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她的知名度这么高,主要得益于戏剧《狸猫换太子》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地不停演出。刘娥,就是这出戏中刘后的人物原型。那么,《狸猫换太子》是如何产生的?它到底讲述了什么故事呢?
《狸猫换太子》最早出自元代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明代小说《包公案》进行了收录,到了清朝,这个故事出现在了《三侠五义》中。后来故事流传到了上海,被改编为京剧搬上舞台,演出后轰动了上海滩。旋即,豫剧、湘剧、潮剧、黄梅戏等各个剧种也相继演出,竞相传唱,《狸猫换太子》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中。
《狸猫换太子》讲述了宋真宗时代的一桩奇案,故事情节大致如下:宋真宗的妃子刘氏和李氏同时*,真宗与她们约定:谁先生下皇子,就立谁为皇后。在权力的诱惑下,刘妃与宫中总管郭槐狼狈为奸,定下计谋,加害李妃。在李妃分娩诞下皇子时,刘妃借进宫探望之名,和守喜婆尤氏一起,将皇子换成了剥去皮毛、鲜血淋淋的狸猫。不明就里的宋真宗看到李妃诞下的妖物,龙颜震怒,将李妃打入冷宫,终身监禁。回头再说刘妃,为了斩草除根,她暗中命令宫女寇珠:勒死小皇子,抛尸金水河。寇珠用藤篮提着小皇子来到金水河畔的销金亭,正欲*死小皇子,恰在此时,小皇子竟然哇哇大哭起来。寇珠良心发现,决定救下小皇子,为宋真宗留下龙脉。
寇珠刚出销金亭,巧遇太监陈琳,陈琳见寇珠提着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吃惊地询问原因。寇珠深知陈琳为人善良,素怀忠义,就以实情相告,并请求陈琳帮助营救小皇子。陈琳听罢寇珠的哭诉,顿生怜悯之心,决定冒险相救,为国尽忠。当时,陈琳手提妆盒,准备去八千岁府邸祝寿。于是,急中生智,就将小皇子放进妆盒内,带出皇宫,直奔八千岁家中。
说起这位八千岁,那可实在了不起。他的八千岁封号,是宋真宗的老爹宋太宗亲自加封的,即“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他的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所以,宋真宗平时对八千岁这位叔父,是既敬又怕。因此,陈琳才会找他解决这一难题。陈琳一路狂奔,来到八千岁府中,双膝跪倒,放声大哭。八千岁见状,惊疑不止,屏去左右,厉声问到:“伴伴,这是何故?”陈琳哭着,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始末根由诉说一遍。八千岁沉吟半响,将狄娘娘召来,和陈琳商议之后决定:将小皇子寄养在自己的南清宫抚养,名为自己的三世子。
几个月后,刘妃也生下一位皇子,奏明宋真宗,真宗大喜,将刘妃立为皇后,颁行天下,刘妃自然是喜上眉梢,得意扬扬。岂料乐极生悲,六年之后,刘后之子,忽然得病,一命呜呼。宋真宗中年丧子,倍受打击,一病不起。八千岁得知,立刻进宫问安,二人闲聊之中,真宗得知八千岁的三世子和自己夭折的孩子同岁,长得一表人材。遂命八千岁即刻将孩子送人宫中,当宋真宗见到孩子后,吃惊地发现:孩子的长相和言行举止竟和自己酷似,龙颜大悦,传下圣旨:八千岁的三世子承嗣,封为东宫守缺太子。
刘后得知此事,倍感蹊跷,召见太子,见面之后,刘后也觉得太子酷似宋真宗。刘后做贼心虚,联想往事,怀疑太子即为当年李妃所生的孩子。为了防止东窗事发,于是,刘后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是,严刑拷问自己的宫女寇珠,当年是真的*死了小皇子,还是暗中救下了小皇子?寇珠见事情败露,触阶而死;然后,刘后想到,必须*人灭口,干掉太子的亲生母亲李妃。于是,刘后奏明宋真宗,诬陷说李妃自从被打进冷宫,整日里烧香祷告,诅咒宋真宗。宋真宗闻言大怒,下旨将李妃赐死。执行此项任务的太监秦凤和余忠素与郭槐不和,并已知道李妃是冤屈的,就设计将李妃救出,送到陈州乡下避难。
话说李妃在陈州花光了盘缠,生活无依无靠,只得住进寒窑,四处流浪,乞讨为生。陈州遭遇大旱,包拯奉旨到陈州放粮,李妃听说后,冒死拦住了包拯的官轿,喊冤告状。包拯了解了李妃的冤情后,将李妃带回东京开封。此时,宋真宗早已驾崩,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也就是宋仁宗。包拯趁着给宋仁宗贺寿之际,将李妃带入皇宫,设法使其母子相认。同在认亲现场的八千岁和陈琳一起道出了事情的真相,仁宗和李妃抱头痛哭,伤心不已。刘后得知仁宗母子相认,知道自己的罪行败露,自尽而死。宋仁宗感激包拯和陈琳,遂任命包拯为宰相,帮助自己管理朝政,任命陈琳为皇宫太监总管,管理皇宫生活事务。
被《狸猫换太子》钉在耻辱架上的皇后刘娥,真的这么阴险毒辣吗?历史上真实的刘娥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翻阅发黄的史书,穿越到千年前的宋真宗时代,走进皇后刘娥和宋真宗的真实生活,品味她充满传奇的人生故事。
根据《宋史•后妃传》记载,刘娥祖籍太原,她的祖父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她的父亲刘通任大宋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刺史。后来,刘家迁到了益州华阳(成都双流县)。话说某天夜里,月光皎洁,刘通和夫人庞氏享受过鱼水之欢后,就相拥而眠。半夜时分,庞氏作了一个奇怪的梦:一轮明月从天而降,飞入怀中。不久,庞氏发现自己*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庞氏生下了一名女婴,取名刘娥。这一年是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上述记载的言外之意,刘娥是明月投胎,嫦娥转世。对于《宋史》的叙述,不知道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不大相信,因为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本来刘家喜添爱女,高兴异常。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刘娥还未满月时,她的父亲刘通却在讨伐北汉的征途中阵亡了。刘家突然遭此变故,庞氏又无谋生手段,生活顿时变得异常艰难。勉强支撑了一段时间后,庞氏连锅也揭不开了。
无奈之下,庞氏只得带着刘娥投奔娘家。刘娥的外祖父是位私塾先生,年轻时曾经中过秀才,粗通笔墨,心地善良,他毫不犹豫地接纳了女儿和外孙女。在外祖父家,刘娥度过了她的快乐童年。时光宛如流水,转眼间刘娥已经六岁了,长得明眸善睐,乖巧可爱。
外祖父一看,刘娥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让刘娥跟着自己学习《百家姓》、《三字经》等传统文化。三年之后,刘娥开始学习《论语》、《诗经》、《春秋》等比较深奥的知识,正是这些阅历为刘娥后来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之余,刘娥并未跟随母亲学习女红,因为小小的刘娥不喜欢针线、纺织、刺绣等工作,倒是十分喜欢作诗唱歌。说来也巧,庞家有位邻居陶大爷,祖传击鼗,沿街卖唱为生,刘娥特别爱听他的鼗鼓(拨浪鼓)戏,也叫花鼓戏。茶余饭后,总让陶大爷给她唱上一段,她则坐在小板凳上听得入了迷。耳濡目染,时间久了,刘娥竟然也会唱花鼓戏了,不仅会唱,还唱得字正腔圆,婉转流畅,引人入胜。
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就在刘娥十岁那年,母亲庞氏也因病撒手人寰,离她而去了。当时,刘娥的外祖父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也逐渐衰老,不能再给小孩子们讲课了,刘娥和外祖父的生存成了问题。
思考再三,外祖父做主将刘娥嫁给了自己的邻居,一位名叫龚美的小银匠。因为刘娥和龚美年龄太小,并未举行婚礼,刘娥成了龚美的童养媳,龚美当时十三岁,比刘娥年长三岁,所以刘娥称龚美为美哥,龚美称刘娥为娥妹。作了龚家的童养媳,刘娥的生计问题总算是又解决了。但是,龚美过于老实,性格懦弱,他的生意也是时好时坏,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已。(未完待续,更多精彩,请看下集)
弄月堂:陌上公子出品,网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