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兵制到募兵制:汉武帝的募兵四策最适合汉朝,可惜只是昙花一现

征兵制到募兵制:汉武帝的募兵四策最适合汉朝,可惜只是昙花一现

首页角色扮演汉武王朝更新时间:2024-04-26

汉朝,是秦建立封建国家之后的第一个强盛王朝,古老又辉煌,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公元9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东汉虽然和西汉同根同源,但中间历经王莽新朝,多有改变,已不复西汉荣光。

遥想西汉时期,刘邦斩白蛇起义,楚汉争霸,最终定鼎天下;汉武大帝横空出世,卫青七战七捷,霍去病千里逐敌,封狼居胥,威震外邦。这样鼎盛的王朝,中外历史上都少有。东汉相比西汉,宛如一个江南水乡的姑娘,少了几分彪悍,多了几分温婉。

东汉军事上的衰落与当时的征兵制度有着直接关系。西汉初期,刘邦虽然沿用秦朝的征兵制,但军队中已经有了募兵制的萌芽;汉武帝灵活运用募兵政策,一手打造了西汉的虎狼之师;西汉后期,汉武帝的募兵之策有所变动,军队战斗力开始下降,对藩邦的威慑力逐渐减弱。东汉建立后,统治者没能延续汉武帝的募兵政策,而是另起炉灶,汉朝军事上的强盛终于此。西汉威震万邦的景象成为历史。

一、秦与汉初的征兵制度

春秋时期,诸侯国流行的兵役制度叫“征兵制”。征兵制很好理解,即强制征召当兵。这一制度的具体起源暂时不清楚,但却延续了几百年。最开始的时候,征召的对象主要是贵族。为什么呢?因为贵族有封地,如果不上阵厮*,如何保住自己的土地?此外,上战场打仗,赢了的话会有相应的赏赐,比如土地,他们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

战国时期,封建国家的萌芽出现了,中央集权成为新的趋势。这个时候,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会再允许手下的贵族们掌握武装力量,所以,征兵的对象成为了平民。平民们虽然听话,但不傻,当兵打仗是会死人的,所以有人不遵守法令。为了激烈士气,秦朝在变法期间推出了军功爵制,大家都抢着去当兵,希望出人头地。

秦朝建立后,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所有适龄男子必须服兵役,当然了,军功爵制依旧有效。但是,战争是残酷的,虽然当兵可能出人头地,可是生命可贵,脑袋被敌人砍了就再也没有了,回想一起出来当兵的同乡,还有多少人活着?所以天下太平后,许多人劫后余生,开始厌倦战争。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不愿意当兵了。

刘邦建立汉朝后,就面临着这个问题。和他一起造反的士兵,都是在秦朝严苛的律法下活不下去的人,如今社稷已安,人心思归,但天下还不太平,守备江山的兵力从何而来呢?

他决定采用秦始皇的办法,强制征兵。他先是以法令的形式规定适龄男青年必须服兵役,紧接着又出台政策,要是实在不想当兵,也可以交钱免灾。刘邦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平民怕当兵的心理,如果自己真的强征入伍,只怕会走前朝二世而亡的老路。

因此,许多人开始花钱运作,躲避兵役。可这样一来,军队就会出现兵源短缺的情况。刘邦又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用不想服兵役的那些人交来的钱招兵,给他们发军饷,填补兵力不足的问题。

可以说,刘邦的这个政策真乃神来之笔。汉朝立国时,国家已经遭受了几年的战乱,民不聊生,很多百姓连饭都吃不起,这个时候,只要花点钱,就能招来一大批不怕死的青壮加入军队。这样做一方面解决了军队兵源问题,另一方面,把这些吃不起饭的人弄进军队,也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一举两得。

到了花钱雇人当兵这一步,征兵制中就出现了募兵制的成分,因为当兵打仗不再是出于荣誉感,也不是为了完成服役任务,而是为了钱。

刘邦的政策可以一直延续吗?

二、汉武帝的募兵之策

汉武帝刘彻继位的时候,汉朝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此时的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匈奴的挑衅。匈奴和中原政权可以说是积怨已久。秦末汉初,匈奴逐步强大起来,屡次进犯,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控制了西域。汉朝建立初期,国力羸弱,为了恢复国力,汉高祖刘邦一直与匈奴进行和亲来维持和平,可即便是和亲,匈奴人仍然不时地侵入边境,烧*掠夺,光在汉文帝时期就有过三次较大的入侵。汉武帝之前的历代皇帝都忧心这样的局面。

二是军队的羸弱,战斗力下降。西汉初期的军队身经百战,战斗力极强,但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士兵普遍贪图享乐,没有了当初的骁勇。同时,汉高祖刘邦的募兵之策已经不适用当前的情况,随着国力的增强,更多的人有能力通过交钱免服兵役,军队缺员的问题严重,间接影响了战斗力。

即位之初的汉武帝就处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境地。作为雄才大略的皇帝,刘彻不甘心安于现状。怎么办?他交上了自己即位以来的第一份答卷。

刘彻深知,要想解除边患,打败匈奴,就得有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而军队善战的关键,在于士兵。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刘彻探索出了四条募兵之策。

其一是招募职业军人。众所周知,汉初中央有南北军。但南北军可以维持苟安的局面,若想彻底解决边疆的问题,非另辟途径不可,汉武帝即位后开始着手整顿。汉武帝亲自招募精兵,称为期门、羽林,代替了当初的南北军。期门、羽林两军所选的都是关西六郡(陕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强健武勇的良家子弟。从这个时候起,当兵成为一种职业。汉武帝希冀通过职业化的方式提高军队战斗力。

其二是终生屯田守边。屯垦戍边制度早在秦朝就有记载,汉武帝将它发扬光大。汉初戍边的人以一年为期,但这种办法并不妥当,效力微乎其微,戍兵屯边一年,对边情方才熟习,就又调回,新来的兵仍是生手,所以战斗力不高。倘若终身甚至世代守边,对边情必定熟习,防御边寇的效率必高。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开始,汉武帝在西北徙民六十万为屯田守边,有屯田校尉负责维持。这些屯田之人为汉在西北的驻防军。

其三是招募外族士兵。汉武帝的一个大胆举措就是将少数民族武装纳入汉朝的军事体系中。汉文帝时期,有朝臣建议将投降的胡人征召入伍,但文帝没有采纳。汉武帝继位后,大胆起用胡越骑兵,此外还有匈奴兵。元狩二年,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带四万人来降,武帝划降地为武威、酒泉郡,给匈奴降人居住,征召匈奴青壮入伍,由汉人屯田。胡越骑兵和匈奴兵都被看做西汉的正规军。

其四是发囚徒为兵。囚徒为兵并不是稀奇事,秦朝的陈胜吴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囚徒兵,汉武帝不拘一格借用了这一模式。对于囚徒来说,死了未必会比活着更难受,尤其是重罪犯,左右都是一死,不如险中求富贵。汉武帝正是利用囚徒的这种心理,将这些犯人牢牢地掌控在手中。这些囚徒一经入伍也就成了终身的职业。对于国家他们也很难说有多大的忠心,不过皇帝给他们活下去的机会,他们替皇帝卖命就是了。

这四条募兵之策可谓是老成持国之谋,利远大于弊。职业化军人不仅利于战斗力的提高,也能保证忠诚性。终生屯田的意义不止于边境防守,对于边地开发也有重要作用。招募外族兵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兵源不足的问题,长远来看能促进民族融合。发囚徒为兵既解决了兵源,也消除了安全隐患,何乐而不为?

在汉武帝的强力推行下,这四条募兵之策迅速实行,西汉的军队战斗力快速提高。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的统帅下,汉军多次大败匈奴,并从西域对匈奴从南方形成战略包围态势,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歼灭匈奴主力后,匈奴残余被迫北逃,以至“漠南无王庭”,西汉北部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可以说,正是有汉武帝的募兵之策,才会有大败匈奴之胜。至此,西汉兵锋直指西域,威慑万邦。

如果东汉时期的帝王能因时因地延续这些措施,则可保东汉军威强盛,威服万邦。

三、废除与重建:东汉的募兵之法

西汉后期,随着形势变化,汉武帝的募兵之策有所变动。首当其冲的就是终生屯田之策。汉武帝时第一代迁徙戍边之人,无论是何种原因到达西北屯垦,都保持着军人本色,恪尽职守。但到汉宣帝时期,西北戍边之人已是第二代、第三代,军人的属性淡化,农民的属性增强。通俗的说,边疆的屯兵第一代或者还是兵,第二代以下就有变成边地农民的危险,对当兵并无特别的热心,更别提守卫边疆了。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匈奴因内部分裂而投降之后,边疆的大患消灭,屯田更是有名无实,宣帝之后再未在西域屯兵戍守,边疆俨然无人之地。

王莽篡政后,基本延续西汉后期的募兵之策。但面对糜乱的局势,王莽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即纳匪入兵。为了弥补军队损耗,同时治理匪患,他让一部分投降的匪徒加入军队。当时的人称此现象为兵匪一家,兵匪不分。

王莽的决定并未改变混乱的局面,反而加剧了自身的败亡。

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刘秀做出废除郡国兵(即地方军队)的决定,而这一决定也与王莽的决策有关。王莽让匪徒进入军队,无形中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当时,不少土匪往往打着军队的旗号为非作歹,地方军队也充作匪徒,为害一方,匪即是兵,兵即是匪,底层人民苦不堪言。

既然地方兵已全不可用,只能扰乱社会秩序,并不能卫国卫民,于是乎,国家平定后,光武帝刘秀决定废除地方军。建武七年(公元31年)刘秀诏:

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

所以东汉只有中央军,没有地方军。

光武帝刘秀复国后沿用了北军的称号,作为留守京城的禁军,平时宿卫京师,四方有事也往往外出平叛。北军的士兵并未像汉武帝那般选取勇武的良家子弟,而是放任贵族子弟进入其中。

在地方上,为了酬赏功臣,将跟随自己的将士安置于黎阳等地(今日河南浚县),同时在长安及西汉皇帝陵园设置部队,用以护卫。这两部是地方驻守军队的主力。

在戍边一事上,东汉的做法有待商榷。《后汉书》记载,汉明帝至汉章帝30年的时间内,朝廷发囚徒到边疆屯田的事前后共有八次。可见,从前的屯兵都已变成边地的土著农民,已不堪当兵,只得再发囚徒去充实国防。也就是说,东汉仅仅恢复屯田事业,守卫边境之责并未落实到屯垦之人头上,屯垦之人是边地之民,而非边地之兵。

在东汉只设中央军,不设地方军的情况下,遇到边境或内陆有事,怎么办?中央兵不足以应付时,只得临时征集。所以,中央军均由招募而成,地方郡县保留的少数军队也由招募而成。

东汉募兵制的招募对象主要是农民、商贾和少数民族,招募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募以财物。据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招募士兵戍守陇右,每人给钱三万,应募者都是冲着财物而来。不仅如此,东汉统治者还纵容士兵劫掠财物,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当兵。二是免除赋役。即参军可以抵扣赋税徭役。

可以看出,东汉的募兵之法迥异与西汉,随着时间推移,弊端丛生。

首先,募兵制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衰弱。由于挑选不严,应募者未经军事训练,素质不高,加上一旦应募入伍便终身从军,成为职业兵,导致疲老衰弱之兵充斥部队,战斗力下降。

其次,募兵制给地方豪强和官吏武装割据提供了便利条件。东汉初年,地方郡守和刺史还拥兵不多,后来随着募兵制的发展,他们乘机四处募兵,招兵买马,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很快形成割据。

整个东汉时期,军队并不强势,从对外战争就可以看出,规模小,次数少,与西汉时期的金戈铁马、四方臣服形成显著的差异。东汉唯二的两次战役,一是公元89年的大败匈奴,二是班超的平定西域,除此之外再无出彩之处。

所以很多人说,东汉只有文治,没有武功。

假若东汉的统治者能够延续汉武帝的募兵之策,结合实际加以改进,东汉不至于武力羸弱,如果有一只强大的军队,在配上文化包容的软实力,则东汉必定威震万邦,四海诚服,大一统的中华盛世也会早一天到来。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您若有新的想法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