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踩高跷
——“灵动济南”系列散文之十九
作者/李振声
诵读/王晓音
踩高跷是我国民间独树一帜的舞蹈艺术,许多地方都有正月十五踩高跷的习俗,然而若论技巧、扮相、做派、功夫,济南的高跷表演水平绝对属于一流。济南的高跷踩得好,是因为它特别普及,无论近郊远郊几乎村村都有高跷队,人人都会踩高跷,每年一进腊月,各村的高跷队便自动复活,人们把封存了一年的道具拿出来擦洗干净,敲起锣鼓吹起唢呐欢天喜地排练起来。城里人只要听到远处传来的锣鼓或唢呐声,就知道年快到了。
高跷表演最正宗日子是正月十五,这天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新年伊始的第一个月圆之日,人们把这天定为节日,是期盼在新的一年生活像圆月一样充盈,事业像圆月一样圆满,心境像圆月一样明亮,一家人和和睦睦像圆月一样完美无缺。不过与其他节日不同,元宵节喜动不喜静,于是从古到今便有了“闹元宵”这样的说法,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人声鼎沸的火爆气氛,以及人们欣喜若狂的愉悦心情。
至于“闹”的形式,那可更是多了去了。譬如闹社火、跑旱船、赶毛驴、扭秧歌、耍狮子、舞龙灯,这些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传统节目济南都有,只不过老济南人最喜欢也最擅长的,还是踩高跷。好像有一种天分,济南周边那些高跷之乡的孩子们,只要到了会玩骑马打仗的年龄,早早就都学会了踩高跷,而且能踩着高跷冲锋陷阵满地疯跑。正因为有这么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踩高跷的绝技在济南从来不曾失传,始终是元宵节最红火、最惊艳、最疯癫、最耀眼的保留节目。
其实不用等到十五,老济南人只要把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人的礼仪程序走完,周边的高跷队便陆陆续续涌进城区开始了巡回表演,正月十五只是达到了高潮。这段时间不论走到哪里,都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尤其是经十路、北园路、大纬二路等主要街道,每天都有多支高跷队来往穿梭,表演者装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瘸拐李、何仙姑、张生、红娘、青蛇、白蛇等各种角色,手拿金箍棒、酒葫芦、大烟袋、芭蕉扇等相应道具,脚蹬一两米的高跷做着各种匪夷所思的高难动作,如同天马行空、飞天舞动,两边的高楼大厦顿时都矮了半截。
比这更热闹的是成群结队的围观群众,许多人家都是倾巢而出,孙媳妇扶着老奶奶,婆婆领着大孙女,小伙儿扛着胖小子,胖小子举着糖葫芦,高跷队走到哪里人们就跟到哪里,把宽敞的马路围得水泄不通。好在早年的济南没有多少汽车,即使有车也会自觉绕行,谁都知道狂欢是正月十五的主旋律,一切都得为欢乐让路。
如果是两支或几支高跷队碰到一起,那可是让你开眼的时候到了。开始各队还文绉绉的比较客气,抱拳拜年相互致意,不紧不慢地打着圆场,只有那些媒婆、济公、八戒等各类丑角撒科打诨满场乱窜,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可过不了多久,气氛便感觉不对头了,仿佛各队之间突然交换了战书,把场子一拉就针尖对麦芒地较上劲了。再听鼓点也不像先前那样四平八稳,而是机枪扫射似的一阵紧似一阵,急促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还有吹着小曲的唢呐,先是没了旋律,接着找不见调门,到后来只是呜啊呜啊地吐着一个直音儿。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各自使出浑身的解数,亮出各家的绝活,这边“单腿探海”,那边“蝎子爬洞”;这边“卧龙绞柱”,那边“猛虎上山”;这边“鹞子翻身”,那边“鲤鱼打挺”;这边“跳双凳”,那边“大劈叉”;这边“过仙桥”,那边“叠罗汉”。乖乖,你看那些神勇的高跷队员,先是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往上摞,然后再颤颤巍巍地立直身,当这座由人和木棍支撑起来足有四层楼房高的立体金字塔耸立在观众面前时,人们的眼也直了,脸也黄了,提到嗓子眼的那颗心也下不去了,傻傻地站在那里,连声“好”都不会叫了。
如今,随着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飞速提高,各地的年味越来越淡了。然而,济南人过年踩高跷的热度却丝毫不减。这是为啥呢?请听济南的一首新歌谣:“正月十五踩高跷,新风扑面春来早。高跷一踩福气到,步步登高年景好!”
【作者简介】李振声(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员,退休前供职于山东省财政厅,曾任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诵读者简介】王晓音(女),网名:风雨同行,山东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退休于省级国有金融企业,高级经济师;心中有爱,行中有善,力求做一个自带阳光的人。
壹点号真言贞语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