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速读国外篇----第五十二章《荒原》

名著速读国外篇----第五十二章《荒原》

首页角色扮演荒原传说更新时间:2024-10-26

第1页 作者介绍

托马斯·艾略特,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父是牧师,曾任大学校长。父亲经商,母亲是诗人,写过宗教诗歌。

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至1939年。1927年加入英国籍。

艾略特的人生在很多关键事情上都显得困窘与不完美:婚姻不幸,颠沛流离,成年后极少尝到家的温馨,大部分时间离群索居,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但他却比任何人都怀揣着对崇高的渴望,希望成为“通过强烈的个人经验传达普遍真理的那一类诗人”,人们也将他看作是二十世纪的道德良心。

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他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著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个四重奏》等。《荒原》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第2页 名家点评

1、运用了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和拼贴技法。长诗把远古的神话和传说宗教人物和说教、古典文学和历史故事,以及现代西方的生活片断等,奇妙地剪接在一起,把看似互不相关的戏剧性场面拼贴在一起。

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纳人一个以荒原为中心的象征结构,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诗人用这些片断支撑起他的断垣残壁。诗的每一个细部都是碎片,但正是这些碎片共同构成诗的主题。

2、采用了丰富复杂的象征。艾略特的象征有他的独特性,这便是他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这首诗涉及东西方56部作品,35个作家,6种语言。

艾略特认为,我们的文化包罗万象,内容复杂,它在一个敏感的心灵上必然会引起广泛复杂的反应。所以,诗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广博,越来越喜欢征引。长诗以“圣杯”、“渔王”等故事为基本框架,神话学、人分析类学为诗人提供了整套的象征语言。

其中一些基本的意象在不同的层面还具有不同的意义,譬如“水”这个意象就具有双重象征意义:水既是土地肥沃、农业丰收的根本保证,又是由繁殖神崇拜引申而来的、以性欲为的代表的人类各种*的象征。

荒原缺水,要等待水来解救,这时水是“活命之水”,西方社会人欲横流,水太多了,窒息了生命,这时水是死亡化的观念。这种象征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希望不可无,否则荒原永无生机;*忌太滥,否则同样溺毙生命。

第3页 写作背景

《荒原》写于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整个欧洲都处在一片废墟之中。毫无意义的战争摧毁了欧洲人自文艺复兴自来对美好人性的信仰,正是这样的背景中,《荒原》出现了,它对现代的生活的描述迅速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共鸣,也从此成为了关于现代危机的经典隐喻。

这是一个残忍麻木、零散破碎、缺乏意义的时代,艾略特将重建这个时代和人性的希望寄托于他的文学,寄托于他对语言的精益求精之中。因此,他将这首《荒原》献给了他的诗歌老师——庞德,一位真正的语言大师,“最卓越的匠人”。

第4页 内容概要

该诗借用寻找圣杯的骑士传说,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喻为一片荒原。在思想上反映了当时西方知识分子中的悲观失望情绪,也表达了作者渴望从宗教上寻求精神出路的愿望。全诗共分5章:

第一章 死者葬仪

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第二章 对弈

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些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易叠映,突出表现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特别是《变形记》中翡绿眉拉被国王铁卢欧斯强奸*死后变为夜莺的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达了诗歌深刻的主题。对弈即争斗,象征现代人的勾心斗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现代的罪恶相比较。艾略特认为,现代人重复着古代的人罪恶,世界放纵兽欲,人们成了丧失人性的行尸走肉,说他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

第三章 火的布道

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的生活: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登俩干着卖淫行径;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而奔走;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浊物漂浮在昔日诗意盎然的泰晤士河。在诗人看来,情欲之火毁灭了人性也毁灭了大自然,造成了这个“乌有和乌有联结在一起的现实”。他向佛陀吁请,要让焚烧物的火来扫尽情欲,拯救人类:“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拯救出来/主啊你拯救/烧啊”。

第四章 水中的死亡

通共只有10行,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过但丁的一部《炼狱》。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后忘掉生前的一切,让他静静地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实际上艾略特是要现代人正视自己的罪恶,洗涮自己的灵魂。

第五章 雷霆的话

重新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诗的起首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来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欧洲大地上消失,诗人认为,从此欧洲便成了一片可怖的荒原。人们渴望着活命的水,盼望着救世主的出现,盼望着世界的复苏,灵魂的再造。他用《圣经》的典故写了耶稣复活后的身影。然而基督并未重临,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声巨响——革命的象征。艾略特把社会主义革命视为人类的一场灾难。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皈依宗教,这样大地才会复苏,人们才会摆脱不死不活的处境获得永久的宁静。

第5页 名言佳句

1、有权力的人毁于权力,有钱人毁于金钱,奴才毁于卑躬屈膝,寻欢作乐的人毁于享乐。

2、时间和世界,金钱和权力属于平庸的人和肤浅的人。而其他人,那些真正的人则一无所有,属于他们的只有死亡。

3、生命应当由生命本身去战胜,去消灭,从根本上来讲,这比用自己的手更加崇高和美好。

4、人的尊严之得以存在并起作用于实践,因为他能知其不了为而为之,而他的悲剧也存在于此,因为他将受到世道常情的反抗与阻挠。

5、尽管孤独常与我为伴,但随孤独感一道前来的是享受与诗兴。

6、孤独既是安详的、无垠的,同时也是冰冷的,像极了群星环绕的宇宙。

7、自己随时可以用刮脸刀了结自己的一生,想到这条后路,就没有什么苦是不能忍受的了。

8、就其本质而言,自己结束生命比让生命本身俘获自己、战胜自己要卑贱、软弱得多!

(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