人乘龙图,一羽人乘于龙背上,头戴三角形帽,一手作挽龙状。
3、持节类羽人形象
节是一种信符,与人作为天帝的使者,是人类灵魂升天的引导者,手中之节为天帝的信物。《初学记》:"有秀衣使,乘龙持节,从云中下。"此类画像发现比较少,洛阳卜千秋墓的墓顶壁画中有一羽人,披羽衣,祖腹,双手持节,慎微前曲,二目前视,腾空驾云,率领众多祥瑞向月宫走去。
4、侍奉类羽人形象
羽人侍奉西王母,在汉画像中经常见到。其中以山东地区画像石中这一类题材比较多,浙江、四川地区也有发现。在汉代,西王母被看作是拥有不死之药的女神仙,羽人经常作为她的侍者出现在其左右。浙江绍兴上灶"周是神人车马画像镜" ,除西王母、东王公两主神外,还有玉女侍者及羽人形象,其中有两羽人相向作捣药状。
浙江出土的"神人龙虎两像镜"中,西王母梳高警,前有一玉女,后一羽人侍者。东王公戴高冠,长翼。左右为有翼玉兔和羽人。新野出土的汉画像砖中有一幅画面上部左边为西王母,头戴"玉胜",跪坐,右臂持抱一物,左手向前伸其身边云气围绕,其右为一脆坐的羽人,在右边画有玉兔捣药。
5、羽人形象与神仙思想的地域性
戏兽类和骑乘驾驭类羽人形象在南阳地区比较常见,侍奉类和持节类羽人形象在山东地区则较为流行。从上文分析的各类题材的内容来看,两地的羽人形象均以飞升为目的,但升仙途径和表现方法不同。
南阳地区主要为借助神善来飞升,体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情怀,而山东地区则比较多的使用西王母的形象,西王母在神话故事中是掌握有长生不死药的仙人,崇尚西王母则是希望能通过服食不死之药来升仙。这种区别表现出了汉代神仙思想的地城性特征。
四、结语纵观汉代神仙思想的发展历程,人们对天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陌生而惊恐到熟悉而世俗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世俗化的过程。汉代以前文献中描述仙人鬼怪基本上都是丑化,以西王母为例,称其豹尾虎齿,半人半兽,是一个掌管天罚的刑罚之神。
随着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提出,"天人感应"、"谶纬"等广泛传播,加之皇帝的推动,西汉时期人们对天界的认识开始逐步加深,同时也更加向往天界,原本那些天上的凶神恶煞都逐渐被美化为仙人,武帝时期达到顶峰,如司马相如就曾赞美西王母:属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羽人也正是由此印象而诞生的。
西王母汉代雕刻
东汉时期人们对仙界的想象已经开始生活化,羽人逐渐广泛地出现在各类题材的画像中,也就是说在当时人们的意识中,对仙界的认识开始逐渐模糊,感觉仙人的生活与生前自己的生活应该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一个地方,反映到墓葬画像上则表现为羽人形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魏晋以后,随着人们对飞升的淡化,羽人形象开始少见,而仙人形象则与常人无异,随后,羽人开始与佛教的飞天相融合,最终被飞天取代。
参考文献
1、《从羽人形象看汉代人的生死观》
2、《有汉墓中的羽人形象看神仙思想》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