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鲨鱼给人的负面印象,不免要归咎于1975年上映,由国际知名导演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执导的电影“大白鲨”(Jaws)。故事描述一个度假小岛上出现了一只食人大白鲨,使多名游客丧命,当地警长,海洋生物学家及职业捕鲨手遂一同出动,执行猎*任务。
电影最关键的一击,是把大白鲨刻划成了一只「爱记仇」的生物,记得所有想致之死地的人类,并怀有报复的*戮之心,在莫测的海洋中伺机而动。
由于电影实在太成功,许多大白鲨效应接连产生,人们把鲨鱼跟危险画上等号,渔民开始大量捕鲨,还认为自己在做好事,无奈当时的社会风气也鼓励这样的行为。更别提自“大白鲨”上映至今40余年,期间不断有相似题材的电影推陈出新,无论剧情如何变化,不变的是一再强化鲨鱼生性残暴的刻板印象,直到2016年的“绝鲨岛”(Shallows),又一次把鲨鱼恐怖食人的形象深植人心。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年“大白鲨”电影故事的创作者Peter Benchley曾多次公开表示,如果他了解鲨鱼生态习性,及其在生物界的重要性,绝不会写出这样的故事,他对此造成的生态影响深感抱歉,并花尽毕生心力宣导鲨鱼保育。
海洋里的「清道夫」
如果你还是摆脱不了对鲨鱼的偏见,我建议你别再看虚构电影了,不妨看看奉献毕生心血推广海洋及鲨鱼保育的罗伯‧史都华(Rob Stewart)所拍摄的“鲨鱼海洋”(鲨鱼海洋),你才会了解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恐怖*手」。
鲨鱼是全球各大洋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动脉及静脉平均分布在身体的特性,使它能控制体温,在温度极端的地方都能生存。流线型的身体侧面能感觉水压变化,迅速产生电磁场,有极度敏锐的听觉与视觉,捕食快狠准,效率极高,宛如大自然的「高科技」杰作。
尽管「配备精良」,鲨鱼的个性聪明温和,除了防卫跟觅食,从不作无谓的攻击,永远只吃自己所需的食物──通常是生命垂危的鱼,此举在自然机制中,有淘汰不适生存者的重要意义,与其说它是掠食者,不如说是清道夫。
何况肚子饿的时候猎捕食物,是动物的天性与本能,人类也不例外,为什么体现在鲨鱼身上,就叫「残酷的*戮」呢?
鲨鱼其实是「胆小鬼」
过去曾到许多地方潜水,犹记得澳洲大堡礁有丰富的鱼种,鱼群多得惊人,鱼也一点都不怕人;绿岛兰屿的珊瑚又大又美,软珊瑚随波摇曳的姿态,让人心花怒放;马来西亚有多到数不清的海龟;帛琉的鱼风暴大到遮住太阳;菲律宾的微聚生物多元也多样;加拉巴哥无论什么鱼都是以数百条为单位出现──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美。而马尔地夫最让我惊讶的,就是鲨鱼的数量跟品种。
印度洋的广阔海域,住着数十种鲨鱼,整座岛围绕着大大小小的鲨鱼,包含了巨无霸的鲸鲨,甚至潜水中心水屋正下方就住了两只──看到这里是不是又吓到你了呢?
其实热带海域看得到的多是珊瑚礁鲨(Reef shark),常见的是黑鳍(Blacktip),白鳍(Whitetip)跟护士鲨(护士鲨),体型大多在1-2米左右,差不多是一个成人的高度,我们穿上蛙鞋后在它们眼中,反而是个体积较大的生物;加上它们个性温驯害羞,并不会主动靠近人类。
当双方意外相遇,鲨鱼其实比人还恐惧,想看鲨鱼非得小心翼翼,避免惊吓到它。不懂鲨鱼的人看到会跑,懂鲨鱼的人看到也会跑,不过是跑去追鲨鱼,下次可别再惊慌失措啰。
鱼翅的真正代价
除了对鲨鱼的负面印象外,许多人想到鲨鱼,还会想到海鲜餐厅里昂贵的「鱼翅」。鱼翅指的是鲨鱼背鳍,两边侧鳍与尾鳍等四片翅膀,具有高度经济价值,鲨鱼的身体反而不值钱;因此,当渔船从海中捕捞鲨鱼,割下有高度经济价值的鱼鳍后,便会把整只鲨鱼丢弃大海,失去鳍的鲨鱼无法游动,伤口流血,只能在海中等死,十分残酷。
商人们将鱼翅包装成象征地位与财富的高级食物,但其实鲨鱼是食物链底层的生物,体内累积相对其他分层物种更多的重金属含量。而有研究发现,鱼翅的汞含量远远超过摄食安全量,吃一口鱼翅跟咬一口铁块差不多,对身体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对生态更是如此。
根据世界自然保育联盟WCU研究指出,目前有66种鲨鱼面临危险,111种面临生存危机,20种濒临绝种。失去鲨鱼的海洋生态失去平衡,许多生物会面临绝种或繁衍过多的问题。没有买卖就没有*戮,如果你正在读这篇文章,请拒绝食用鱼翅及购买鲨鱼制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