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看小说,80后应该是最早的一批了,那时候最流行的便是武侠,每次上课就把小说放到桌洞边上低头偷偷看,要么夹到书本里看,被老师没收、罚站也是常有的事,可还是抵挡不住对武侠的热爱,对里面江湖的痴迷。
80年代开始,武侠小说悄悄的开始流行起来,最早的梁羽生、金庸、古龙横空出世,《萍踪侠影录》《七剑下天山》《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太多太多了,像神仙打架一样风靡整个中国,现在想想那时候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90年代更是像雨后春笋般盛行,武侠小说多到数不过来,但还是有很多非常经典的作品让我们记忆犹新,回忆满满。
说起《雪中悍刀行》这本书,我是再看完《坏蛋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的时候,热血的像打了鸡血一样,看过坏蛋的都知道这本书当年到底又多火,看完之后还想看类似的于是便看到了书名有点糊弄的《陈二狗的妖孽人生》作者名字很霸气:烽火戏诸侯。然后开始追他的作品,直到看到《雪中悍刀行》。里面的江湖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北凉,如此的荡气回肠,就像回到了当年的武侠,又好像是另一个和武侠不一样的江湖,一下便陷进去了。而这一陷便到了现在的《剑来》
《雪中》看了不下3遍之多,每次书荒便回头看一遍,书里的每个人物饱满生动,每个人物的描述无不细微,毫不客气的说这是我个人所看书中最别具一格、别开生面的江湖。三次游历,三次不一样的江湖,我想柿子最喜欢的还是第一次的江湖吧,带着缺门牙的老黄,遇见了那个腰挂木剑的无赖游侠儿。每个字都是那么生动。
喜欢老黄那憨笑说话门牙漏风的样子,还有他那最后那句:
“来,给少爷上酒呐” 然后眼泪就止不住了
更喜欢温不胜为了兄弟断去一手一脚,才出江湖便已名动天下的木剑游侠儿,一夜之间,以最决然的苍凉姿态,离开了江湖
刺骨大雪中,他最后对自己说了一句。
"不练剑了"
每当读到徐凤年和温华的片段我都会稳一稳心神,深呼一口气 ,我怕我还是要流泪。这样的兄弟情谊哪里能有?所以我们才会羡慕,只能在书里看到的羡慕。
最近几天雪中浪潮骂声一片,改编的电视剧上线便一路下降,除了满屏的尴尬和打戏的慢动作便是人物的选角问题。其实每个人心中的徐凤年是不一样的,我心中的人选是#陈坤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笃定就是他,看《雪中》第一念头就是他才是徐凤年 可能是他的气质太适合了,阴柔俊美,懂得隐忍,他主演的《天盛长歌》是如此的像柿子,从隐忍到谋划,从纨绔无赖到义正怜悯,从扮猪吃老虎到率领军队光明正大的*自己大哥。无论气质还是书中所写贴合度太高了。
可是我们不是导演,我们说了不算,我只看了预告片便再也没有关注过,这与我心中的《雪中》差别太大了。我不知道编剧看没看过《雪中》,还是只是随便翻了翻。把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雪中》改成了一个不认识的《雪中》。就像自己一件心爱之物被人拿去改造的乱七八糟的无奈。现在的拍武侠片的设备在这个时代什么都不缺,为什么却拍不出80年代武打动作?林青霞时代是多么的深入人心?酣畅淋漓的打斗,亦正亦邪的扮相还有谁?
那个连吊威亚都是奢侈的年代,亲自上阵拍打戏的年代现在还是那么精彩?现在除了特效还有什么可看的吗?他们可能需要商业目的和利益,我们需要的却是本真。所以这把双刃剑的源头是导演和编剧。并不是每部改编的小说都能火爆成为经典。
看图片还好,不知道演的怎么样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江湖,而《雪中》的江湖有为了赵家气运而活的龙虎山道士、有请老祖宗赴死读书的儒圣、有为了一饭之恩为不顾一切的巨宦,甚至是一剑破甲两千六,曹官子一人战一城,里面有不得以,有快意,也有意难平。
我想我们都有一个武侠梦,一个掉下悬崖便可获得绝世武功然后行走江湖,惩奸除恶,打抱不平的梦。可是后来现实的菱角像梁羽生老师的七剑一样,我们抱着自己自以为厉害的剑踏入江湖,结果却不是下天山的惩奸除恶,迎来的是挫折和打击,冷漠与嘲笑,被这个叫做社会的坏蛋蹂躏的不成样子。被按在地上摩擦到放弃反抗,甚至想不起来我们当年那股对武侠的满腔热血和准备行走江湖,勇于反抗和永不认输的豪气了。
我们最终活成了我们讨厌的样子,在这个满身泥泞的世界里,步履蹒跚。
而你当初心中的江湖是什么样的呢?评论告诉我吧,我们一起说说当年的江湖。
喜欢的朋友点赞、关注、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