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时,江州刺史李渤游览治下名胜石钟山(位于今江西九江湖口县),发现其上有两块巨石,叩而聆之有钟磬之音,或许这才是此山得名的真正原因?为此,他兴致勃勃写下篇《辨石钟山记》,跟大家分享他的发现。
直到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六月的一个月夜,不信邪的苏轼带着儿子苏迈乘舟去现场考察,亲眼看见山底绝壁之下,“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再次验证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白波撼山,响如洪钟”,此山因以得名的说法。
其实类似石钟山这种由石灰岩构成的山体巨岩,其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因为长期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蚀,从而形成内部中空的溶岩地貌所在多有。
石钟山:位于江西九江湖口县
在唐朝李渤所处的那个年代,山东高唐县(今属山东聊城)就有一座鸣石山,与江西九江的石钟山一般,都是天地造化形成的奇观。
这座山上有块巨岩,高有百余仞(汉制七尺为一仞,约合两百多米),若有人用东西敲击岩壁,就会发出或清越、或浑厚的各种声音,细细聆听,似乎还带有一种岁月洪荒、造化自然的意境和韵味,绝非人间乐器所能比拟。
而有位精通音乐的高人隐士,就曾以其为乐器,所击打演奏之声,甚至引来世外之人为之徘徊流连。
晋武帝太康年间,当时有个高士名叫田宣,他感慨人生几何,常有出世之想,又爱这鸣石山中的神奇巨岩,是以筑庐隐居其下,平日读书学道,也算不亦乐乎。
田宣尤其精通音律,每于霜月高悬、风吹林飒的晚上,常独自踱步岩下,拊石自娱。
这巨岩空响,配合他对音律的感悟,看似随意敲击,却寄托着他的慕道超凡之心,隐隐竟似有道韵流转,每每让他独坐幽篁、陶然忘机。
不过时日一久,田宣却有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每当他月下独奏时,就有一个白衣人在岩顶之上徘徊流连!
此人也不知道何时而来,也不知何时而去,每至天光微露,去到岩顶寻觅就了无踪迹。田宣从起初的畏惧惶恐,到后面充满好奇,并且慢慢得他还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说干就干!
某晚,田宣特意让家中仆役在下面如他平日一般击打岩石发出声响,他自己则早早爬上岩顶,潜藏在一块碎石之后窥伺。
果然,随着下面石音响起,那个白衣人倏忽就出现在巨岩之巅,把田宣骇得差点惊呼出声。
只见此人峨冠博带,容貌奇古,他先是徘徊踱步,侧耳倾听,不过一会,就见他眉头微蹙,显然这白衣人很快就察觉到,今晚的演奏与此前相比实在大失水准。
白衣人衣袖轻拂,当即就要转身离去,见此王宣再也按捺不住,鼓足勇气从后面窜出来,快步抓住他的袖口,朗声道:“尊驾还望留步,既为知音所赏,烦请敢问姓名。”
白衣人回头看清王宣模样后,沉思片刻,似乎瞬间明了因果,随即微微一笑对他道出自己的来历。
据他自称姓王,名中伦,乃是卫国人,早在周宣王时就入少室山(嵩山西峰,位于今河南登封)学道,迄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这段时日奉师尊之命,常要往来海上方壶(东海仙山),某次偶然听见王宣拊石独奏,内心甚为喜爱,此后每途径此地,都要为之驻足叹赏,很多时候都觉意犹未尽,余音绕梁,是以听完之后,还在岩顶徘徊不忍离去。
原来是个音乐发烧友,王宣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可是仙人呀,竟然如此着迷我的音乐!
自己蹉跎半生,入道无门,如此机缘岂可错过?王宣当即壮着胆子向其讨教修行之法。
白衣人面露难色,尴尬一笑道:“我不过是修行中人,并非你所想的得道真仙,再说师尊有命,哪敢收徒传道。”
不管王宣如何苦苦哀求,白衣人只是不允,最后王宣出于无奈道:“我也不奢望羽化飞升,长生久视,但能指点养生之法,延年益寿也行呀!”
听了这么久的免费音乐,即便仙人也不能白嫖不是?
白衣人思忖之后,从身上掏出一枚麻雀蛋大小的石头给到王宣,随即片刻也不敢停留,肩头微耸,人已漂浮在半空,随即凌空踏步而行,大概走了百余步,他的身影没入一片烟雾云障之中,就再也看不见了。
王宣在原地感慨怅然良久,直到天光大亮,这才一步三回头的爬下岩顶,回去后又呆坐了几日才缓了过来。
而这枚小石头也果然不愧是仙人所赐,将它含在嘴里,足以让王宣百余日都不觉饥饿,实为居家修道、辟谷炼气之神器,也算没白给仙人敲打了这么久的石头。
只不过白衣仙人,自那晚之后,不管田宣再如何卖力敲击岩壁,却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本篇出自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段成式与唐朝的那位江州刺史李渤属于同一时代的人。
故事中的白衣仙人王中伦,在《三洞群仙录·卷二》及雍正《山东通志·卷三》中均作“王仲伦”。
而在《三洞群仙录》卷二引《王氏神仙传》中说:“王仲伦时居鹤鸣山,石自响。”这里说鹤鸣山,也即故事中的鸣石山,山中巨岩有此奇异,皆是因为王仲伦居住于此。
如果你喜欢看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敬请关注:野狐奇谈。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