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越
这里有一个和尘世不一样的世界,他用不着标榜自己,鼓吹自己。因为有的是文人墨客来吹嘘他。泰山是一座文学之山,也是一座诗歌之山。
中华上下五千年,那些有着脱俗的名气、身份和地位的人,留下了一篇篇流传千古的诗文,对他而言,这些诗文就如同阳光、空气和充沛的雨水滋润着这里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个建筑。
泰山的浑朴厚重让每一个到这里来的人感受天地之苍茫,造化之无边。
这样的境界,不仅仅来自自然景观,更来自人文心态。荡漾无数激情,寄托百般心绪,正因为有了道德的涵养和文化之品格,而变得比他的外表更为美丽。
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宗教隆盛,无数文人*客乘兴而来、游览名山大川,群众性的朝山进香和游览也相当盛行。这其中尤以李杜最为有名。
李白是经验老道的旅行家。为追求自然风景之美,曾踏遍天下名山大川。他寄情山水,触景生情,曾长时间滞留泰山达数月。
公元742年的暮春,李白登上泰山极顶: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以超然的时空透视,揽万象与方寸。独家的豪放风格唯有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无疑。
而杜甫却是沉郁雄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岁月与情怀总有着玄妙的关系,25岁的杜甫在齐鲁大地游历,这时候的他,读书和壮游,也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阶段。
杜甫诗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且说他的山水诗,山的特点和人的精神世界映照的最有名的就是这首。却写出了泰山的壮美,具有宏伟远大的气魄。全诗气势飞扬,视野广阔,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激励,为千古第一绝唱。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你想去哪里,放飞心情。就比如现在私人旅行和因公出差,所获感受完全不同。
根据自己内心的召唤去游历,依靠景物造化去*动那颗青春的心,比被动等待别人的邀请,要靠谱得多。
这时候的杜甫山水诗,雄浑壮丽,在空间的表现上突出的就是“齐鲁青未了”、“阴阳割分晓”。在画面上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在构图上的虚实和细节上的浓淡,用现代的歌曲来演绎就是“伸手能摸着天”,再现出江山的辽阔深远。
唐代的诗人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青年时期曾游吴越、齐赵,可以认为是他增加阅历开阔眼界必不可少的行为。
你觉得…
现实与浪漫在一起对话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是太阳和月亮的碰撞?
是口味轻重的比较?
或是不同诗韵的PK?
还是不同情调的私语?
也许都是
或许都不是
其实
他们之间就是
兄弟间的友谊
▼
▼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初识于洛阳。当时,李白四十四岁,而小他十一岁的杜甫则在十年前考进士不第后,就一直游历四方,正好这个时候游到了东都洛阳。
他们邂逅在一苑梁园。
李白说,哟,你叫杜甫啊,以后我就喊你小杜了。
也可称呼杜甫为杜二,相互熟悉的朋友之间一种亲热的称呼,就如同称呼李白为李十二一样,只是简略的喊出对方在族中同辈排行里的位置。
老李:我前年四月上的泰山,遇到神仙了。(742年的暮春)
小杜:我怎么碰不到?
老李:四五个美丽的仙女,飘飘袅袅飞下九天来。佩玉鸣环,皓齿微启,真美啊!大概我酒仙的大名已声闻仙界了!
一个人的文化地位,往往也会直接影响到天界。
“嘿嘿,空降来的,考察你们开荒的新大陆!”
老李:虽然我觉得自己还算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可是泰山的景色还是会让我瞠目结舌。和其他的景点不同,这里有一种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美。
景色格外宜人,林木苍郁,花草旺盛,幽区绿荫环绕,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
泰山吟
[唐]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小杜:倘若真有神仙,我也乐意选择北方这些大气厚重的名山,在山中长啸。
以至于一千年后,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便成了泰山山顶的一大人文景观,令后人登此也要或有所体悟,或附庸风雅地“长啸”一次了。
老李:那天登顿觉心胸旷朗澄澈,连宇宙也觉得渺小。于是我放声高歌来着。
“李兄真乃偶"偶像”也!”
《列仙传》曾载仙人稷邱君为“泰山下道士”。《神仙传》传说汉孝武皇帝巡狩泰山曾遇“泰山老父”,头上白光数丈,寿三百岁。
“玉女还赠给我一杯流霞仙酒品尝,还说:谪仙何故不再来修行,像我们一样自由自在!”
流霞酒是传说中的仙酒。
小杜:世事也好,感情事也好,往往都是一个循环。那李兄何不随仙人而去。
对小杜的话,老李点头表示神佑同感,突然又想起了孔子。
如果说诗书赋予他知识和智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正是他追寻孔子脚步的其中情由。
可他又哪里知道杜甫的“荡胸生层云”的心境。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小杜已经开始过着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了。青年的他乍一望见泰山,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
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这是什么个地方!”“山深不到Wi-Fi处……”
那个时候的杜甫“裘马清狂”,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青年时期光芒四射,有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话题已经远了,索性荡开一笔。
相见之下两人各自惊喜,少不得把当年的自己惯常套路戏谑嘲骂一番。
老李:当我看到旁人谈到成仙有多好的时候那种眉飞色舞的样子,我也想飘然欲仙。因为我在很多地方漂泊过,所以才清楚的知道,正是泰山这样的人间“仙境”大可让自己的情感自由驰骋,无拘无束。
登泰山诗
[唐]李白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咏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此诗正描写清斋修炼后的生活,幻想出诵经修炼后众神卫形、飒若羽生的情景。其飘然欲仙的理想,正是李白的境界。
后来偏偏我又遇到了一位“方瞳好客颜”的羽衣仙人。
我是骑着白鹿上去的。
“你倒是能刷脸?咋连个坐骑也有!”
其二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老李:哈哈。他还送我本书,如同“鸟迹”一般的仙书,搞得我不知所以。
小杜:天书?我有点不敢相信了。
我只知道,前段时间,你在长安结识了贺知章,还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是不是要飞黄腾达了,如果再选准支大银行的理财产品,肯定能小赚一笔。
当年秋,李白自南陵奉诏入京,玄宗召见于金銮殿,命待诏翰林。冬,侍从温泉宫。
老李:可现在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迷茫,枯燥,被现实吞噬。这个时代不再是遍地黄金,处处是机会了。
他想自己二十多岁辞亲仗剑远游,至今又是二十多载,年华蹉跎,朱颜已谢。仕途理想既然不能实现,那就只好寻求捷径修仙了。
小杜:确实是的,我仕途失意、世态炎凉、有钱的一直有钱,没钱的,期待暴富。
老李:但是我内心深处,是个特别宅的人,多数时候觉得在家发呆就挺满足的了。
喜欢旅行大概是我的另外一面人格,因为我是水瓶座,所以爱新鲜,喜欢去看看那些别样的生活。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具体生辰正史《旧唐书》无记载。传说为正月十六。
水瓶座,日期为1月20日-2月18日。比如2017年(今年)的正月十六是2月12日。
也许旅行之后,再回到安陆白兆山的家,就会觉得更加舒适和安心了。
李白30岁隐于安陆白兆山,又因李白寓居多年,有后世称谪仙桃岩。
安陆,为唐代安州治所,今湖北安陆县。白兆山,在安陆县西三十里。
小杜:那你现在干嘛呢?说是今天去洛阳游玩的,一天了,现在该休息了,我还想泡泡澡盆呢。
你不要信那些仙翁、仙女、仙兽、仙禽,还有人可以长出羽毛(所谓“羽化”)等,像鸟一样飞翔的事了。
老李:可我深信不疑。人是可以长生不老的,或者返老还童。我也相信东海上有神仙居住的三神山。
这是他经常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迷信神仙者所经常提出的根本问题。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泰山吟》其四
这是李白的感慨。但也深深影响着杜甫的情感。
以至于二人相会两年后,杜甫写了一篇《赠李白》。
七绝·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
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
其三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老李是一个怀有“鸿鹄”之志者。有一个远大的抱负,他希望做帝王的辅弼大臣,在政治上有赫赫的建树。
而且李白对自己也有很高的评价,说自己以“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能构建出这么一种大的环境氛围和场景转换,成为仙境赖以产生和情节发展的底素、背景和烘托。若不是他自己说,连我都憧憬不出。
杜甫不但被李白的风采所吸引,还受了他游侠问道、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也许是李白这种“不可企及”的规范,李白词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泰山吟》在李白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当可与《蜀道难》《将进酒》等名篇相媲美。其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游仙体来写山水诗,形成了完美的独特的诗歌创作范式。
也许是对于现实的敏感,乃至时代真实的镜子。老杜也接受李白的思想,他怀人之意渐渐趋易,提笔写上两字,诗意就在眼前,诗情渗透其间。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正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其五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瞑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颻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嗨!你还好意思说!泰山历来有神仙出没的传说。你这都蛋刀换扫把了,居然不到泰山来寻?电话都不通!
小杜:我不喜欢赶路,这次时间游不完,下次再去。
老李:那好,我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一起访道求仙。
嗯,我的假期里总是节奏缓慢,步调闲适。要等等我哦!
好的,一定会遇到仙人安期生的,那时我们再一起在泰山炼金丹玉液。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他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还能指挥鸟类的行动。所以鸾凤与龙虎一起翩翩起舞,衣袂飘举,对他来说太正常不过的了。
相隔千里,却突然感到最好的他(杜甫)就在自己身边,李白的这种莫名的空虚需要有人抒怀遣兴。
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老李:看着小杜的这些表现,虽说他是差我十一岁,但我与他确是心灵上的相通。
而杜甫对于李白,一片怜才之忱。
"李白是我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
本来,李白和杜甫,同是照耀着唐代乃至整个古典诗坛的两面万古常新的旗帜。这不仅仅是外表的问题,更实在是在他们的社会经验、个人经历各方面都是这样的传奇。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于是都大喊一声:
“老高!逮住你啦!”
“啊?怎么是你们!”
他们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后人将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来自渤海郡(今河北景县)的高适谙熟李白的原则,也是李杜交游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用什么体?”问。
七言古诗。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答。
有游侠之气,是你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是高适的“第一大篇”。
“修心养性是自己的事,不是要人家都看懂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万无一信”的是没有钱的穷苦人,在水深火热的牛马不如的生活中,哪有心情去追求长生! ”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天宝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适在河南洛阳相识,随后,结伴到河南东部和山东游历。
小杜:孔孟之乡,源远流长……
他不禁感慨万千,他最早的一首诗——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前开元二十七年,杜甫在山东时,正是唐王朝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大大提高孔子地位的时候。
当时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担任司马。
杜甫的家族非同一般,文武两途仕宦不绝,奉儒守官一脉相承。
老李回道:“兖州这个古老的地方,背依泰岱,有当年秦始皇东巡时立的纪功碑;东边不远的曲阜,著名的鲁灵光殿遗址记录着多少历史的沧桑。”
杜甫过来坐下,老李抓住他的手,一言不发。
我也在在仕途的边缘徘徊过。
过一会又说:“我有件很重要的事要对你说……”
我在听呢!
老李十分严肃地说:“小杜,要知道,我现在在世界上比你出名得多。
………………
长舒了一口气,逮住这个时候显摆了!
于是李白继续寻道。
后来在齐州(今山东济南附近)入道教,成為道士。
第二年,他们又约了见面,他要告诉他:“抑予是何者?身在方士格!”
于是后面。
老李:“来,叫真人!
小杜:看来是真的入道了!
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
[唐] 李白
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
吾师四万劫,历世递相传。
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
离心无远近,长在玉京悬。
李白在出蜀前的青少年时代,已经和道教接近。在出蜀后,更常常醉心于求仙访道、采药炼丹。
老李:大道隐不可见,灵书藏在洞天。这是我私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终于办到了!
祝贺兄得道成仙!
两人骑马往鲁城的城北郭外,他们要去拜望一位隐士范十。
这是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白集有寻鲁城北范居士诗)
[唐] 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星星堆满天,醉酒极了的李白和我躺在小床上,我在半睡半醒的时候听到他说,我们买个六十平方米的小房子好不好?
小杜:那时我假装睡着了。
自从和李白鬼混了一年多,白天手拉着手,四处招摇还不够吗?
老李:哎呀,子美弟弟啊,别那么较真嘛,第二天,他很兴奋!
以后他为他写了一首《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但我听得莫名其妙。我们这一次,两人只相处了十几天——多么高质量的十几天啊。小杜的声音有点激动。
李白就这样回应了?他不直接谈感情,而是借写作这件事来表个态。
饭颗山就是兖州的甑山。
写诗而已,又不是什么人生大事。看看你,成天皱着眉头秀沉重,把自己搞得瘦了吧唧的,太骨感了。
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亦。
李白交过许多朋友,有是同龄的边塞诗人高适,有是引荐他文章的贺知章,还有便是杜甫。当然,这三人中他与杜甫的交往最深,情谊也最深;与杜甫相比,其他两人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此诗言辞朴素无华,率性写出,或行,或卧,或所见,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诗来。
李杜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
同“思君”之情。
老李:“呃,你打电话的时候我该在儒家圣地——齐鲁,一起再去济南旅游吧。
“啊?!你怎么忽然跑来了?前两天没说你想过来,这就忽然蹦到面前了!”
文学家、书法家李邕很上道,负责接待,带他们游遍大明湖、千佛山。
还是当年那样的巧笑倩兮的李白,倒也没穿成常见的道士服那么仙兮兮的,挺家常的装束。
李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 ,开始了广泛漫游 ,南到洞庭湘江 ,东至吴、越 ,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举觞愁心分天地,李白佩剑将欲行。
直到李白醉,李白醒。人生谁醉谁复醒?不泪千觞不问君,一曲天意伴月明!想想既发现了同一个“自我”,又看到了两个不同“自我”的精神影像。这同一个“自我”,就通知你了……
时李邕68岁,早已名满天下,杜甫此时才是个33岁的后生。
李邕尤其让仕途失意、蔑视权贵的李白景仰。李白也深怀济人之心,有着散尽千金的豪爽,来到齐鲁之邦,他自然要去拜访这个传奇中人。
终于不再深藏功与名了!还说我自号青莲居士!你个“李北海”!
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是很投缘的。
对于李白,杜甫已成过往。
对于杜甫,李白却是整个世界。
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还有诗互相寄赠。
现在,他依然挺拔俊逸和高傲,也许多了一份沉稳。而他举手投足间,还保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但面颊清瘦,一身素衣着身,褶皱丛生,已然写满了沧桑与忧患。
杜甫的容貌史书上没有记载,个人认为只有1959年蒋兆和所画的杜甫像最为传神。
蒋兆和绘杜甫像
1959年
纸本水墨
131cm x 9Ocm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蒋兆和的《杜甫像》以白描加皴的手法表现唐代诗圣的孤寂傲骨,作品很有深度。画家一改传统绘画中塑造人物的概念化倾向,着力刻画杜甫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的心理描绘。通过脸部表情揭示诗圣忧国忧民、压抑无奈的心境,整个画面充满悲愤苍凉的色彩。画中人物衣纹极为概括,寥寥数笔,线条刚韧劲健,转折分明,更有助于突出人物的伟岸身躯及人物脸部的复杂情绪。
如果你在乎一个人,看到一草一木,都会拐着弯想到他。秋天,他想念杜甫: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唐]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兖州石门一别,杜甫回到洛阳,又去了长安。李白不久之后也离开山东,去了江东。历代绝大多数史家都认同,这是二人的最后一别。
于是有了这首赠别诗。
小杜:回头看的时候,我很少患得患失,我觉得每段经历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一时的失意也许在回望的时候反而成了生命之光。
以至于在与李白分手之后一年左右,正是孔巢父辞官归隐之时。
写了首诗给李白: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唐·杜甫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人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涂,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老杜的诗篇顺手点染,也是一幅山水巨制。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孔巢父原本与李白都是“竹溪六逸”,志趣相投,而孔巢父之辞官归隐,其目的地也是江东。
据统计,从开元二十四年到二十八,从天宝三年至四年,杜甫前后共有七年的时间在山东一带游历。
又上后园山脚(节选)
[唐]杜甫
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
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
朱崖著毫发,碧海吹衣裳。
蓐收困用事,玄冥蔚强梁。
逝水自朝宗,镇名各其方。
平原独憔悴,农力废耕桑。
非关风露凋,曾是戍役伤。
于时国用富,足以守边疆。
朝廷任猛将,远夺戎虏场。
到今事反覆,故老泪万行。
龟蒙不复见,况乃怀旧乡。
肺萎属久战,骨出热中肠。
忧来杖匣剑,更上林北冈。
瘴毒猿鸟落,峡干南日黄。
秋风亦已起,江汉始如汤。
登高欲有往,荡析川无梁。
哀彼远征人,去家死路旁。
不及祖父茔,累累冢相当。
之后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诗意已是不同。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他似乎在告诉今天的我们:旅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轻松悠闲中释放人性的本色,在领略山川风景的美感中,在感悟文化古迹的心境中,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存在的人生价值。
书籍《李白与杜甫》,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晚年的封笔之作。
《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皇皇巨著丛中,一部别有异样、别赋心声的作品。这部著作,正式出版于1971年10月。
还是先让我们到《李白与杜甫》的世界,去寻找郭沫若灵魂深处留下的蛛丝马迹。或许,让郭沫若大发感慨的,首先应该是李杜的共性和同样的不得志……
编辑|整理:三远堂
三远堂原创精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