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吾家老屋前有柏杉数株,祖父手植。柏杉乃乡语,植物志记为福建柏,盖因福建为主产地之故也。高四丈余,皮紫褐,干直,二人衔手可环抱;三丈以上始有枝丫,冠团团如云,四季长青。其叶似鳞,间有枯坠者粘诸畦中菜叶,远观似纸片遭蠹蛀。祖父行二,分爨筑土屋于此,乃植。除柏杉外,复于屋右种慈竹数丛。慈竹质绵柔,披雪易折,笋香脆,篾可织席、畚箕,编背篓、浪筛,则软不堪用。
柏杉本五株,廿余年前因修凿公路,两株被毁;竹丛虽终得保全,但彼时仍存灭顶之虞。其时,祖父尚在病中。土屋今已不存。树与竹相邻相守数十载,其植者,墓前之木已盈两握矣。
二
吾乡有俗语云:“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盖言除夕夜火旺而元宵夜灯明也。鄙乡正月十五不称“元宵”,称“过大年”,不食汤圆。
除夕夜,食毕团圆饭,便围炉闲话。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煤炉蓝焰喷吐,温暖如春。若一户人家几间房屋皆有土炉,虽无人取暖也须添足煤块,任其燃烧。是夜,往往闲坐至交更,称“守田坎土坎”,寄望于来年风调雨顺,无旱涝灾害也。就寝时,每每已鸡鸣。“三十的火”,是否寓意来年日子红火,不得而知。至于“十五的灯”则殊于他处。吾乡生齿不繁,无龙灯狮灯,亦无花灯,“十五的灯”指到祖茔烛祭。正月十三起,始于祖茔前焚香烛,称“起灯”;十四日亦然,称“正灯”;十五日则称“罢灯”。此三日所用之烛,较平日为巨,傍晚时焚之祖茔前,可燃烧至深夜。坟茔集中处,星星点点,尽是烛火。
吾乡深处大山,沟壑深切,居民多逐地而迁,建土屋于山腰。正月十五日夜,山里虽无都市繁华,但推门而望,多有烛光入眼,倒也热闹。
三
校(光绪)《黎平府志》稿,中有“响笴”条云:“响笴,笴音可,一名响篙,一名响槁,五尺之竹,下多裂之,无伤上二尺。执而振之,互相击而鸣之,以惊鸟。”黎平府地处黔东南,吾乡在黔西北,此物二处俱备,然吾乡仅以“响篙”称之。吾乡多山少田,地多种玉米,晒玉米粒时,鸡多偷食,乃持其柄击地,鸣而撵之。此物尚有一用,此《黎平府志》未志也,即孩童顽皮时,可执而击之。
四
十五日,小雪,气温已降至为连日来最低点,然未雪。卯时出门,浓雾微雨,更增寒意。先到办公室,再乘车至市区旧楼。未时方返。至办公室,复忙乱如初。及戌时归,已然华灯璀灿。明月如巨珠,天空如幕,而银辉似水。或曰,小雪日当雨雪乎?答曰:然,已化作月光耳!
五
傍晚,天寒如故。编稿之余,作订书科。
所订之书,乃皮纸印制。是纸似为黔省特有,以构树皮作浆制成,薄如蝉翼,触手棉软,柔韧寿长。构树为乔木,可割取白色浆汁,似漆。其汁液含剧毒,古人以之涂箭猎虎;果赤红如旺炭,可食,酸甜可口;其皮极柔韧,可做陀螺鞭。因故,忆及诸多儿时事。
两月前,因文库事,拆线装书甚多,今日且装订安平、独山二县志。时间沉积于书页间,化作粉尘纷纷散落。窃以为,世间仅有价值高下之书,无新旧之书耳。
六
一夜雪后,天地静穆,入眼皆白。午后,携妻访友。于金阳乘地铁而下,过隧道,小关水库经窗后闪。山色暗淡,无飞鸟,亦无声息。残枝处处,折荷积雪。湖表未冰,与山一体,似徐文长笔下之水墨凌空伸展。积雪始渐消融,经冬之绿草高举叶尖。虽数九寒天,然有春意蛰伏焉。
七
豆豉,日常吃食也。余自记事起近乎每日必食,或佐辣椒、凉菜,或烹菜蔬,至今犹未厌足,仍时常请母亲煮制。其不似白酒,无需药曲发酵,制作中,豆豉叶及稻草功不可没。
在吾乡,豆豉叶遍地皆是,丛生,单株似折扇,初春即放紫色花,香味清淡。叶片味辛,牛羊不食,乡人遂贱之。今春偶然获知,“鸢尾花”竟为“豆豉叶”之雅名,乃生敬意。“鸢尾”深蕴诗意,吾曾有闻,虽未考其所指,但绝不会将其与乡间之庸常植物相联系。年近不惑方知之,何陋之至也!子曰:读《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未曾研究诗三百之植物,然夫子之言诚当遵循之。
八
己亥春某日,路遇弃兰,窃怜爱之,乃拾归。叶仅八九线,然存枯萎之根株十余。根盘织为盆状,显然已喂养多年,不知其旧主因何遗弃之。家无瓦盆,特让妻购回一个。剪繁根,培土,浇水,置于阳台一隅。虽不繁茂,倒也丰姿绰约。十余日后,部分叶片先后枯黄,触之则折;一月后,仅存之新芽亦枯。拔出枯叶,根部已腐黑矣,遂不再周必水之,且移置于阳光多洒处。盖其感吾怜恤之情,一月前,乃吐新芽以报余。
九
晚饭毕,鸟渐归巢,乃与妻携儿之超市购回矩形面皮一斤。姜、葱切沫,瘦肉剁细,加食盐和匀,馄饨馅即成。为麵食素非余所擅长,馄饨则尚可。两刻钟,六十枚馄饨便包就。儿喜,未候毕功便使煮食。
余幼时家贫,无水果,无零食,非年节更无肉食。母亲晨起割草砍柴,常采时令野果以阔叶裹还。羊奶果甘中带酸,白萢、野地瓜清香无匹,八月瓜肉丰籽滑。食之,口齿间尚存露珠味。今思之,母亲彼时赠余之野果,较余为吾儿所包之馄饨,价值虽殊,然其爱一也。
十
晚饭后,暑热未消,呼妻携儿之观山湖。湖畔垂柳倚风,虫吟阵阵,鹭鸣声声。冰轮将盈于天,银光水坠于地。忽忆幼时,月色常入西窗,余亦常沐其辉于庭。于板凳之上曲肱而卧,或视月底之流云幻想,或听螽斯于瓜蔓间弹唱,或对月吟诵童谣。其词云:大月亮,二月亮,哥哥起来做木匠……今思之,恍若隔世。古今仅存一月轮,亿兆人曾望之,然一人眼中有一月耳。
十一
乡谚云:“七月半,鬼乱窜”,谓时近中元,鬼魂四出游荡也。七月十三日,吾乡户户焚化纸钱。稍识文墨者,以皮纸缄封,书“某考收用”“某妣收执”“早登仙界”云云,如修书邮寄然;余者焚香散钱,供一干仙逝者共享耳。
有无鬼魂?今世科学昌明,然既未能证实,亦未证伪,个体生命终必一死,不可回避。且世间诸事,意义多由“死”生发,一如西哲之“向死而生”。中元焚烧纸钱,乃生者寄托思念之途,诚不足怪也。
十二
卅余载前某夏,长姐散学归家,带回菊苗廿余株,围庭院植之。庭边土沃,初已种瓜,巨叶若盖,蔽菊如亭。秋至,金蕾绽放,苦香盈庭。其花大如铜钱,淡然如水。后负笈他乡,得观菊类颇多,金丝银甲,安处清风,独无儿时所见之种,盖因其乃庸品矣。古人有云:人淡如菊,言君子淡泊之性。余每观菊,多获物皆孤独之意,故谓其“淡”,作“薄”意解更切耳。
十三
母亲常言:“平生之食,味之佳者,油麦炒面耳。”吾乡久已不种油麦,偶然回味其清香,母亲必如是言。彼时余尚年少,闻母言,期冀可食之。
麦收后某日,族中长辈馈油麦一升,母亲特拨冗制作。净粒,入锅炒至焦黄,石磨研磨,箩筛筛之,末了加盐注汤调拌。工序颇杂,忙碌半晌方就。余就食,入口无味,以为不及玉米;母亲食之,亦觉滋味平平,与其幼时之味相去甚远。此后,母亲不再念及。
母亲诞于乙未岁,幼时家贫,饥饱相间。外祖虽于主粮外亦种油麦,然产量甚低。母亲偶尔获食,珍馐之,遂数十载不忘。或则,某物某事于某时某地令人镌铭印象深刻,非其真正佳劣,乃时过境迁后为记忆张大耳。
十四
一月前,小友以六枚核桃馈余,言为其“亲植核桃树之产也”。大如鸽卵,仁丰味美,有阳光之芬芳。余与小友类,幼时亦喜植树于屋后房前。春至,劲松翠柏,掩映碧草红花,嫩绿可爱。而今,手植之树久已不见,当早已劲挺于风雨中矣。
十五
吾乡有翠竹,修而壮,柔而实,挺而韧,宜编织,家居竹器,材多自出。吾祖一代,男子多善篾技,背篓、撮箕、筲箕之类,经手即成;仅精致若晒席者,精巧如提篮者,方雇匠人制之。一器成,多珍之,有十余年乃至廿余年不坏者。至父辈,多已不学其艺;再降,其器已少用。家有所需,则至市场购之。既非出于己手,随用随掷,弗能耐久。吾厨中有一筲箕,三年前购之,今已损多处矣。器,人制之也,己手制者,若己之生命之外化者,必爱之。
十六
己亥岁立冬次日,寒意渐浓,天阴晦,忽忆乡间野棉花。
在吾乡,岁花二轮者,唯野棉而已。首花,瓣五,嫩黄而紫,蕊金黄如菊,子房丰鼓。凋后,十月又花。其子房受压而裂,丝绒雪白,纤纤缕缕,团团朵朵,迎风喷薄,若醪糟之最佳者。柔而暖,或用以充枕头。余幼时入庠,师长劝勖众顽童漫山摘捡出售,以抵杂费。
其深植于土坎石罅中,叶似掌,根有毒,微苦,泡酒可止腹泻。虽说岁花二,二花实异,然其灿一也,皆季节之芬芳耳。
十七
友居京华,以“疫期居何所”询余,余对以“家”。复问“老家还是筑?”答曰“筑”。答毕,疑惑盈心。
余生于黔西北乡村,彼处乃余故乡。祖辈代有传闻,余家原籍赣省吉安府,清初随军入黔。先居集镇,后因厌烦水田蛙鸣,乃迁入大山定居,藉十数亩瘠地度日。至吾辈,已十数代。陂畔密林,皆余儿时乐园,诸多童谣于此琅琅响起。青瓦黄墙、四柱穿坊之土屋,方为吾老家。后离家肄业、经营生计,迄今已廿五年;至筑,亦已近廿年,然皆不以筑垣为家。戊戌岁末,父母随余迁筑。家口齐聚,筑垣陋室遂暂充吾家。
余间或返乡,寓居亲友之屋。吾家屋右巨松如故,然老屋业已倾圮,入眼凄然。余乃自云:“此处已非余家。”然鸢尾阳雀、竹丛柏林、灰兔白鹭、墨鸦锦雉,时常萦怀入梦,此处非吾家而何处是?若此处是,余去之已久,且已不能返;而余久居筑,而筑反而不是。此何其悖也!常闻叶落归根之说,实乃寻家也。或则,非能安魂处不为家耳。
十八
有竹处,自有笋,所异者,肥瘦脆绵而已。去吾家二百步,有竹数亩。竹以苦名,盖因笋味苦之故也。竿竿翠玉,层层清樾。笋五月出土,身修肉白,丰而脆,苦而爽。以锄掘数枚归,剥净切丁,撒盐,以水豆豉汁遍浇,苦香盈室。佐餐,抵得半载清梦。
若炒腊肉,则需刺竹笋。竹节环刺,故名刺竹。其笋亦瘦,出土五寸即须采,再长则涩嘴。剥净后剖为数片,卤后烈日暴晒,一日乃干。食用前以开水泡发,切段后与腊肉同炒,储存一冬之能量一次释放。
东坡先生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岂非以竹有笋乎?
十九
吾乡谚云:“七糟八烂九生蛆”,“七、八、九”乃月份,是言猪肉仅能于入冬后腌存,故*年猪必后于冬至日。至日后,村人择吉日,沽酒备蔬,邀力壮者数人相帮。岁岁如是。
某年,吾家与邻人相约同日宰猪,邀同批帮忙者,彼前吾后。是日晨,满地马牙凝,母亲未及黎明便起,刷巨锅烧水;又入密林,割棕树之长叶作悬肉绳扣。水未沸,邻之幼子吁吁然至,询吾家之各项准备。言其家汤已早沸,片刻即可开始。末了云:“帮忙者为五老者,已醉三人矣。”
二十
少时居山间,知常见鸟数十种。唯有阳雀,仅闻其声,不识其面。而二物与之相关,一为花,一为菌。
阳雀花,老屋右侧有莳,先祖父手植。木本,修三四尺,披刺。蝶形花,似槐而黄,浓香暗渡,经旬不凋。常有群蜂寻味至,嘤嘤嗡嗡,忙忙碌碌。祖父言,其花蒸鸡子可治头晕。若其得享永年,今日当将绽蕾也。
阳雀菌,常蔽于杂草,色泽褐黄,伞盖遍布凹坑。母亲春日割草饲牛,遇辄采还。抹盐就火,清香无匹。入省垣后方知其大名为“羊肚菌”,近年已能人工培植,余去岁曾购之。
二物以“阳雀”名,因由已不可考。窃以为无他,以其闻是鸟啼而惊寤耳。
二十一
吾家北去廿余里,大河横亘,水甚清冽。本藉无名,近则以“冷水”名之。河阳,一岭甚陡峭,略肖马,乡人以“马鬃冈”呼之。岭腰一峰,巨石为极,上一圆孔,径七寸许,深两寸,若马踏之迹。
吾家门口之溪底,石上亦存一圆孔,径亦七寸许。观二孔之形,猜度其走势,若一仙马自北来,一蹄踏马鬃冈,一蹄踏吾家门口溪中。其自何处来,又往何处去,何时经过此地,皆不可知。吾辈所知者,唯大自然之神奇造化耳。
二十二
少时某夏日,客伯父家。午后,五兄偕余乘白马,觅草而牧。至一僻静处,牧草丰美,马悦之。余亦悦之。
枝条斜架而浓荫垂地者,马桑林也。偶有枯枝交横,表布苔绒,缀以细菇,星星点点。盖圆,肥而矮,芳香沁脾。遂与五兄采之,衣袋为之而鼓。暮归,会伯父家做渣豆腐。以细菇炒辣椒,佐以泽蒜而蘸之,味美不可言。及长,方知其名为香菇。
伯父有子四,余与五兄年龄相若,最为相得。后余负笈离乡,五兄入伍之粤,后又赴冀,倏然已二十余年。其间余所食之菇甚多,然其味总不及细菇之万一也。
二十三
禁足四月,久不入观山湖。及至,已是初夏,游人鲜少,入眼尽皆苍翠。芭蕉苒苒,红枫灼灼,垂柳依依,鸟鸣嘤嘤。去年多次入园,景亦如是。二百里外的家山,白萢、牛角萢此时早已能采食,其兀自花、果。人迹罕至处,则独自凋落。时间如江河,人至,兀自东流;无人,亦兀自东流。
二十四
庚子岁四月廿七日,夜风骤疾,雨雹。疲甚,网购《金庸作品集》一套。牵之挂之甚久,以费资颇巨而踌躇,终于入手。忆张宗子云“人当有嗜”,顿感释然。
金庸小说,余未及弱冠即读,陷于故事也;而立后也读,惊艳于文化也;今已近不惑,亦读,感于社会人生也。其故事余已熟稔,然每开卷,仍可沉浸其间,且所获日深。于余而言,金庸小说不啻为经典也。
金庸仙逝已一载余。时间如水奔流,思之凄然。
二十五
窃谓黔西北玉米粑,以衣乌萢叶者最佳,衣芭蕉叶者次之,衣玉米皮或叶者复次之。
乌萢长于峭崖刺丛,叶殊难采。春夏间结果,初青熟黑,味亦酸亦甘,乃羽类之夏粮,人亦喜食之;其叶呈手掌形,大小亦似,背披绒毛,微刺缀之。以其叶裹玉米糕而蒸之,味透稠糕,味美不可言。玉米衣最易获,以之入蒸笼,虽具清香之气,然淡若劣酿。
余少时离家,常购而食,衣乌萢叶者固无处寻,衣芭蕉叶者亦稀有。而今,玉米粑多易作麦粑矣。
二十六
夏日虫鸣,以熊蝉为佳。一唱三叹,清越嘹亮,里许可闻。仅有螽斯,庶几可与之分庭抗礼。螽斯体绿腿健,食瓜蔓,居瓜丛,入夜始鼓琴,其声铿锵。余幼时常恶其聒噪,待其忘情高歌,乃以竹制水枪悄然猛射击之。其声顿止。待余去,复又奏起。
庚子初夏,余客居桐木岭。虬松蔽空,绿荷舞风。熊蝉高唱,夜也不稍怠。一声起,和者甚多,譬如蛁蟟、蟪蛄、松寒、蟋蟀之类。居阅月,独不闻螽斯,憾之憾之!
二十七
去岁春某日拾归弃兰,已吐新芽一粒以报余。草本该吸风饮露,终老于山林,然此兰无风可吸、乏露可饮,更不能闲适于莽林间。余所能为者,仅七日浇水之。昼迎日光, 夜沐月辉,叶线柔美。今岁初夏,又抽一芽,日渐茁。廿日前,根部复吐一芽。及长,顶缀数蕾,余方知为花葶!数日后,其蕾当绽也。
生若草木,大幸者,莫若花时可花耳!
二十八
晨起启窗,风微寒,知秋已近。看日历,今日乃立秋,遂食大枣一枚。
余幼时便不喜食枣,今亦如是。外祖父壮时曾手植枣树一株,高至丈余,果实小。入秋,碧玉坠枝,压低蝉鸣。外祖父每秋至吾家,必以袋盛之赐余。余觉无甘汁,不食。至余稍长后负笈于外,外祖父体日衰,且耳失聪,便不常至。至亦不再携枣。非外祖父年迈,以吾家姐弟三皆去家之故也。
外祖父已故去。其墓草青草枯,忽忽已十五轮矣。十五载,弹指间耳。
作者简介
龙建人,彝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于黔西北一个小山村,现供职于贵州省民族出版社,在《名作欣赏》《语文学习》《贵州文史丛刊》《创作评谭》等刊物发表评论、论文十数篇;在《星星》《今晚报》等报刊发表散文等各类作品数十篇,其中多篇被《报刊文摘》《全国优秀作文选(美文精粹)》《民族日报》等报刊转载。
▶阅读昭通·群山丨群山万壑赴诗怀 (四十三首)
▶阅读昭通·群山丨古滇复兴记
▶阅读昭通·群山丨巨石上的曼糯山(节选)
▶阅读昭通·群山丨沘江两岸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hdwk2158200)
审核丨@空
运营总监丨@俺是大笨蛋
责任编辑丨尹婕
实习编辑丨张梦
投稿邮箱丨519045426@qq.com
@昭通日报 微信团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