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幻影哥|黎远会长10号书童
今天的琅琊阁众星捧月,各路高手云集,我们一起听刚哥给大家分享了一整天的互联网运营。和刚哥相识十余年,刚哥一路从QQ号,公众号,微信社群,抖音,视频号…….一路在自媒体领域深深扎根,听刚哥分享,每次和刚哥聊天,都有新的收获…….
如今天刚哥分享所言,十年前,业内的老师对他本人有两个评价:
第一:刚哥身上具备预见未来,洞察趋势的能力;
第二:刚哥认定做一件事,具备把凳子坐穿的魄力与韧劲。
下午我们几人在琅琊阁一起聊天,我和黎远会长,刚哥大家一起谈到一个话题,刚哥说:“近二十年来,行业很多的老师常年在舞台上享受光环,讲着讲着把自己的初心给忘了…”
我接了一句,我说:“刚哥,我也是在2016年才整明白培训和教育的区别,我认为这与人的使命有关,与你是否真的热爱这件事有关…….”
刚哥说:“是的,培训终归是培训,是教技能,讲的久了终会腻,尤其是每天讲一样的,教育不一样,教育是启示人,点燃人的生命。”
黎远会长说:“吉姆•柯林斯有段话很经典,他说:“要成就伟业,你要从热爱出发。你可能还是想问:我不选热爱,选机会可以吗?
可以。你要注意柯林斯刚才说的四个字“成就伟业”。
三环理论,本来概括的就是从平庸到伟大的企业。如果你想成就伟业,做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你要从热爱出发。如果你只想赚点钱,过个小康生活,那从擅长出发,从机会出发,都可能做到。”
这世上最美好的事,是拥有热爱!
什么是热爱?
或许很多人以为,它就是你喜欢和想要*事,但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质就是,心甘情愿。
心甘情愿地去为其付出,心甘情愿地去承受失败,也心甘情愿地去接纳追寻路上全部的苦和痛。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热爱可经常性的创造心流,什么是心流?
你是否有过这样一种体验?
专注于手头上的事情,过去了几个小时,感觉才几分钟;
在地铁上看书,读到精彩片断,不知不觉坐过了许多站;
参加马拉松,坚持一段后忽然呼吸顺畅了,步伐也变得轻盈。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愉悦的感受。
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米哈里教授,将这种感受称为心流体验。心流,是提升幸福感的关键。
爱默生说:“一个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幸福起来。”
只有深入地认识自己,维持内心秩序的和谐稳定,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1,心流,源自于内心的秩序。
前段时间,北大一段随机采访火了。
男子头发凌乱,左手拎着一袋馒头,右手提着一瓶水,说话含含糊糊。这位朴素的小哥,竟然是人称“韦神”的数学天才。
他有着过人的天赋,每天醉心于数学研究至少12小时。除了数学,他对外界的需求很少,每月生活费不超300,不用微信,不爱社交。
在旁人看来毫无乐趣“苦行僧”般的生活,他却活得恣意自在。
韦乐奕在数学世界里找到内心的秩序感,在心流状态下,他享受数学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心流,不仅带来快乐和幸福,还能让人成长。
要想获得心流,我们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某件事当中,让自己的内心秩序逐步趋于有序可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每天都在经历焦虑。大脑总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要么回忆过去,要么担心未来。
米哈里在《心流》这本书中,把这种混乱无序、喧嚣躁动的状态称之为“精神熵”。
“精神熵”看似晦涩难懂,其实它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一旦缺乏管理与维护,就会自动自发地趋于混乱、涣散、无序。
就如同我们的房间几天没打扫,就会落满灰尘变得不堪忍受。
玛格丽特·撒切尔曾经说过:“成长的秘诀在于自我克制,如果你学会了驾驭自己,你就有了一位最好的老师。”
管好自己内心的秩序,保持向上生长的状态,这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今天有书童问会长:“当下的时代,很多人迷茫焦虑,应该怎么办?”
黎远会长说:“迎接黑暗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变成曙光。”
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感,能否让自己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心流领域,沉浸其中。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成长的渴望。只要你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这种持续稳定的内心秩序,一定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心流,从而给我们的生命注入能量,提升生活质量。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扎根译坛80余载,翻译的中外古典文学作品摆满书架。他翻译有个习惯,先手写一边原文,再翻译,最后再一字一句地敲进电脑存档。
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许老80年来,从未停歇过。哪怕100岁高龄的他,也要争分夺秒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面对如此繁重的翻译工作,许老从不觉得苦,反而很快乐。
因为他热爱这份工作,并充分享受工作翻译带给他的快乐与满足。
2,心流,拥有对生活的掌控感。
在知乎上,不少人也曾有过类似感受:
有人凭借静坐冥想,在一呼一吸之间重拾内心的平静;
有人选择为爱做饭,在一餐一饭中找到生活的滋味;
有人沉浸到一本书中,在一字一句间获得心灵的抚慰。
当你全神贯注于所做的事情,并全力以赴把这件事做好,你就为自己构建了一次次心流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活小确幸。
正如米哈里所说:“对自我意识的掌控,决定了生活的质量。”
很多人追求的幸福和快乐,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生活的“控制感”。处于心流中时,人们会因为自己全身心投入、所有的潜力都被激发出来,而感到有“掌控感”。
曾在微博看到一位博主,起初的她自卑、消极,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再加上和恋爱七年的男友分手,让她一度萌生了轻生的想法。
后来,为了走出低谷,她选择用跑步来缓解现状。当她沉浸在运动中时,心里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充实和快乐。
能够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种对生活的掌控感会让我们重获对生命的激情。
心流,让我们学会做自己的主人,掌控着当下的每一次体验,从而塑造出有意义的人生。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里说:“拥有控制感,对保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人是唯一拥有掌控感的动物,掌控感的获得,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沉浸于当下所做的事情本身。
很多人焦虑的本源其实是生活的焦点太多,自己没有找到一个点沉下心来去做。
乔布斯说过:“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的秘诀之一。”
1996年,乔布斯重回苹果公司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精简产品线。大刀阔斧砍掉公司70%的项目,又砍掉了90%没有特色的产品,只留下四款产品。四款产品之一的苹果的手机,重新定义了手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深刻认识一个领域,让乔布斯把握住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勇于主动发起挑战。这是一种掌控感。
当人们持续专注于自己所爱的事,尤其这件事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往往更容易产生心流。
当一个人进入心流体验的时间越多,就越能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加深我们对目标的坚持,从而拥有更积极的心态。
今天刚哥分享的时候,分享到一个观点,物质*的满足只能带来短暂的幸福,只有来自于成就感创造的幸福是可持续的。
那创造生活的幸福感人到底在什么时候最幸福?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身心完全放空。
其实不然,这种幸福是短暂的,它很快会被无聊替代。
《心流》的作者米哈里的建议,我们可以选择一项难度与自身能力匹配的工作。
除了明确目标,还要建立即时反馈机制。主动为自己构建“心流”的最优体验,从而提升人生的幸福感。
那么,如何用心流来创造生活中的幸福感?
首先,设立一个合适的目标。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才算是合适呢?根据心流体验图,只有当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自身的技能相匹配时,我们才落在了心流体验区。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摘苹果理论”。一个人想要取得进步,就应该努力去采摘那些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苹果”。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有干劲和动力,更容易产生心流。
英国一位67岁的老奶奶退休后,便开始学习瑜珈。在老师的指导下,她从最基础的体式开始练习,力求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
熟练后,又开始挑战更难一点的体式,最后,慢慢过渡到高级体式,甚至很多年轻人都做不好的体式。老奶奶在不断的练习中, 逐步挑战与自己的能力匹配的难度水平。
现在102岁,成了英国国宝级瑜伽爱好者。
修炼一项技能时,刚开始设置的目标不宜过大,我们容易感到焦虑。当目标太低,又会让我们丧失技能打磨技能的热情。
只有当目标与能力匹配,我们才能进入技能提升的快速通道。其次,保持专注力是造就心流的关键。
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从30岁开始做寿司。此后的几十年里,他只专注于寿司这一种料理,精益求精。不仅选用最好的食材,还特别关注食材的处理。小野二郎日复一日的专注,把寿司做到极致。
造就心流的关键点,就是管理好我们的注意力。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全身心投入,不受外界的干扰,也没有内心的焦躁,你就会很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中。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做事不专注,也没计划,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一事无成,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罗曼·罗兰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最后,建立及时回馈制度。
今天下午,最后我做分享的时候,我说:“琅琊阁中我们所有人做的事情需要时间,我很认可竹子理论。我们每天做的事情每天前进一点点,每天想着往前蹦跶,每天想着往前挪腾,时机成熟的时候,破土而出的那一刻,行业对琅琊阁只有仰望,只有敬畏。”
很多人喜欢读书,参加各种培训,但是却很少人会去做记录,做总结思考,并加以应用。这种看似很勤奋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
所以,真正会学习的人,从来不是低水平的重复。他们重视结果反馈,以结果为导向。
美国国父级人物富兰克林,他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是一个罕见的人才。能够做到持续高效成长,正在于富兰克林特别重视反馈和评价。
年轻时的富兰克林为了让自己拥有完善的人格,于是,他给自己制定“十三项修炼”,并严格执行。同时,他还列出修炼时间表,将做的好的和不好的用不同的图标标出来。
建立及时反馈机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能给自己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英国作家欧文说过:“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目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如何追求幸福。而善用心流体验,就可以为自己构建一次次心流,从而提升我们人生的幸福感。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内心丰富的安静 。当我们专注做一件事时,内心是井然有序的,即使外界再多干扰诱惑,我们也能微笑从容面对。
余华老师说,他写作40年,内耗了40年。
但写作对他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在一次又一次内耗之后,让他完成了对自己的不断超越。所以内耗并不可怕,反而是我们追求心流的动力。
想要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心流状态,不妨像余华老师一样,把精力都用在有益的事上,而不是消耗在沮丧、怀疑中。
在当一个人经常经历心流,他的内心就会被训练得越来越有序。以后进入心流就越来越容易,即使平时不在心流状态下,也不像一般人那样心浮气躁。
停止纠结,专注是产生心流的关键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
接到一个任务,思前想后,总觉得自己做不好,迟迟不肯动手;
参加一场考试,过程中却始终不能专注,容易受到各种影响;
参加一次聚会,对别人的某句话不断解读,对自己某个举止后悔不已。
学会屏蔽各种杂念,才有可能把精力投入在事情本身,进而获得心流的愉悦体验。
沉浸于某一件事,哪怕专注地写一篇文章、做一顿饭。
当一个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所有的杂念都被屏蔽了,思绪才会变得有条不紊。
当一个人不会再为别人的评价忧心忡忡,也不会为结果患得患失,反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流指的是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在心流状态下,你会忘记时间的存在,在做完这件事后,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心流,会让你战胜不良情绪,学会更好地独处。你很意外地发现,原来时间不是用来打发的,是用来享受的。
因为脑子专注于所做的事情上,你会忘掉焦虑,不再被很多无用的想法充斥,你会很享受。那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呢?
在一次TED演讲中,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到了7个条件,这也被认为是心流的7个特征:
精神集中:你的注意力被高度锁定在正在做的这件事上。
感到狂喜:你从日常的杂念中脱离出来,进入到一种喜悦的状态。
内心清晰:你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并知道如何完成得更好。
力所能及:你的能力和现在正在做的事情相匹配(不会觉得它太简单而无聊,也不会觉得它太难而焦虑)。
宁静安详:你忘记了自己,丧失了自我察觉。
时间感消失: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流逝。
内在动力:你觉得自己做这件事情源于内心的渴望和对该目标的认同。
在这种状态下,你不仅感觉良好,做事的效率也会得到极大地提升。能提升多少呢?
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相关研究发现,当人们处于“心流”状态时,他们的效率最高能提升5倍。
这也就意味着,平常需要5小时完成的工作,在“心流”状态下你可能1个小时就能完成。
怎样进入“心流”状态?
想要打破这个“屏障”,我们就得先打倒这些“拦路虎”。而打倒“拦路虎”的关键,就在于提升我们的专注力。
怎么提升专注力呢?作者在书中分享给你4个方法。
1.设立合适的目标什么是合适的目标呢?
它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要清晰;
二是要有合适的难度;
三是你要尽可能喜欢。
我们先来说清晰。心理学实验发现,相对被迫做一件事,一个人没事可做、漫无目的的时候,体验会更差。
在这种情况下,他精神涣散,没有精气神,还常会陷入忧虑、恐惧和无聊的负面情绪中。
而当一个人有清晰的目标时,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也会想方设法去达成这个目标,所以就会更自信,也更愿意投入其中。
那什么样的目标是清晰的呢?它应该是具体可衡量的。
打个比方来说,你的目标是健身,那么“每天做3组俯卧撑,每组12次,各组之间休息1分钟”就要比“每天尽可能多地做俯卧撑”更清晰,因为这个目标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再来说合适的难度。
什么是合适的难度呢?就是你的能力和目标的难度要相匹配。
一般来说,我们的能力和目标会呈现出三种状态。
当我们能力强,而目标完全没有难度的时候,我们会进入到厌烦区,觉得没有挑战,很无聊。
当我们能力不足,目标很难的时候,我们会进入到焦虑区,觉得压力很大,难以承受。
只有当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自身的能力相匹配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进入“心流”区,发挥自己的能力迎接挑战,全身心地投入到目标的达成中,获得挑战的乐趣。
那怎样才算是挑战和能力相匹配呢?答案是目标难度要稍稍超过你的能力,但又不至于挑战太大。更具体一点来说,当难度略高于能力5%-10%的时候,我们最容易进入到心流。
不过这时候可能有人就会说了,我每天的任务没什么难度,已经做的很熟练了,或者我面临的任务太难了,远远超过了我能力的10%。这应该怎么办呢?
对于任务太简单的情况,笔者想要说的是,即便一项工作再简单,也还是可以给自己设置一定的挑战的。
不信你可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一位叫里柯·麦德林的工人在装配线上工作了5年,在别人看来,这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但里柯却觉得非常有意思。
5年都在做一样的事情,为什么他不觉得厌烦呢?诀窍就在于他工作时会定期给自己提出一定的挑战:怎么能设计好自己的每一步动作,能再快一点,打破昨天的记录。
而当目标达成之后,他又会为自己设置更高一点的挑战。
你看,只要用心,再枯燥的事情也可以变得有挑战。
而对于任务太困难的情况,小编建议你把它分解成几个步骤来完成。
比如,单位要求3天后要交一份个人总结,但你觉得很难不想写。这时候你就可以将它分成三个步骤:花一天时间想想哪些方面最能体现你的能力和成果,再花一天时间搜集之前的工作数据和资料,最后一天时间,拿来写正文。
这样,你每天只需要完成一个小任务,难度自然就降低了不少。
而你从前一天任务完成中获得的满足感,还会让你越来越有自信应对接下来的任务。最后说要尽可能喜欢。
《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富有创造力的人彼此之间千差万别,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非常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喜欢,是我们进入“心流”状态的最有力的推进器。
当我们钻研自己喜欢的事,就会带着满腔热忱去做,也就更容易进入到忘我的状态。
1,人生是一个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不要逃避问题。人生的每个年龄段,都有需要应对的“关卡”。
别想着逃避问题,跳过其中某一关。你以为你跳过了,其实并没有,它会随你走向下一关、下下一关。然后不断累积成更大的难关,直至拖垮你。
所以,遇事请勇敢面对,逃避问题是给未来的自己找麻烦。
烦的背后,其实是怕。有时,你之所以烦,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不是真的没有办法,只是担心这个办法带来的后果,会让自己无法承受。
所以解决烦恼的第一步,是鼓起勇气,面对现实,想清楚自己可以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风险,再去选择解决方法。别人之所以能往你心里挂东西,那是因为你心里有了钩。
当你因为别人的话感到愤怒时,别急着向外去寻找答案,先向内问问自己:我都做了些什么?
别人一句话能让你怒不可遏,一个动作能让你暴跳如雷,或许是因为你自己心里预先承认了他说得对。
抛开他人的过错,你内心对自己的评价,才是一切的答案。摆正自己的心态,很多事就云淡风轻了。
2,最好的偷懒是,一次做好。
越不想做什么、懒得做什么,就越要争取一次性做好。因为做不好,你还得重做,那就会痛苦翻倍。所以一次做好、一步到位,就免于后续的麻烦,这正是最勤奋的“偷懒”。
挫折,是未来的你在帮助现在的你。
每一次遇到挫折,如果你能趁机提升自己,那么挫折就是改变的机会。
不要抱怨,不要泄气,挫折不是惩罚你,而是未来的你在帮现在的你。当你不畏困难、踏平坎坷,你才能看见人生的盲盒里,到底给你藏了什么礼物。
如果走错了方向,停下就是进步。
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没有人可以永远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时走错了岔路口,不要紧,及时停下脚步,就是进步。
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比努力更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去努力。
3,别把坏情绪留给你爱的人。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总是和爱的人吵架,和陌生人说心里话。”要知道,能一直忍受你坏脾气的人,不是懦弱,而是因为爱你。
所以,我们要对亲近的人多一点耐心,少一些坏脾气的宣泄,把笑容留给你爱的人。别苛责自己,尽力了就问心无愧。
人生在世,和自己和解很重要。有时候,我们无法决定事情的成败,却可以决定自己的心态。遇到失败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不要因此就苛责自己、埋怨自己。
当事情的结果让你不那么满意时,问问自己,是不是已经尽力了。
只要用尽全力拼搏过,你就已经是自己的冠军。
今天晚上我们几个人和黎远会长聊天,刚哥说:“感觉琅琊阁中这群人24小时都在工作,没日没夜的奋斗,你们这种状态太好了。”
我说:“黎远会长骨子里面就是个教育家,会长对每天的来访者,每天的工作状态都是忘我的,既沉浸其中,也乐在其中……”
工作是唯一创造人性的途径。造桥、垦荒等工作,不但能改变环境,也把工作从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转变成有意识、有目标、有技巧的人。
工作时,人们面对挑战、发挥技巧,就觉得快乐、强壮、有创意、满足;闲暇时,他们因无事可干,技巧也无用武之地,以至于觉得悲伤、软弱、迟钝、不满足……
《中国乒乓》精神: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聊天时的下酒菜,那就努力让自己成为他们吃不起的饕餮盛宴。
因为热爱,所以幸福!
幻影哥于2023年7月19日记录于琅琊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