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奉天玉(2)
几天后,两个人渡过了澧水,到了停弦渡镇。停弦渡镇虽然不大,依山傍水,虽然已是深秋,景色依然令人心旷神怡。相传,司马相如在这里乘船过河,看到山水妩媚,忍不住横琴弄弦,不料,心醉神迷之时,琴弦竟然断了。从此,就留下了停弦渡和停弦渡镇。十年前,李过是从上的翠津渡渡过澧水的。为了躲避李来亨可能设下的眼线,两个人才选在了停弦渡。找了一家客栈住下来,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两个人就起来了。因为头一天晚上关照过店家,看到两个人就捧上来了两碗素面。两个人刚刚拿起筷子,就看到一群人急匆匆走过去。店家一边摇头一边苦笑,自顾自的念叨:“晚拉!晚啦!排不上啦!”方亦真停下筷子,道:“什么晚了?”店家道:“找矮神仙算命啊!”神仙?还矮!两个人忍不住对视了一下。店家摇头晃脑的道:“这位矮神仙来了也有十年了吧!一天只算三卦,还不收卦金。啥时候他的神仙卦灵验了啥时候才凭着算命的人把卦金送上来。能掐会算矮神仙,道破兴亡三百年。功名富贵一张纸,可笑世人看不穿。”听他絮絮叨叨,两个人忍不住摇头莞尔。
两个人出了客栈,就看到了三五成群的行人,有人叹息,有的惊讶,有的失望,看来店家说的没错。快出镇的时候,看到了一间小小的卦肆。之所以知道是卦肆,是因为看到了门上有三个字:矮神仙,旁边的布幡上四句话,正是店家念叨的那几句顺口溜。不过,门已经关了。长年累月的奔波,眼见着满清的势力越来越强盛,反清的力量却江河日下,日渐衰微,有很多时候,他生未卜此生休的失望油然而生。能算三百年,真的能算三百年吗?要不是一身的道袍,两个人都忍不住要进去卜一卦了。直到回头时看不到卦肆,两个人才打叠精神向夹山走去。
山水相连,夷汉杂处,也许是当地的民风剽悍,也许是满清暂时还无暇顾及,在服饰各异的夷人里竟然看到了还没有剃发易服的汉人。到了夹山,两个人先围着灵泉禅院悄悄的转了一圈。十几年,当年破败不堪寺院不仅仅是今非昔比,简直就是翻天覆地。前有钟楼,后有鼓楼,大雄宝殿,大悲殿,经殿、天王殿、韦驼庄、山门、涌花亭、洗墨池、放生池、塔林、紫石碑坊更是一应俱全,俨然已是一方宝刹禅林的模样。稍微一打听,就知道了十几年前,有一位奉天玉大和尚率领着几百门人弟子来到这里,不惜银钱,修复扩建了灵泉禅院。不过,因为在夹山镇,大家习惯都叫它的夹山寺,口口相传,灵泉禅院的名字倒是没有几个人知晓了。不过,好像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见过这位奉天玉大和尚,在庙里主事的一直都是一个叫野拂的堂头大和尚。野拂!那个猛张飞似的大和尚吗?两个人忍不住哑然失笑。
几天后,两个人脱去了道袍,扮做拜佛进香的善男信女,大大的施了一笔香火钱。然后再顺理成章请求拜见堂头和尚。对这样出手阔绰的施主,就算是不贪财的出家人也会奉为上宾,引到静室奉茶讲经说法。自从段氏在云南建立大理国之后,大修禅林,提倡佛教,不管官绅还是庶民,都对佛法略知一二。即便段氏败亡,云南的崇佛之风依旧没有衰退多少,两个人耳濡目染,虽然不能说了解个七七八八,和终日浸淫佛法的佛门弟子相提并论,可也不是寻常的凡夫俗子能比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虽然很俗,却也很实在。小沙弥刚刚捧上当年的秋茶,野拂大和尚就走进了静室。十几年不见,眉目间的戾气已了无踪迹,那个最不像和尚的野拂大和尚一举一动,不离法度,竟然隐隐有了一代高僧的气象。惊讶之余,两个人连忙向野拂大和尚合什为礼。野拂大和尚躬身合什还礼,延请两个人入座。方亦真有意试探这位野拂大和尚是不是真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论几句“法华经”,就转到了“金刚经”,几句以后,忽而转到了“涅槃经”,“般若经”,时不时的还要夹上几句“大孔雀经”。在备孕苏儿的时候,苏未醒曾经诚心诚意拜佛诵经。听他东拉西扯的,只好憋住不笑。不过,对面的野拂大和尚似乎并不在乎方亦真提出哪几段经文,都是悉心解释,甚至还颇有见地,不仅大大出乎苏未醒的意料,从开始的看热闹逐渐变成了钦佩。到了最后,就是野拂大和尚一个人在讲,两个人在倾听了。
当两个人起身告辞,野拂大和尚一直送到了山门外。合什告辞的时候,方亦真好像忽然想起来此行的目的,笑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是湖海散人写“水浒传”里花和尚鲁智深圆寂时留下的偈子,此时被方亦真拿过来,应时应景,告诉野拂大和尚,我们是从南方来的。苏未醒怎么也没想到方亦真会说出这几句话来。人家不会不高兴吧!正担心,只见野拂大和尚依稀粗豪的脸波澜不惊,恍若未闻,双手合什,微微躬身道:“愿佛祖保佑两位施主一路平安。阿弥陀佛。”两个连忙合什还礼。奉茶的小沙弥一直把两个人送到山门外。
回到了客栈,两个人不禁相视苦笑。拂者,拂去尘埃也,也是辅佐,照顾之意。荒野之间,他要照顾谁呢?要为谁拂去尘埃呢?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奉天玉吗?奉天玉,还是奉天谕?云南的出家人不可谓不多,三个字的法名也不是没有,但如此怪异的法名却闻所未闻。度牒,南北朝始有之,李唐收归礼部发放。宋沿唐制,后来为了筹措军费,开始卖度牒。所以,打死了镇关西的鲁智深才有机会借用赵员外买的度牒在五台山出家。朱元璋建立了大明之后,特意设了僧录司和道录司,管理天下僧道,三年一颁牒,令僧道赴京考试颁给,不通经典者黜之。像鲁智深一样离不开酒肉的花和尚就再难以滥竽充数了。但是,有官就有私,有私就有弊。花银子买几张空白度牒也不是不可能的。何况李自成还进过北京,只怕连买都省了!在兴山只是怀疑,如今到了夹山,还是云里雾里。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就连送客的小沙弥都脚步轻捷,还是赶紧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吧!
明月半残,寒意隐隐。苏未醒轻声道:“睡吧,呆哥。”方亦真轻轻嗯了一声。刚要站起,一阵风声飒然,一个黑影停在了对面的房脊上。宽袍大袖,头上没有发髻。野拂!方亦真霍的站起来,手不用自主的扣住腰间。房脊上的人显然料到了两个人的反应,头微微一偏。两个人虽然看不清那人的面容,却看到了脑袋迎着月光闪出了一片光亮。陡然,那人的衣袍飘起,一件物事向两个人直直的飘过来,竟然像被什么牵引着一样。方亦真抬起手臂掩住苏未醒,软剑无声的滑出腰间,嗤,那物事被一剑劈开,翩然落下。是一张纸!再去看房脊,那人已经如同一只巨大的黑鹰,几个起落,消失在夜色之中。收了软剑,把两片纸对好,借着月光,看到了上面的四行字:遇林而止,遇山而返,遇水而兴,遇江而行。这怎么这么眼熟啊!哦,对了!鲁智深下五台山的时候,智真长老送的好像就是这几句话。不过,好像有点不太一样啊?苏未醒正琢磨哪不一样,只听方亦真叹了一口气,道:“我们走吧!”可不是嘛,夹山兴山都是山,遇山而返,不走做什么?还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苏儿怎么样了?没小没良心的?想到苏儿,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酸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