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件玉璧也被战国各诸侯国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各个诸侯国为了把玉璧据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夺,许多条无辜的任命甚至搭在了这块玉璧上,然而这件珍贵的玉器最后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历史上一大疑案。
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是《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天他在荆山采到一块玉璞,为了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他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玉璞是一种天然玉料,如果不经锯割,外表看来和普通的石块没什么区别。楚厉王找来相玉家进行鉴定,但是玉工没有识辨出来,认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价值。于是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戏弄自己,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并把卞和驱逐出楚国。
“完璧归赵”邮票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玉工仍鉴定为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又过了几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继位。这时的卞和还想去献宝,无奈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又被砍掉了双脚,行动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卞和便怀抱玉璞来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都流尽了,眼睛直往外滴血。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接来卞和问:“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 文王听后,让玉工进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因为是卞和所献,便取名“和氏璧”。后人遂用“楚玉、荆玉、卞玉、卞宝”等,泛指美玉或玉,用以称誉人的才德之美,形容物的质地纯真;用“献玉、卞和三献、美玉三献”等表示奉献才艺或杰作。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往往以玉为使臣信物,而玉中极品和氏璧更是国家的象征。就这样,“和氏璧”被楚国奉为国宝收藏着,然而“和氏璧”发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的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宝玉。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为宰相昭阳在消灭越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壁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虽多方嫂查也毫无下落。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楚王下令全国范围内搜寻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但是最终没有结果。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仪,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人们认为他有机会偷窃了和氏璧。楚王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王无奈,只好将张仪无罪释放。张仪受辱后辗转到了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楚国为一件国宝损失了一个人才,这是他们所没预料到的。
和氏璧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几十年后,有一天突然在赵国出现,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至今仍是一个谜。赵惠文王时,一个名叫缪贤的宦官从一名外人手中购买到这块玉,经过鉴定后,才知道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王得知后,便下诏将这件宝物强行夺进宫中。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凯觑之心,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慑于秦国势力,怕得罪秦国招来灭国之灾,只好派蔺相如持璧出使秦国。
传说中的卞和得玉处保康县五道峡
保康县五道峡,据史《山海经》记载:“景山其上多金玉。”景山也就是荆山,五道峡就在荆山腹地。《中国地名词典》记载:五道峡内“有抱玉岩、响水洞等名胜古迹,抱玉岩相传为春秋楚国卞和得玉处”。
蔺相如到秦国后,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看到玉璧,非常高兴,将玉璧传给左右殡妃大臣观看,众人皆呼万岁。蔺相如见秦王根本无意割城给赵国,就走上前去说:“璧上有点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将璧递还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群臣商议时,群臣们认为秦国依势欺人,拿巧座城换玉璧只不过是一种空话。可我认为百姓之间交往都不会欺骗,何况秦国是一个大国呢!赵王采纳了我的建议,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尊重,赵王斋戒五日后,才派我将璧送给您。可大王您在召见我时无礼傲慢,还将璧传给众人看,这是在戏弄赵国。我看大王您根本无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献出玉璧,我的头就和这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惟恐玉璧被撞碎,连忙道歉,并召人拿来地图,指出给赵王割去15座城。蔺相如看出这不过是秦王的缓兵之计,就对秦王说:“赵王派我送璧之前曾斋戒五日,现在大王您也应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这样我才会献出玉壁来”秦王没有办法,只好同意。蔺相如回到宾舍,认为秦王根本不可能割城给赵国。于是便派手下人乔装打扮,怀揣玉璧,连夜逃回了赵国。
五天之后,秦王在宫廷内设九宾之礼,命人宴请蔺相如。蔺相如进宫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缪公以来20余位君主,没有一位是信守誓约的。我担心因您的失约而辜负赵王对我的重托,所以已经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赵国。秦国强盛而赵国弱小,如果大干先割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会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当*,要*要剐,您看着办吧。”秦王和众位大臣听后面面相觑。秦王想即使*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还会使两国的关系恶化,不如厚待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个明君的声誉。于是秦王在宫廷内以隆重的礼节款待蔺相如,并将他送回赵国,这就是历史上“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但是事隔六十多年以后,即公元前228年,赵国还是被强大的秦国吞并,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里。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二十五日,疏通河道的民夫在江苏宝应县界首挖得一方玉玺。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得到后,认为是汉代失传的传国玉玺,便进呈给乾隆皇帝。乾隆认为此玺是好事者仿刻,命将此玺藏于别殿。后来,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物品时在乾清宫西暖阁发现它,现藏故宫玺册库。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亥下(今安徽灵璧)。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无价之宝,在它流传的几百年期间,多少人的命运、多少国家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它神秘的失踪,又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节选自《历史密码》,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来点相关知识--------------------------------------------
传国玉玺经过西晋、前赵、东晋、宋、南齐、梁、北齐、周、隋,传到唐朝,至五代十国时失去踪影。有关玉玺的失踪之说,现时有三种说法:
1.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之时,玉玺便失踪。
2.公元946年后晋出帝被辽太宗捕获之时丢失。
3.传国玺是在元顺帝手上再度失踪的,元朝皇室曾有玉玺之记录。明军攻入元大都,“俘获诸王子6人,玉玺两枚,元成宗玉玺一枚,元朝共11个皇帝,其它皇帝玉玺均没有缴获。” 据《二十五史纲鉴》载:公元1370年5月,明军横扫漠北直捣应昌之时,缴获元顺帝出逃所带到漠北的一批珠宝。其中既没有元朝的诸帝之玉玺,又没有传国玺。由于传国玺的下落不明,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玺。是故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传国之玺”。
传国玉玺之谜
公元936年,当李从珂和后妃登玄武楼积薪自焚时,还牵出一件惊天大案,那就是传国玉玺自此神秘失踪了。从此,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说传国玉玺之前,要先说一说和氏璧。
而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文物,就莫过于和氏璧了。
公元前689年,有位叫卞和的楚国人,从荆山上得到一块珍贵的玉石,他知道这是无价之宝,就把它献给楚厉王。不想楚厉王认为不过是一块普通的山石,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于是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带着那块玉石前来进献,而武王也同厉王一样,认为仅仅是一块普通石头,又以欺君罪砍掉了他的右脚。文王即位后,听说失去双脚的卞和,每天怀抱石头,跪在荆山下痛哭,以至最后眼泪哭干了,流出了鲜血,于是招来卞和,询问缘由。卞和回答说:“我不是因为别的事情而悲伤,只是因为无价之宝被认为是普通的石头,忠贞的臣民被误认为是刁民,这样的遭遇让我肝肠俱裂。”文王令玉匠对卞和怀中的石头进行打磨,刚切开一角,就发现里面异光闪烁,璀璨夺目,果然是稀世珍宝。文王把它命名为“和氏璧”。从此卞和献玉的故事就成了凝聚着血泪的千古佳话。和氏璧,也成了“天下所共宝”,一直被收藏于楚国宫中。
三百年后和氏璧莫名其妙地流入赵国,落入赵惠文王手中,引起秦昭襄王的垂涎,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但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时,秦昭襄王却食言;多亏蔺相如凭着大智大勇,先是“完璧归赵”挫败秦王的阴谋,接着又在渑池会上戳穿秦国的第二个圈套,保住了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但新一代秦王嬴政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血洗长平,马踏邯郸,终于在血雨腥风中得到了这块令几代秦王梦寐以求的晶莹美玉。当他登基称“始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时,为了显示自己前无古人的至尊伟大,特的用和氏璧制作了“传国玉玺”,并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玺的造型是螭龙盘踞,张牙舞爪。螭是神圣之物,虎是威猛之象,充分体现皇帝独尊和无上权威。刻制这颗玉玺的是著名玉工孙寿,题写玺文的是著名书法家李斯。价值连城的玉质,巧夺天工的雕刻,加上盖世无双的书法,使这颗玉玺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这方传国玺自此就成了承天受命的象征,得之者欣喜若狂,以为“天命在朕躬”,就洋洋得意地宣称自己是名正言顺的正宗皇帝;自称皇帝而没有得到它,就会自惭形秽,心里发虚,甚至被认为是冒牌货,充其量也只是“白板天子”。
而这方“传国玉玺”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在创业者手里,被视为得天命的神圣之物,而到了末代子孙那里却又无一例外地成了国亡身死的不祥之物。它的辗转流传,易手换主,甚至成了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标志。后来,它的归宿迷失在唐末五代烽火遍野的兵荒马乱之中。此后,虽然它时隐时现,乍沉乍浮,引发了无数阴谋诡计,诱发了无数刀光剑影、血腥厮*,演绎了无数狂欢与巨痛、惊险与神秘的传奇,但都不能确认,其下落也最终成了千载悬案。
秦始皇刻传国玺时本想使秦朝天下永世万代传下去,没想到仅传了两代就寿终正寝了。秦末,刘邦先入咸阳,秦始皇的孙子子婴不得不乖乖地捧玺跪于咸阳道上,献给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刘邦称帝后,号“汉传国宝”。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出传国玺,太后大骂来人,但被逼无奈,气得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到传国玺时,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新莽政权垮台时,禁卫军校尉公宾得到传国玺,赶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赤眉军*刘玄,立刘盆子,传国玺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刘秀。因此东汉初年,传国玺重回宫内。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宦官,段硅携帝出逃,玉玺失踪。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在早晨时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公元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传西魏,后西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隋朝一统中国,传国玺入了隋宫。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杨广被*于扬州江都,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带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朝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玺于是又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而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玺的皇帝就是李从珂。
后周太祖郭威登基时,遍寻传国玉玺不着,无奈刻了“皇帝神宝”等两方印玺,一直传至北宋。宋太祖赵匡胤从后周那儿继承了这两方宝印,而没有传国玺。北宋哲宗时,农人段义犁地时发现一方玉玺,送至朝廷。各部各阁的大学士经过多方论证,依据前朝的遗迹,最终确认不是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玺。其后,有关发现传国玉玺的消息就时有耳闻,但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真正的传国玉玺从此就杳无踪影了!
传国玉玺既为和氏璧所制,流传万年不坏。它必定静静躺在某个不为人知之处,若有人能访得其踪迹,必定是轰动考古界的一件大事!
传国玉玺下落之谜
秦王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改定制度。选用和氏壁,命廷尉李斯制作皇帝御玺,玺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由李斯篆书。秦始皇想让这块玉玺也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湖口,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将传国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遏风浪。8年后,使臣从关东来,夜过华阴平郐道,突然有人持璧拦住使臣说:“为吾遗池君,今年祖龙死。”使臣愕然不解,再欲详问,那人放下玉玺璧便不见了,传国玺由此失而复得。其事真假难辨。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兵入咸阳,秦五子婴投降,传国玺落入刘邦手中。西汉建立后,“代代相受”,称“汉传国”。
曹魏代汉,传国玺作为“君主神授”象征,落入曹丕之手。西晋受禅,又落入司马氏手中。西晋末年,五代十六国更迭频繁,传国玺在血腥的残*中不断易主。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31年),晋怀帝为刘聪所掳,玺为前赵所有。石勒灭前赵,玺属后赵石氏。冉闵*后赵皇帝石鉴,夺得传国玉玺,建立冉魏政权。不久,前燕慕容俊灭冉魏,宣称冉阂之妻已献传国玺,封她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正工建国。实际上,当时传国玺在冉闵部将蒋干之手。不久,被东晋征西将军谢尚购回,献给晋穆帝。传国玺归东晋后,经南方宋、齐、梁、陈四朝,公元589年,陈朝灭亡,为隋朝所有。
隋朝灭亡后,隋炀帝皇后萧氏与其孙杨正道携带传国玺逃往突厥。直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萧后与杨正道来归,传国玺才为唐朝所得。朱温灭唐,玺为后梁所有。后梁灭亡后,传国玺落入唐庄宗李存勖之手,经后唐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归于明宗养子后唐废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举兵叛乱,进围洛阳,后唐兵败,李从珂与其家人登楼纵火自 焚。后唐灭亡。令人可惜的是,传国玺此时突然失踪。
但传国玺的命运却没有到此结束。宋、元、明、清各朝,均有真真假假的“传国玺”不断问世,屡经发现。
自五代时期传国玉玺失踪,这块国宝真假难辨。真正的传国玺到底在哪里?无人能回答。也许有朝一日能够重见天日。
传国玉玺失落在何处
在传统戏剧中,每当皇帝出场,总会看到一名太监手捧金印,紧随左右。这金印是封建时代最高权力的象征,皇帝的宝印——玺。
在无数的宝物中,秦朝的“传国玺”最为珍贵,被历朝视为“至宝”。几千年来,围绕这块镀金玉宝,演出了一幕幕刀光剑影,明争暗斗的闹剧,使“传国主”蒙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色彩。
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上得到一块玉。他将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但都被当作普通的石块,卞和也因此犯了欺君之罪而被割断双腿。楚文王即位时,这个不怕死的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脚下,文王为他精神所动请人当场鉴别,果然是块稀世宝玉,并经名匠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
大凡珍奇之物,必有不寻常的经历。四百年后,在楚相国昭阳的一次宴席上,“和氏璧”不翼而飞。后来“和氏璧”流失到了赵国,秦昭夏王得知这一消息后,假以十五城换璧,被赵国蔺相如识破阴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故事。最后赵国为秦国所灭,“和氏璧’还是落入秦国手中。
秦始皇灭六国,平天下,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代表秦王朝至高无上权力的传国宝玺就是用这块天下绝无仅有的“和氏璧”磨制而成的。这之后,“传国玺”被历朝统治者不停地争来夺去。传说刘邦兵入咸阳时,得到“始皇玺”。西汉王莽篡政,为抢夺宝玺,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用黄金镶上。传到东汉末期,传国玺又被汉少帝失落。不久,中原烽烟滚滚,十八路诸侯大动干戈,传国玺几经周折,最后被曹操所得。晋朝时期,传国玺的每一次失得,同样伴随着一场又一场的血腥残*。当唐高祖李渊完成统一大业时,传国玺改称为“宝”。
始于“和氏壁”的“传国玺”,就这样被争来夺去地传递了一千多年。但到五代时,传国玺突然失踪,不知去向。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时,命人到处寻找,始终未能得到。直到民国初年,末代皇帝博仪被逐出紫禁城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还苦苦追寻过这块宝玺的下落哩。
传国玺是怎么失踪的?到底失落在哪里?为解开这一千古疑案,不少人仍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里寻找线索.
--------------相关阅读------------------
具有神秘色彩的和氏璧何时才能重见天日
世界上有很多关于玉石宝贝的美丽传说,可从来未有一个像“和氏璧”那样动人心弦,引人入胜。“和氏璧”是一种玉。
在“宝石学”中,玉石仅次于钻石而名列第二,在历史上确有特殊地位。古代社会除在祭天祀地时使用玉器以外,玉还是权力、财富、高贵的象征,而且是吉祥如意、辟邪恶、“食之以长生、葬之可不腐”的神奇宝物,至今有文史记载颇为传奇的莫过于“和氏璧”了。据《韩非子》记载:战国时期有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非同寻常的石头,凭几十年的玩石经验,认定内藏有美玉,就恭恭敬敬奉献给楚厉王,怎奈愚君不识货,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就以“欺君之罪、处以刖刑”,砍掉卞和的左脚。厉王驾崩,武王即位。卞和认为也许武王是位明君,跛脚再次前去献宝,不料此君同样不识宝,又以欺君之罪推出宫门砍掉卞和右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又萌发献宝的决心,怀一线希望抱玉哭于荆山下,三天三夜,几乎血都哭出来了,文王得知,派人询问。卞和说:“我不是为失去双脚而哭,痛心的是珍宝被人看作石头。”文王十分感动,决定亲自召见,请来能工巧匠“会诊”,琢其璞打开验看,果得一罕见之美玉,在场的君臣与工匠无不交口赞绝。文王便速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块白璧,作为传世之宝,存放国库内妥为保管。为纪念表彰卞和的功劳,更因感其耿直忠心,特命名为和氏璧。
到楚威王时,把璧作为最高奖赏,赐给伐魏有功的照阳丞相。不久相府被盗,宝璧被贼偷走辗转卖到中原地区的赵国,归赵惠文王所有。谁料邻邦秦国昭襄王也很想得到这块和氏璧,凭他自己国力强大,想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威胁赵惠文王。公元前283年,秦王派遣使臣赴赵国,称愿拿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于是便有“完璧归赵”、“将相和”等饶有情趣的历史故事。但弱小的赵国终没有保住和氏璧,即使完璧归赵也是暂时的。后来和氏璧还是为秦朝所获。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赵王连璧带江山一起奉送给秦国,秦始皇把璧视为至宝,琢为传国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和氏璧一时身价百倍,成了皇帝的宝印,玉玺顿时成为至高皇权的象征。
此后尽管古老中国政坛的风云变幻、朝代更迭,和氏璧始终都是国宝。秦二世亡后,由子婴把传世玉玺献给汉高祖刘邦,授之为“汉传国玉玺”。王莽篡权后,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玺,这位皇太后怒不可遏,把国玺狠狠砸在地上摔崩了一个角,王莽让人用黄金镶补,尽管手艺精巧,但宝玺终究留下缺角之痕。
据《吴志》载,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孙坚率先攻入洛阳城,从井中得一宫装女尸,她身上揣一红色小匣盒,匣中之物,正是这颗缺了角修补后的宝玺。孙策用此玺从袁术那里换来3000兵将,从而奠定了孙吴霸业之基。袁术败,宝玺理所当然归属曹操。以后宝玺经过前赵、宋、南齐、梁、北齐、周传到隋朝杨坚,唐朝李家皇帝,至唐末战乱之中,宝玺失踪,终成千古憾事。
近有史载曰:和氏璧是在元顺帝手上再度失踪的,元朝皇室曾有宝玺之记录。明军攻入元大都后,“俘获诸王子6人,玉玺两枚,成宗玉玺一枚,元朝共11个皇帝,其它皇帝玉玺均没有缴获。”又据《二十五史纲鉴》载,1370年5月,明朝左副将军率军横扫漠北直捣应昌城,缴获元顺帝出逃被他带到漠北的最后一批珠宝,既没有元朝的玉玺金印,也没有传国之宝玺和氏璧。
由于和氏璧的下落不明所致,明清两朝均没有和氏璧作为传国之宝玺。故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是“少传国之玺”。
早些年香港学者锺世杰称他已从日本朋友手中获得了年久失传的和氏璧。和氏璧怎么会流失东洋日本,听起来似乎有些像“安史之乱”中并没有被勒死的杨贵妃,而后渡海逃亡到日本一样扑朔迷离。和氏璧如今是否留传于世?若存于世它又在何处?有关和氏璧传说的真实性、可靠性,恐怕还需要专家学者进行考证。“和氏璧”如今是否留传于世?若尚存于世它又在何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