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仁智宫:杨文干之叛让李世民蒙冤,宇文颖绝非执行死间计划

揭秘仁智宫:杨文干之叛让李世民蒙冤,宇文颖绝非执行死间计划

首页角色扮演九珑诀官方版更新时间:2024-05-09

本文是解读玄武门之变的第二篇。

唐初武德年间,整个李唐王朝最复杂、最激烈的政治博弈,都集中在李渊和两个儿子之间。三位最具权势的主角,差不多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保持了一种“父慈子孝、兄弟协力打天下”的微妙和谐,直到武德四年爆发的杨文干叛乱,打碎了脆弱的政治平衡。

大多数人聚焦唐高祖李渊对李世民的反悔,但整起事件却疑点重重、不合逻辑,特别是关键人物宇文颖透露着一种说不出的诡异。至此,一贯隐忍的李世民彻底抛弃了幻想果断出击,以武力夺下了梦寐以求的皇位。

初唐版权力的游戏,波诡云谲又暗流涌动,就此进入了高潮。

01

唐武德四年(624)六月,圣人李渊难得放松下来,趁着天下征伐接近尾声,决定带着李世民、李元吉两位皇子、诸位嫔妃动身前往距长安西北一百里的仁智宫(今铜川)避暑。

玉华宫,唐朝皇帝避暑行宫,624年由李渊修建,起名仁智宫,647年,李世民下诏将“仁智宫”更名为“玉华宫

为何要带次子和四子,而不是太子李建成?

一方面是李建成正以储君身份代替李渊正在监国理政,让李渊得以休闲度假。

另一方面,腹黑且精明的李渊自认为李建成手中兵权远不如李世民,把秦王带在身边更放心,李世民不敢搞出幺蛾子。

唐高祖李渊画像

但李渊忽略了一个问题:李世民固然可怕,但李建成就没有夺位的心思吗?

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一旦权力不在王座上发号施令,任何阴谋都会蠢蠢欲动。

李建成不仅有夺位之心,还付诸了行动。

两《唐书》、《资治通鉴》均明确记载了一点:此时李建成想要趁着皇帝不在京城,除掉竞争对手李世民。

《资治通鉴》明载:

上将幸仁智宫,命建成居守,世民、元吉皆从。建成使元吉就图世民,曰:“安危之计,决在今岁!”《资治通鉴·唐纪七》

安危?什么计划就涉及到安危了?

秦王集团在过去的三年里,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击败刘黑闼,收服河北大部分土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李世民在武德四年就获封为千古未有“天策上将”,这让长期留守京城却无法建立军功的李建成倍感煎熬。

李渊老谋深算,对此有所察觉,不断试图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调整筹码,让李建成开始统兵,加封李元吉军职,冷藏秦王一段时间,但太子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对于他来说,英勇无敌的二弟只要活着,永远都让他睡不着觉。

“就图世民”,这四个字分量很重。古代史官不会轻易如此下断论,司马光坚定地认为李建成就是在和李元吉约定好一场搞垮李世民、约束住李渊的事变。

根据记录,他们与现任庆州都督、正处于仁智宫正北方的杨文干打算里应外合,趁着皇帝远离京城、李世民所属部队不在身边,来一次类似汉代“诛晁错”的兵谏。

仁智宫之乱过程图

为何庆州都督杨文干会愿意参与打如此高危的事件呢?

杨文干曾经担任过东宫护卫,甚至他本人也是李建成在官场逐渐提拔起来,转任庆州都督一职。思细极恐,很可能李建成一手提拔的诸多太子党官员,都曾经不同程度地参与过谋划。这一点从日后李世民登基大规模清算太子党可以看出来。

那么,李建成的如意算盘是怎么策划的呢?

上谋:李元吉借机扣押李世民,杨文干带兵从庆州出发包围仁智宫,逼迫李渊亲自宣布李世民的罪过,公开废黜李世民,李建成在长安稳住大局,合情合理收编秦王府势力,大获全胜;

中谋:没机会活捉李世民,李元吉借机*死李世民,杨文干带兵从庆州出发包围仁智宫,武力逼迫李渊承认李元吉的行为合法性,李建成在长安恭迎李渊回来,做好和秦王府势力开战的准备,至少法理上占据上风,秦王府没有首领,很快就会作鸟兽散;

下谋:李世民发觉并逃出,李元吉扣押李渊,杨文干带兵从庆州出发包围仁智宫,李建成在长安组织军队反击,双方要做好硬碰硬的长期战争准备。

不论哪一种情况,这的确是太子势力的“安危大计”。无论什么结果,李渊都将面对最残酷父子决裂、皇位不保的局面。如果李渊提前知晓大儿子这么个计划,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擅离京城。

观古人史,往往平淡的只言片语、字里行间,就有着惊险万分、惊世骇俗的暗涌激流。

鉴于这些想法掉脑袋风险太高,没过多久,被卷入的人就惊慌失措地来自首了。

02

举报的人有两位,分别是太子府的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

他们二人涕泪横流、嚎啕战栗,在豳州(古西周国名,唐时陕西郴州)的官道府衙前上书自首,声称受太子李建成指使,运送盔甲若干套到庆州都督杨文干处,意图谋反,他二人深感有负圣恩,特来自首。

同时一名叫杜凤举的宁州人,也跪在仁智宫外举书,告发东宫谋反作乱。

李渊闻讯又惊又怒,从头到脚直冒冷汗,火速下令太子李建成赶往仁智宫面圣。

李建成顿时慌了手脚,没想到保密工作如此糟糕。

他是想造反,但还没准备好啊!

原先考虑父皇去避暑怎么着也得一个月,时间也够把盔甲和兵器运送过去,这才第一批刚起运,手下人就叛变了,如何得了?

按理说,李建成作为大唐帝国的太子,按照制度是可以拥有自己的东宫卫队,两《唐书》都记载了李建成招募了一支骁勇2000人左右的卫队,号称“长林兵”。但这点兵力对于发动兵谏来说,远远不够,也不能保证长林兵全部都如臂使指地愿意投身到造反大业中。

在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庞大帝国里想要取得胜利,这意味着要在通讯落后的古代靠消息控制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横跨十几个中央、地方的官僚系统建立可以信任的队伍,要掌控可以关键时刻一击得手的、规模达到数千人的军事力量,不事先周密策划和隐秘动员是不可能的。从庆州事泄来看,李建成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个人能力的确远远不如李世民,至少玄武门之变做到了真正的保密。

此时要想事成,必须得有庆州兵参与才有希望获胜,杨文干手下大约三万人可供调遣。但庆州距离仁智宫一百里,距离长安要二百里以上,现在传信已然来不及了。

李建成急得满头大汗,召集东宫府上下商讨对策。太子舍人徐师谟劝说李建成据城起兵,但詹事主簿赵弘智却劝说李建成简装少随,主动谢罪。

他的理由是:毕竟你是主掌军政的留守太子,运点盔甲给边地主官,可以解释清楚,现在还没到绝境。

权衡利弊风险之后,李建成决定听从赵弘智的建议,轻装简行前往仁智宫面见圣人谢罪。

此时李建成战战兢兢,惶恐颤抖之下,不顾一切用力磕头,以至于差点把自己磕死昏厥过去。史*录他:

叩头谢罪,奋身自掷,几至于绝。

李渊在极度盛怒之下,犹不解气,下令把李建成关押在帐篷里,故意喂吃麦饭,让殿中监陈福看守李建成。为以防万一,李渊马上派人去庆州召唤杨文干,收回兵权。

但这个派去说服杨文*人选很重要。

杨是实权人物,手中有兵马,距离仁智宫非常之近,容不得半点闪失。一旦知晓李建成被扣押很可能会反,李渊等皇族都有团灭风险;派去传唤的人如果与秦王亲厚,搞不好也会暗中教唆泄密,杨文干同样会反。

唐代名画《步辇图》,画面中的唐太宗李世民看起来很严肃,俨然是一位冷艳的美男子

李渊盘算再三,决定派一名年龄相长、办事稳重、身居高位,又素来与太子、秦王都无瓜葛的人,前去召唤杨文干。

当下恰好有一位追随多年的老臣符合条件。

此人是北周鲜卑后裔、早年曾效劳过李密,后又投降李渊,现任司农(农业部部长)宇文颖。他蜗居长安,性情温和,平素不见有结党营私之举,年纪资历较老,派去做说客再合适不过。

李渊叫来宇文颖,一番面授机宜,宇文颖即刻拜别而去。

然而,最大的反转来了,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03

李渊自认为值得信赖、很有希望说服对方的宇文颖,居然直接把仁智宫发生的一切告诉了杨文干!

如此一来,杨文干没得选了。

反正靠山李建成已被扣押,生死难料。当今圣人性情猜忌多端,就算今天侥幸不死,日后也必被清算。

杨文干略作沉吟就宣布反了!大军*向仁智宫,要捉拿李渊!

此时李建成死的心都有了,他真的百口莫辩。

李渊无奈,一边派遣左武卫将军钱九珑和灵州都督杨师道迎击杨文干,一边连夜召集李世民商议对策平叛。

看到这里,出现了让我感到最迷惑的地方:宇文颖为何要向杨文干透露实情?李渊派他去说服杨的目的,他不是不知道,为什么他要背叛李渊呢?

宇文颖泄密的后果很严重:直接导致了李渊被迫起用李世民平叛,并许诺授予太子作为激励,然而事件平息后李渊反悔未能兑现承诺,李世民这才彻底灰心失望,不再听信父皇的任何话语,两年后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大唐创业起居注》是对李渊记述最真实的史料之一,对杨文干事件记录也不知宇文颖为何叛变

可以说此事间接促成了李建成、李世民两大集团的彻底决裂,也促使李世民暗中下了武力夺权的决心。

我认为只有读懂宇文颖的动机,才能看清楚整个杨文干叛乱事件的真相。

诸多史料都没有详细记载宇文颖的想法,不过抽丝剥茧倒推逻辑,可以猜出一点宇文颖真实的想法。

有文章分析,认为宇文颖泄密是受了李世民的指使。从情节推理,是不符合逻辑的。

尽管李、杨谋反,最大受益者是李世民;但李渊挑选宇文颖不会不考虑秦王朋党的因素,宇文颖与秦王素无往来,何况前去召唤临叛之人乃是九死一生,当前局势之紧张,莫说宇文颖愿意执行死间计划,此时李世民未经李渊授权,无法掌握兵权,自己都捏了一把汗,他怎么敢赌杨文干起兵成功了会放自己一马?

事实上李世民日后抓获宇文颖也没有放过他,证明二人并不是同一阵营。

也有文章根据《新唐书》记载,认为宇文颖和李元吉平时关系密切,是李元吉唆使宇文颖泄密,期待二人阋墙,浑水谋利,但这不符合杨文干后续的举止。

宇文颖平日里是个急功近利的庸才,尽管他和李元吉关系交好,但生死时刻,宇文颖敢听李元吉的话,透露太子被捕的情况给杨文干?杨文干为何不迁怒于李元吉一派砍了他?李元吉并未获得任何好处,事后李渊也没有追究过李元吉。事败后宇文颖也被抓回了长安,杨文干客客气气从没有动过他。

李渊对宇文颖的叛变也大惑不解,在抓住宇文颖后,特意问过他,但他不肯说。

帝责曰:“朕以文干叛,故遣卿,乃同逆邪?”颖无以对,斩之。

从这段对话也可以看出来,宇文颖被派遣去出使的时候,表面上是心甘情愿的,并不是非常恐惧抗拒的状态,李渊也的确信任过宇文颖,宇文颖满口答应,这让皇帝大惑不解。

那宇文颖为何要叛变呢?

我认为,宇文颖叛变是在认真评估自身安危后,基于自身利益的放手一搏,并非是李世民的死间。

他浸淫隋朝、瓦岗军、李唐三大政治中枢数十年,政治经验不可谓不丰富,很可能看出当时李渊身边武装力量不足,深知自己出使陷入死局,而且李渊父子严重失和,他想赌一把,赌李渊不会起用李世民,庆州军一举击灭仁智宫,他才有活路。

这个猜想有如下支撑:

一、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宇文颖这趟差使没有好下场,是个死局。他召回杨文干,日后李建成只要不死,必定报复于他;他若召不回杨文干,要么杨直接砍了他,要么圣人回头责怪他没完成任务,一样要被砍头。

二、史料记载,李渊召见李世民并亲口允诺许以太子之位,这是罕见的政治表态,要以“太子”悬赏激发李世民平叛的动力换句话说,如果不用李世民,当时李渊是有败亡风险的,庆州军有一定胜算。

上曰:“不然。文幹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诛其子,当封建成为蜀王。蜀兵脆弱,它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资治通鉴》

此时李建成被扣押,生死未卜,宇文颖很清楚,一旦庆州军打出“秦王叛乱、要清君侧”的旗号攻击仁智宫,杨文干本身就是东宫出身的亲信,朝中必有内应。至少宇文颖出发前,只要不给李世民兵权,仁智宫乃至长安一带,能够对抗庆州军的力量是不存在的。

三、宇文颖是鲜卑族,北周皇室的后裔,素与突厥交好,庆州地处大唐与突厥的交界处,就算兵变不成,只要游窜突厥一带,宇文颖也可以借机脱身。事实上,杨文干六月翻盘,七月就进击宁州(今甘肃庆阳),很可能就是庆州叛军意图流窜入突厥境内,但李世民率军及时赶到,成功扑*了这一空想。

如果这一猜想成立,那么意味着庆州杨文干事件与李世民集团并无直接关联,实质上是太子集团造反未果,个人偶然因素提前引发了一场不成熟的兵谏。主政者李渊却昏庸不明,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导致“允太子”一事出尔反尔,放任李建成、李元吉继续作乱,走投无路的李世民只好反击,最终引发了“玄武门之变”。

04

杨文*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

阴沉着脸的李渊召见李世民,许诺只要平叛,就让李世民当太子,同时流放李建成到四川当蜀王。

能力超强的天策上将李世民全力以赴,誓要最短时间平定庆州之乱。杨文干等闻讯,知道事已不成,只好流窜袭击宁州,一个月后即被李世民率军截击,惊慌的庆州军发生内乱,*死杨文干投降,宇文颖被擒获后送往长安斩首。

昏聩的李渊却在事后再次变脸,他在李元吉和多位嫔妃的蛊惑求情下,把事件归咎于兄弟失和,只口头象征性地责备了李建成几句,就恢复了他太子职权。

或许李渊担心李世民就此坐大,抑或者是李渊的确喜爱长子,更可能是李渊心底里一直只想保持现状平衡,自己当个快乐享福的裁判就好。

与此同时,李渊宣布流放了东宫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以及天策上将府的兵曹参军杜淹,作为替罪羊。至此,怏怏不乐的李世民终于明白,父亲永远也不会让自己当上太子了,而大哥也绝不会放过自己,兄弟之间总有一天会刀刃相见了。

如果李渊能够及时看出李建成的阴谋,理性一些,废嫡长立贤子,或许大唐不会出现血腥的兄弟相残;

如果李渊能够在派遣使者前,多再想一想换个人选,或者干脆其他方式约束住杨文干,一切阴谋也会真相大白;

如果李渊能够在事后觉察出宇文颖的窘境,坚持兑现承诺,改立太子,送李建成入蜀,或许也不至于自己走到被囚禁的境地。

历史没有如果,时间没法倒流。李渊亲手激化了兄弟夺权的矛盾,也断送了李世民心中最后一点念想,事实上从杨文干事件后,李渊走下皇位已经开始倒计时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