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回顾与展望《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文化巡源》四川行之
四川,简称“川”或“蜀”,中华人民共和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地处长江上游。
地理上四川联结了中原与西南边陲,人文上自然也成为多民族的聚居地,汉、彝、藏、羌、苗、土家等民族世居于此。几千年的四川史,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中华文明凝成一体,五十六个民族融为一家,四川无疑是重要的纽带之一。
四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风光绚丽多彩,拥有繁华自然的美丽风光。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最早纸币“交子”的出现地,被誉为“天府之国”。四川盐业文化、酒文化源远流长;三国文化、红军文化、巴人文化异彩纷呈,形成了独特的古蜀文化。这里旅游资源富集、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原真、多元文化交融,有国宝大熊猫,有“九寨归来不看水”的九寨沟、“人间瑶池美誉”的黄龙、“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等全球知名旅游景区。
自古历来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并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九寨天下奇"之誉。四川有贡嘎山(蜀山之王)、四姑娘山(蜀山皇后)、华蓥山(天下情山)、金城山(道教仙境)、青城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峨眉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螺髻山、天台山、千佛山、蒙顶山、西岭雪山等著名山峰,有横断山系的雀儿山、大雪山、邛崃山、岷山,以及大凉山、小凉山、龙门山、丹景山、米仓山、大巴山、龙泉山等大小山脉。
四川是一个盆地,人广物博,加上气候优渥,所以比较富庶,唐朝的时候被称作剑南道,是朝廷有名的粮道之一,所以历朝历代被人冠称为天府之国!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贤菩萨道场。以其壮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山峰高耸入云,宛如一座巍峨的屏障,云雾缭绕,神秘而庄严。
青城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之一。它以古老的道家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青城山山势雄伟,山峰叠嶂,被誉为“川西屏障”。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山脉的壮丽景色,云雾缭绕,如仙境般美丽。此外,青城山还有许多古老的道观和庙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与深厚。无论是追求宁静与放松,还是探寻中国历史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满足。
2010年8月28日(七月十九)参加通孝恩师三周年纪念活动
通孝恩师俗姓蒲,名清康,四川射洪人,生于1921年2月10日,2007年8月31日(七月十九)晨8点30分于报国寺安祥示寂,世寿86岁。感恩回顾,恩师法语意犹在耳:“峨眉山的形象,至关重要的是人文精神。吸引朝山者不是靠五彩缤纷的广告,而是我们的德行流露和宗教操守;不是昂贵的门票和华而不实的娱乐设施,而是自然景观的精心保护和僧人崇高无瑕的修养及至真至善。”
纵观通孝恩师的一生,爱国爱教、悲智双运;笃志求学、矢志不移,教则显密圆通,理则真俗究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着力倡导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知空者慧、自觉者悟的修行观。他老人家的教言理当作为全山僧人的自豪和骄傲,应作如是观。
敬以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宗教事务局局长王增建对通孝恩师的悼词摘录以示缅怀。 通孝法师在一生的奉佛生涯中,严于律己,以戒为师。视名、闻、利、养若草芥;依信、解、行、证为依归,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持去演绎佛法的真谛和应世功能,我们仅从他圆寂前将自己的平生积蓄交付峨眉山佛教协会这一行为,足可洞悉老法师爱教、护教心迹之一斑。
通孝法师显密双学,藏汉融通,在民族团结的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显著、独到的能力,他对来自藏区的佛教朝圣者关怀备至,热心周到,并大力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民族团结的事业,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通孝法师的圆寂,是佛教界的一大损失,在追思和缅怀通孝法师功德之际,我们要学习他的宗教观念、宗教道德、宗教感情和宗教情操,更要学习他爱国爱教,利益社会的高尚品德,让我们为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进步而不断精进,贡献出佛教徒应尽的一份力量。
萝峰位于伏虎寺右侧0.5公里,山虽不高,但因是峨眉平原的第一峰显得气势高峻,当空中云雾飘浮于萝峰岭上空或附近山上有云朵移动时,这萝峰岭上的云雾,自会膨胀扩大,向浮云伸展,直到同其它云朵连成一片为止,这一奇景便是“萝峰晴云”。
萝峰也是鸟瞰峨眉平原的最佳所在,登峰远眺,峨眉平原的勃勃生机尽收眼底,当轻云从伏虎岭飘过萝峰,飘下峨眉平原时,游者身在云中 顿有天上人间之感。
庵后为新建的和尚塔,墓塔林立庄严肃穆,峨眉山的高僧大师们,都把萝峰视作他们圆寂后的归宿圣洁之地
伏虎寺,位于四川峨眉山山麓,与报国寺相邻,晋代心庵和尚初建,为一小庙,唐代云安禅师重建,旁有龙神堂、药师殿;宋朝时为“神龙堂”;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有虎为患,士性和尚扩建时,特建“尊胜幢”(形制如塔,上刻梵咒)于无量佛殿前溪边以镇之,虎患乃绝,改名伏虎寺,又一说寺后山状如伏虎而得名。
清顺治八年(1651年),贯之和尚率徒可闻禅师与其弟子寂玩,相继募化重修旧址面积一万平方米,历二十年始落成。寺院为典型汉传佛教建筑风格,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弥勒殿、菩提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御书楼以及禅房、僧舍等。
伏虎寺内,拥有三桥(虎浴、虎溪、虎啸)流水潺潺,二坊(伏虎寺、布金林)林木葱茏,背倚海拔630米的伏虎岭,寺宅地基又处于狭窄的盘谷之中,四季气流动势涌劲,反复回旋,形似“龙卷风”风卷残云,就是动物鸟虫也难有在屋顶立脚之地,何况林木枝叶,故寺宇屋顶终年没有枯枝残叶尘积,康熙玄烨得知这一神奇怪事,赠书千年古刹“离垢园”封号,是对峨眉山佛教圣地的敬仰之笔。这也是当年建寺设计者按佛家意境,“清净无为”的构造意图构建的古刹禅林。“离垢园”深藏佛学玄奥。
罗汉堂地处伏虎寺的最高处,最早修建于清朝,里面供奉着五百罗汉。罗汉堂的中间有一尊四面佛,他是观音的化身。在四面佛的周围就是罗汉堂的五百罗汉,这些罗汉的神态都不相同;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凶神恶煞。但有一点却是相同,那就是每一尊罗汉都是栩栩如生。在五百罗汉中间有一位长相跟大肚弥勒佛长相很相似的罗汉,叫做“布袋罗汉”。罗汉堂高大雄伟,恢弘庄严。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峨眉山三大园林之一“布金林”、中国铜塔之最“华严塔”和全山最大的“罗汉堂”。清代寂玩和尚在寺周广种杉树、桢楠、柏树,按《法华经》一字一株,称“布金林”。布金林与大峨寺的旃檀林、白龙洞的功德林并称为峨眉山的三大园林。布金林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因而有“密林藏伏虎”之称。
华严宝塔是在伏虎寺大雄宝殿的左上方,这个塔铸造于明朝万历十三年,华严宝塔是伏虎寺的镇寺之宝。这样一座精美而巨大的铜塔铸造于将近八百年前,而且是一次铸造完成,整座塔高度有5.8米,塔身没有任何拼接的痕迹。为十三级楼阁式铜塔。正面设塔门,额铸正书阳文“南无阿弥陀佛华严宝塔”,两侧联文:“皇图巩固,帝道遐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日增辉,法界有情,同生净土。”联旁铸守门神像各一。其余七面均铸神像6排,共4700余尊,像间铸《华严经》。塔刹为葫芦形。华严铜塔以其时代久远、体形高大和铸造精良而居中国铜塔之最。
2010.8.28 峨眉山通孝恩师三周年纪念,与宜昌古佛寺根定法师及居士在峨眉山报国寺
报国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麓,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
峨眉山的众多寺庙里,报国寺是入山的门户,是游峨眉山的起点。这里寺周楠树蔽空,红墙围绕,伟殿崇宏,金碧生辉,香烟袅袅,磬声频传。此寺坐西向东,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对凤凰堡,后倚凤凰坪,左濒凤凰湖,右挽来凤亭,恰似一只美丽、吉祥,朝阳欲飞的金凤凰。山门前有一对明代雕刻的石狮,造型生动,威武雄壮,就象左右门卫,守护着这座名山宝刹。
报国寺山门上:“报国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题,王藩手书。正殿悬有“宝相庄严”匾。山门两边柱上那副对联“凤凰展翅朝金阙,钟磬频闻落玉阶。”就是对报国寺这只“金凤凰”周围景物的生动描写。横匾“普照禅林”和“普放光明”,同是一个意思:佛教称峨眉山为“大光明山”,昼有神奇的佛光出现,夜有万盏圣灯来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右边“鹤驻云归”,意为鹤停下了,云归山岫,喻指清凉静地,含有道家韵味。
大门上的联语:“独思喻道,敷坐说经。”前者是说靠自己的思维明白佛经的道理,就是佛学讲的“独觉”境界。后句是说高僧大德铺设好法座向弟子讲经说法。整个寺庙系典型的庭院建筑,占地60余亩,一院一景,层层深入,蔚为壮观。寺内正殿有四重,依山而建,一重比一重高,显雄伟自然。寺内藏经楼下,有一座明代的瓷佛像,形态生动大方,是件珍贵文物。前殿有一座7米高,14层的紫铜塔,塔身铸有4700多个佛像,还刻有《华严经》全文,故名“华严塔”,也是一件贵重文物。
报国寺山门对面的凤凰堡上有“圣积晚钟”亭,亭内悬挂一大钟,名叫“圣积寺铜钟”,系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慧宗别传禅师铸造。钟高2.8米,钟唇直径2.4米,重12.5吨,有“巴蜀钟王”之称。钟体上铸造了晋、唐以后历代帝王和与峨眉山有关的文武官员及高僧名讳,有捐赠铸造铜钟的信众姓名,并刻有《阿含经》经文和佛偈,以及《洪钟疏》铭文,共6万多字。该钟原挂在圣积寺,圣积寺毁后,此钟移至报国寺。圣积铜钟的钟声清越,远播数里,回荡于山林旷野之间,使人顿忘俗念,有诗云:“晚钟何处一声声,古寺犹传圣积名。纵说仙凡殊品格,也应入耳觉心清”。
报国寺还设有峨嵋山文物管理所,收藏各种陶瓷、玉石、文献、字画、金属器皿和战国时代出土的兵器、工器等。
峨眉山铜亭旁边有一块大理石板,上面雕刻有“第一山亭”四幅楹联的文字介绍:自古以来,峨眉山就被誉为“中国第一山”,从晋开始,历代帝主,前贤均有所题。千年文章,选四幅楹联,以表其意。“昆仑伯仲高出五岳,震旦第一秀甲九州”为魏晋印度宝掌和尚所题。“天真皇人论道之地,楚狂接舆隐逸之乡”由宋太宗赵光义撰。而“一峰插入三辰上,万里眺之五岳卑”则为明代诗人喻时所题。“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为明代朱元璋撰联。读其楹联,品山之魅力。
“秀甲天下”瀑布位于峨眉山报国寺景区的迎宾广场入口处,瀑布如同一条悬挂于石壁之上的银帘,在阳光的照射下,好象从峨眉之巅飞奔而来,巧夺天工。
峨眉山第一山亭后面的山壁上刻有“普贤者,佛之长子;峨眉者,山之领袖”几个大字,为明代傅光宅奉旨撰写《峨眉山普贤金殿碑》中的赞言,显示了峨眉山崇高的地位。峨眉“第一山”关键在金顶,第一山亭是步行入山的起点,她展示了深厚的峨眉山文化底蕴,表现了峨眉山宏大气势与宽阔胸襟,是峨眉山古今文化的缩影,突显了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佛教和道教中的崇高地位。
大雄宝殿对联: 佛眼垂青大地群生蒙福荫, 峨眉叠翠三山五岳尽朝宗。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法堂对联: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峨眉讽诵皈依,同尊慈父;万年法轮常转,共仰能仁。
万年寺,四川峨嵋山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相传为汉代采药老人蒲公礼佛处;东晋隆安五年(401)创建时名普贤寺;唐乾符三年(876)慧通重建,易名白水寺;宋称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时,神宗赐额"圣寿万年寺",沿称至今;万年寺为峨嵋山八大寺庙之一,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有无梁砖殿、巍峨宝殿、白水池等景点。林中色彩斑斓,红叶如醉,寺内的白水池碧波荡漾,蛙声如琴,丹桂飘香,令人怡然神爽,因而称之为“白水秋风”。天成的白水池在寺门左侧平坦坦的山坳之上,至今水清如镜。山影月色常常映入池中,水天一色,又名明月池,是唐代诗人李白游鉴峨眉,长留寺中,与寺里的高僧文浚抚琴和诗的地方。池边原有"唐李白听广浚禅师弹琴处"碑。
无梁殿,因其全部为砖结构,才被称作无梁砖殿。它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是万历皇帝为母亲祝寿所建。若把无梁砖殿视为一个巨大的塔座,那么,无梁砖殿的整个造型就是一个巨大的金刚宝座式塔。
一年一度朝圣峨眉金顶,礼敬十方普贤圣像,十方普贤菩萨圣像为铜质,通高48米,占地1256平方米,总体重约600吨。须弥座上立六牙吉象,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像;最高层为前后普贤菩萨头像。圣像内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弥陀佛铜像,四周绕汉白玉雕佛像。
华藏寺是峨眉山最高的寺庙,位于金顶的中心。寺庙的建筑使用了大量的铜,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寺庙依山势而建,高处是普贤殿,也被称为金殿或金顶,从而这座山峰也被称为“金顶”。华藏寺前,就是四面十方普贤像。2006年6月18日举行了隆重庄严的华藏寺落成典礼和十方普贤像开光仪式。
在金顶可观看峨眉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金顶与千佛顶、万佛顶相邻,万佛顶上亦有建筑,且有观光索道连接金顶与接引殿。峨眉佛光,又称峨眉宝光,峨眉佛光出现在金顶处,当阳光从观察者背后照射过来至浩荡无际的云海上面时,深层的云层就把阳光反射回来,经浅层云层的云滴或雾粒的衍射分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在金顶舍身岩上俯身下望,会看到五彩光环浮于云际,自己的身影置于光环之中,影随人移,决不分离。无论多少人,人们所见的也终是自己的身影,且“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这便是令人惊奇的峨眉佛光。登峨眉山观佛光的最佳时间应在12月至3月期间。
爱道堂位于成都市通顺桥街,占地近10亩,古称圆觉庵,始建于明代古北宫渠之通顺桥畔,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民国初年古圆觉庵改名为十方爱道念佛堂(简称爱道堂)。
“爱道”乃人名,此人正是释迦牟尼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经》里说:“佛生七日,生母摩耶夫人逝,姨母大爱道替姐抚育。佛成道后,允许姨母大爱道率五百宫眷出家修行……”。从此,佛教僧团中有了第一个女性修行的团体,大爱道成了女性修行者依止的比丘尼师,于是,女性的慈爱、悲悯、善良、柔和,圆融于无上菩提中,演绎和弘扬佛法的平等、仁慈、无我、无嗔。爱道堂就取其意而为名。
成都爱道堂的比丘尼大德隆莲法师,是当代佛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赵朴初会长誉为“当代第一比丘尼”。她学问广博渊深,德行絜静精微,数十年教书育人,百年后桃李天下。赵朴初会长曾说:“隆莲法师生长在书香世家,从小学习勤奋,广览群书,博学多闻,知识面广,且功底很深,在当今的比丘尼中还没有能和她相比的。”在家庭的影响下,隆莲法师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她自学了高级中学的文、史哲等知识,还自学了英语、藏文、诗词、绘画和医学等等。2006年11月9日(农历九月十九),隆莲法师在成都爱道堂安祥示寂。感恩隆莲法师,清定上师等高僧大德生前曾经的亲切关怀开示与支持。
成都文殊院清静幽雅,行走在这片都市禅林里,倾听佛家的慈悲悯物之音,虽身在红尘里,但心在红尘外。当时建造文殊院共采办了82根石柱,其中藏经楼就用了48根,剩余的石柱用于了寺院的主要殿堂。这些石柱的每一根都有供养主,也都是当时蜀地政界商界的头面人物,所以82根石柱就是82个当地的家族史。
文殊院的东侧矗立着一座千佛和平塔,此塔1991年竣工,是亭阁式千佛铁塔,六角形,11层。塔壁上铸999尊浮雕佛像,连同底层中央铜铸释迦牟尼佛像1尊,共1000尊,故得名千佛塔。飞檐翘角上装66条小青龙,配带响铃,微风习习,铃声朗朗。塔基下建有地宫,内藏珍贵法物,塔刹为青铜铸造,贴真金。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塔撰写“庄严千佛层层现,护念和平万万年”对联,并书:“千佛和平塔”横匾,置于塔身。
成都新都宝光寺由福字照壁、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经楼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宝光寺是四川成都地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收藏文物丰富的佛教寺庙,收藏极为丰富,有“寺中三宝”-舍利子、优昙花、贝叶经,其殿堂、佛像、匾联、书画等文物古迹则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宝光寺内拥有一塔、二坊、三楼、四殿、十二堂、十六院,鳞次栉比的殿宇围出了数十个重重叠叠的天景院落。罗汉堂建筑于清朝年间,所以罗汉堂里还有康熙和乾隆的塑像各一尊。罗汉堂内的雕像个个千姿百态、形象各异,身上都贴着金箔显得熠熠生辉。据了解,宝光寺内的罗汉堂是中国现存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
据说在公元880年的时候,唐代的黄巢起义军攻破了长安。当时在位的皇帝唐僖宗被忠臣护送到现在的四川,然后驻扎在宝光寺里面,发现了宝光普照,成为成都十景之一。
唐僖宗在位期间,权宦田令孜把持朝政,政局日益混乱,引发王仙芝、黄巢起义。长安失落后,逃亡蜀地,期间,调动各镇节度使平定黄巢起义,再次返回长安。黄巢的起义军霸占了长安,所以僖宗也不得不在蜀地(即成都)呆了近三年的时间,因为唐僖宗平生崇信佛教,到了成都之后,他立即派遣心腹重臣拿着皇帝颁布的“圣旨”,去迎请隐居在彭州九陇山的高僧悟达,为僖宗讲解佛理。
长安都城不保,战乱纷争引得唐僖宗心神不宁,有一天晚上,他在行宫闷闷不乐,夜不成眠,便到寺中散步。忽然,他见宝光塔废墟上霞光迸射,便惊惶失措地问悟达国师是怎么回事?悟达回答说:“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塔宫内发现石函,函内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莹彻,光彩照人。于是,僖宗命悟达国师重修宝塔,扩建佛寺,而且在帝王的授意下,原本的的大石寺也更名为“宝光寺”,当时寺内有僧众一千余人,“蜀中之梵宫佛院未有盛于此者”。
川西首道观,西南首丛林,乃为青羊宫,处巴蜀大地,锦城西南郊,一环路西段。道观青羊宫,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唐中和元年,黄巢军起义,唐僖宗避蜀,将此作行宫,重返长安后,拨钱修道观,诏改青羊宫,历秦汉唐宋,元明清至今,名用几千载,实属甚罕见!得名之典故,来源于青羊。唐乐朋龟曰:传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锦城。汉朝扬雄著,《蜀王本记》载:聃著《道德经》,降身青羊宫,坐莲台讲道,神仙聚会所,老君传道场。
宫坐北朝南,呈前低后高。殿分六重,立中轴,灵官殿、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唐王殿。宫内匾额楹联、木刻诗歌、石镌碑文,重檐翘角、斗拱黛瓦、褐墙红窗、雕梁画栋,殿宇森列、雄伟庄严肃穆,神州典型道观建筑,煌煌雄文,历历大观,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启迪震撼游人心灵。观中巨石龟,宫之神圣、苍古拙扑。时见鼎台、香炉、铁塔,烛火荧荧,烟气袅袅。香客信徒,膜拜榻前。
宫中阴阳太极图、道教图徽。屏风场坝、墙上门帘、牌坊服饰皆见其图。此图静里有动,动中欲静,相互制约,势均平衡、阴平阳秘。儒家中庸,源出于此。阴阳太极,道家精髓,妙绝精深!观文物陈列室,展道教典籍、至为珍贵。宫观壁画、色泽艳丽,人物活脱欲生。各殿天神诸仙,造型生动,光泽鲜艳照人,令人流连。宫观香烟缭绕,青气氤氲,丛林繁荫,道观幽深,似道家仙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君道德经,五千真言,道教经典,论道义,讲天文,言地理;安邦定国,由道而生,从德而起。众生敬神,烧香求平安;方圆九州,纵横万里,人所在,道所存。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受道熏染,得道教益。 天人合一,返朴归真;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修心养身;淡泊名利,俭以养德;寡欲不争,慈俭济人。道之义,华夏根、民族魂、文化源、精神本。修身齐家处事,须立足于道德。
道德祖,老子也。老君传道场,成都青羊宫也。正本清源,大道之行,始于青羊宫也。后记诗曰:蜀都青羊宫,道观千年烟。紫气照九州,乾坤道法天。丹台碧洞阁,御笔照人间。一气化三清,道场聚万仙。
三清殿前有两只铜铸青羊,它们是青羊宫的镇馆之宝,左侧为单角青羊,右侧为双角青羊。单角青羊包含了十二生肖的特征,有鼠耳、牛身、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头、鸡眼、狗肚、猪臀。单角青羊为雍正元年,清朝大学士张鹏翮捐赠。双角青羊是成都信徒张柯氏延于道光九年捐赠。底座铭刻记其事,铭文说:“京师市上得铜羊,移往成都古道场。出关尹喜似相识。寻到华阳乐未央。”落款为“信阳子题”,“信阳子”乃张鹏翮之号。1983年4月9日,青羊宫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三清殿之后是青羊宫现存的唯一明代原始建筑——斗姥殿,为全木建筑。斗姆塑像颇为英武,额有三个眼睛,肩有四首,左右各出四臂,为三目四首八臂的女神。斗姥名为紫光夫人,她有九个儿子:玉皇、紫微、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右边供奉西王母,左边供奉土皇地祗,两边分别塑有南斗六星君、南极长生大帝和北斗七星君。玉皇殿位于斗姥殿“福、禄、寿”的巨大照壁后面,楼上称玉皇楼,供奉玉皇大帝,另有四臣塑像。楼下供奉三官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及真武大帝,此真武祖师天眼显现,甚是少见,貌似只有四川这里才雕塑这样。
2013.1.21在成都召开中国龙吟集团龙吟归元中心迎春茶话会。
天宫院是纪念唐代相术大师袁天罡和风水大师李淳风的观祠。国内唯一的4A风水文化景区。古城阆中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天宫院始建于唐代,明重建,清雍正书“光澄慧镜”匾额。是盛唐时期民间天文术数研究中心。据称,袁天罡、李淳风奉唐王之命步龙脉寻王气,先后来来阆中,后定居天宫,并共建天宫院,留下“你也愿,我也愿,何不修座天宫院”的佳话。逝后均葬于此。
航拍发现,袁天罡墓、李淳风墓及天宫院,均处于一条直线上。而天宫院所处位置,其地形恰好为“九龙捧圣”中心――围绕天宫院所在地,四周有9条明显的山脉,好似9条蛟龙,9条龙头所捧处即天宫院所在地。
院中介绍了《推背图》、风水知识等,其中袁天罡的称骨塔很是玄妙,通过称骨塔,每个人的命运可用几斤几两几钱来度量,以此确定一个人一生命运。还有袁李二人“金针插铜钱”共择佳地的神奇传说。袁天罡来到天宫院所在地时,选中其风水,并埋了枚铜钱作记。稍后李淳风到阆中造访袁天罡,也相中了此地,并留下一枚金针作记。后两人相会时提起风水一事,都称已选中,结果,两人出土记号发现,袁天罡的铜钱眼中插有一金针。可见二人的判断高度一致。
当年测步王气不远千里从长安来到阆中,并为阆中的山水相留,是有原因的。至少两位大师认同这儿的风水。
6月1日,天宫院大门外的罗盘广场上,有一个直径达33米的“世界第一大罗盘”,由天池、龙凤转天椅、罗盘十三层天地人信息及周边六十四卦卦象鼓组成。
唐代易学、天文、风水大师李淳风、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图》,运用卦象、图象、谶语和颂词四种等独特形式,准确地预言了唐朝以后中国两千多年兴废更替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第一奇书,人类第一预言,古今第一谜语。
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推背图”以宏大场景,艺术地展现了《推背图》这部预言天书。将引领您步入神秘的时空隧道,感悟先哲的智慧,沐浴先哲的灵光,得到文化的洗礼。不但会对神奇预言所震惊,还有助于了解中国历史和神秘文化。这正是,世世茫茫惑众生,天机隐隐不显明,自从推背图现世,千年犹令智士惊。
2014年6月1日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是为纪念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而建,始建于唐,原有万年台、牛王亭、正殿、观音殿等建筑;明天顺三年(1459年)重建。院中以正殿和观音殿为主,建筑面积达684平方米。正殿为双重檐歇山式屋顶,台梁式屋架,用料粗大,面阔五间;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叠梁式和穿斗式结构相结合的建筑。袁天罡官至火山令,李淳风为太史令,两人都是唐代的风水堪舆大家。据说两人选择在天宫院定居,与地形颇有关系——此地地形像一顶王冠,四周有九条山脉朝向这里,叫作“九龙捧圣”。
两人晚年归隐后,在这里择地观天,著书立说,也葬在这里。后人评判两人的墓穴,觉得各有所长:袁天罡墓所葬的观稼山,形如麒麟,即“麒麟奔日”;李淳风墓所在地形似珍珠,两边山脉则似两条飞龙,也叫“二龙戏珠。
唐高宗仪凤三年,李淳风之子李该携带家眷至阆中,在李淳风晚年隐居之处修建“淳风祠”以示纪念,并且不远千里带了几株无患子菩提幼苗栽种于祠宇之中,菩提被誉为圣树,代表觉悟与智慧之意,淳风祠与菩提相依相偎,吸收天地灵气,屹立千年。
李淳风隐居的龙洞沟仙鹤会,是一处风水理念上的吉祥宝地,这与李淳风一生崇尚和研究星象、风水、道学分不开。其宅居背靠峻拔的龟龙山,面朝浑雄的圣泉岭,两座山酷似一对展翅翔舞的仙鹤相向而飞,所以叫“仙鹤会”。道家历来尊仙鹤为第一圣洁灵鸟,所以道家重鹤轻凤。李淳风选择仙鹤会隐居,是其中原因,他在仙鹤会隐居三年,完成了他人生的精彩绝唱,也留下了他与仙鹤会的深深情结。
1、李淳风生前宅居在“仙鹤”颈部,逝后的“淳风寺”亦建在此地,构成了一幅道家梦寐所求的“仙人骑鹤”美妙图景。这大约是他把人生的归宿定格于此的重要因素。
2、李淳风隐居仙鹤会后,在“仙鹤”头的丹顶处建了观星台,继续着天文观测与研究,并在此地修定完善了《乙巳占》。
3、李淳风在圣泉岭下找到了一处观风、测风的理想地方,设置了“三脚鸡风动标”,通过在这里对风的观察和测量,他完成了《乙巳占》第十卷“风角”的写作,并将风定为“动叶风”、“鸣条风”、“摇枝风”、“坠叶风”、“折小枝风”、“折大枝风”、“折木风”、“拔根风”等八个级别,完成了他成为世界级古代科学家的人生飞跃。4、李淳风在居宅左方的青龙岗设“六壬坛”,在这里发展、完善了易经数术三绝之一的“六壬术”,并写成《六壬阴阳经》。
青城外山普照寺,从清朝初年始形成庙会,六月十三祭祀普照寺初建者蓥华祖师,渐演成六月十三为普照寺庙会,八方信众来祭祀蓥华祖师。
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此据并非传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作佐证。
在通往普照寺建筑群第二层台阶上,矗立着一道木牌坊。系清乾隆戊申年(公元1788年)刻造,正面书"佛地重光",后书"飞来云鹫”。牌匾形容普照寺佛地是飞来的中天竺国灵鹫山。《舆地志》载:"晋时西僧慧理登浙江杭县灵隐山。自叹说此山乃中天竺国发鹫山,不知何地飞来。"由此引申易"灵鹫"为"云鹫"。
大雄宝殿再往上走,就是藏经楼。位于普照寺建筑群第三台阶的藏经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楼内正面是以香樟木雕刻而成的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坐于莲台之上,双手合十,金光灿灿。楼的左右两侧是财神殿与地藏殿。
而藏经楼所在之处,有三奇:其一,整座藏经楼是由47根石柱、一根木柱建造,寓"物无尽善"之意,石柱均由整石琢成。其二,坐落在山林之中的藏经楼,房顶上却四季不落一片树叶,屋角终年不积蜘蛛网,民间传闻是楼内藏有避尘珠,但是却至今无法找出来,成为普照寺的一大悬念。其三,藏经楼前两个用于消防用途的池水,颜色一黑一绿。2002年修缮藏经楼时,因地势局限,把池子建为太极阴阳造形,又名太极池。然而,两汪池水颜色竟一黑一绿,阴阳自然应对,色彩互相交换,便又成为一大奇观。
自青城山建福宫问仙桥过桥,跨路一牌坊,即为青城后山山门。有联云:“揽胜且入长坪。问小波义旗、献忠佚史、唐球隐迹、杜宇遗踪。往事动高吟,千古豪情添绝唱;探奇须登大面。看泰安佛殿、宋明墓群、灵谷飞泉、丹岩云洞。
“风光宜细赏,一山幽意论平分。”过牌坊沿盘山路而上,蜿蜒于重峦叠嶂之中,一亭耸立云霄,名“飞仙亭”。俯视山下,建福宫在古树参天的绿荫丛中时隐时现,前山大门“青城山”三字金光闪闪,对面丈人山赤壁如城,仰望上清宫在烟霞翠霭间,公路越飞仙岗,可见古飞仙观遗址。
世界和平家园王小平 / 2024年4月23日于北京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