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此墓藏三千利兵神器,考古者发掘睹石刻字,匆匆填回土石掩埋

传说此墓藏三千利兵神器,考古者发掘睹石刻字,匆匆填回土石掩埋

首页角色扮演古到秦皇刀剑物语更新时间:2024-07-25

吴越铸剑术自古冠绝天下。

吴、越两国所铸青铜兵器既精且美。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古吴越人以勇为荣、以武为美,勇武好剑。《汉书•高帝纪》称:“越人之俗,好相攻击”。《汉书•地理志》又说:“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

二、会稽一带有丰富的铜、铅、锡等矿藏资源,为铸剑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

三、吴越地区水网纵横,罕有开阔的平原,盛行于中原地区的战车作战的方式在这里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剑之类适于步近战的短兵器得到了广泛运用。

特别是在春秋中晚期,随着对外军事扩张的需要,吴、越兵器铸造业空前繁荣,其所出之剑为举世所重——不仅为时人所艳羡,亦为历代所称道,美名万古传唱。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所发掘出土的吴越青铜名剑,如安徽淮南蔡家岗出土的吴太子姑发孚反剑、安徽淮南市蔡家岗出土的吴王太子诸樊剑、山东沂水发现的吴王剑、山西原平峙峪出土的吴王光剑、安徽南陵出土的吴王光剑、安徽庐江出土的吴王光剑、湖北襄阳蔡坡出土的吴王夫差剑、河南辉县发现的吴王夫差剑、山东临朐出土的吴王夫差剑、河南洛阳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台北古越阁主人收藏吴王夫差剑、湖北江陵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江陵滕店出土的越王州勾剑、湖北秭归香溪出土的越王州勾剑、湖南益阳赫山庙出土的越王州勾剑、河南淮阳平粮台楚墓出土的越王剑、湖北江陵张家山小墓出土的越王兀北古剑、台北龚氏收藏的越王州勾复合剑、台北陈氏收藏的越王不寿剑等等,件件都是绝世珍品。

其中,1965年12月,越王勾践剑于湖北江陵望山出土时,不腐不锈,寒光闪闪,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经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实验室等单位检测,该剑的主要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砷诸元素,采用的是复合金属工艺,故而剑既坚韧又锋利,其中所含硫化铜可以防锈,可谓先进而独特。

此剑,于1994年被定为我国无价之宝,永久性禁止到国外参加展览。

如此神兵利器,据说,一共有三千柄一次性被埋于同一个地方,且两千年来,一直无人能取。

这个地方,就是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山下的剑池!

在神话传说中,剑池是铸剑大师干将和妻子莫邪铸剑的地方。

《吴地志•匠门》记载:干将为吴王阖闾铸剑,历时三月,铁汁不下。莫邪认为,如若以女人配炉神,便可炼成。于是,义无反顾,投身于炉中。霎时,炉火旺盛,红光万道,炉火灭处,只见两股青光闪烁,横卧炉底,即莫邪用血肉铸成的雌雄两剑。

阜溪桥底一块长满青苔的黑褐大石上,刻有后人所书“周吴干将莫邪夫妇磨剑处”几个大字。

为什么要埋三千柄名剑于池下呢?

话说,干将、莫邪的服务对象吴国国君阖闾是个有为之主,他在楚国亡臣伍子胥和军事军孙武等人的辅佐下,几乎灭亡掉楚国,一时踔厉风发、不可一世。恰巧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位。阖闾遂乘越国国丧之机,策动了吴越战争。双方会战于欈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最终,吴军失利,阖闾伤趾。《春秋左传》记:“卒于陉,去檇李七里”,即从檇李撤离退走了七里路,就挂了。夫差继位,将父亲葬于虎丘。

补一句,当时的虎丘不叫虎丘,叫海涌山。

之所以叫虎丘,据《越绝书》所载,为:“吴王阖闾葬山下,葬经三日,金精上扬,化为白虎蹲踞其上,故名。” 

《越绝书》又载:“阖闾墓在虎丘山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

原本,虎丘为阖闾的离宫所在,夫差在虎丘为阖闾营造坟墓,“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郡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历时三年,乃成。阖闾的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三千柄宝剑,包括“扁诸”、“鱼肠”等等,一同密藏于幽宫深处。

秦始皇称帝后,曾兴师动众寻找吴王阖闾的墓穴,企图挖出陪葬的珍宝和宝剑。

《汉唐地理书钞》辑《吴地记》:“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吴皇宝剑。其虎当坟而踞,始皇以剑击之,不中,悮(误)中于石,其虎西走二十五里,忽失。剑无复获,乃陷成池,古号剑池。”

秦始皇之外,东吴孙权也干过类似的事儿。

《元和郡县志》记:“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

晋代的大司徒王旬和他的弟弟司空王珉为了寻找埋在剑池下面的宝藏,甚至把自己的馆舍建到了虎丘,但终是一无所获。

阖闾墓历经二千余年,从各类记载来看,仍保持完好。

解放后,苏州市人民政府诚邀各方专家共同研究剑池。

专家们一致认为,虎丘本来就是吴王闺阖闾和夫差的离宫,吴王墓安于此合情合理。而且剑池地形险要,又有千年不枯不竭的流水相护,是个理想的安葬之所。再辅以大量史料证明,即,虎丘剑池下有吴王墓是真,吴王墓中有三千名剑也是真。

1955年,在许多科学家的倡导下,苏州市政府下决心组织力量对剑池进行疏浚开掘,希望用开掘结果来进一步验证科学家们的判断。

工人们用大型抽水机戽干了池水,出清污泥,但见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没有高低欹斜现象,显然是由人工开山劈石所凿成。

让人意外的是,池东岩壁上出现了两方石刻!

石刻记述了明正德七年(1512年)苏州大旱、剑池水干,池底出现吴王墓门的情况。

当时长洲、吴县、昆山的三县令吾翕等人在石刻上书:“闻剑池枯,见吴王墓门,偕往观焉。”从石刻可知,同参其事者唐伯虎、王鏊等苏州名流。

即在明正德七年(1512年),剑池一度干枯,很多人到池底探奇,目睹了吴王墓门。

但令吾翕等有识之士认为不该打扰古人,在石刻上记:“千年神密,一旦露显,可悼也已”、“万年深,一旦为人所窥,岂非数耶!命掩藏之”,命人用泥土将墓穴入口掩埋。

浚疏池底的工作人员清理掉吾翕等人当年用以掩埋墓穴入口的泥土,果然在剑池北端最狭处发现一个“人”字形大穴,高约3米,可容单人出入,洞底横叠三块石板,最上面一块已经脱位,斜倚在下面的石板上,显然是人工所为,与春秋战国洞室墓形制相象,应该就是墓门。

发现墓门之后,苦不能动手挖掘,因为一旦挖掘,则建筑在剑池边上的虎丘宝塔就可能毁于一旦,整个虎丘风景区也将随之化为乌有,损失巨大,行动由此中止。

1978年10月,市政府再次组织人力抽干池水,并测量了洞穴北端底部石板的厚度,但权衡再三,为保护虎丘塔基,还是没有移动石板。

阖闾墓因此仍静静地保存在那儿。

1995年4月,苏州西北郊真山春秋大墓中出土了一件含1.2万件玉器中的“珠襦玉甲”,轰动一时。联想到盛行汉代的“玉衣文化”原本就出自吴国,则虎丘山下的阖闾墓内,不但有三千利兵神器,也应该会有一件“玉衣”!

2008年,考古学家再次将剑池的水抽干,再次摸到了阖闾墓的入口,但仍是被墓口那几块巨石堵住,无法进入。

由此,至今吴王阎间之墓仍是一个千古求解之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