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20年被称为火星年,各国争相向火星发射探测器,中国也发射了天问一号,并在今年的5月15日在火星着陆,引发了新一轮的火星热。
这让我想起2016年看过的科幻小说《火星救援》,还有同名的美国电影,主演是马特.达蒙。区别于其他科幻片的宏观视角,这部小说,重点关注的是一个普通人在火星上的遭遇。
主人公在执行完火星探测任务后,准备和队友返回地球,却被一场大风刮跑。队友以为他已经死了,就登陆飞船起飞返回地球。
等主人公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被遗忘了,他没有自暴自弃,首先他要做的就是努力活下来。小说的大部分内容是主人公如何自救的,他是植物学家,尝试种植土豆、收集水分。
一个人在火星上,他没有绝望,而是认真地活着。这部作品是很轻松的,得益于主人公乐观、诙谐的心态,他经常口吐芬芳,准能把你笑翻。
后来迎来了转机,NASA发现了他还活着的痕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队友们。队友们做了一个决定,回去接他。在经历了549天后,他终于和队友相见了,终于离开火星了。
为了营救他,花费了数亿美元,中国甚至贡献了自己的助推器。他反问自己,值得吗?
答案是值得,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那就是把同伴救出来。这种本能扎根于人类社会,超脱于文化差别。
这部作品的作者安迪.威尔,他的父母是电子工程师和粒子物理学家,受到家庭的影响,他沉浸在科技和科幻事物当中。30岁之前,他的职业是程序员,之后他所在公司遭遇并购,他失业了。在之后的3年里,他专职写小说去了。可是,作品并没有得到正反馈。
2009年,他从科技和对宇宙的热爱中,得到灵感,设想将人类派往火星执行任务。他的作品起初发在网上连载,得到网友好评后,他将电子版放到亚马逊上卖,价格只有99美分。直到后来被拍成电影,使得原著大卖。
对火星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去看一看这部作品。大篇幅讲述了主人公在火星生存的话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了解火星。同时体现了人类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面对生存挑战所表现的顽强、乐观的求生欲,以及人类集体的人性关怀,这是人类文明繁衍的关键。
《火星救援》曾经多次登上亚马逊科幻类畅销书单榜首、《纽约时报》虚构类图书榜首。正值火星热的这两年,有必要重温经典,强烈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