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专辑|浙东唐诗之路的徒步朝圣:绕寒石山经行一周

唐诗之路专辑|浙东唐诗之路的徒步朝圣:绕寒石山经行一周

首页角色扮演降龙仙域更新时间:2024-04-22

图源自网络

孟湖岭:随孟浩然访寒山

朝圣寒山,寒山湖自然成了我们的落脚点,驱车西行,过街头镇,在乡村公路上缓行,杉柳成荫,两旁的翠绿庄稼和农舍一派恬静。转过埠头村和山头下村,再往南,经过何村,就穿过一个山口,这山口就是一个关隘,人说是孟湖岭。岭不高,没几步,不知不觉就已经过来了。

孟湖岭在张家桐村前约500米处,是进入寒石山、张家桐、九遮山的必经之路。孟湖岭几户人家,有桥一座,桥下九遮山溪自南向北而来,转向西流,到了屏障一样的岩壁下,汇合西边的岩前溪水。两溪合流,在山头下村附近汇入始丰溪。

站在孟湖岭的桥上,我看着静静流淌的清澈溪水,寻找着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踪迹。据《天台县志》记载:孟浩然到这里寻访寒山子的隐居地,是在唐开元十八年(730),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七律诗《访寒山隐寺过霞山湖上》,此诗记录在孟湖岭和张家桐的宗谱上。诗云:

一湖清水漾晴霞,凋柳残杨影半斜。

雁啄野菰窥浅浦,鸦归暮霭过平沙。

千寻倒石波涵碧,几树飞丹岩落花。

岭外寒山明月上,肯留乞梦饭胡麻。

这也是一首佚诗,但将孟浩然的情感与寒山一带的风景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孟浩然的到来,这里才有现在为人熟知的孟湖和孟湖岭的地名。人们将霞山湖上这片水域称为“孟湖”,通往明岩、寒岩、寒山的小山岭称为“孟湖岭”。后来,孟湖逐渐淤塞,被人盖了房子,逐渐形成村落,成为岭根村。昔日的沼泽地,也成了良田。

孟湖岭附近的何村,是何善蒙的老家。何善蒙是浙江大学的教授,专门写了一本《寒山传》,后来改名为《荒野寒山》一书重版。他在书中说,孟浩然留下的这首七律,是在天台地方志里发现的。“就诗中描写的景物而言,可以确信,霞山确实是天台街头镇的一个山村。事实上,这个村就跟我们的村相毗邻,只是当年孟浩然写的是霞山村,而不是我们这个小山村,于是,很遗憾的,我们村错过了在文学史上留名的机会,虽然,只有咫尺之遥。”何善蒙说。

孟浩然 图来自网络

孟浩然在孟湖岭,歇息在这里的一个小庙里。他到天台,是寻访他的道友太乙子,自遥远的长安京城千里迢迢而来。在京城时,他与王维齐名,两人经常一起喝酒,正在兴头上,不料爱诗的唐玄宗来了,他只好躲在床底下。唐玄宗早已看出端倪,王维据实相告,皇帝让孟浩然从床底下爬出来,吟诵自己的作品,但孟浩然不懂规矩,不合时宜,居然吟出两句牢*满腹的句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皇帝被激怒了,是你不来朝廷求仕做官,反而怪到我的头上,是何道理!皇帝拂袖而去,孟浩然与仕途也绝了缘,于是也一拍屁股,真的游山玩水去了。

由此可见,孟浩然与寒山子走的道路是类似的,同样是“不才明主弃”,想当年孟浩然所吟唱过“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佳句,也让当年的宰相张九龄刮目相看,令王维叹绝不已,但他与李白、寒山一样,清淡潇洒,不为世俗所拘。古书这样记载,说孟浩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提书笈负琴而从”,仙风道骨,相貌萧然。他与李白、王维、贺知章、陈子昂、司马承祯、毕构、宋之问、王适、卢藏用等同为仙踪十友,在李白和司马承祯的话语里知道了天台山的神秀之处,于是也就沿着曹娥江、剡溪、新昌江溯流而上,在去天台山的舟中,他兴致盎然,写下这样一首诗: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任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图来自网络

在唐诗之路上,李白写过华顶晓望,而孟浩然也写舟中晓望,有异曲同工之妙。孟浩然与寒山、李白走的同样的一条山水之路。在天台山水中行走,他写了二十多首诗歌。“ 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焚香宿华顶,挹露采灵芝”,据说,在方广寺他喝茶后,无以馈赠,就将《舟中晓望》和《登天台山》两首诗充当茶资,自然而然,寺僧欣悦非常。

在孟湖岭这个不起眼的小岭上,我们找不到任何孟浩然的遗迹,唯有见到一处龙王庙。走过孟湖岭溪桥,我就看见溪对岸的一带山脉,如苍龙横空,那连绵的直立的排排悬崖,宛如苍龙的肋骨。我来的时候,还看见崖背和树木积压的层层冰雪,如同闪光的鳞片。此刻是暮冬时节,我们看见的是山崖的北面,阳光照射不到,更为幽冷,寒山真的名副其实了。

同样,我走的也是孟浩然和寒山子的道路。

穿过明岩的空谷

读着孟浩然的诗句,听着优雅的琴箫和合的梵乐《寒山僧踪》,我穿过那座小桥,走在乡野的路上,奇岩怪石和青山绿水扑面而来。迎面吹拂着温柔的风。我是一步步踏着寒山子的踪迹的,我看到的每块溪石,每个水波,每片悬崖,都是寒山子的诗句,我曾经对人们这样反复说,寒石山不但是和合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唐诗之路最精华的路段所在,寒山子的诗歌与山上的崖壁洞穴溪流相映衬,山以人名,人亦因诗名,山、人、诗合而为一,则为寒石山情韵独具,他处所无。寒山诗是真正的大和合的境界,寒山诗歌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生活的和谐,人与宗教的和谐。寒山乃是最高的生命艺术的最高境界!

图来自网络

我脚下流淌的这条北行的溪流,发源于九遮山雪上村,人称茶山溪,皆因这里一直出产茶叶而得名,寒山出产的茶叶,为茶中名品。我来的时候,天刚下了一场雪,林立的山峰,壁立的悬崖,挺拔的松树,留着些许的飞白,寒气逼人。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寒山啊。有人把寒石山又称之为翠屏山,是指山上的翠色崖壁而言的。

寒石山,所谓的寒石山,从东到西蜿蜒十数里,远远望去,犹如“铁甲龙”,山崖层层卓立,地学上称之为“海蚀石”,“十里铁甲龙”,一直从东往西绵亘。寒石山上的两个洞府一南一北,朝南的称为明岩,朝北的称为寒岩,人们又称它为暗岩。寒岩的得名,因其向北,阳光很少照耀,洞中寒气袅袅之故。而明岩则反之,阳光充和温煦。

我们跨过溪上的石桥,往南而行。昔日的机耕路早已被浇成了水泥路,二十几年前,来自美国的比尔·波特还是精壮的小伙子,他到这里是坐着活蹦乱跳的农用三轮卡来的,但他是寒山的虔诚朝圣者。几年前,我带着美国作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而来。在书中,我得知。比尔·波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期间,通过接触了中国佛道典籍后,潜心钻研中文,后来到了台湾佛光山,跟随星云法师学佛,读到了寒山子的诗歌,出于内心的敬爱,他翻译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寒山子诗集,用的是“赤松”(Red Pine)这个笔名,距今已经有三十多年了。这次我到天台来的时候,就带了一本新出版的《南方人物周刊》,比尔波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出版的第一本书,便是寒山诗的翻译。”“我一直怀疑,中国还有这样的人吗?或者只是学问很高,并非真正的隐士?于是我便开始寻找。”于是他边行旅边写作,就写了这本《空谷幽兰》,记者问:“寒山子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呢?”比尔波特说:“寒山子很自由、很简单。他不是专门描写风景,月亮、山河如何美,他是把你的眼睛打开,帮你看破。我很尊敬他,很喜欢他。我把翻译他的诗歌当作我的修行。”他说,“不修行,无隐士”,这与寒山的生活是一致的。

我想对这寒明两岩的风景,比尔·波特与寒山子是一样熟知于心的。

天台明岩 图来自网络

明岩是一个幽深的峡谷。峡谷朝东。溪流在前面静静流过,左右两山岗如手臂拥抱,一为狮子,一为白象。上世纪80年代,当地为了交通旅游的方便,在狮头上打通了一个隧洞,似乎损伤了此间的气场。但明岩的景色,可以用“石怪岩明”形容之。过去,空谷里有小小的明岩寺。

是吴越昭仪孙氏,她于后周显德四年(956)在僧全宰(?一927)栖禅处建云光院,已经成了一片废墟,但是现在新建了一个大寺院,一个很高大的山门,基本上就把谷口拦了起来。要进寺,五块一张门票。墙壁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五代后周古刹,似乎表明了寺院的历史悠久,但山门的风格与寒山的风格不甚相配。进了寺门,我看到狮岩的一侧的一个余丈高的岩柱,两块风化的岩石组成了一个天然的雕塑,上面一分为二,像个丫字,有人说是目连背母,歌谣说,“青天落白雨,和尚背道妪”,指的就是这个最有特色的标志性景致了。有的人说是寒山拾得的化身,也是最切合实情的。我再将目光前移,看到了一个行走如僧的岩石,步履匆匆,我想这就是拾得了。而所谓的“青天落白雨”,说的就是明岩洞口的常年滴挂下来的多条丝丝缕缕的灵泉,犹如风中的珠帘,摇曳生姿,闪亮着阳光。

有人说,石怪岩明诗满山,是指这里的自然特色与人文特色而得名的。但我没有看到一首寒山诗,但能看到无名氏写的“石怪岩明”的摩崖。上次我来的时候,遇到这明岩寺的老太太,江苏人,六十多岁了,她问我哪里来,干什么的?我说,是从北京来的,我说写作的,我问他这里有没有寒山诗,她一脸惘然。她不知道寒山诗到底是何物,但一直跟随我的左右,我问这三块人形石的下面的三块石头品列着,是寒山拾得丰干坐卧吟唱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她说她是外地人不清楚,很模糊,说不清。我约略知道,寒山拾得丰干所面对的岩石,能发出如月色一般的银光来,当地人叫做石月,石头做的月亮。他们三人边唱边用石块敲打节奏,于是这岩石也叫做了“响岩”,它们发出的声音如钟鼓还是如木鱼呢,我却不知道。

再进几步则有天然岩石,如黄狗盘地,惟妙惟肖。从右面沿道进去,有一岩隘,宽不盈尺,叫做八寸关,须侧身而入,但为了建设方便,好心人将其扩大许多了,用水泥填平了,路是好走了,但八寸关名存实亡了,外面的一块黄狗伏地石还在,不过已经是伏在水泥地上了。过了八寸关,则有一石擎天,四面凌空,犹如一位护法的韦驮,威武雄伟,人称“石柱撑云”,是文史大家齐召南给命名的,齐召南称之为“明岩仙迹”为天台山新增十景之首,又标此景为“石柱撑云”列入台山小十景之目。据说早时候这里的石柱顶上有一根长藤垂下,刚好挂到底下的蛤蟆石上,被人命名为“唐郎钓蟾”。再过去,我把身子嵌入岩缝之中,两旁的崖石挤压过来,尤其逼仄,几乎透不过气来。抬头望去,天空仅成为狭窄的一线,人说即一线天是也。我们穿行过去,犹如穿过狭长的时空隧道。我似乎进入了唐代,但迎面的是一个很现代的建筑物,又把我拉回现实中来。

我下了几条石阶,我们就转到明岩洞中,洞府幽深,宽敞明亮,但凉气袭人、透彻肺腑,更有如帘的岩泉,颇能荡涤身心。所幸的是,明岩洞没有遭到破坏。洞内大石杂陈,估计是在洞顶掉下来的。洞下的地面是有些坡度的,现在被铺了石阶,行走比较方便,人称为石弄堂。明岩洞北边的崖壁,如同合掌,人们从相合的掌心空档转过去,下一段台阶,就看见一亭子,其顶塑成荷叶状,其支撑的柱子为寒山,创意甚好。其下面是为一小孤石,顶上有一座“寒山拾得纪念塔”。塔作“串”字形,站在塔前,我忽然看见对面的岩壁上,那班驳的水痕竟映出五匹马的图案来,乃是传说中的五马隐。台州刺史闾丘胤患了头疼症,久治不愈,后来遇到丰干,丰干给他抹了一碗清水,头疼即消。他问台州有何高明之士,丰干回答:“有,他俩名叫寒山、拾得,在国清寺,是文殊、普贤的化身。你可别以貌取人呀!”刺史来到国清寺,果然找到了寒山、拾得。刺史恭敬行礼,寒山子和拾得搞笑道:“丰干饶舌,你不识弥陀,礼我何为?”携手跑出山门。刺史立即派五名亲兵策马追赶。到了寒石山,寒拾二人手一扬,岩壁裂开,五匹骏马也长啸一声,将亲兵抛下,穿壁而去。岩壁复又合拢,五马影子永远留驻此间了。在寒山子诗集中,就有闾丘胤撰写的序赞。齐召南把寒山子与葛玄、白云先生、司马承祯和张伯端同列为天台五仙,作歌咏之:

寒山子,居寒山,题诗多在溪石间,国清日日往复还。

是仙是佛总玩世,当时颇自谓痴顽。

荷衣萝带桦皮冠,竹筒饭渖欣加餐。

拍掌大笑对拾得,狂歌骑虎随丰干。

丰干饶舌竟何益,作礼文殊太相逼。

闾丘策马马嘶傲,嘶入寒山万仞壁。

这个传说已经是神化了的。面对斑驳的水痕,我一一细看,真的看出五马痕迹:第一匹马三只脚已进入岩壁,只留下一只脚在壁上,第二匹马头与颈已经进入岩壁,第三匹马头巳进去,马的躯体露在岩外,第四匹马正昂首直追,第五匹马则回头顾盼。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五马隐(影),充满隐逸的高人情调,但我们还是喜欢生活化的纯自然的寒山拾得,他们绝无做作虚张声势,而自然亲切。

在寒拾纪念石塔前,望对面岩壁,一挂小瀑布从崖顶流下,长年不断流,人们说是“老龙喷水”,以前总是有许多人用竹绠或名“水索”,把这泉水接过来饮用,如天水法雨,非常圣洁珍贵,点点滴滴,宛如寒山诗句。读了一些书,才得知,寒山子不知真名实姓,尽管名门望族,家境富裕,皆因相貌丑陋,多次投考不第,但是才不尽用,而立之年,满怀凄楚,抛家别业,从中原直奔天台山而来。他在诗中说,“我闻天台山,山中有琪树。永言欲攀之,莫晓石桥路。”他把天台山当成了真正的归宿。在国清寺,寒山与拾得、丰干成为了真正的朋友,“惯居幽隐处,乍向国清中。时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独回上寒岩,无人话合同。寻究无源水,源穷水不穷。”三个人的关系是和谐的,诗歌情感与山水禅道是契合的。

明岩向阳而居比较温暖,估计是寒山子和拾得他们冬天居住的,如果到夏天炎热季节,他就从明岩洞的小穴里,跑到寒岩洞去居住,那里一片阴凉,爽快。在这明岩他们一起打坐参禅,品茶吟诗,也算高山流水寻觅到知音了。

图来自网络

现在所建造的明岩寺,体量很大,主殿和配套的设施很大,原来崖壁上有齐召南写的“高大”“日光”两处摩崖石刻,被建筑物挡住了。整个被充塞得严严实实,有些逼仄憋闷。据说,寒山子在这里修行了七十年。活了一百多岁。明岩寺里,我遇到一个住户是张家桐村来的。他指着五马隐下面的崖石的纹路说,那里也有寒山子和拾得、丰*形象呢,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不怎么直观,显示得隐隐约约,反复领会才是。

细细看了看,明岩的建筑体量也太大些,类似宾馆式,看起来似乎很突兀,尤其是那个主殿,把空谷堵塞得严严实实,显得很不协调。这社会在某些方面做得非常不够,这里的老太太却替补上去了,做得也很出色。这世界没有什么对错,一切只能顺其自然吧,唯一能调整这种不协调的,只是沟通,只有时间,时间就是我们信奉的大师,滴答滴答,如水一般柔弱而坚硬,调和着这变异了的一切风貌。这也是寒山诗的精神所在。

明代崇祯二年的刑部主事、文学家王思任说的一句话。“寒岩奇,是诗料,明岩巧,是画料。”而今这种画料还能找出来不?寒山子毕竟终老此间,明岩谷中的寒拾纪念塔下,听说就是寒山子的墓地了,人称唐坟。这是我的忘年朋友陈熙和陈兵香考察出来的。可惜他们作古多年了。

拜谒寒石山的岩洞

我就想在这寒山行走,抬头一看,一朵白云挂在寒岩绝壁的顶上,如一面旗帜,在摇晃,在飘扬。忽然想起寒山的诗句:

独卧重岩下,蒸云昼不消。

室中虽暡叆,心里绝喧嚣。

梦去游金阙,魂归度石桥。

抛除闹我者,历历树间瓢。

离开那些闹我者,我也乐得自在安详起来。日头已经偏离了中天。我们小坐片刻,又开始了行走。

寒岩不像明岩,不是山谷,而是一片开阔地。站在小木屋前,可以把寒岩的景色看得一清二楚,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金黄色的阳光把这岩壁和树木映照得灿烂绚丽,衬着幽蓝的天幕,崖上流过红云几朵,如同西天佛国一样圣洁。这是天台山八景寒岩夕照的所在地,我想起在夕阳下的寒山、拾得边唱边风行的影子,潜入寒岩洞中的时候,是多么的自在逍遥啊。我细看这寒岩洞,上面还有小洞,小洞上面又是绝壁,就像两重楼一样。所以叫做重岩。当地的村民传说,寒山子大部分修行是在上面的小洞里,先到崖顶之上,用绳子把自己缒下去,打坐在里面,也算是独特的闭关之所,没有任何打扰。洞外还比较宽敞。端坐在虚空之上,与白云飞鸟明月为伴,自然也少有人打扰,寒山子就这样作诗自况: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

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此洞是为天生修道之所,别处所无,站在崖下则是仰望不到的。只能远远地眺望。

寒岩下一片空旷的土地,有一些庄稼,原来这是寒岩寺的旧址,现在看到的地垄是当年寺庙的地基,据考此寺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初名崇福寺。后周显德年间,吴越王宫中有个孙昭仪,非常喜欢寒山子的诗歌,就拿出所有的积蓄,重修寺院,改名圣寿寺。而寒岩寺的名字,则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我们在地垄上转过去,走上真正的寒山古道,是石头铺成的。

寒山风景 图来自网络

寒岩之东南,则有瀑布,平时不甚大,但是不论朝暮晴雨,四季不绝。宛如下雨,我们行到瀑布下面,顿觉走进水珠帘里。雨落在瀑布下的大石上,噼啪作响,溅起点点的水花,这大石原来是上面高崖的一部分,因为天长日久风化掉了下来,把下面的水潭充塞了。设若夕阳西下,瀑布被阳光照亮,也宛如金珠链子坠落。微风吹过,这珠链就飘荡起来,有万种韵味。有人所说的寒岩夕照,也是针对这瀑布而言的,清代邑人齐召南有七律描绘:

眼中都作紫金山,山洞峆岈容易攀。

溪映余霞翻石壁,人占佳气满幽关,

桥边鳷鹊栖何稳,岩际骊驹去不还。

朗咏卜居聊徙倚,徐闻欸乃起渔歌。

飞瀑,古道,岩洞,草木,与诗歌,人物,故事互为和合,足以让人沉静,寄托无限幽思。元代天台人曹文晦的《寒岩夕照》诗句,“岩户阴森隔万松,暮云卷尽寺林空。天边渐蚀千峰紫,木杪犹余一缕红。两个归僧开竹院,数声残磬度溪风。凭谁唤起寒山子,共看回光入梵宫。”这寒岩与寒山子以及他的诗歌,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我走上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寒山道,上了一段坡路就到了举世闻名的寒岩洞。洞口右面有一棵石笋,高约三米,酷似“大蛇出洞”,洞左山崖上有岩作“申”字形,则是“乌龟上山”,合称“玄(龟)武(蛇)”,是道教中北方太阳神的形象,是风水四灵兽(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一,寒岩洞所在之处也算风水宝地。

寒岩洞是一个天然的石穴,旧名拊石洞,面积很大,原来洞底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有原始的风貌,高低不平的长满苔痕的岩坡洞底是最自然不过的,亿万年自然形成的风景是不能轻易破坏的。早几年,洞里被人用砖垒砌了几间两层楼,有一对老年夫妻在这里管理着,他们打算把寒岩寺建在洞里。还有台挖土机吭哧吭哧地作业,但被人叫停了。我想,既然寒岩洞地面被搞平了,这里当一个音乐厅不错,有时候举行音乐会,演奏演唱寒山诗以及根据它们创作的乐曲歌曲,倒也有许多好处。不过,寒山子本人是不喜欢这种热闹的,他更多的,还是喜欢宁静。

图来自《天台山》编辑部

在洞里边,有一口水井,井水清凉,长年不涸,被人称之为圣水,此井曾经在文革时被捣毁过,但现在修复了,井边放着水桶和长柄的竹筒水勺,可以随时饮用。我想这井水,寒山子应该饮用过吧,他喜欢躺在洞前的石床,两个人躺上去不够宽,一个人躺上去刚好,我也尝试躺了躺,感觉很舒服。这寒岩洞,夏日里清寒,也适合性格清寒的寒山子,他不是这样作诗吗:“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则尽得天然之乐。

寒岩因为寒岩洞得名的,寒岩洞还是被阳光照耀到的,光线非常好,很温暖。据说在宋朝的时候就叫寒岩洞,洞壁上曾有过宋书法家米芾“潜真洞”三字的摩崖。而今它与王思任的“洞天振迹”摩崖找不到了,我只看到“寒岩洞天”四个字,刻在风化的洞壁上,也似乎有些模糊了,光线暗淡,很高,仰头可望。几年前这寒岩洞里住过一个怪异的画家,他是苏州人,名叫湛然,穿的是明代过膝长衫,长发披肩,在这里弹琴作画,据说弹琴的时候,能引来猫头鹰和小燕子,他把雪花画成了墨点。他觉得人生不可测,就放浪形骸起来,住在这里效仿寒山子,但住了一阵子就回去了。苏州人湛然应该知道苏州的寒山寺尽管与寒山拾得挂上号的,也知道张继写“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通读三百十四首寒山诗,但没有一首写寒山寺的,更多的是写寒岩的景色,如:“独回上寒岩,无人话合同。寻究无源水,源穷水不穷。”“寒岩人不到,白云常叆叇。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寒岩深更好,无人行此道。白云高岫闲,青嶂孤猿啸。”“栖迟寒岩下,偏讶最幽奇。携篮采山茹,挈笼摘果归。”“寒山无漏岩,其岩甚济要。八风吹不动,万古人传妙。”“我自遁寒岩,快活长歌笑。”寒岩进入他的血液和骨髓,也成为他诗歌艺术生命中的一部分了。阳光从寒岩洞的顶上斜照下来,闪烁着玄妙的光芒。我俯身拾取,想着每个花朵每块石头都是寒山的字句了。

身依寒山崖洞而行

我们出了寒岩洞,望西北边行走,绕过寒山石床,就登上寒山道,我是沿着崖壁行进的,几经风化崖壁,给人满目的苍凉,往下看去,对面是寒岩和后岸之间的开阔田野。寒山道在这里分两支,右边石阶而上,就到鹊桥。当地人称为旱石梁、水桶档,一根巨石下分上连,为天生桥,桥下是倾斜的石坡,仰望高耸的鹊桥,确实仙佛可渡,据说这里是寒山子与曾经深爱他的人诀别的地方。鹊桥不远处,一崖壁顶上长着一棵松树,如少女一般婀娜。从鹊桥下,细细地探路,从另一个方向下坡,我回到寒山古道。这段寒山道,九曲回肠,高低起伏,弯曲盘结,道路没有修整,是最原始的樵道。在崖壁和树丛之间蜿蜒穿行,忽上忽下,没走几步就喘一口粗气。行一个转弯,有人指着左上方的崖壁对我说,这是如来佛。我抬头望去,是一个侧面的释迦牟尼头像,尤其传神,惟妙惟肖,我细细看,它的身边,还有好几个佛的侧面像,面对远山,低眉敛目。冥想凝思之中,阳光正斜照在他们的额头上,一片安详。头顶是幽邃的蓝天。

图来自网络

再转一个弯,有人提醒我,你回头看,注意背后。我看到一个奇洞。这岩洞隐在身后,一不小心,就会忽视过去。洞上面悬垂下一石柱,如同阳具,洞下面的岩壁上如同女阴,惟妙惟肖。男女性征具备,同在一处岩洞之中,在中国和世界就此一处。在这里,我没有任何的淫荡猥亵的想象,只觉得很神圣庄严,有人说是阴阳洞,有人说是雌雄洞,我觉得还是叫和合洞合适。这寒山拾得是和合二仙,这和合洞也能令人想起新婚洞房之事,也是美好快乐的事情。

复行几个弯,口干舌燥,有醴泉洞,山泉特别甜美,是真正岩壁水,点点滴滴,以手掌掬而饮之,再过去是罗汉洞,一个是伏虎罗汉,一个是坐鹿罗汉,很有佛家精神的。这降龙罗汉坐鹿罗汉伏虎罗汉一样,乃是国清寺十八罗汉中的一员。伏虎罗汉是济公活佛的化身。而降龙罗汉,几百年还是没有修成正果,就去向观音请教。最后把巨龙擒住了,镇压在此间,化成了连绵的山脉,是名为十里铁甲龙的寒石山。设想云雾起时,这铁甲龙也会飞腾空中,破空而去的。

既然是铁甲龙,我就要找龙的印记。恰恰如此,转过罗汉洞,我看到了龙须洞。龙须洞有上下两个洞,上下是相通的。不过到上洞后,不能往下走,如果双脚一打滑,就会轰的一声倏地从空中掉下去,落在下面的洞里。我们便从边上下来,走进下面的大洞。旧传洞口旁岩纹隐约现“龙”字,但我没有发现,环顾这个洞,犹如倒挂金钟,又犹如进入瓮中。细细看来,犹如烧砖瓦的圆顶的老窑。抬头望去,洞顶有两个窗口,上窗浑圆,下窗较大,都能见着一点的天光,几缕细流洒下来,被下面的洞里的风吹飘起来,如同雾一般的缥缈了,就像龙的胡须一样隐隐约约,同驴说,这叫做龙须瀑布,从寒岩的峰巅下来的,流到“龙须洞”顶上,瀑布就从水井口倾泄了下去。但从洞下仰望,这圆洞犹如天窗一般。龙须小瀑飘忽了千万年,丝丝缕缕,到是一首绝妙的诗。民间传说,这龙须瀑流下来,所含有的石灰质,在深潭中凝结成灵芝一般的钟乳石,这也是徐霞客谈到的灵芝石了,在《台州府志》中,则说灵芝石“即石髓石脂类”,早已名闻遐迩,现在也被乱石填塞了。这龙须洞在《台州府志》里,被赞美成“台山绝胜处”。诗僧寒山子作诗状其龙须洞的形神:

迥耸霄汉外,云里路迢迢,瀑布千丈流,如铺练一条。

下有栖云窟,横安定命桥,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标。

陆树栋书中说,“定命桥”指的是洞口和西窗间的“斜倚石梁”。但是,现在水少了许多,“瀑布千丈流,如铺练一条”的景色再也找不到了。不过同行的锋告诉我,这龙须洞也成了许多户外徒步和探险者的胜地。曾有好几批户外探险者,从龙须瀑布的圆洞上面架起绳索,然后将人一个个地缒下来,人与瀑布同行,尤其惊险刺激。也算是挑战极限了。

沿着崖脚几度上坡下坡,转过奇石绝壁和幽洞,移步换形,美不胜收,因为靠北,尽管行走时满身大汗淋漓,一站着,就暑热顿消。复转见一石卓然,我告诉他们,这就是送子观音。正面朝崖壁而立,她的上方,则有一个童子在嬉戏呢,其身边,有岩石如三人,喁喁私语,我权且把它当成寒山拾得丰干了。

图来自网络

转过弯来回望,背光的崖壁一片黝黑,而远处的山脉和后岸村的田地一片明亮,崖上松树的剪影更显精神醒目。复前行,见一洞口在崖壁上,有人将整个身子坐在洞口拍照,很是惊险,人说这是猫鱼洞,也叫佛魔洞。再转一个弯,有一石柱与崖壁相连,整座山崖犹如一头白象,山路从象鼻底下穿过,象鼻上方有罗汉洞,也就被称为骑象洞了。从象鼻下来的这一段路很难走,得翻转身来,肚皮贴着路面,双手抓住岩钉,双脚踏住岩突,缓步退下方能得路。

再往东行,则来到金牛洞。据说金牛洞的岩石就像一头牛,我站在路边仔细看,很清晰地看出牛角牛眼牛鼻子牛嘴巴。这个洞,陆树栋书中称之为“飞鱼洞”,因为洞口像鲫鱼,亦十分形象。如果在东侧上洞,也得手脚并用抓住岩钉上去,洞内也很宽敞,有两个洞口,人家称呼为牛鼻洞,阳光充裕,适合打坐。透过洞口,能看到张家桐的房舍。金牛洞边上的象鼻岩,则被当地人称为仙人桥,与寒岩洞附近的鹊桥成为一个美好的对应。

铁甲龙沿着崖壁脚下的驴行道,都是樵道,据说有十多里,沿途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玄武岩洞穴三十余个,都是自然的天然洞穴,除了寒岩洞有所被改造外,其他的没有任何破坏,驴行山路累了,可以到洞里歇息拍照,畅然快事,乐享天然!仰望屏岩耸峙,洞府清幽,还有许多悬棺,是很值得探究的。因为时间不够,悬棺就不去探究了,留点神秘感也是好的!

沿着岩前溪漫行

我们从金牛洞下来,穿过竹林,到了张家桐。这个桐字应该是衕字,胡同的同的异体字,于是就将错就错叫做张家桐。村庄俗称张家弄。符合村名的本意,张家桐原先是属于祥明乡管辖的,有祥明中学的旧址,祥明与祥和祥里等,都是很有和合文化精神的地名,应该好好保留的。

寒石山离得最近的村庄是张家桐村,在岩前溪对岸看去,寒石山是张家桐的屏风。不过,翠屏奇岩成了张家桐最大的资源。十里铁甲龙主宰着周围村庄的风水。“左行二三里,曰张家桐。民居静穆,林木荫翳,仰视千尺石屏,排列里许,即方山顶所见仿佛天上芙蓉城也……”被自称为天台独孤跛仙的奇才齐周华在他的《台岳天台山游记》中这样说。

张家桐村里一位老者陈熙是我的忘年交,他与陈兵香考证出,寒山子在寒石山活了七十多年,坟墓就在明岩对面的山岗上,人称唐坟。但两人已经去世多年了。

在村中,我遇到了一位年轻人,他叫陈坚刚,喜欢寒山文化研究,目前正在张罗寒山文化研究会和重建寒山老佛的庙宇之事。村里人告诉我,村里有一个寒山子石像,原先是供奉在村后的寒山老佛殿里。寒山是石雕,拾得是木雕,均披着红绸,现在一起供奉在土地堂里,旁边还有一首寒山子的诗:“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布裘拥质随缘过,岂羡人间巧样模。心神用尽为名利,百种贪婪进己躯。浮生幻化如灯烬,冢内埋身是有无。”土地庙是什么时候建造的,村里人也说不清楚。

据说寒山老佛很灵,黄水那边的人为了求雨,得到张家桐村的同意,将石像请了过去,但想留下佛像,张家桐村民想去把石像要回来,黄水村的人便制作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寒山老佛像,两个佛像放在一起,分辨不出真假。有个张家桐村民做了一个梦,说寒山子对他说,我的脸上有痣的。于是张家弄人挑石像的时候,发现一石像脸上刚好停着一只苍蝇,原来这就是寒山老佛所说的痣啊。于是选定了它,迎接了回来。现在村里有两个寒山佛像,一个供奉土地庙里,一个供奉在孟湖岭两水合流的水口庙里。寒山的生日是农历九月十七,这里也举行庙会。

我的朋友“七彩天空”,是在寒岩放蜂的张家桐村人,她写了很多诗,也在网上卖天然蜂蜜。她撑着小黄伞,冒雨带我们爬上村后的大岩石上。寒石山的松树下云雾迷漫,崖壁在云中隐隐约约。东北有个天打罅,这是一个天然的铜壶滴漏,雨天石罅上空飞瀑高悬,罅内激流汹涌,平时则是没有水流的。离村庄很近,要观赏很方便,而纱帽岩兀立在天打罅北边的山冈上,就像乌纱帽一样逼真,边上有个人形石,对着乌纱帽岩企望,非常传神。绕过乌纱帽,经过石弄堂,身边左右,崖壁相夹,尤其逼仄,藤萝纠缠,细细凉风随身而来,沿着左边的石弄堂迤逦而下。行近弄堂口,眼前忽然一亮,石弄堂尽处,迎面而来的一棵苍松,兀立于高四五十米的孤零零的石峰顶端,与黄山“梦笔生花”极为相似,我陪著名林业生态学家徐凤翔教授到此,她也感到好奇,黄山的梦笔生花的笔早已被松材线虫松毛虫革了命,寒山梦笔生花,则是独一无二了。与梦笔生花邻近的,则是圣旨岩,一块长方形的大岩石,岩面很平整,远远地看去,岩面上的纹路宛如天书,在村后,则有“灵芝石”,只要从张家桐村后的西缺岭上就看到它了。这灵芝紧贴着崖壁,还没有发育成熟呢。

图来自网络

张家桐村有许多旧屋老巷,吴冠中画过它。吴冠中也画了村前塘边上的三巨石,村里人称“老虎镶牙”,徐凤翔说,这三块石头应该从后面的崖壁水侵风化后掉落下来的。一千年的时间石头上才能存一指头的小泥土。几万年才能出苔藓,而能长草的,则需要几万年十几万年数百万年的时间才行。吴冠中画过的张家界,和张家桐好像两兄弟,皆是因岩峰取胜的。

村里人告诉我,张家桐的陈姓始祖出身贫寒,原来是放鸭子的,叫做陈孟珍,他从石柱过来,先住在“桐园”茅厂篷里。我们找不到这位陈祖上住的地方,但在转过一处崖壁在石缝中进去,豁然开朗,一片很大的空地,长满许多树木芭蕉,一个相当不错的奇妙的园子,是不是桐园,我确定不了,但找不到残留的建筑构件。我与“七彩天空”走到接官亭。这是三退大院建筑的一部分,是名叫“方天相”的陈锡添建造的,石板地厚重庄重。我们看到了不少捷报,得知这里文风的鼎盛。我们也看到一处残破门楣上的石匾,写着四个大字,曰:“循理家风”,寒山一带乡村百姓,耕读传家,诗礼传承,均为宗族传统。

我想,陈孟珍放的鸭子肯定是在村前的溪上的,这条溪叫做岩前溪。岩前溪上,细雨蒙蒙,透过摇曳的芦苇丛,我看到远处的村舍崖石和花树。在寒山子的诗中,我看到许多溪水的意象,体现的是他隐居生活的情趣。“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磐石。”“我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溪涧石楼台。”还有“林幽偏聚鸟,溪阔本藏鱼。”“猿啼溪雾冷,岳色草门连。”“瑞草联溪谷,老松枕嵳峩。可观无事客,憩歇在岩阿。”“涧底松常翠,溪边石自斑。”“磐陀石上坐,溪涧冷凄凄。静玩偏嘉丽,虚岩蒙雾迷。”寒山诗中的溪总是与岩石草树鸟兽相对,超凡脱俗,与自然和合。深圳大学的钱学烈教授考据,中唐诗人徐凝的一首诗《送寒岩归士》中的归士就是指寒山子;这首诗也提到岩前溪:“不挂丝纩衣,归向寒岩栖。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现在我看到的岩前溪与唐代的似乎没有多少变化,溪流依然清澈,溪石磊磊。我们沿着溪水溯流而上。在阳光下,铁甲龙更显得遗世独立,雄伟瑰奇。溪中鱼儿撒欢,伴随流水声,溪畔有花朵茂盛的连绵花树,这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花朵灼灼夭夭,给人浪漫的想象,行走桃林深处的男女,脸上带着粉红的神色,春心荡漾,许多旅游者,尤其上海等地的少男少女,也把这里当成谈情说爱的地方,寒山是婚姻之神,和合美好,是多么吉祥的事儿。

走过横贯溪中的小石桥,就到了后岸村,这个村里的人以打石头为生,很早以前就是远近闻名的富村,有自己的电影院,被人叫做小香港,但长年累月的,有村民就患上了矽肺病去世了,村庄周围的花岗岩,是建筑的好材料。村民想打岩是一锤子的买卖,没延续性,一开采,风景就没了。陈文云当选村*后,发现这里就住在寒岩对面,倒是一个天生的旅游资源,就决定让村里自己办农家乐。他们到上海等地拉客,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很快地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了。现在村里举行桃花节,村路上大旅游车停得到处都是,我们驴友双脚自由,很快地从村道中穿过去。

天台后岸 图来自网络

岩前溪畔,一个小亭子形状像个大竹笠,衬着远山,别有情味。铁甲龙的身影隐在喷泉的帘幕里,有人在歌唱。一台文艺节目在排练,歌唱桃花节的美妙。后岸村有许多农家乐,我们在搞平桥镇文创班,就去了赵金的农家乐,在那里我讲了一堂写作课。赵金是达斡尔族人,原名阿乐腾布音,是北京一所大学的音乐教授,也是个词曲作家,写了许多民族歌曲,其中有一首《寒山之恋》的歌曲。

从小总觉得我的家乡名不见经传

长大了才知圣山就在我家门前

从小常吟诵姑苏寒山钟声到客船

长大了歌唱天台寒山美名天下传

看东亚,听西欧,寒山热漫天

登寒山,看寒山,寒山就在眼前

朋友朋友,请你到寒山看一看呃

到了寒山,走进寒山,胜读书万卷

迷在寒山,醉在寒山,忘记把家还

站在音乐家赵金的阳台上,与寒山崖壁正好打一个照面。赵金神采盎然,他说,我喜欢寒山,住在这里非常幸福,许多的外地朋友都到这里居住,胜似天堂。

我和沱沱曾在后岸农家乐住了几天,清早5点起来,村庄朦胧,岩前溪起了一缕缕平流的“倒坑雾”,把村庄抬升到空中,每家农舍都显得那么灵动抒情,与黝黑的十里铁甲龙成了映衬。跨过溪上的水泥桥,往寒岩方向行走,就到了岩前村,这村也叫寒岩村。村庄是在宋代的时候从黄水村分出去的,居民多姓叶,有一些原始的石头土墙屋,雨过天晴,村道反映着天光,透过瓦脊,我看见又一幅玄妙的崖壁景象,这时候来了一个背着孩子的老人,指着崖壁上一个地方说,那就是月亮洞,就是寒山子望月写诗的地方。这里出来,走了几十米,我看到寒山茅舍,它既是一个农家乐,也是一个文化讲堂。从寒山村走出来,穿过村庄西折,我又回到岩前溪,过桥,就到西山村,村前则是一片池塘,种了荷花,每到盛夏季节,荷叶田田,花朵盛开,衬托远处的寒山,更凸显和合精神。寒山村与寒岩洞西山村都属于龙溪管辖的地带。再上去就是黄水村。这里乃是岩前溪的上游。

寒石山顶驾诗踏月

为了徒步旅游,我打算从铁甲龙山顶上漫步。我还是从寒岩出发。前一天读中国大驴徐霞客的游记。他也是从寒岩走向明岩的,但它不是在山顶行走的。《徐霞客游记》中说:

渡溪左行,又八里,南折入山。陟小岭二重,又六里,重溪回合中,忽石岩高峙,其南即寒岩,东即明岩也。令僮先驰,炊于明岩寺,余辈遂南向寒岩。路左俱悬崖盘列,中有一洞岈然。洞前石兔蹲伏,口耳俱备。路右即大溪萦回,中一石突出如擎盖,心颇异之。既入寺,向僧索龙须洞灵芝石,即此也。寒岩在寺后,宏敞有余,玲珑未足。由洞右一上,视鹊桥而出。由旧路一里,右入龙须洞。路为莽棘所翳,上跻里许,如历九霄。其洞圆耸明豁,洞中斜倚一石,颇似雁宕之石梁,而梁顶有泉中洒,与宝冠之芭蕉洞如出一冶。下山,仍至旧路口,东溯小溪,南转入明岩寺。寺在岩中,石崖四面环之,止东面八寸关通路一线。寺后洞窈窕非一,洞右有石笋突起,虽不及灵芝之雄伟,亦具体而微小巧矣。

天台寒岩 图来自网络

徐永恩曾与我一起去寒岩几次,他说,徐霞客就是名副其实的大驴,他行走的时候,能忍饥数日,遇食即饱,徒步行走几百日,不知疲倦,犹如黄犊,而攀登绝壁似猿猱,尤为轻便。霞客,本是修道成仙之人,他的徒步也是修仙的方式。他到天台山驴行,更多的是与寒山子有关的。徐霞客的天台行旅,是因为他的朋友陈函辉介绍天台山的种种妙处,勾起了他的热切向往。陈函辉是临海人,他的母亲应氏曾梦见寒山子到了他家,就生下了陈函辉,后来陈函辉就把自己取名为小寒山,把自己当做了寒山子的后身,到了1646年六月初六,他去了一趟寒岩寺,做了一首诗,道:

寒山古洞寒山游,今日寒山认得否?

应以旧身来旧地,孤臣归去白云留。

陈函辉一直为天台山宣传鼓舌,作了这样一首诗:

万仞嵯峨壁立青,古云地阔海冥冥;

琪花瑶草山中果,雨髻风鬟洞口婷;

鹤驭吹笙开石壁,鹅群染翰写金经;

无端醉后逢天姥,月照琼台梦未醒。

这首诗一下子让徐霞客驴行的兴趣更加浓烈,天台山让徐霞客成了一位强驴。崇祯十三年(1640)徐霞客患病,回到故里,在去世前几天,就写信给陈函辉,说“寒山无忘灶下”,陈函辉接信立即去徐霞客家里,可惜徐霞客早已仙逝了。陈函辉在《徐霞客墓志铭》写道,“霞客先生,余石友,而其为人也雅善游。”寒山子是驴友,徐霞客也是驴友,与我一样走的是同一条驴路。寒山子行走写诗,而徐霞客行走作文,终成大家。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又体现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天台山一隅特别的氛围里,更加神妙斐然了。

从寒石山的山脚行走,仰望石峰如削,岩石突兀,摇摇欲坠,时时惊险,处处摄魂。但是到了寒岩顶上却是一片平缓之地,真的如仙域桃源。同驴介绍,最近黄水村两委、老协深挖和合文化,查询史料,提供了“寒山修炼洞”“寒山修炼场”,就在寒岩洞的上方悬崖上,黄水村的叶小存带领驴友,用绳索将一群驴友缒下去,这样的景象就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叶小存告诉我们,寒山子的墓地位于“寒岩夕照”左侧,恰在“乌龟上山”一景的龟尾,现在已经长满了毛竹,稍作清理便是一个寒山子自选的“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可重是寒山,白云常自闲。猿啼畅道内,虎啸出人间”的安息地。

十里铁甲龙东西方向蜿蜒。当地村民说,龙首是在寒岩,龙尾是在明岩。

我想上寒岩顶,从寒岩洞瀑布东边的一个通天洞钻出来,这个洞不甚很高,是几块石头天然叠起来,需要我们弯着腰,从下面的空隙中钻出来,一抬头,寒山背铁甲龙就匍匐在我的身下了,身边的近处,就是展旗峰,细细看去,就是一面猎猎风中舒展的旗帜。不久前,驴友站在这里拍岩前方向的田野,有一个大大的繁体字的和字,体现天台山是和合文化发祥地的主题。我往东走了几里路,看到一处黄茶的基地,寒山诗中没有看到他饮茶的诗句,但是,在民国时黄泽的《古佛画谱》中看到一幅寒山拾得的烹茶图,他们在风炉上添柴,拿着芭蕉扇在扇火。风炉上坐着一壶茶,很有生活悠闲宁静的情趣的。在山顶上喝茶,赏月,作诗,是寒山拾得的一种福分,也是我们应该享受的福分。

寒岩顶上种茶的人是有良好的福德因缘。茶园里面有几间小屋,在这里品茶,一一细读我带来的袖珍本寒山诗,感受到他的日常点滴。许多野趣的生活细节在诗歌中呈现出来,他曾经向往着“父母续经多,田园不羡他。妇摇机轧轧,儿弄口喎喎。拍手催花舞,搘颐听鸟歌。谁当来叹赏,樵客屡经过”的安详日子,诗礼传家,渔樵耕读,但还是没有如愿以偿,他注定是个漂泊者,想到自己才不尽用明珠暗投,犹如:

天生百尺树,剪作长条木。

可惜栋梁材,抛之在幽谷。

年多心尚劲,日久皮渐秃。

识者取将来,犹堪柱马屋。

他也为自己贫病生活叹息哀怨,“吁嗟贫复病,为人绝友亲”,而今走在寒石山一带,在岩穴中栖身,与大自然为伍,渴饮清泉,饥餐山果,濯足清流之畔,端坐于崖端之上,显得那么的自在。

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

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

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

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

岁去换愁年,春来物色鲜。

山花笑绿水,岩岫舞青烟。

蜂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

朋游情未已,彻晓不能眠。

“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即使是衣衫破敝,以桦皮为冠,破裘为衣,“夏天将作衫,冬天将作被。冬夏递互用,长年只这是。”尽管穷愁潦倒,甚至食用国清寺僧人吃剩洗*米粒,但是寒山子活得安闲自在,无忧无虑,乐享天年,他这样自况:

有一餐霞子,其居讳俗游。

论时实萧爽,在夏亦如秋。

幽涧常沥沥,高松风飕飕。

其中半日坐,忘却百年愁。

据说他在这里生活了70多年,终老于此。这也是一个生命艺术的奇迹。

家住绿岩下,庭芜更不芟。

新藤垂缭绕,古石竖峻岩。

山果猕猴摘,池鱼白鹭衔。

仙书一二卷,树下读喃喃。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

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

十年归不得,忘却旧时道。

真的是人与自然合一,物我两忘了。寒山顶上,是很平坦的,但许多人还是沿着悬崖的边缘走,觉得这很刺激,我忽然想起一幅画来,寒山拾得丰干还有一头老虎,睡在崖端之上,远山隐隐,泉水泠泠,明月皎皎,别有一番情味。这是一个和合的图景。

智者君抛我,愚者我抛君。

非愚亦非智,从此断相闻。

入夜歌明月,侵晨舞白云。

焉能拱口手,端坐鬓纷纷。

寒山子想得很透彻,也很旷达,他的身心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不再牢*满腹自怨自艾,因为寒山给他一种精神的依傍,引领他进入最高境界。他的身心与明月融为一体。

寒山唯白云,寂寂绝埃尘,

草座山脚有,孤灯明月轮。

石床临碧沼,虎鹿每为邻。

自羡幽居乐,长为象外人。

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

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

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

因指见其月,月是心枢要。

他又说;

谈玄月明夜,探理日临晨。

万机俱泯迹,方识本来人。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他以明月自况: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自乐生平道,烟萝石洞间。

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眠。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

石床孤夜坐,圆月出寒山。

据说寒山子一生创作诗歌约600首,流传下来的有300首。但寒山子说到自己的诗句不被人理解,被弃如敝履:

多少天台人,不识寒山子。

莫知真意度,唤作闲言语。

他曾经为自己的诗句烦恼,自嘲,复又自信。

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

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

平仄不解压,凡言取次出。

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

可见,诗歌也需要人细察的, 文学和朋友都需要知己的。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

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

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寒山子道:

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弗黄金。

泉声响,抚伯琴。有子期,辨此音。

寒山中,足清风,扇不摇,凉气通。

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他在呼唤知音,我也寻找知音。在寒山顶上我们相会了,重合了,我们的见证就是那山间的明月。

寒山子是个明智者,他已经在一个高度上看人生,就像我们在寒岩的顶上徒步读诗论禅。转过茶场,我看到寒山顶上一个特别的天池,常年不涸。再转而北行,就到了龙须洞的上方,一个瀑布就在这里直捣下去,落入一个水井一样的洞口里,就飘逸开来,宛如龙须。我们看不到它到底落在何处。有人在上面挖了石阶,一直通到龙须洞的顶部,但到了瀑布的顶上我是不敢俯视了。

本来附近另一个方向有车路直接下去,但我喜欢行走,既然上了山顶,还贪抄近路的小小便宜么?再往东行,我们就到了明岩的顶上,明岩的全景就收入眼底。我看见了陈熙和陈兵香所说的那个寒山子墓塔。我们便从塔那边下来。说到寒山子的墓具体到底在哪,许多人也是很模糊的。有诗就够了,但我觉得重修一个寒山子墓也许会更好。

寒山子生前籍籍无名,但是,死后声名逐渐显赫,对后世的隐逸文化生活影响极为深远。现在在打造浙东唐诗之路与和合圣地,寒山子和寒石山是绕不过的一个高峰。在唐代寒山子去世后不久,桐柏道士徐灵府收集了寒山子诗作,编辑行世,寒山子已经被人所知。他的诗歌尽管不入主流者的法眼,但是在民间也有无限的生命力。陆游苏东坡等都写过一些寒山体的诗歌,黄庭坚还专门写了庞居士寒山诗帖,为中国书法珍品,黄庭坚另外的寒山诗书法摩崖刻在国清寺后面,他这样说:“若寒山子者,虽屈宋再也莫能及”,他认为杜甫若看到了寒山子也会“结舌尔”,估计也写不出话来。沿着唐诗之路一直登临天台山的诗人,如元稹、张祜、李绅、许浑等,都是深受寒山子诗歌的熏陶,直接来拜谒寒山子的隐居地,五代以后来的人就更多了,他们都是拜谒国清寺和寒明两岩的。

寒山拾得 图来自网络

纵览寒山子诸多诗作,我们找到许多天台的地名,石梁,华顶,国清,寒岩,等等,他的诗歌把这些散落的地名串成美好的珠链。他的诗题材广阔,通俗幽默,为百姓所喜欢,很适合大众心理需求的,思想深邃,却介于佛道之间,诗情恣肆,毫无顾忌,无所拘束,灵性得到极大的张扬。尽管寒石山幽冷非常,但寒山子的知音并不寡,自从他去世后1000年,寒山诗被翻译成英语、日语、法语等,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吟咏。首先是日本发行宋版的寒山诗集,作家森鸥外还专门以他们的题材写了一部小说;五四时期,中国也提倡白话运动,胡适等人也予以竭力推扬,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寒山子竟远渡重洋,先后经过斯奈德和凯鲁亚克和比尔·波特等人的翻译和推介,他理所当然成为现代美国青年人,尤其是披头士心目中的导师了。

在寒山的墓塔下,我翻开手头的两本比尔·波特的书,一本是《江南之旅》。一本是《寻隐者不遇》,对照这实景一一细读,我感知到穿越国度和大洋的艺术共鸣。比尔·波特在《江南之旅》中写到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清晰地记起随意两个字,我想,拾得是丰干随意带来的孤儿,而老虎也是丰干随意骑的,寒山诗歌是随意写出来的,他们随意烧饭扫地,随意嬉笑怒骂,出来的才是真性情的诗歌。拾得这样说:

闲如天台洞,访人人不知。

寒山为伴侣,松下啖灵芝。

每谈古今事,嗟见世愚痴。

个个入地狱,早晚出头时。

我觉得这与寒山子的另一首诗是很好的对应:

忆得二十年,徐步国清归。

国清寺中人,尽道寒山痴。

痴人何用疑,疑不解寻思。

我尚自不识,是伊争得知。

低头不用问,问得复何为。

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

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

我想,大痴是一种境界,疯癫也是一个境界,只不过常人不理解罢了,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天台山在国清寺能出寒山济公这样另类的人物呢。痴迷和疯癫乃是人生智慧的喷发和喷薄啊。比尔·波特专门去了好几次寒岩明岩。遗憾的书中把始丰溪写成了“始奉溪”,把后岸写成了后岩,估计是译者编者不甚了解这地名的缘故。他去的时候,寒岩洞里的砖砌的房子还在,现在早已没有了。可惜《江南行旅》一书写寒岩明岩的寥寥几笔,着墨不多,但他的《寻人不遇》就把寒山拾得丰干写了专门一章,作为本书的结束,他说,丰*意思,像是大棍子,我想也是,丰干两个字很形象很瘦弱,如芦柴棒,也像摊谷子的篾耙。但三个人的诗,丰*影响比寒山拾得低得多。比尔·波特推断,寒山子到天台山是为了避安史之乱,出生于公元730年左右,在公元760年左右到达寒岩的,大约在公元850年去世。在比尔·波特的书里,我知道了当初跟在我后面走了好远一段路,喋喋不休地说起她的建设和宏誓大愿的老太太的名字,也知道那个塔材料是铝的,她说寒山子也会喜欢这个铝塔的,我不知道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我觉得寒山子是什么塔都不要的人。

在书的最后,比尔·波特举行了一个别致的祭奠寒山子的仪式。他拿出个空酒杯,不倒酒,让名叫罗宾的朋友打开笔记本为寒山子播放美国西部乡村歌曲《听风》,还有翻译过寒山子诗歌的加里·斯奈德的《危险的山峰》,比尔·波特朗诵诗歌的声音和听风的音乐还有远处的钟声响成一片。听说比尔·波特已经75岁了,这本《寻人不遇》也许是他的最后一篇作品。他最早是从寒山诗出发,最后还是从寒山诗归来。我不是寒山子一样超脱的人,我是个俗不可耐的人,为稻粱谋的我,只是在这个时候,为寒山子唱的是高胜美的一首名叫《异乡人》的歌,这首歌唱出了我徒步寒山最真切的情绪。寒山子是歌中的异乡人,也是歌中的流浪者。在歌声中,我明白寒石山寒山子中“寒”字的真正含义。如同“空”一样,它是孤独,它是凄清,也是踏实安详的幸福与平静。

朝圣唐诗之路,沿着寒山经行一周,尽管天台寒石山不是终年落满冰雪的伟岸的高山,它只是一座普通的矮矮的小山。但山中有无限的清风明月,有灵秀的绣崖飞泉,还有泉月一般寒明的诗歌,足以让我流连忘返,沉迷其中了。

(此文为胡明刚新著《徒步寒山》中的一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