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危机重重的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风云录

故事:危机重重的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风云录

首页角色扮演风云录之独霸天下更新时间:2024-05-11

你的关注是最大的动力,敬请支持关注

在大约3400多年有记载的历史中,3200多年有战争,只有200多年的和平。而当人类历史进入2世纪之时,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正好不留情地、无可避免地向人类走来。对欧洲来说,自从1815年拿破仑被击败之后,欧洲的奥、英、普、法、俄五个大国之间很久没有发生战争,直到1854年才有克里米亚战争,而参加者仅有英、法、俄三国。可以说,在19世纪上半叶,欧洲太平无事。

在克里米亚战争后,1859年,拿破仑三世由于帮助意大利统一曾对奥地利发动战争,接着是一系列的日耳曼统一战争一一即1864年的普丹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0年的普法战争。1878年,由于俄国侵入土耳其的欧洲密分,使欧洲濒临全面战争的边缘,但经过柏林会议的调解,危机安然渡过。此后欧洲又经过了长达40年的和平,直到1914年为止。40年中,虽然有几个小国打过几次战争,但五个大国都没介入。在这期间,欧洲各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意大利于1870年合并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比利时从荷兰分出而变成一个独立国家;希腊于1832年独立;罗马尼亚于1856年建国;保加利亚于1898年复国;土耳其的欧洲部分逐步瓦解…

而这些变化中最重要的,为后世带来深远影响的是德意志的勃兴。自从13世纪中叶开始起,日耳曼即一蹶不振。帝国瓦解,日耳曼被分裂成几百个小国,最后由于3年的宗教战争把日耳曼人分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7年过去,日耳曼帝国曾经一度是西方世界的屏障,对抗阿拉伯人、匈牙利人、蒙古人的万里长城,如今却变成异族的战场。日耳曼已经没有自己的海岸线。波兰、瑞典、丹麦和法兰西都占据着其领土的一部分。18世纪初,普鲁士从日耳曼的北部起。1701年,菲特烈一世加冕为普鲁士国王之后,这个国家在日耳曼民族中一枝独秀,经过百余年的奋斗,终于进入欧洲大国之林,然而只能算是欧洲大国中的最后一名。

1861年,威廉一世即位为普鲁士国王。他以俾斯麦为相,毛奇为将,以统一德意志为目前,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等国。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对德意志莱茵河地区怀有野心,力图阻止德意志的统一,继续控制南德四邦,保持德意志南北分裂状态,以防止德意志成为他称霸欧洲的劲敌。1870年7月19日,拿破仑三世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借口对普鲁士宣战,拿破仑三世企图速战速决,打败普军争取战争的胜利,但他过低估计了普军的力量,而法军只有30万人,指挥能力和军事装备也不如普军。战争开始后,拿破仑三世自任法军总司令,于7月28日亲临麦茨指挥作战。

法军在没有完成进攻准备的情况下,向普军发动进攻,虽攻下了几座小城,取得一些战果,却充分暴露了法军的弱点。8月4日,普通军分三路大军发起全面反击,越过法国边界,打开通往阿尔萨斯的通道。法军麦克马洪元帅率军在维森堡以南同普军激战遭到惨败,被迫放弃阿尔萨斯向南锡撤退。与此同时,北路和中路普军又打败巴赞元帅率领的法军。巴赞被迫退到麦茨一线,普军又打开通往洛林的通道。由于法军节节败退,普军迅速占领阿尔萨斯全境和洛林的大部分地区。法军重整军队,但还没有投入战斗、普军又从两翼包抄过来,切断了法军的退路,将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包围在色当城内。7月1日,双方在色当决战。普军以20万兵力和近700门大炮,猛烈向法军攻击。法军在普军的猛攻下,伤亡惨重。麦克马洪元帅负伤,法军全线崩溃。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10万法军向普军投降。拿破仑三世会见俾斯麦,签订了投降书,将10万法军和39名将军交给普军,自己也成了俘虏。普法战争以法国惨败而告结束。1871年5月,双方签订了《法兰克福和约》。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割让给德国,向德国赔款亿法郎。这个和约严重影响了法国的经济发展,使两国结下深仇,并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

71年8月,在一片胜利声中,威廉一世在法国郊外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这样,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意志帝国阔步迈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德国的兴起意味着法国的衰落。法国在普法战争中遭到惨败,拿破仑三世被推翻,法兰西帝国变成了共和国。法国不得不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从此对德国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反德情绪在法国不断发生。促成现代德国诞生的俾斯麦对法国复仇精神的回答是组成三国同盟。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了盟约。三国同盟使德俄矛盾更加尖锐。处于被孤立地位的法国看准机会,于1887年向俄国发出了结盟的呼吁,并对处于财政窘境的俄国提供了几亿法郎的贷款,使资金匮乏的俄国加深了对法国的依赖性。

1891年,法国舰队访问了俄国喀琅施塔得要塞。在迎接舰队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破天荒地在《马赛曲》的乐曲声中脱帽致敬。这显然是一次对法亲善、对德示威的表示。1892年,两国又缔结了法俄军事条约草案,规定一方在受到德奥意攻击时,双方应以所有兵力互相支援。1893年12月27日,俄国批准了法俄军事条约草案,“法俄协定”,法俄同盟直到1895年才完全公开。这是一件极重要的大事。两国同盟现在和三国同盟针锋相对,从此德国开始腹背受敌。欧洲从此分成两个武装的集团。1888年,德国皇帝威廉一世逝世,他的儿子在继位3个月后,也随之逝世。于是,他的29岁的孙子就继位为德意志皇帝,称威廉二世。威廉二世即位不久,就于1890年3月免除了俾斯麦的总理职务。于是,碑斯麦这位日耳曼历史中最伟大的政治家“在接到通知的同一天就卷铺盖滚蛋了”。从此,威廉二世就开始了向全世界扩张的新的“世界政策”。

1896年1月18日,在庆祝德意志帝国成立25周年时,威廉二世向世界宣告:普鲁土创造的这个帝国从此已是“一个世界帝国”。1898年,当德国夺取加罗林群岛时,首相毕洛宣称,德国要“沿着这条伟大的道路获得世界霸权”。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这就使英德矛盾逐步上升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两国之间为争夺利益,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冲突。英德之间的深刻矛盾,以及德国的迅速强大,打破了欧洲的“均势”,使英国不得不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对外关系。1903年4月,英王爱德华世访问了巴黎,开始了英法结盟的活动。6月,法国总统回访。1904年4月8日,两国签订了英法协定。根据协定,法国承认埃及是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同意法国吞并摩洛哥。英法协定是建立在英法两国合伙分割非洲的基础之上的。它标志着英国正式同法俄集团勾结起来。

英法协定为英俄接近创造了条件,尤其是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后,为了支持沙皇制度的统治,英法银行共同提供了对俄国的借款。1907年,英俄两国签订了协定,规定将波斯北部划为俄国势力范围,南部划为英国势力范围。英俄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这样,经过长时期的剧烈分化和改组,英、法、俄三个帝国主义国家和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这一改组的完成意味着帝国主义之间的大战已为期不远。两大军事集团成立后,各帝国主义在地中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洲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尔干半岛为欧洲东南门户,是欧洲通往中近东必经之地。两大集团在这里争夺,战争危险剧增。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重要港口丹吉尔扼守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交通便利,矿矿藏丰富。法、德、英、意等国在这里排挤、争夺,相持不下。到2世纪初,摩洛哥在形式上仍保持独立。英法协约签订后,法国在摩洛哥的利益得到了英国的承认,便加紧了对摩洛哥的控制。1905年1月,法国向摩洛哥提出,由法国“协助”摩洛哥对其行政、军事、财政等进行全面改革,企图完全控制摩洛哥,把摩洛哥变成保护国。德国已意识到英法已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自己,法国在地中海不断扩大势力,必将威胁自己的称霸计划。为了试探英法协约的牢靠性并遏制法国的扩张,德国决定在摩洛哥采取干预行动,对法国施加压力。

1905年3月31日,德星威廉二世在首相毕洛陪同下突然到丹吉尔港访问。他在前来欢迎的摩洛哥国王代表和各国公使面前发表了煽动性讲话,表示“决心维护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警告摩洛哥苏丹对法国的建议必须“谨慎从事”。法国对德国在摩洛哥的挑战,开始持坚决对抗的态度。1905年6月,法国派军舰去丹吉尔示威。英国统治集团的一部分人也主张一旦发生战争,要给法国以军事援助。德法关系一时非常紧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但是,法国总理卢维尔等人认为,英法协议还不稳固,法国的盟友俄国因在日俄战争中失败,还没完全从困境中脱身,所以主张暂时把法德关系缓和下来。于是,卢维尔指责了外长的强硬政策,同意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危机。1906年1月14日,13个国家在西班牙开会,由于英、俄、美国支持法国,其他小国,有的跟着英法跑,有的持中立态度。这样,德国处于孤立地位,不得不在摩洛哥问题上会议于4月1日签订了协议,法国取得了在摩洛哥“维持治安”的权力。会议的结果与德国的愿望相反,反而促使英、法关系进一步加强。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结束了,但更大的危机很快就到来了。

1908年7月,土耳其发生资产阶级革命,青年土耳其党人推翻了哈米德二世的独裁统治,宣布恢复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由于俄土战争后,奥囟取得代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西地的权利。这时,奥匈怕土耳其改变亲德政策,便拉拢德国,想乘土耳其国内未定之际,共同瓜分其属地。1908年9月16日,俄奥两国达成秘密协议。俄国支持奥匈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奥匈则支持俄国染指黑海海峡。然而,英法对俄国同奥做交易十分不满,对俄国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俄国只好派外交大臣到西欧游说。这时,奥匈却迅速采取了行动。1908年10月6日,奥匈宣布正式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入自己的版图。俄国见自己目的没达到,奥匈已先行吞并了两地,便向奥匈提出抗议。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大部分居民是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一向把这两个地区看作是它未来建立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的一部分,因此也向奥匈提出抗议。俄国利用塞尔维亚人民的正义要求,在南部斯拉夫人民中煽动对奥战争。11月,奥匈帝国宣布部分动员,向塞尔维亚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威胁。德国认为波斯尼亚危机造成的形势,正好可以用来阻止俄国向巴尔干和土耳其的扩张,因而便积极支持奥匈,以实现自己向中近东扩张的计划。1909年3月21日,德国要求俄国同意波、黑两省并入奥匈,并且声明,如果俄国继续支持塞尔维亚,那么俄国“将不仅同奥匈作战,而且将同德国作战”。沙皇俄国认为自己对德奥开战的准备和力量都不足,同时又没有得到盟国英法的有力支持,只好对德奥让步。3月22日,沙皇尼古拉二世电复德皇,表示接受德国的要求,并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强迫塞尔维亚停止反奥举动。

在双重压力下,塞尔维亚被迫屈服。波斯尼亚危机加深了各帝国主义在巴尔千的矛盾,促使俄国和德奥加快战争准备。俄国对德奥十分愤恨,奥匈与塞尔维亚的敌对关系日趋尖锐,埋下了发生萨拉热窝事件的火种。波斯尼亚危机过去不久,德法在摩洛哥的冲突又尖锐起来。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附近发生了反对国王的人民武装暴动,起义群众很快包围了首都。

法国借机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借口。派兵去摩洛哥实行镇压,于5月占领了非斯。摩洛哥就这样完全落入了法国的统治之下。德国不甘心让法国独占摩洛哥,决心对法国施加压力。7月1日,一艘德国炮舰抵达阿加迪尔,将炮口对准该城。德法关系顿时紧张起来。两国报纸和舆论相互指责,充满浓厚的火药味。接着,法国大使和德国外交大臣开始谈判。德国提出法国割让全部法属刚果作为补偿,遭到法国拒绝。谈判陷入雷局,德国又派“柏林”号巡洋舰去摩洛哥进行恫吓,战争气氛越来越浓。

在危机的紧张关头,英国认为德国占据阿加迪尔港将威胁英国从欧洲州南下好望角的通道,因此坚决反对德国军舰在摩洛哥海岸的出现,并积极支持法国。英国表示,如果德国向法国开战,英国将履行自己对英法条约的义务。德国感到英法协约的一致力量,不得不放低要求。最后,德法双方都做了一些让步,于11月11日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一切特权,法国将法属刚果一部分转让给德国。随后,德国军舰撤离阿加迪尔港。这样,几个大国经过航脏交易,以牺牲摩洛哥利益结束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不久,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德国对英国干预摩洛哥问题深为嫉恨,英德矛盾进一步加剧。就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最紧张时刻,意大利为夺取北非土耳其属地的黎波里,突然发动了对土耳其的侵路战争。的黎波里位于地中海南岸,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意大利把占领它看作是争夺地中海霸权和向北非扩张的重要步骤。

战争开始后,意军很快就打败了土耳其在的黎波里的警备部队。但是,黎波里的阿拉伯人民却对意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给意军以沉重的打击。1912年4月,意大利海军炮轰了达达尼尔海口,土耳其封闭了海峡,不让一切国家的船只通过。这时,俄国表示愿意支持土耳其,要求土耳其把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单独向俄国军舰开放。由于英法德反对,土耳其政府拒绝了这一要求。俄国独霸海峡的阴谋再一次遭到失败。战争沿续到1912年,由于巴尔千各国对土耳其的战争迫在眉睫,土耳其只好对意大利让步,于10月15日签订和约,将的黎波里割让给意大利。

自14世纪土耳其人侵人巴尔干地区以来,巴尔干各民族经过长期的英勇斗争,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先后获得独立或自治。但是,到2世纪初期,巴尔干还有一部分地区遭受土耳其和奥帝国的统治和压迫。巴尔干半岛各国,早有联合反对土耳其的愿望。意土战争加速了巴尔千各国反对土耳其力量的结合。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签订了一项反土防奥的军事同盟条约。5月,保加利亚和希腊签订了条约,8月,门的内哥罗也加入了这个同盟。四国订立同盟后,便积极准备对土耳其的战争。1912年9月,四国同盟宣布动员,并开始向土耳其边境集结军队。

10月初,军队部署就绪,同盟各国向土耳其政府提出一项照会,要求给予受土耳其统治的巴尔千居民以自治权。照样会被土耳其拒绝。10月9日,门的内哥罗首先不顾一切地向土耳其宣战。10月17日,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对土宣战。18亿希腊也向土宣战,向土耳其军队进攻。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了。四国联军士气高涨,分头并进,很快就击溃了土军。希腊军占领了萨洛尼卡。塞尔维亚占领了亚得里亚海沿岸和马其顿的大部分。保加利亚占领了马其顿东部并迅速向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推进。巴尔干联盟对土军的胜利,推动了巴尔干各民族的解放斗争。1912年11月,阿尔巴尼亚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土耳其的统治。11月28日,阿尔巴亚尼宣告独立。这样,土耳其失去了在欧洲州的绝大部分土地,面临着军事上的全面崩溃。1912年11月3日,土耳其政府吁请各国进行和平调解。

几个大国乘机干预了巴尔干战争,特别是俄奥两国,为了争夺各自在巴尔*势力范围,竭力进行挑拨,使事情难以解决。奥匈帝国坚决反对塞尔维亚把领土扩大到亚得里亚海、动员军队威胁塞尔维亚,要求塞军撤出所占地区。俄国在法国的支持下,也开始局部动员,准备在必要时为塞尔维亚而战。德国积极支持奥匈帝国。威廉二世宣称:“在必要的时候,德国不惜进行欧洲大战。”巴尔干战争大有变成欧洲大战的危险。就在这紧要关头,俄国因为力量不足,战争准备不充分,再次后退了。于是,俄国向塞尔维亚施加影响,要求塞不要同奥匈发生冲突,放弃占领亚得里西海沿岸地区的企图。

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下,1912年12月,巴尔千四国同土耳其的和谈会议和英、法、俄、德、奥、意六大国的大使会议同时在伦敦举行。经过双方讨价还价和各大国在幕后的交易,1913年5月30日,交战双方签订了和约。条约规定土耳其将君士坦丁堡以北及爱琴海上的大部分岛屿,都交给巴尔干国家,马其顿由保、塞、希三国分割,阿尔巴尼亚独立,由大国监督。巴尔干各国虽然取得了对土耳其战争的胜利,但在分配战果时,四国同盟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满,要求保加利亚分出一部分作为补偿。

78保加利亚不同意,于是塞希两国秘密谈判,准备联合反对保加利亚。这时,罗马尼亚由于保加利亚违背了给它一部分土地的诺言,也加入了反保联盟。俄国想维持巴尔干同盟,以对抗德奥,便支持塞希,压保加利亚让步。奥匈帝国则支持保加利亚。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怂恿下,先发制人,向塞希两国军队发动进攻,从而开始了第二次巴尔千战争。接着,罗马尼亚和门的内哥罗也参加了反保战争。保加利亚军队受到几个方面的攻击,节节败退。土耳其看到有机可乘,7月16日也参加了反保战争,企图捞回一些失地。战争开始不久,塞希军队占领了马其顿,土耳其夺回了亚得里雅那,罗马尼亚军队则长驱直人,直逼保加利亚首都。

27月29日,保加利亚战败求和。8月10日,双方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损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从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还丧失了一部分原有的土地。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加剧了巴尔干各国的分裂和对立,为帝国主义大国千预和控制各国造成了可乘之机。从此,巴尔干国家形成了新的组合。塞尔维亚和希腊加强了同协议国的联系,保加利亚则转向德奥集团方面。

这样,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对巴尔千各国的争夺和巴尔千各国间的矛盾更加剧烈了。帝国主义不断在这一地区制造事端,巴尔干各国间也视若仇敌,从而使这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库。

你的关注是最大的动力,敬请支持关注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