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马修罗
欢迎转发、分享。禁止转载。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西游记》开头,概述故事中天地生灭的循环。
天地的寿命是129600年,称为一元。一元分成十二会,以十二地支命名。
前一元的最后一会,即亥会,天地复归混沌。其后,天开于子会,地辟于丑会,在寅会发生万物(包括人)。
下面到了关键了。“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这里包含了两个信息。
其一,故事开头,石猴降生,可能不在寅会。距离地上出现人,已经过去很久了。其二,四大部洲,在早期,合为一片大陆,后来才分开,形成四块大陆和一些岛屿。(《西游记》继承了《史记》天下一家的思想。《史记》以黄帝为文明的源头,《西游记》直接追溯到世界形成的根源。)
神话中的大人物,出生通常都有异象,石猴也不例外。“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玉帝。
这是石猴和玉帝的初次联系。玉帝一开始还挺紧张,聚集仙卿,命人查看。得知情况,放过了石猴。
石猴在花果山,度过了几年或几十年快乐时光(并不是刚出生不久就当了猴王,学禽言兽语、识字也得花些时间)。
某个炎热天,“与群猴避暑”,说明石猴与众猴在一块。它们顺涧边往上寻找源流(对应回目)。然后发现了瀑布(水帘洞的水帘)。
注意,文中写的是“瀑布飞泉”,什么叫飞泉?不是从山顶流下来,而是从山壁上的洞口飞喷而出。花果山在一座海岛上,如果是从山顶挂下的瀑布,再寻源流,爬到山顶上不就行了,为何要跳入“瀑布泉中”?因为是从山壁喷出的水流,所以需要跳进去寻。(孕育石猴的仙石,可能当年就在此处山顶。)
“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表明瀑布底下的涧水,最终流入大海。
至此,众猴寻找源流的脚步停下了。再往前,跳进去,就有伤身、丧命的风险。即便拿猴王之位悬赏,也不敢出头。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石猴本来与众猴在一处,为何此时自丛杂中跳出?也许是看众猴不走了,生性好动,自己玩耍;也许是故意先脱离群体,再跳出登场,显得与众不同(毕竟等到连呼三声后才现身)。
石猴这会儿,还不明白受伤、死亡这回事,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作者取瞑目、蹲身两个动作,十分精到。)
来看水帘洞的结构,与许多影视剧作品不同。铁板桥下,水流是斜往上涌的,从山壁上的洞口流出,倒挂在外面,成了水帘。
可能有朋友要问,怎么可能?水只会往下流,这不科学!
神话故事,可以理解……漫画《海贼王》里面出现过一些“不可思议”的海流。比如颠倒山上,海水会顺山坡奔流到山顶;加亚岛附近,有从海中喷向天空的冲天海流。
第三回提到,铁板桥下水通东海龙宫,而龙宫位于东海底部。可推测,海中的上涌海流(当做喷泉也行),在山体中石窍内流动,经铁板桥下,从山壁的洞口喷出,形成了水帘洞外的瀑布。
既然洞口倒挂瀑布,怎么水帘洞内有光呢?文中解释了。“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后面石猴介绍洞中好处,“烟霞常照耀”,说明洞内有发光的烟霞(白云浮在上方,像玉一样,可能也放白光)。
“锅灶傍崖存火迹”,表明洞中原来有人居住,并不像石猴所说,是天造地设的洞府(瀑布飞泉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但铁板桥、各类石器、火迹,应该经过人工处理)。
那么,之前住在水帘洞的是谁?去哪里了?不知道,文中也没明说。按照“洞天福地”的命名,推测是道教的高人。
石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楷书,最早出现在汉代,石猴入洞应该在春秋时期,怎么会有楷书呢?文中有很多事物,是历史上后面存在的,提前了,不必深究。强行解释的话,就当是仙人留下的,后来在人间出现时,也经过仙人点拨(勉强说通)。
石猴跳出洞外,向众猴描述洞内好处,其中有一句,“雷声永不闻”,这与后面提到的三灾中第一灾“雷灾”有关。
群猴先后跳入洞内,“猴性顽劣”(注意),搬抢石器,最后累得力疲。
石猿(西游中石猴石猿混用,李天飞书中曾有考据),引用《论语》中孔夫子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如前所说,这时候孔夫子还没出生,不必深究。
石猴当然是在意猴王宝座的。但他前面出洞时,没有急于称王,而是描绘洞内好处;群猴进到洞来,抢搬石器,他也没说话。直到群猴耍累了,才提起前面的约定。此时群猴都亲眼见识了洞内石器的精美,欢喜间都来抢夺,自然要承认石猴的功劳。石猴沉得住气,等大伙儿消停了,提醒众位守信。
众猴于是拜称“千岁大王”。明代皇帝称为“万岁”,猴王自然要低一档。石猴到故事结束,真的活了一千多岁(还能活更久)。人间帝王却没有能活到千岁万岁的。
不过,“千岁大王”这个称呼后面不用了。石猴“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美猴王才是正式的称呼。
那么,石猴美吗?从后文看,并没有。或许在山中野猴里面,相对出众。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是谁借卵、化猴、完大道呢?是天地日月精华。“假他名姓”,《道德经》开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石猴有过很多名字: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猴身、名姓只是假借,重点在于“完大道”、“配丹成”。
西游涉及许多内丹术相关的理论,后面会提到。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些影视剧作品,引出猴王寻仙访道故事,原创了一个桥段:石猴当上猴王没多久,一只老猴,在众猴玩乐时,死了。
原文并非如此。猴王当了三百多年,才开始“远虑”死后被阎王管着。
众猴似乎都平安活了三百多年,如果里边有的猴子只活了几十年,猴王应该早就注意到死亡这回事了,怎么会如此迟钝呢?
马修罗提出一个假设,但未必准确。此处疑点后续会给出另一种解释,先看第一种假设。
住在水帘洞内,本身就能长生不老。
根据呢?水帘洞的形态,有点像子宫。(铁板桥和之后出现的金箍棒……咳咳。)源流之说,也暗示了这一点。住在里面的猴子,如同处在胎儿的状态,自然就长生不老了。(已经老的猴子,不能返老还童。仙人亦是如此,例如福禄寿三星。有点像定颜珠的功效。)
猴王可能没有观察到洞内的猴子,衰老而死,而是率领群猴出游的时候,慢慢察觉的。所以,三百多年才“远虑”啊。
有人可能要问了,那不对啊,既然住在水帘洞内就能长生不老,那猴王为啥不知道这点(那只通背猿猴也不知道),还要出海寻仙呢?
很简单,“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猴子们不知道自己活了多久。后面孙悟空在地府查看生死簿,“该寿三百四十二岁”,悟空道,“我也不记寿数几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罢。”他也不记得自己活了多久。
悟空在祖师那里修行的时候,才学会了算年岁。后面的年数记得,前面的就算不到了。
既然不知年岁,众猴同住水帘洞,就察觉不到自己超出正常的猴子寿命,已经长生不老了。
众猴见猴王烦恼堕泪,“慌忙罗拜”。听说猴王欢喜间有点远虑,笑他不知足,觉得大家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了。猴王说出远虑,将来老死,暗中有阎王管着。
注意此处,猴王担心的,首先是被阎王管,其次才是死亡。如果死后没有阎王管,是不是勉强能接受了?
一只通背猿猴,提出“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佛(后文中,菩萨也能长生不老),对应佛教;仙,对应道教;神圣,似乎应该对应儒教。
不过,后文中没有明确提到神圣,这里只能推测。神圣可能是儒教尊崇的圣贤,他们也能长生不老。但不知为何,没有登场。或许是没有形体,只有意识长存于世间。
“阎浮世界”,佛教特指南赡部洲,所以成了猴王寻仙的第一站。“古洞仙山”,对应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花果山水帘洞也算,不过这里的仙人不在了。)
猴王倒也干脆,打算明天就出海去,行动力满满。
“众猴鼓掌称扬”,决定“明日越岭登山,广寻些果品,大设筵宴送大王”。
之后有一大段描写山珍果品的文字,强调最后一句,“人间纵有珍羞味,怎比山猴乐更宁?”
原本计划第二天就出海,结果,那天净吃喝了。
这段文字写的什么?不是欢送宴会那么简单。
猴王想要长生不老,众猴呢?听大王的远虑之后,也开始担心。但猴王之所以是王,在于他敢想敢做,当机立断不迟疑。众猴就相形见绌了。
诸位读者,看到此处就没有疑问吗?为何没有猴子请求跟随悟空一同出海寻仙访道?
因为出海很危险啊。寻仙访道?那不没影的事么。以身犯险、受尽苦累不说,还可能一无所获。在花果山水帘洞日子多舒坦。老死虽然可怕,但大家都一样,没那么恐惧。
再看猴王这边,不得不对他竖起大拇指。
另一位帝王,秦始皇,也想长生不老。他是怎么做的?造大船,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出海寻访仙山,求取长生丹药。
猴王权势虽说远不及秦始皇,但他完全可以命令手下,出海去寻,自己在洞中享福。假如考虑到,长生术比仙丹更不可控(出去的猴子学成了,不回来或不服管),那也能带上青壮的猴子,一同出海啊,多个猴爪多份力。
也许,正因为美猴王了解这帮手下。
当初在瀑布飞泉前面,众猴不敢跳进去寻找源流。今天要出海了,它们也只会献上酒品花果,没有一个自告奋勇的。带上它们去,有什么用?
猴王还被它们耽误了一天行程。第一天决定明日就出海。第二天陪众猴吃喝。到第三天,“美猴王早起”,直接下命令了。
不这样,怕是又要被群猴延误一天。
“果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决绝而悲壮。
欲知后事如何,我们下期再见。
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还请支持马修罗的小说,QQ阅读、起点中文网都能找到。搜作者名“马修罗”或书名《魔杖与剑姬》。作者也是要恰饭的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