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滑板天才陈烨亚运夺冠后,我连夜退掉了儿子的5个兴趣班

15岁滑板天才陈烨亚运夺冠后,我连夜退掉了儿子的5个兴趣班

首页角色扮演滑板男孩手游更新时间:2024-06-05

激发孩子的生命力,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不可或缺。

比起盲目施加给孩子过多的期待,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帮助他找到可抵岁月漫长的热爱。

作者 | 可乐妈

大家都看亚运会了吗?

最近,我和儿子一有时间就会看亚运会的转播,并因此粉上了15岁的广东小将陈烨。

旋转、跳跃、腾空……

2023年9月25日下午,在奉献了一系列精彩的动作后,陈烨以近乎完美的表现赢得了滑板男子碗池决赛的冠军。

而这,也是中国队在滑板项目世界大赛上取得的首枚金牌。

从接触滑板到世界冠军,陈烨只用了7年的时间。

再回头看看坐在我身边看比赛的儿子:给他报了五六个兴趣班,从书法、绘画到钢琴、竖笛,再到编程、乐高……

但他永远是一副“你让我学我就学,反正我也不上心”的样子。

同样都是上兴趣班,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把兴趣变成奖杯,而我辛辛苦苦栽培,钱也没少花,却培养出个“一无是处”的孩子?

直到看了陈烨父亲的采访后,我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在陈烨追梦的路上,有个身影始终伴随左右,那就是他的父亲——陈玩钦。

回忆起儿子与滑板的缘分时,陈玩钦说,这一切其实都源自于一场“赌约”。

那是2016年的元旦,当时不到8岁的陈烨第一次在商场里摸到了滑板,简单地试玩了一下后,便立刻喜欢上了。

他对父亲说:“爸爸,要不你买一个滑板给我?”

陈玩钦并没有立刻答应下来,因为在此之前,他也曾带儿子接触过不少项目,像是乒乓球、钢琴、吉他……但儿子都没能坚持下来。

所以这一次,陈玩钦提出:“你想玩的时候,我就带你来商场玩。”

没想到,元旦那三天,儿子基本天天都要去。

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月后,陈玩钦看到了儿子对滑板的热爱,终于买了一块给他。

随后,他又跟儿子承诺:如果你能坚持半年,我会全力支持你。

而这一次,陈烨用行动向父亲证明了自己的决心。

见到儿子如此认真,陈玩钦也决定要玩真的了:

附近没有滑板店,他就干脆自己租下一间店铺,专门卖滑板;

没有专业的教练,他就带儿子一起观看教学视频,逐步分解动作,手把手指导儿子训练。

到后来,他甚至比专业教练更了解儿子的心理、动作和问题。

没人陪儿子训练,他就解散了自己之前开的影视工作室,全职陪儿子追梦。

更让人佩服的是,陈玩钦还专门为儿子打造了一个碗池。

当时,中山市没有专业碗池,为了让儿子能在家附近有个专业的训练场地,陈玩钦决定自己建一个碗池出来。

他看中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仓库,可看到施工的报价后却傻眼了:30万。

他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可想起儿子那亮晶晶的眼睛,陈玩钦又不愿放弃了。

于是,他从零开始,自己学锯木头,一点一点搭建碗池的结构。

就这样,半年后,耗尽所有积蓄的陈玩钦竟然真的将碗池做出来了。

在父亲的陪伴和指导下,陈烨虽然接触滑板的时间不久,却进步飞速:

2019年进入省队,2021年参加全运会时,13岁的陈烨就一举夺得男子碗池第二名。

为了配合儿子的训练,去年陈玩钦又重新选址,再次为儿子打造了一个面积900平方米、最高高度达到9米的滑板场。

就像陈玩钦自己说的:

我会始终支持孩子的兴趣,哪怕当下看起来没什么实际用途。

人们惊叹于少年的天赋和成绩,却少有人能透过金光闪闪的履历去看见,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一个父亲是如何为了守护孩子一个看似无用的兴趣,竭尽所能,付出了所有。

再反观我自己,一直以来,我所做的不过是任性地给孩子报班、交钱。

将儿子交给兴趣班的老师后,就撒手不管了。

至于孩子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学,我都鲜少关注。

比尔·盖茨曾说:

“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们全力以赴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仔细想想,真正推动一个人不断挑战自我、持续进取的,或许从来都不是父母的逼迫,而是孩子自己所爆发出的强大的内驱力。

而这份力量,往往需要家长去唤醒,去守护。

可很多父母最大的失败,恰恰是将“有没有用”变成衡量孩子该不该学的标尺。

不愿看到孩子专注于“无用”的事情,也不去接纳那些当下还没做出成绩的孩子。

而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看儿子的目光总是充满了嫌弃。

在我眼里,学习是正事,做奥数题是正事,背英语单词是正事。

但儿子却偏偏喜欢读金庸,喜欢摆弄家里的小电器,喜欢研究小区里的植物和昆虫……

所以,我总是喋喋不休地唠叨他:“一天到晚就知道搞这些没用的,都上初中了,也不知道把心思往学习上放放。”

我总是把我认为好的东西强加在他的身上:

逼着他学书法,因为考试的时候写作文可能会有加分;

逼着他学音乐,想着万一文化课不行,还能走艺术生的道路;

逼着他学编程,因为人工智能是以后的大方向。

可我越是逼迫,儿子越是不上心,报了无数兴趣班,也没一样能拿得出手的特长,甚至出现了抑郁的倾向。

有段时间,无论我跟他发脾气,还是讲道理,他都无动于衷,反而哭着说:

“你逼我也没用,我就是不想学,要不然让我死了算了,一了百了!”

儿子的话,听得我打了个冷颤。

这一刻,我突然想到作家陈丹青的一番话: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作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孩子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就有成长的动力。

比起制造“有用”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守护孩子内心真正的热爱。

这样,他们才能像装了小马达一样,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个孩子的自律从哪里来?

从他开始爱这个世界,从他开始喜欢自己,从他开始认同一件事正确的打开方式,他的自律和内驱力就从心底油然而生了。”

是啊,孩子的成就从来不是靠父母逼出来的。

真正高明的父母,其实是像陈烨的父亲那样,懂得唤醒孩子的热爱。

回看陈烨的夺冠之路,我发现了一个激发孩子内驱力的黄金公式:

1. 加点“套路”,让事情变得有吸引力。

陈烨刚接触滑板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父亲并没有直接给他买下来,而是让他先去商场试玩。

确定儿子不是三分钟热度后,才让儿子拥有了自己的滑板。

后来,更是用“赌约”的方式,让儿子始终保持着对滑板的兴趣和好奇。

事实证明,这一系列的套路果然有效。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坚持一件事,最该做的就是把这件事变得有吸引力,把它变为一种值得期待的东西。

比如,我们发现孩子有音乐方面的天赋,想着重培养一下。

可以先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放一些歌曲或舞蹈视频,当孩子主动提出想学时,适当“套路”一下:

“学乐器需要每天练习,我们可以先买个二手的,如果你能坚持三个月,就给你买个新的。”

这样,学习对孩子而言才会变成一件有吸引力的事,孩子也会更加珍惜机会。

2. 加点“反馈”,让孩子获得前行的动力。

行为设计学专家何圣君老师曾分享过自己的育儿经历:

以前,儿子不爱写作文。

为了让儿子按时完成作文,何圣君给他买了大量的参考书,还经常在旁边启发他,但都无济于事。

直到有一次,他将儿子好不容易写完的小作文发到了朋友圈,获得了大量点赞和好评。

儿子大受鼓舞,从此之后,时不时会主动写作文并发到网上,写作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了。

这就是正向反馈的力量。

而陈烨的成长史,也是如此。

父亲并不只是让陈烨自嗨,而是带儿子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让他从比赛中获得反馈。

平日里,我们也可以多记录孩子的努力和获得的成就,让孩子感觉被关注、被认可。

从而潜移默化改变他的一举一动,唤醒孩子生命力的觉醒。

3. 保持松弛感,与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结。

谈到儿子的教育时,陈爸爸强调说:

儿子的成绩绝不是“卷”出来的,恰恰相反,最重要的是耐心和松弛。

所以他倾尽全力地支持孩子的热爱,却并不要求孩子“一定要成功”。

他说:“我期待他能像我一样,对更多的东西有兴趣。”

这让我想起了谷爱凌的妈妈对她说过的一句话:

“你不必非要考斯坦福,也不必非要拿冠军,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求知欲,一生不放弃学习。”

谷爱凌比赛失利时,她也不会责备,而是紧紧抱住女儿说:“我为你骄傲。”

或许正是父母身上这种宝贵的松弛感,才让孩子拥有了面对失败的从容,和对赢的强烈渴望。

有句话说得好:“爱是世间最强大的力量。它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从内部建立与万物的连接,并深入到万物中去。”

父母的耐心和松弛,让亲子之间能够建立起积极稳固的情感联结,也能让孩子以更加勇敢的姿态探索世界。

如果让你重新做一次小孩,你希望怎样长大?

是永远有人拿着鞭子,恶狠狠地指着一个地方说:“去那,那才是你要去的地方,你要想去别的地方,我就打断你的腿!”

还是希望有人温柔地摸摸你的头告诉你:“世界很大,未来很美,你只管大胆前行,我永远在你身后。”

其实,我们都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只是有时候被焦虑蒙住了双眼。

想到这里,我决定明天就去退掉那些我强迫儿子去上的兴趣班。

毕竟,一个孩子终其一生,是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而活的。

点个赞吧,希望我们都能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让他因热爱而发光发热,活成自己人生的冠军。

参考资料:

1、WSJ中文版:《滑板成了奥运项目,他给儿子造了一座碗池》

2、新华社:《冠军!他才15岁》

3、南方人物周刊:《专访15岁亚运冠军陈烨:“不要放弃,多去尝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