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的两大特色:物哀和世间

日本文化的两大特色:物哀和世间

首页角色扮演极尽剑道更新时间:2024-07-28

日本文化极为追求事物的美感,其建筑、和服、花道、茶道、剑道乃至动画都极尽美仑美幻,但日本文化里有两个极为特色的思想即物哀和世间,让我们展开来了解一下:

所谓物哀:明治时代学者新渡户稻造曾在《武士道》一书的开篇写道:“所谓武士道,就是如同樱花一样的事物。”樱花的花期很短,盛开一周便纷纷飘落,樱花盛开时华丽无比,但在日本人看来,花瓣凋落时的樱吹雪才更具美感。

一朵樱花,从盛开至凋零,不过短短七日,开尽嫣然。这种倏然而逝的美令人回味,从而让人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贵。

这种思想通常就被称为“物哀”。

物哀是触景生情时,心为之所动产生的一种优美、细腻、沉静、直观的感受,日本的诗歌多是短歌,日本的音乐旋律单调,日本的舞蹈动作缓慢,日本的传统绘画很少追求浓艳的色彩,这种美学观念都是日本文化的“物哀”情结带来的。

在平安时期形成的“物哀”成为了日本美学的源头。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多次强调:悲与美是相通的。日本国民性的特点是更爱残月和散落的花瓣,他们认为残月、落花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愁和美感,正是“物哀美”的真髓。川端康成一生写了一百多部小说,并在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却在4年后在其事业颠峰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前没有留下任何遗书;川端康成生前说过“自*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物幻的核心思想是追求瞬间的美丽,醉心于短暂和凋零。这对日本人的日常审美的影响是深远的,也造成日本人过于细腻、感伤、悲情、偏女性化的国民性格。而到处是大山大水的中国文化恰恰相反,我们的文化核心和日本人偏爱的短暂和凋零相反,追求的是永恒和灿烂:比如昙花一现在文学上是贬义的,是指没有达到一定境界的事物和行为。我们的文学作品和音乐,即便是二泉映月的凄美背后却是不向命运低头的生命力,很多文学作品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纷飞的江边,千山鸟都飞没了,万径都见不到一个人影,而作者还在寒江里独自垂钓,其内心的火热和周围的凄冷静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是中国的哲学,我们也欣赏绚烂的美,但更推崇生命的张力和永恒的美丽!

再看世间:日本人把人生当作世间,人来到世间就是尽义务,对世间的一切必须忍耐:日本人很小就要打扫学校卫生学校里是没有清洁工的,从小就要接受各种预防地震的防备训练;普通日本人的工作是极其辛苦的,很多人一生只从事一件工作为了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地铁里人挤得像沙丁魚也不会灵活安排错峰出行,地铁里很多人累得睡着了甚至还有人站着都睡着了,在街道两旁经常可以看到累到睡倒在路边的职员,中国人够勤劳了吧也难于想象日本人工作为什么会那么的辛苦。由此可以看,日本人的世间是一场辛苦的过程,而很多独居的老人家亲友很多都不联系死后尸体发臭了才给发现,这跟中国老人儿孙绕膝、子孙满堂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文化也有世间的概念,而我们是不枉来世间一回,来到人世是要追求荣华富贵、享受生命的过程的,尽管我们的世俗生活也要尽各种各样的义务,有时候也会疲惫不堪,但总体上我们的文化还是鼓励人在辛苦之余也要适度的享受人生!

因此,就从物幻和世间就可以看出日本和中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我们不要天真、想当然地认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文同种,应充分认识到其所有凄美梦幻的背后那一丝丝的邪恶,这个是我们需要防备和引以为鉴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