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风流韵》:天台仅存的第一大古石拱桥到底在哪里?

《浙风流韵》:天台仅存的第一大古石拱桥到底在哪里?

首页角色扮演汉云疯狂世界更新时间:2024-09-06

联可载道,联以育人。今年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今日头条·浙江联合浙江省档案局(馆)、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推出《浙风流韵》栏目,用一个个档案故事展示浙江古村落楹联,为当下唤醒乡村振兴内在动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第二十八联:秩享二千石 弃爵隐居 忠义昭然持两浙;庆延八百祀 光前昌后 声名赫矣冠三台

楹联释义:此楹联记载着奚氏家族的祖德勋绩、价值操守以及迁徙过程,时刻训勉子孙不忘历史、不忘所自、不忘初心、不忘操守。

灵溪村位于天台县城东南 15公里处,由灵一、灵风、联合、灵东四个行政村组成。环村皆山,气秀而野,四顾层峦叠翠,如列屏障,漫山竹树,窈窕清深。两条山溪环村而过,在村口的灵水桥下汇合,一路向西而去, “东接丹丘,西通霞峤”,溪流两岸,重冈复岭, “沿溪步涧,水声泠泠,云木杳霭”,与天台其他胜景相比, “此最为幽胜而绝出”。东晋孙绰出守章安,作《游天台山赋》,有“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之句。孙兴公文名重天下, “而灵溪之山水若增而胜也,人皆斐然尚之”,如后来者李白、陆龟蒙等都留有佳句,所谓“灵溪恣沿越,华顶殊超忽”,或曰“应缘南国尽南宗,欲访灵溪路暗通”,于是灵溪之胜概便也播扬远近。旧时溪边设有驿馆,称“灵溪馆”,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顾况、许浑、郑巢等都留有诗作。

村以溪名,自唐天祐年间建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村中至今仍保留着不同时期的各式建筑。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共有古民居、古桥、古祠堂、古庙宇、古书院、古井等历史建筑 300余处。其中,龙山书院始建于隋朝,灵济桥建于唐咸通十三年(872),灵水桥建于北宋淳化三年(992),为天台仅存的第一大古石拱桥。古民居之中,以东井堂、旭升楼、余庆楼和景聚楼,最为有名,也最具规模和历史。村里还保存有清朝的文昌阁、武书院和民国时期的当铺,以及骑马射箭用的马道坦,等等。

灵溪村古民居

全村现有居民 1300多户,4000余人,大多姓奚,聚族而居,累世人才辈出,冠裳莪莪,素有“台东巨族”之称。奚氏祠堂中有一副对联“秩享二千石,弃爵隐居,忠义昭然持两浙;庆延八百祀,光前昌后,声名赫矣冠三台”,记载着这个家族的祖德勋绩、价值操守以及迁徙过程,时刻训勉子孙不忘历史、不忘所自、不忘初心、不忘操守。

据嘉定《赤城志》及奚氏宗谱记载,唐咸通五年(864),奚敬章出任台州刺史。奚敬章是安徽宁国府太平县千秋里(今属黄山区)人,字以重,号汉云,咸通四年进士,初任朝议郎,是唐懿宗李漼的内臣。李漼是唐朝倒数第四个皇帝, “器度沉厚,形貌瑰玮”,对音律极有天赋,但是沉湎酒色、游宴无度,对玩乐的兴致远远高出了国家政事,对上朝的热情明显不如酒乐歌舞。在他的影响下,整个官场也都弥漫着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风气。晚唐著名诗人韦庄诗中有“咸通时代物情奢”的说法,他所咏“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正是对这一世态最好的描绘。

奚氏祖上像

奚敬章忧心忡忡,不愿与世浮沉,也对尸位素餐的日子心生厌倦。当时台州远处浙东,远离政治中心,属“蛮荒”之地。当地百姓不但苦于地方各级官吏的层层盘剥,还遭遇连年不断的各种自然灾害,民生凋敝,生存艰难。于是铤而走险,纷纷揭竿而起,如 762年袁晁起义,798年明州守将粟鍠*刺史以反等。唐懿宗即位不久,大中元年(859)十二月,裘甫在象山起义。这场起义之初,人数虽然不多,但一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次年攻下剡县,又在剡中三溪大败唐军, “三将皆死,官军几尽”,起义军迅速发展到 3万人,建立了以剡县为中心的农民政权。接着,起义军连续攻下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县,又分兵攻打衢州、婺州(金华)、唐兴(天台县)等地。唐王朝对裘甫起义军的迅猛发展极为惊慌,急忙派安南都户王式担任浙东观察使。王一方面调集各路大军,一方面将流放在江淮的回鹘人和吐蕃人编成骑兵,并以本地数千名地主武装为先导,兵分两路,向起义军进行疯狂反扑。起义军多次迎战,最后都失败了。六月,裘甫和刘睢等起义军首领在突围中被俘,就义于长安。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战斗七个月,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在浙东的统治。

显然,唐懿宗对台州这片“边海之地”是心有余悸的。起义平定不久,唐懿宗就派遣内要大臣奚敬章镇抚台州,兼理军政,大抵是来收拾乱局的。在任上,他克己奉公,勤劳体恤,收拾裘甫起义之后的地方乱局,安抚民心,缓解军民对立的紧张关系, “兵民上下咸赖以安”,地方政局很快得以稳定,生产逐渐恢复。不久,唐懿宗下诏书一道: “海州上通吴越,下接瓯闽,边防经略,呜呼艰哉!尔置制使、刺史奚敬章秉鞭作牧,甘雨随车,蜃雾不生,鲸波永晏。”(海州是台州的旧称)这一道圣谕,显然是对奚敬章治绩的高度肯定。

古村小巷

唐制,刺史的任期一般为三年或四年, “三载考绩,著在格言” “今之在任,四考即迁”。这一制度到晚唐就很少被遵行,“在任者一二年,少者三五月,遽即迁除”。咸通七年(866)底,奚敬章任满,董赓继任,是否调任他处,或者仍留守台州,专理军务,已然不可确考。乾宁二年(895),奚敬章卒于官署, “郡野皆痛悼流涕”,葬于“台之翠微寺侧”。这一年,董昌在越州自立为帝,建立大越罗平国,改元顺天,并任命钱镠为两浙都指挥使。钱镠劝止不听,率三千兵马前往越州,亲自面见董昌,再次劝说。董昌只得向朝廷请罪。同年五月,唐昭宗削除董昌官爵,又封钱镠为浙江东道招讨使、彭城郡王,令其讨伐董昌。乾宁三年(896),董昌兵败,在押解杭州途中自*。乾宁四年,钱镠前往越州,正式接受镇东军节度使的任命,而后返回杭州,以越州为东府。从此,钱镠基本控制了两浙,形成割据势力。同年九月,唐昭宗任命奚承芳为台州刺史,主要是念及他父亲奚敬章“政治循良”以及对浙东边海之地的镇抚之功,方才“恩优世袭”的。当然,也不排除是钱镠之意。十一月,钱镠攻陷台州,奚承芳走马上任。他恪遵父辙, “纪纲政令,森明整肃” “每著奇勋,海滨诚服”,父子继美,时人比作春秋时期的郑桓公、郑武公两父子。

奚承芳生有二子,长子巨济,次子巨铨,都在钱镠治下任职。其中,奚巨济,字荣楫,号津如, “系吴越时十八学士之列”,是钱镠的重要幕僚;次子奚巨铨,字荣衡,也担任“学正”一职。唐昭宗天祐元年(904),钱镠上表朝廷,求封吴越王,却被朝廷拒绝。后因朱温斡旋,被改封吴王。天祐四年(907),即后梁开平元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梁朝(后梁),并封钱镠为吴越王,兼任淮南节度使。据家谱记载,奚承芳恰在这一节骨眼上弃官隐居,所谓“天祐中因朱梁革命,弃职不仕”,其子奚巨济“因朱梁革命,亦隐居不出”,显然是对钱镠接受梁朝册封“吴越王”的不满。祠联所谓“秩享二千石,弃爵隐居,忠义昭然持两浙”,便是对奚承芳以“忠义”自持、不做“贰臣”的高度肯定。

龙山书院旧址

在奚氏家族史上,奚承芳的确是“光前昌后”之人。在入迁天台之前,奚氏一族尽管也是“金紫相联”的显族,如一世祖奚隆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奚容晹的后裔,汉初任御史大夫,“食采于庐之彭城”,二世祖奚海为淮西将军,三世奚雅封下邳,十三世奚益为长城令,四十三世奚约任会稽少尹,等等,但是人口并不算昌盛。奚承芳是奚隆第四十六世孙,入迁灵溪后,其子孙已繁衍近五十世,随着人口繁衍,生齿殷藩,不少族人陆续分迁他处。据不完全统计,该支奚氏近 8万人,约占全国奚氏人口的三分之一。自唐五代以降,天台奚氏族人在事功、道德、文章等领域,人才济济。解放后,奚氏族人更是乘时勃兴。明朝大儒徐一夔称“天台灵溪奚氏为台东巨族”,宁川刘景庄称“灵溪奚氏,台之望族也”,临海卢守仁谓“天台灵溪奚氏,台之右族也”,此即下联“声名赫矣冠三台”之意,当然不是浮誉自矜之辞。

“夫根深者枝茂,源远者流长。”或许正是因为奚敬章父子“相继美政及民”,“树世德之源深且厚”,天台奚氏才能绵延千年而不绝,台州百姓才会逾千年而不忘。

无论什么时代,只要忠于国家、关爱百姓,后人永远会铭记他们。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禀性。

作者简介

郑鸣谦,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负责人、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万卷谱局理事长、 《台州四库》总纂、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述甚多,近年致力于台州地域文化和谱牒文化研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