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另种角度解读项羽为什么会失败,实为贵族之殇

楚汉之争,另种角度解读项羽为什么会失败,实为贵族之殇

首页角色扮演君临传奇龙战于野更新时间:2024-08-02

刘邦在咸阳服徭役的时候,见到秦始皇出巡的壮观场面时,曾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那时候的他,自当不会想到,十几年后的某一天,他竟然亲手创建了另一个大帝国,就是震铄古今的大汉王朝。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起义,一时间,关东烽烟四起,各方豪杰竞相称王自立。秦王朝危若累卵之际,大将章邯横空出世,出关戡乱,势如破竹之际却于巨鹿之役没于项羽军团。

秦王朝最后一根支柱轰然倒塌,随着刘邦军团抢先进入关中,秦王子婴白马素衣奉玺出降,大秦帝国坠落的钟声敲响了,大汉王朝的帷幕徐徐拉开。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从公元前206年刘邦还定三秦到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项羽军团灭亡,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刘邦就攀上了胜利的巅峰。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君临天下了呢?

世人无外乎几种观点,刘邦多智善计,项羽有勇无谋;刘邦任人唯贤,项羽刚愎自用;刘邦仁厚宽德,项羽嗜*暴虐;

事实是这样吗?成王败寇,乱世英豪,历史的结局往往出于偶然,但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里,强者运强向来是一条永恒不灭的真理,或许在这里,"强者"指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罢,让我们循着刘邦和项羽的足迹,去探寻下大汉王朝的崛起是如何鉴证这条真理的。

本文继续前文内容,从刘邦进入关中,项羽巨鹿大胜时候讲起。之前的内容可以参阅笔者其他文章,这里不再赘述。

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宋义夺得军权以后就已经"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了,进而他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并一举歼灭40万秦军主力,一时之间,项羽威名之胜无人可及。

各路诸侯入辕门拜见项羽的时候竟然"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不知道"膝行而前"是否真的是跪着前行,如果是的话,岂不就是爬进来吗?感觉有些夸张。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经此一战,就站在了反秦义军各路诸侯的顶端。

司马迁先生为项羽用"本纪"立传,当是以帝王视之。《史记》中对项羽也是褒誉有加,司马迁这样赞道

"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可见项羽虽败死乌江,但其英雄气概却盛传千古,为后世称道。

我们篇头提到了刘邦目睹始皇帝出行仪仗时候感叹羡慕之情,项羽是如何说的呢?"彼可取而代之"。作为一个楚国没落贵族的后人,项羽骨子里那种贵族的高傲却与生俱来,这也是他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缘由。

如果仔细去查阅历史典籍中对项羽的描述,有时候会让人感到很困惑,项羽在史籍中的形象竟然是矛盾的。试举几例如下

陈平这样说道:"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史记·陈丞相世家》

这段是陈平所言,说项羽恭敬爱人,所以廉洁好礼的人都愿意归附他,反而那些追逐功利的人却不归附于他,后面写的是刘邦,这里不做过多引用,刘邦的描述正好相反,刘邦是"漫而少礼"

在下一节谈到项羽分封诸王的时候会对此进一步解读,诸侯的归附与背叛绝对不是世人所说项羽轻漫诸侯所致,也不是项羽缺少战略思维所致,项羽的贵族情怀,至情至性的英雄思维始终伴随着他的一生。轰轰烈烈至死不悔。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史记·高祖本纪》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里面的文字比较通俗易懂,本文不做过多翻译解释,大家自行考辩。

还有就是韩信那段长篇阔论,强调了项羽"妇人之仁、匹夫之勇、民心尽失"等诸般问题。同样反过来说了刘邦之贤明。

后世对项羽的看法多源自韩信这番话,进而从军事战略才能不足及为人处世浅薄几个方面来看待项羽,本文认为实为不确之说。

我们后面再做详述,先看下笑到最后的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很有趣的一点还是来自《史记》,在司马迁先生的笔下,刘邦的特征是冷血无情、贪杯好色、自私贪命等等,放在今天看来,刘邦实为一个奸诈虚伪的小人。这里或许有司马迁身受"腐刑"之怨的原因。但一味以成败论英雄的确不是建立正确历史观的有效途径。

刘邦出身草莽,按照《史记》所述,年轻时候的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色",用后来成就刘邦大业的萧何的话说就是"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说白了,刘邦就是一个不学无术,夸夸其谈,无所事事的社会青年。这样一个看似将一事无成的人,最后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一个王朝。

我们或许可以说这是造化弄人,实际上不可能这么简单。

刘邦功成名就后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这句话刘邦自己道出了其成功的关键,就是"用人",张良为其出谋划策,萧何为其保障后勤,韩信为其冲锋陷阵。

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你项羽再强,能强过韩信、灌婴、曹参、英布等合兵之力吗?况且韩信之才并不在当年战神白起之下。

近乎平民的刘邦最终战胜了贵族出身的项羽,究其根源,就是平民和贵族在那个时代此消彼长的一个缩影,本文认为,正是这个原因决定了两人不同的命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楚汉争霸仅仅用了四年,就以项羽乌江自刎结束,这中间有几个关键的节点。

①进关中②鸿门宴③分封诸侯④三秦战役⑤安邑战役⑥井陉战役⑦潍上战役⑧彭城战役⑨成皋战役⑩垓下之战

楚汉之争所有的故事其实就在这十个节点上。“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这里关键词就是“失势”,项羽失势的节点在哪里呢?又为什么会失势呢?本节标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或是最佳答案吧。

刘邦听闻项羽巨鹿大胜后迅速改变策略,绕过洛阳南下,从武关攻入关中,成为"先进关中者"。按照"怀王之约"当据有关中之地为王。

刘邦随即"约法三章",以抚民心,并派兵据守函谷关。守关之举非常失算,错估了项羽大军的实力。给刘邦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

这样的举动无非就是告诉其他人,关中地区是我刘邦的了。这自然惹恼了兵威正盛的项羽。

虽然刘邦将洛阳及开封几个难啃的骨头留给项羽,自己绕道而行。但并没有耽误项羽大军西进函谷,刘邦军驻守的函谷关在项羽大军的攻击下也不堪一击,很快项羽就兵至戏西(陕西临潼东北处)。与驻守灞上的刘邦军成对峙之势。

面对咄咄逼人的项羽大军,刘邦无奈服软,之后在鸿门宴上项羽未按照范增之策*掉刘邦。

这点在后世大多被认定为项羽妇人之仁的一个典型事例。果真是这样吗?

有两点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下,一是"曹无伤"的密告,项羽反而将曹无伤密告之事转告了刘邦以至刘邦回去后就*了曹无伤。二是项庄舞剑时候樊哙带剑闯入宴席并怒斥项羽,项羽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赐座于他.。

曹无伤密告项羽的行为纯属小人行径,当不会是项羽细作所为,这样的行为让项羽不耻,所以项羽转告了刘邦,这点就能够充分体现出来项羽内心深处那种崇尚人格的骄傲,其为贵族风采之魂矣。也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项羽"重礼",这个"礼"已经深深刻进项羽的骨髓。对于项羽来说,这是不可以改变的。

樊哙那段更是显示出项羽大丈夫的胸襟,不论成败,这份气度足以否定掉那些对项羽气量狭窄、嫉贤妒能的评价了。

事实上,项羽何必要*刘邦呢?刘邦不过是诸多诸侯中的一个,侥幸得以先进关中,无论刘邦你是否虚与委蛇,项羽都没必要*刘邦。

虽然后来刘邦得了天下,但纵观整个战局,后面进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变数,刘邦得天下绝对不是在那一刻就能够看出来的。

所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何况本是同盟的义军首领呢?以项羽之心高气傲,自然不会做此小人之事。这点是无可厚非的,也跟项羽妇人之仁无关。

有时候仔细看下历史评价会很有意思,你*人了吧,说你嗜*,不*说你妇人之仁。盖是所处立场不同的原因,我们应该通过具体事件的细节去做分析,而不能完全信赖古人的评价。当然同样不能完全无视古人的评语。

后来项羽刘邦对峙的时候项羽曾这样说":

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

在事关自己命运及生死的关键时刻,项羽仍然不忘天下之民,这样的人又怎会是一个残暴凶悍的狂徒呢?

上文王陵回复汉高祖话时候有这样表述,"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我们且不做过多解释,看下项羽是如何分封的。

这之后又有项羽屠咸阳城、*秦王子婴及火烧阿房宫的事件,民间谣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言出自项羽的祖父,也就是楚国大将项燕战死前的诅咒,历史真相或许并不是这样,但楚人心里亡国之恨的记忆非常之深,从楚王取"楚怀王"之号可见一斑。

对于项羽这样的楚国贵族来说,家族世仇不共戴天,亡国之恨也是深入骨髓了,所以他*秦王室并不奇怪。

屠城这样的事情在冷兵器时代也屡见不鲜,个中缘由非本文重点,暂不做评述,火烧阿房宫一事经我们后世的考古,已经被否定了,阿房宫顶多建了个地基,远远没有完工,不存在火烧阿房宫之事。当是后世附会以渲染项羽暴虐之性罢。

至于秦人恨项羽拥刘邦之说,从整个战争进行过程中并没有直接的体现,本文认为也是后世为了树立汉的合法合理附会进去的。战火纷飞的乱世,普通百姓命如草芥,想必没有多少人的心思会放在这些诸侯争权夺势上。

项羽分封前实际是先请示了楚怀王,但怀王并不想让权于项羽,项羽恼怒之下这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怀王虽无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资治通鉴·第九》

我们注意其中一点,"非有攻伐",这点充分看出来项羽分封的依据,其实就是四个字"是否出力"

项羽虽然没有*刘邦,但项羽并不傻,他将巴蜀二郡一并划分进关中这个地域,同时履行"先入关中者王之"这个约定,把巴蜀二郡分给了刘邦,在张良的策划下,刘邦又取得了"汉中"之地。得到"汉中郡"对刘邦后来夺取天下非常重要。

刘邦也因此得到"汉中王"这个称号,秦的三个降将在灭秦战役中功不可没,项羽将关中及北部地区分成三处,章邯称雍王,得咸阳以西之地,都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

司马欣为塞王,分有咸阳以东之地,都栋阳(今陕西临潼北)。董翳为翟王,分有关中东北部的上郡之地,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北)。

世人大多认为项羽分封秦朝三个降将于秦地是他的战略失误,原因是秦人痛恨此三人的投降导致二十万秦军被坑*。所以三个秦将在刘邦攻略三秦时候一败涂地。

对于这点,笔者思考了许久,仔细分析了刘邦进攻三秦的整个过程,认为此说明显是事后想象。史籍上并没有三秦之地的百姓反戈相助这样的记载。

三秦溃败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两个,一是韩信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二是关中地区由三个降将分别控制,无法形成统一指挥。

司马欣和董翳很快战败投降,孤立无援的章邯在汉军强大的攻势下仍然坚守了十个月之久,最后也城破人亡。

前面几篇文章我们详细讲述过章邯,章邯的军事才能不能说可以匹敌韩信,但固城坚守的实力还是有的。

项羽在章邯守城的时候并没有出兵相助,反而纠缠于三齐之地,这其中的缘由绝对不是项羽目光短浅,缺少战略眼光所至,这跟齐地动乱的根源有关。

魏王豹本来是处于原魏国东部的梁地,称东魏王,项羽"欲自取梁地",就把魏迁到河东地区,封魏王豹作西魏王,都平阳(山西临汾西南)。

张耳下面有个大将申阳,率先拿下了河南郡,项羽北上救赵时候也曾做过策应,因此项羽封他做河南王,都洛阳。

韩王成是当初张良在项梁支持下所立,仍封为韩王,封地在河南省南部地区,都阳翟(今河南禹州)。

赵将司马印,"定河内,数有功",被封为殷王,分有河内郡之地,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赵王歇当初是张耳陈余所立,整个灭秦过程中没有什么战功,项羽将他迁到代地,封其为代王,分有代郡,都代(今河北蔚县东北)。

赵国丞相张耳,巨鹿之战中的确作用不小,章邯的投降就有其功劳,项羽封他做常山王,等于把赵国的大部分地域封给他了。

项羽手下大将"英布"一路随项羽攻城拔寨,得封九江王,位于九江郡,都六(安徽六安)。

"率百越佐诸侯"的越人吴芮被封为衡山王,封地在湖南和湖北东部。

共敖率兵攻占南郡,得封临江王,据有湖北大部分地区。

燕王韩广没有率兵救赵也没随项羽入关,项羽就将他迁徙到辽东地区,封为辽东王。

韩广的大将臧荼既率兵救赵又跟随项羽西进函谷,项羽就将他封在原燕地,称燕王。

齐王田市不救赵,被项羽迁到胶东当胶东王,而率兵救赵的田都被封成齐王,据有齐地。田安在项羽救赵时候也立有战功,被封为济北王,据山东北部。齐地三王被称作三齐。

上面项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我们仔细看下,十八个王主要获封者都是随项羽东征西讨,立有战功的大将。王陵所谓"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之说实际上是妄言,不攻自破了。

项羽分封诸王的主要依据就是"有功伐",你参与作战了就能得到丰厚的封赏,没作战就不行。

项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据梁楚二地,执天下之牛耳。实至名归,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

项羽的分封从后面结果来看,问题非常大,战国时期秦始皇主要是统一了关东六国。而楚汉时期的诸侯国竟然达到了19个。这样直接导致了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及战争。

凡是跟随项羽西进的诸侯国均裂土封王。那些没有参加战争的诸侯国都被迁徙到边远地区。这些同样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让天下再次处于动乱时代。

不过话说回来了,裂土封王想必是项羽对这些诸侯国国君的一项承诺。而项羽的确说到做到了。如果重来,项羽或许直接取消掉迁徙边远地区诸王的分封,靠硬实力实现后来动乱地区尽早进入和平。

没有了这些动乱的根源,刘邦还定三秦是否还有机会呢?将非常渺茫。

限于篇幅,本文就讲到这里了,下文将对楚汉争霸中的各个战争的情况进行讲述,从诸次战争的得失中,我们将能够看到刘帮和项羽在行军作战上的战略及特征。

结语:刘邦和项羽不同的出身造就了双方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刘邦的知人善用与其平民出身有着莫大的关系,他更需要一个团队。项羽贵族的出身让自己对自身英雄气质有着严格的自我要求,同时内心深处高贵的骄傲,也让项羽对事情抉择的时候往往出人意料。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