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深圳街头出现了从舞者服饰、舞步及人物造型有别潮汕一带表演的传统的“英歌舞”,也有说这是一种“街舞”。从而引起吐糟和广泛的争议。笔者在《英歌舞——中华战舞》微文中提到“英歌舞”是傩文化遗存的沿革、变化。这里先说什么是“傩”,《新华字典》对“傩”的注释:旧指驱逐瘟疫的迎神赛会。
古代的“傩”,是一种巫术。所谓大傩,是古代一种驱除疫鬼的仪式。瘟疫的流行,往往遍及一屋一乡,对人类危害严重。对于这种恐怖的疾病,古人尚无法理解,往往将其病因归于鬼神,于是形成了一个关于“疫鬼”的传说。据汉代《礼纬》及王充《论衡》等*载,传说古代“五帝”之一的颛顼有三个儿子,不幸都一出生就去世了,结果都变成了疫鬼。其中一个居于江水中成为“疟鬼”,一个居于若水成为“魍魉”,一个则停留于百姓居室之间,为“小儿鬼”。各种瘟疫,都是他们为患所导致的。为了驱除疫鬼,从周代开始,人们就形成了“傩”的风俗。据《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周代宫廷中有“方相氏”,就是那位“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的大将,率领百名皂隶人等,进行驱傩活动。这一风俗一直沿袭了下来。汉代由宫廷主持进行的大傩,场面愈加盛大。除了宫中大傩,各地也有规模较小的乡人傩、军傩等。除冬傩外,有的地方又有春傩、秋傩。随着时间推移,大傩风俗逐渐变成了节庆的狂欢盛典。唐代开元时期宫廷大傩之前会在太常寺预演(这称为“阅傩”),这时允许百姓进去观看,官民同乐。晚唐时傩制更走向乐舞化,主角从蒙熊皮变成穿熊皮大衣,戴木面具,假面振子达到500名之多,并有大型的乐队和50人的合唱,还有狮子舞表演。北宋时,宫廷傩舞是由宫廷侍者执金枪龙旗,镇殿将军扮门神,还有装扮的将军、判官、钟馗、土地、灶神等人物,共有千余人之多,从宫中吹吹打打一直巡游到宫外。明清时期“军傩”传到西南边疆地区,演变成当地民族盛行的傩戏仪式。
傩戏
傩舞
现代“傩戏”或“傩舞”,仍在我国许多地方广泛流行并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物质文化项目。潮汕英歌舞实际也是傩文化遗存的沿革、变化。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提倡“继承、守正、创新、发展”。对深圳出现的街头英歌舞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笔者个人观点,认为潮汕英歌舞是结合地方特点的“傩戏”,保持了潮汕地区传统的特色,过去是全男班,现在也发展有女子班、少年班。对深圳出现的情况,只要不把它看成是“潮汕(普宁、潮阳)英歌舞”,而是结合深圳街头文化且得到观众喜爱和赏识的街舞,人们就不要再非议了。
英歌舞
英歌舞
女子英歌舞
图片取自《今日头条》图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