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一精校版校订说明及校订内容

《道德经》道一精校版校订说明及校订内容

首页角色扮演剑态凡心更新时间:2024-07-30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道一精校版说明

国学热兴起,成人研习、幼儿背诵《道德经》非常普遍,选择版本是第一步,世界研究翻译《道德经》亦需义理更为完整的版本。《道德经》版本分歧较大,即使王弼、河上公通用本也存在不少难通之处。宋晁说之再版时,感叹“其文字则多误谬,殆有不可读者”(《王弼道德经注》57页)。帛书《道德经》出土以来,虽补正了王弼本的几处疑点,但分歧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大了。早于帛书近100年的楚简《老子》残篇出土,更增分歧。楚简三本残篇共只有2千字,断断续续,推崇者则奉为《老子》原本,甚至发挥出《老子道德经》文本发展史。如此,老子精深博大的思想将荡然无存,其思想价值因考古而遭受危机。在古代经典中,《道德经》版本分歧之大世所罕见,也是今天研习的最大困惑。版本分歧已经严重影响老子思想的理解和学习。

《道德经》代表中国文化,思想价值不可低估。王弼版本基本完整,义理一贯,再参校河上公、范应元等古本,同时遵循老子的思想宗旨,可以基本恢复老子《道德经》真实原本。地下出土即使时代更早,不足损害老子《道德经》思想义理的完整性。近代疑古之风炽盛,使很多古代经典被错断为伪书,国学大家亦不能免,出土文献让证伪者无地自容。有证《尉缭子》是伪书,结果出土了战国时代的《尉缭子》。严遵《老子指归》极为尊贵,朱熹斥为伪书,致使国典不收,道经部分失传,帛书出土证明严本是真本。钱穆、冯友兰等宿儒证明《老子》晚出于秦末汉初,甚至怀疑王弼多篡改文句,所谓铁证已不攻自破。出土帛书《道德经》并非精校善本,虽可作参考,但以此否定王弼文本恐遭后人复笑之。没有王弼校订古代《道德经》版本并作注阐发奥义,老子思想将不会被后世如此重视,帛书楚简老子将无法卒读。以考古的不完全资料否定王弼《道德经》传世版本地位是新出现的疑古风,亦不可长。珍惜古代经典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轻易否定极不慎重,对文化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本次校订《道德经》以王弼本为底本,参靠帛书、严遵、河上公、傅奕、范应元、吴澄等古本,同时参考唐玄宗、苏辙、释德清、姚鼐、奚侗、马其昶、钱钟书、张默生、任继愈、吴诚真道长、杨树达、陈鼓应、傅佩荣诸公注释。义理是第一位的,离开义理则文本不可解,断句、文法都会出现明显的错误。为使义理通达,校订者增加简注20处,与前人注释差别较大。“孰敢”本是反问句,孰不做“谁”解,而是“岂敢”之意,注释家普遍理解为老子要*“坏人”,真是冤枉了老子。“繟然”之“繟”显老子用字精妙,不作“宽缓”解,是指一根无形的绳子。“道法自然”单独成句,不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连,误读则生五大之疑。老子用字精研,或有省字省句,如“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实为“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之省,义理清晰,不知省字,则生穿凿附会。老子文句有为叶韵而倒装,如“或嘘或吹”,实为“或吹或嘘”。老子是逻辑学的始祖,“名”之一字,是指对道的认知系统,具有严密逻辑性,故后世出现名家/逻辑学家,运用概念分离的高级思维,发现奥秘,建立认知系统。今人把名作为简单的称名,使第一章不知所云,老子建立道的认知系统的功绩消失于无形,并割断了与名家的联系。《道德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章与章之间,段与段之间,概念之间都是内心证悟的精微描述。圣人有常心而无凡心,“圣人无常心”不如“圣人常无心”符合逻辑,帛书本义胜,此是帛书贡献之一。今世学者校订《道德经》版本,删减、移动文句过多,过分依赖帛书和考古成果,与王弼通行本差距较大,难免造成义理模糊,使老子《道德经》原本严密的逻辑性消失。

面对版本困惑,学人不揣冒昧,重新修订此新版,以解当下之需。近代国学大师对《道德经》多有研究和校注,成绩斐然。本次校定新版,以尽量少改动王弼文本为原则,句读改变6处,移动位置2句,词义有较大变化。所校订108处,每处都有出处理由,10处有义理变化,余均为虚字增减,与义理无碍,文气更胜。其中“成其私”建议改为“成其真”,因语义对后学者有误导。“其鬼不神”依庄子改为“其鬼不祟”,恢复原意,避免望文生义。新版尝试分段解读,有助于揭示内在思想脉络,精心标点断句亦更显义理承转。《道德经》有极强的逻辑体系,章节之间深度关联(如22-23章、24-25章、39-40章、66-67-68-69章),范应元、释德清都已关注。第一章是老子的宇宙模型和玄态认识论,其他80章均是第一章的阐发,玄同思想贯穿《道德经》始终。本人才疏学浅,错漏在所难免,冀大家斧正,为盼。希或有补一字一句之解,亦深感欣慰。

老子无疑是一位心流大师。《道德经》为中国文化奠定了深邃的道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统一性的基础,让文化精英和学人的思想深邃化精密化,对宇宙和心意识的存在性产生深刻的思考,带来丰富的思想成果。道家思想-道思维催生了中华医学。儒释道都离不开道的叙说,否则中国文化将支离破碎,不可复兴。老子线性态(徼)、玄态(妙)和超玄态(玄之又玄)的观察法是量子力学叠加态的最早论述,揭示了确定态和随机态的叠加是事物的本质(质真若渝),边际(徼)在认识过程中被认识和超越是认识的必由之路。老子的术语与今天的术语差距很大,但把二者进行对比,却发现内涵惊人的一致。玄同无处不在,玄同思想是老子基于观察宇宙和大脑得出的最伟大的结论,对人类文明的和谐性有不可思议的贡献。

道一

《道德经》新版校订内容列表

一、章序调整1处

王弼本二十三章与二十四章调换位置,原章序误。

二、新版断句文义变化,共6处,章内移动文句2处:

序号

章节

王弼本原文

校订后

依据

1

第1章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释德清

2

第25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单独一句。

道一

3

第26章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道一

4

第32章

道常无名

道常,无名

道一

5

第37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一

6

第39章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不欲琭,琭如玉,(不欲)珞,珞如石。

道一

7

第10章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放在“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后。

陈鼓应

8

第41章

王弼本“大白若辱”在“上德若谷”之后。现移之此处。

道一


较大文义变化,共10处:

序号

章节

王弼本原文

校订后

依据

9

第7章

故能成其私

故能成其真(私)

道一

10

第16章

公乃王,王乃天

公乃全,全乃天

劳健、陈鼓应

11

第17章

下知有之

不知有之

吴澄本、明太祖本

12

第25章

王亦大

人亦大

傅奕本、范应元本、奚侗

13

第25章

而王居其一焉

而人居其一焉

傅奕本、范应元本、奚侗

14

第38章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马其昶、姚鼐

15

第49章

圣人无常心

圣人常无心

帛书乙本、张纯一、严灵峯

16

第15章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

志本

17

第60章

圣人亦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也

帛书乙本、河上公本

18

第39章

故致数舆无舆

故造舆于无舆

严遵本


一般文义变化,共9处:

序号

章节

王弼本原文

校订后

依据

19

第2章

前后相随

前后相随,恒也。

帛书甲乙本、张舜徽

20

第10章

涤除玄览

涤除玄鉴

帛书乙本

21

第10章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景龙碑本、林希逸本、吴澄本

22

第15章

蔽不新成

蔽而不成(不读为丕)

帛书乙本

23

第19章

王弼本“绝学无忧”接第20章开头,此处接19章结尾。

多数研究家

24

第20章

唯之与阿

唯之与呵

帛书乙本

25

第29章

或挫或隳

或培或隳

帛书甲乙本、傅奕本、范应元本

26

第46章

王弼本“祸莫大于不知足”前无“罪莫大于可欲”,此处增。

河上公本

27

第75章

以其求生之厚

以其上求生之厚

傅奕本


无或轻微文义变化,共40处:

序号

章节

王弼本原文

校订后

依据

28

第3章

使心不乱

使民心不乱

帛书甲、乙本

29

第8章

正善治

政善治

景龙本、傅奕本、范应元本、吴澄本

30

第15章

俨兮其若容

俨兮其若客

河上公本、景龙本、傅奕本

31

第20章

我独怕兮其未兆

我独泊兮其未兆

多数研究家

32

第20章

我独若昏

我独昏昏

陈鼓应

33

第20章

独顽似鄙

独顽且鄙

傅奕本、宋徽宗本、邵若愚本

34

第22章

故长

故能长

帛书甲、乙本

35

第25章

天下母

天地母

帛书甲乙本、范应元本

36

第25章

字之曰道

强字之曰道

傅奕本、范应元本

37

第26章

轻则失本

轻则失根

永乐大典、俞樾、吴澄本、释德清本

38

第29章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苏辙本

39

第29章

王弼本“不可为也”后无“不可执也”,此处增。

刘师培、易顺鼎

40

第31章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陈鼓应

41

第34章

功成不名有

功成而不有

易顺鼎

42

第35章

安平大

安平太

河上公本

43

第35章

用之不足既

用之不可既

帛书甲乙本、河上公本

44

第47章

不见而名

不见而明

张嗣本、蒋锡昌

45

第55章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帛书乙本、傅奕本

46

第60章

此章“神”用祟义,疑遭篡改,应为“祟”。

道一

47

第62章

以求得

求以得

帛书甲、乙本、景龙本、傅奕本、严遵本

48

第76章

兵强则不胜

兵强则灭

列子《黄帝篇》、淮南子《道应训》

49

第54章

修之于国、以国观国

修之于邦、以邦观邦

避刘邦讳

第61章

大国、小国

大邦、小邦

避刘邦讳


第78章

受国

受邦

避刘邦讳

虚字变化:

50

第9章

天之道

天之道也

帛书甲、乙本

51

第14章

绳绳

绳绳兮

景龙本、傅奕本及多种古本

52

第25章

独立不改

独立而不改

河上公本

53

第34章

大道泛兮

大道氾兮

河上公本

54

第34章

而生而不辞

以生而不辞

傅奕本、范应元本

55

第37章

夫亦将无欲

夫亦将不欲

河上公本、陈鼓应

56

第44章

是故甚爱必大费

甚爱必大费

帛书甲本

57

第44章

知足不辱

故知足不辱

帛书甲本

58

第50章

动之死地

动之于死地

陈鼓应

59

第50章

十有三

亦十有三

陈鼓应

60

第58章

其无正

其无正也

傅佩荣

61

第68章

古之极

古之极也

傅佩荣

62

第71章

知不知,上

知不知,尚矣

帛书甲、乙本、傅奕本、淮南子《道应训》

63

第71章

不知知,病

不知知,病也

淮南子《道应训》

64

第78章

其无以易之

以其无以易之

帛书甲、乙本

65

第3章

智者,知者通,王弼道藏本作“知者”。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王弼二十二子本

66

第8章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傅奕苏辙范应元本

67

第9章

功成身退

功遂身退


68

第17章

亲而誉之

亲之誉之

河上公本

69

第20章

不可不畏

不可不畏人。


帛书乙本

70

第21章

自今及古

自古及今

帛书甲乙本、河上公本、

71

第21章

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也,以

此。

以阅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

帛书甲乙本

72

第34章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河上公本

73

第39章

其致之

其致之也,谓

帛书甲乙本

74

第39章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

范应元本、赵至坚本、易顺鼎

75

第39章

是以侯王自谓

是以侯王自称

范应元本

76

第48章

王弼本未重复“为道日损”

为道日损


77

第51章

养之覆之。

养之、复之

帛书乙本

78

第52章

是为习常

是为袭常

帛书甲乙本

79

第55章

王弼本无“嗌”,

终日号而嗌不嗄

《庄子》

80

第61章

大国者下流

大邦者,天下之所流

严遵本

81

第66章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是以天下乐推而上之,而不知厌

严遵本

有争议处

序号

章节

注释家版本

校订


82

第23章

帛书甲乙本: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缺“道者”重复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83

第23章

帛书甲乙本: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一失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84

第24章

帛书甲乙本:故有欲者不居。

故有道者不处


85

第28章

易鼎顺:“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二十三字为后人蹿入,当代部分注释家从之,不确。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


86

第30章

马叔伦、劳健认为“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二句并非来自原文,应删。


87

第36章

帛书甲乙本:必固予之。

将欲夺之,必故与之


88

第38章

严遵、傅奕、范应元本: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89

第39章

帛书甲乙本、严遵缺“万物得一以生”一句。

万物得一以生


90

第39章

侯王为听法者,不与上五事并列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91

第39章

發,刘师培认为应该是“癈”之误,错会。

地无以宁将恐發

严灵峯

92

第41章

帛书乙本:大器免成。楚简:大器曼成。

大器晚成


93

第50章

帛书甲乙本:而民生生。

人之生


94

第51章

帛书甲乙本:物形之而器成之。

物形之,势成之


95

第51章

河上公本:成之、熟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


96

第53章

李约本:而人好径。

而民好(hào)径


97

第57章

帛书甲乙本:以畸用兵。

以奇用兵


98

第63章

马叔伦、严灵峰认为“报怨以德”此处不妥,应已入七十九章

报怨以德


99

第64章

有人疑“复”应作“不复”,或“复”作“复补”解。

复众人之所过


100

第65章

河上公本:亦楷式。

知此两者亦稽(jī)式


101

第71章

帛书乙本: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文义皆不胜。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102

第72章

河上公等古本“狎”作“狭”。

无狎(xiá)其所居


103

第73章

此句又见六十三章,多家认为是重出,应删。

是以圣人犹难之


104

第73章

帛书甲本作“弹”,乙本作“单”,严遵本作“坦”。

繟(chǎn)然而善谋


105

第74章

帛书甲乙本:而为畸者。

而为奇者


106

第74章

帛书甲本:吾将德而*之;乙本:吾将得而*之。

吾得执而*之


107

第76章

严遵、傅奕本:草木之生也肉脆,缺“万物”,涵盖甚窄,义不胜。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108

第80章

帛书甲乙本、严遵、河上公本:使有什百人之器而不用,

使有什(shí)伯(bǎi)之器而不用


注:原文中“国”一律改为“邦”,为避刘邦讳而改。原文中常保持不变,避刘恒讳而改,形容词为恒,名词为常(复命曰常)·

三、《道德经》中重复及类似句子,共九处:

第一处:【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第二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十四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四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五处:【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六处:【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人。夫乐*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七处:【是以圣人犹难之】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八处:【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九处:【取天下】


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四、双关语

五十三章:道、盗谐音喻假修道士。

六十章:啬,极爱而不用;穑夫顺天时,不敢违。

七十二章: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厌,厌他;自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