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红楼634」深画眉·不把红楼闭

「风语红楼634」深画眉·不把红楼闭

首页角色扮演眷风语更新时间:2024-06-05

喜欢请转载和点赞!

这篇文章,是未曾谋面的樊红学先生,为《风语红楼2香尘逝》作的跋。每每读来,口齿噙香,不能埋没了樊兄之妙文。

很多喜爱《红楼梦》的朋友,都是风月雅人,不必相识,只要在《红楼梦》的世界里相知相惜就好了。

是为引:

{ 月明一壶茶,风清半卷书。}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既是主人”。古之文士风雅,春日里曲水流觞,斗酒吟诗,三生风月都可吟入梦里;说起人生清旷,便倚窗赏菊,抱月折桂,阑珊处人与韶光共憔悴;更爱书成癖,每读必沐浴、更衣,煮茗、设炉瓶三事,然后窗明几净,心无琐事。唐时洛阳人遇梨花便携酒于树下,曰“为梨花洗妆”;宋人句“秋院焚香夜弄琴”,读过,真令人俗心销尽,觉白云亦可赠人。---情趣,简直精致到骨子里。

而今人眷怀国故,聊起读书四艺,总绕不过一部《红楼梦》。皆因其用笔之妙,或能艳称古今。而《红楼梦》纯以小说身姿跻身于显学,自然在于其文学价值。古人以书比药,曰“善读可医愚”。然此法付诸《红楼梦》则似不通,因存疑太多,愈读愈愚。后人随声、讽诵未必全是附庸,多半是慕其缠绵风雅。

彼时《红楼梦》甫出,便以手抄本形式风行,更将历来之文藻风流压倒。而早期抄本留有几个较轰动的署名,如脂砚斋、畸笏叟、杏斋等,应是曹公同期的著名批书人,亦与《红楼梦》底事牵惹了千丝万缕。《红楼梦》以其深辞蕴藉,引后人优游涵泳,研评者众。而近代研究则又不胜枚数,如拥书百城。而近来吾友风之子亦有所树新,由其原创的系列研红笔记《风语红楼》已由知识产权出版社付梓发行,第二部亦*青在即 ,所以风主雅嘱,命我代记。---(虽领命欣然,手心却实攥了一把汗。)当然满心期冀:盼其兴酣笔落,能于卷帙繁浩的旧红学中描出新意,以飨读者。

甲午九秋,菡萏香销,翠叶又残,早是西风卷帘。不意晨起客至:竟是明劼兄《风语红楼》送抵。闲处静赏其笔意,如龙蛇蜿蜒,实不啻于惊喜:所喜风兄之新书发声,溯本追源于原本《红楼梦》,平铺直叙,不作稽诞哗众之词;细详其文理,明晰缜密,能自成机杼,且多醒豁发聩之语;兼且文字清新汤洋,无世俗忸怩之病,真不知其何处放思量。盖书主人自矜风骨,不肯蹈前人旧笔,浅处捺与深意,纯以文字游弋,以敬先贤,真“开生面曲演红楼梦”也。所以开卷有益,亦必是著书人胸中存丘壑,如容山川日月,又安然忘我,方能攻玉于读者。今集结付梓,自然引得从者如云,为之清赏,为之抚掌,亦为之倾绝。

{天籁清人耳,自然闲人心}

风之子其人,本姓李,字明劼。长于锺秀云南,师于华东师大。纯以寄情之笔误入红楼,因眼界特例,解读细腻,遂成新浪之千万红楼名博。风之子为笔名,故其书名曰《风语红楼》。(书名好,不俗,含思蕴藉。)书中章节多以夺胎法,取自其历年红楼笔记,并加校阅归类,修订谬误后集结成册。而明劼兄研红初衷,却出于不意:因其爱红几成痴,常于网络浏览今人之红楼随笔,遂发现其间水平参差,或难自圆其说。于是为发胸臆而放笔一试,不想其笔记清晰细致,于网络读者中反响强烈、拥趸日众。真是插柳于无心,一发而不可收。2010年与风之子相识,交集的序曲便是这篇---《美丽的红楼,美丽的忧伤》。当时心境真是“听惊雷于无声”,景况非可名状。明劼兄随笔摒弃前人索隐之弊,免于考据之病,以红楼文本复证红楼,总如清江引流,反令读者心神一畅,亦是吾心之所向。每读到不意处,常惊得寒毛倒竖,细审视又不得不信服。因其笔下冷静详细,所以误认明劼兄是弗洛依德派之心理分析师,后发现明劼兄原是中文系才子,难怪如此。

其书开篇点题,明申主旨:说“研究《红楼梦》的第一要义便是紧扣文本”, 一语摒弃历来之浮艳风气。其观点既着眼宏大,亦善管窥细微,往往他人疏漏处,却不妨明劼兄巨眼:想明劼兄应较为钟爱秦氏,至少也存有相当分量的顾惜,因此开篇即为其正声,并尝“为可卿短暂悲剧的一生、洒下了悲悯的泪水”。然而却不认同她的“公主”身份,理由却从政老口中“恐非常人可享”化出,可见读的细致;写贾母眼中宝黛婚事,则将其比作“硬币的两面,可以互证”,纯以常情切入,虽是解读贾母为宝黛争执而泣叹,却实将天下父母长辈之心摹尽,读过不免令人心生感叹。

至钗黛合一,则说道“两个超凡灵秀的女孩,没有因情而生恨,反而因情生爱,达到了曹雪芹所谓的女孩儿的至高境界”,天,这是何等眼界笔致,真可为曹公知己,简直一语洞悉;而写宝玉之一生仅有的担当便是:“你死了,我就去做和尚!”,彼时的玩笑话儿后来一语成谶。数年后沧海沦转,人去楼空,贾府败、黛玉亡,到底难掩红楼寂寥。宝玉再返家园,已属唏嘘隔世,旧事不可再提。所以“到底意难平的(宝玉)唯一的办法就是悬崖撒手,弃而为僧”,宁可负家负妻,亦不负这木石前盟,“以完成这一生一世对爱情、对林妹妹的担当”。此处读评韵味清减令人鼻酸,颇有纳兰余韵。-----这,便是明劼兄笔下曼妙清欢。

读到此时,便知明劼兄近年之变,常年笔耕不缀,又长于思虑,所以描摹红楼人物竟无不境与神合,契合原著的研读也增加了读者的热情。《红楼梦》是引凤梧桐,即引来风之子灯窗苦吟,也引来无数红友唱和绸缪。疏云碧深,终须清月璨星辉映,方不负君子有匪之辗转沉吟。都道曹公十年改写增删,让后人援证出天才的横剖;如今《风语红楼》出版面世,到底不负明劼兄数载苦心,亦佐证其一路的成长蜕变,所谓英雄常出于草莽,天才亦非一蹴而就,秘诀便是-----惟专于精勤。当然,这部书中也会存有歧义不足,如美玉之微瑕,亦属常事,如故事脉络中某处某事、人物命运延伸,大概会小有争议,当然也还有待读者朋友属意雅正。而明劼兄自己也说“《风语红楼》还只是个孩子,在《红楼梦》这样的巨著面前,他还稚嫩、苍白、甚至弱小。”虽属自谦,却足证其虚怀,善自知自省。好!因为年轻,也正因为年轻,未来才有了无限的可能。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对于许多人而言,《红楼梦》实在寄托了太多复杂情感,却未必所有人都能深解其味。清人陈其元著《庸闲斋笔记》,其中录过一则轶事:说有杭州商贾之女,明艳、工诗,嗜读《红楼梦》,后不幸沾染痨病,其父母认为读书遗祸,竟焚之于火。此女哭于床,曰“奈何烧*我宝玉”,遂死。这位小姐分明是又一版再世之杜丽娘,竟然对《红楼梦》痴迷至此。大概这女子以红楼曹公为知己,大观园便是其闺中寄托。香消玉殒是她的红颜宿命,而爱红楼大约却出于天然吧。此等故事虽属文人操笔,假假真真,却实无以过,由侧面记录了清代人对于《红楼梦》的喜爱。

我读红楼梦常不免心猿意马,虽不知其深情之所以起,却能一往而深。后来听到昆曲里唱过一句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相看俨然”,听过,便觉甚合吾意,竟然写出了我内心多年以来读《红楼梦》的症结、那种情感上的无法言喻:喜欢,仅仅是喜欢,没太多道理。《红楼梦》中极言人世虚妄,存有浓重的宿命论:书中下世为人不过是历劫体验;脂砚斋也说“今而后,惟愿再出一芹一脂”,这是多么绮丽凄婉的怨盼。那么我们这些庸碌常人,又是因何与红楼情缘深起?《红楼梦》诞生尚不过三百年,而我们自然超不过他的修为,故不能化身石桥,受五百年日晒风吹,以换梦中人一次清浅回眸;而我更愿意相信的是:大约黛玉葬花时的缤纷,曾触碰过我们不经心飘过的梦魂。所以,才有这一桩人间深情。

我读的迷糊,写不出多么深挚的感悟,却庆幸有明劼兄这样的朋友,肯为《红楼梦》轻掷光阴,研读不已。而其痴情真性,总能寥寥数笔,写尽红楼的漾荡迂回。幸而如此,才让我们得以在这些文字中大快朵颐,乃至妙处的抚掌称快。我深谙写作过程的枯燥冗繁,所以佩服于明劼兄的恒心坚持。只不知明劼兄写下这些深情文字时,是否保有古人的风致:月下西厢,红袖添香,良慰其长夜寂寥。而我深知,明劼兄眼中之红楼,总如美人与英雄,执手相看两不厌,月帐风帷、夜半私语。明劼兄或可作得当世之张敞,以笔墨作石黛,对红楼诸美,细画入鬓眉深。-----喜欢明劼兄的解读,也期待第二部《风语红楼》能一如既往的精彩。

读《风语红楼》的过程,明晰处便恍如重温了这场衣香旧梦,读到妙处,又忍不住徜徉回想。红楼烟云净尽,这些清理婉转的故事人物隐于纸中,总能让你心生欢喜又神伤于黯然。或许若干年后,年华老去,偶尔与一个悠长的下午,透过古旧泛黄的书纸,重新翻开这段沉香百媚,也翻起一段内心封存久远的涟漪:彼时的懵懂初心、苦难欢愉,人世浮沉,便都藏在一帧帧的墨色疏韵里历久弥新。----所以红楼不老,青春永在。

愿读者朋友都能喜欢这部清新别致的-----《风语红楼》。

与君同语,红楼把此一玩。

甲午霜,遵 明劼兄雅嘱

醉枕红楼 樊红学,谨记。

编辑 / 配图:李明劼

风之子:原名李明劼,《红楼梦》研究者,新浪红学名博。大学时代即发表文学论文二十余万字。著有《风语红楼1风之子解读红楼梦》、《风语红楼2香尘逝》、《风语红楼3梦流年》、《风语红楼4大厦倾》。

《风语红楼4大厦倾》新鲜上市,戳下面

风之子开讲啦!

(上喜马拉雅听“风语红楼")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