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蛮荒式的末日空间中,人类对恢复文明状态的渴望显得更加迫切

在蛮荒式的末日空间中,人类对恢复文明状态的渴望显得更加迫切

首页冒险解谜艾利之书更新时间:2024-10-12

末日题材科幻电影针对“末日”一般采用三种叙事路径,第一种是叙述末日即将来临,第二种是叙述从末日即将来临到末日降临,第三种是叙述末日之后。

采用第二种叙事路径的电影如《世界之战》(WaroftheWorlds,2005)、《2012》(2009)等,常常着重刻画末日灾难对城市地表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楼倒桥断、房塌地陷,各种城市建筑物的轰然倾覆,显示了人类社会从文明到蛮荒的剧变,表现了人类文明在末日灾难到来时的脆弱。

采用第三种叙事路径的电影如《末日危途》(TheRoad,2009)、《艾利之书》(TheBookofEli,2010)等,常常着重描绘末日灾难发生之后恶劣的自然环境,枯林、荒漠、冰原……放眼尽是了无生机的蛮荒,展示了人类生存的极端险境。

这些“废土”电影空间的色调,许多都是饱和度偏低的,比如薄雾蒙蒙的暗灰色、沙尘飘飞的暗黄色、冰雪覆盖的苍白色,与观众印象中色彩鲜亮、生机盎然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为末日电影创设了蛮荒空间的氛围。

在蛮荒式的末日空间中,人类对恢复文明状态的渴望显得更加迫切。

书房、图书馆、博物馆或实验室、实验基地等知识空间,往往成为寄托人类希望的精神圣地。

这些知识空间,作为人类文明延续的象征,和蛮荒的自然空间对立起来,经常成为人类自救剧情转折发生的地点。

比如《星际穿越》(Interstellar,2014)中出现的书房,作为一种可以联结宇宙中不同时空的特殊家庭空间,成为父亲向女儿传递重要讯息的中间站,通过书房,人类的危亡得以挽救。

再如《艾利之书》结尾出现的博物馆,作为主角一路艰难前行最终到达的目的地,收集了各种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成为人们开始文明重建的根据地。

与蛮荒式的末日空间对立的,除了象征人类文明的知识空间,还有一种桃源式的想象空间——新的“地球”。

采用新“地球”结局的末日题材科幻电影,其新“地球”的空间特征,通常具有一定的原始社会的田园性。

比如电影《神秘代码》(Knowing,2009)的结局,地球被火海吞噬之后,一对男孩和女孩被外星飞船送到新的“地球”,在一片金色麦浪中奔向远方一棵巨树,场景如同一个新的创世神话。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人类改变蛮荒末世,无论是通过重建地球文明,还是通过新建的“地球”文明,重生之后的空间造型,都普遍极少用到工业元素。

无论是《神秘代码》中新的“地球”上的原始田园景象,还是《星际穿越》结局出现的空间站里的乡间小屋,都仿佛呼唤着自然的回归,反映出普遍的生态主义思想,也隐含着人们对工业社会问题的深深忧思。

光泽性的科幻质感科幻电影为了营造科幻空间氛围,经常会为影片空间打造某种光泽性的质感,这种光泽质感主要体现在金属性的反光和信息化的透光两个方面。

金属性的反光光泽是“硬”的,多表现在科幻电影中建筑或机械的外观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信息化的通透光泽是“软”的,多用于表现高科技的信息媒介,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在末日题材科幻电影中,以人工智能反制人类为主题的一类影片为了体现发达的科技,尤为注重体现这两种光泽质感,如电影《黑客帝国》系列、《我,机器人》(I,Robot,2004)。

以《黑客帝国》系列为例,影片中埋藏在地下的最后一座人类城市锡安,便是一座金属城寨,众多钢铁管道、栈道密布其间,巨大的金属齿轮、连杆不断运作,钢铁飞船、移动装甲守卫着这座地下城市,整座城市堡垒都反射着机械化的金属光泽,打造出颇具工业风格的科幻质感。

在体现信息化的通透光泽方面,《黑客帝国》系列也可谓典型,其绿光数据流的效果成为该片的一大标志。

系列的三部电影都在开头使用了绿光数据流效果开场,引出片名。

夹杂着阿拉伯数字、罗马字母与日语片假名的大量字符串数据信息不断闪动着输出,如同绿光雨点般快速滑落,给观众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

这种绿光的数据流效果在《黑客帝国》系列电影中被普遍应用,数字时钟、计算机屏幕上的程序代码、人物或建筑的虚拟轮廓……几乎一切都可变作绿光数据流。

影片后期,主角尼奥能够直接看透所有虚拟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代码本质,这些物体形状都能以一种散发着通透光泽的代码效果呈现出来,彰显主角在虚实空间切换自如的能力,增强了影片的神秘感和科技感。

影片在描绘作为反派的人工智能时,金属性的反光与信息化的透光“软”“硬”结合,均有体现。

人工智能控制的庞大“母体”里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无数的人类培养皿,被各种金属插线缠绕的人类培养皿汇聚成一座座高耸的钢铁大厦,为“母体”之城供能。

而每一个连接着“母体”的人类培养皿都是以金属为支架、以透光性的软膜材质为外壳的密闭空间。

在表现“母体”之城时,影片多采用从下往上的打光角度,忽明忽暗的黯淡光泽表现“母体”的阴森冰冷,凸显了人工智能强大的控制能力。

前文所述的蛮荒式的灾难空间,往往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倒退或陷落,而看似与蛮荒相对的光泽性科幻空间,代表的也并不一定是进步与文明。

对工业化、科技化的忧惧不仅体现在自然灾难一类的末日题材科幻电影中,在人工智能反制人类的末日电影中体现得更加鲜明。

《黑客帝国》第三部的结局,驾驶着高科技机械的主角打败了人工智能科技,最终仍是科技与科技的对弈,人们对技术既忧惧又依赖的矛盾心理得到充分的展现。

末日得以拯救后,天空终于拨开灰霾,镜头少有地对准霞光下的公园树林。

电影用绿色的自然空间缓和全片长时间的工业空间带来的压抑氛围,表露出生态主义立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