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铿。资料图片
1931年2月7日深夜,风雪弥漫。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的刑场上,一位戴着高度近视眼镜,身穿蓝色毛背心的年轻女子和她的战友们,面对国民党军警的枪口,在悲壮的《国际歌》歌声和高昂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先后倒了下去。她身中7弹,壮烈牺牲。她,就是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冯铿。牺牲时年仅24岁。
冯铿被枪*时穿的羊毛背心。资料图片
1907年11月15日,在广东潮州城郊云步村(现枫溪区云步村)的冯家生下一个女婴,她的大哥冯印月根据唐代樊晃的诗句“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给她起了个颇有诗意的名字——“岭梅”,这就是冯铿的原名。后来,她立足文坛,曾用岭梅女士、绿萼、冯占春、雷若、冯铿等笔名发表作品。
冯岭梅出身于书香门第,原籍浙江杭州,清朝末年她的祖先因到潮州做官而迁居至此,一直到冯铿10岁时全家搬到汕头定居。她的父亲、母亲、哥哥都是教员,比她年长十岁的姐姐冯素秋工于诗文,岭梅自幼受到这书香世家的熏陶,酷爱文学,她八九岁起,便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和欧美的译著。
岭梅浓眉大眼,貌似男子,不喜修饰,又爱辩论。她自小就对社会上一切不平等现象深恶痛绝,常说:“敢打老虎的才是武松,欺侮弱小的不算好汉。”家庭中,姐姐素秋的婚事对她影响最深。素秋为反抗包办婚姻,被锁在小房间里,却誓不屈服,一反平日的腼腆温柔,迸发出反抗的怒号,曾惊动了古老的潮州城。后来姐姐自由恋爱虽获成功,但因找不到新生之路,最终郁郁而死。这件事,在冯铿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曾愤愤不平地问姐姐:“为什么不学书里的剑侠飞仙?她对病危中的姐姐说,要学女中豪杰秋瑾。她决心独立生活,走自己的路。”
中学时代,冯岭梅在汕头友联中学就读。友联中学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课余的文学艺术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岭梅开始在这里学习成长。
1925年,广东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国民革命军进行了两次东征,上海“五卅”运动影响全国各地,工农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以陈炯明为首的潮汕地区反动军阀统治摇摇欲坠,这样的革命形势使岭梅心潮澎湃,她从熊熊的革命烈焰中看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由于她热忱参加各项革命活动,被选为友联中学学生会执行委员、学艺部出版科长,主编《友联期刊》,还被选为岭东学生联合会代表。她还参加妇女会的工作。从早到晚,她总是提着一只藤织的小提篮,里面尽是书稿等物。除上课外,她便是写文章、印传单、出刊物,还自编、自导、自演话剧。1925年3月第一次东征军到达汕头时,她组织学生慰劳小队,到郊区金砂乡慰问革命军;11月第二次东征军抵达汕头时,她与许美勋一起参加了“庆祝十月革命节暨军民联欢大会”,见到了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和苏联顾问加仑,她激动万分,心中燃起了革命的火焰,兴奋得把一方手帕撕成了碎片。1926年,她会见过彭湃、李春涛、杜国庠等潮汕地区的革命人物,深受他们的影响。
她主张妇女解放,恋爱自由。她认为:“所谓‘爱’,如果建立在报应、买卖、条件上面,那么这种爱便无价值了。”当时她不顾父母要把她许配给有钱人家的主张,而与许美勋(冯铿父亲的学生)自由恋爱。
革命活动的实践锻炼使岭梅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同时,她的文艺创作之路也渐渐开拓发展。中学时代她读了不少中外名著,尤其是苏俄作家的作品。因而便有“大作家”的美称。她16岁便开始在许美勋主编的汕头《时报》副刊上发表文艺作品,主要是白话小诗和散文小品。在校内,她是《友中月刊》社的骨干。《友中月刊》曾寄赠鲁迅求教,得到鼓励和赞许。她的前期(1927春以前)作品大都发表在《友联期刊》《岭东民国日报》副刊和《火焰》周刊上,署名冯岭梅。作品反映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揭露封建礼教宗法势力的罪恶,抒发忧国情怀,歌颂自然、友情、爱情等。当然,这时她的理想还是朦胧的,思想境界还没有逾越个人的狭隘天地。她还写了一些尖锐的讽刺短文,其中一篇就是针对《平报》主编钱热储这个反动文人,文章痛快淋漓地直斥:“你这个热心储钱的人,爱钱不爱脸,将来总有一天,有钱也买不了你的命。”有人评论说,这篇文章“似乎太露骨了”。冯铿则说:“对这班坏蛋,不能客气,只有骂,像孔明骂死王朗一样,何等痛快!”这些作品,虽显稚嫩,但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也展露了其文艺才华。
岭梅在友联中学高中毕业时,刚好20岁。1927年春,她与许美勋离开汕头,到许美勋的家乡潮安县彩塘宏安乡旗地村一所小学当教员。那里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他们为农会办夜校识字班。课余,她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立志要成为作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潮汕地区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李春涛等革命志士被逮捕遭惨*。岭梅乔装男子,与许美勋伪称兄弟,逃出旗地村,到金砂乡避难,几天后,又转到新寮村,开始了农村的流亡生活。几经风险之后,在农友的掩护帮助下,后又潜回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汕头。农村的流亡生活和所见所闻,更加坚定了冯铿的革命斗争意志,她在《最后的出路》中写道:“时代的钟声把我们震醒了,从沉沉大梦中震醒起来了!我们要崛起,要努力,要和有彻底觉悟的同志联合起来!推翻一切,破坏一切,干着真正伟大的革命事业!”
1928年春,岭梅与许美勋到澄海县当县立小学教员,还到县立女校兼课。她教学认真,爱护学生,深受学生爱戴。但女校校长诬告她“赤化”“捣乱”,撤去她的教职。女校学生集体请愿挽留无效,不少学生便转学至县立小学,但当局不准县立小学收容,并撤了县立小学校长的职。两校的师生员工为此联合举行了示威游行,以示强烈抗议。但当局仍一意孤行,撤了岭梅和许美勋及许多同事的职,岭梅只能回到汕头。在这次斗争中,她深深感受到群众的力量,她说:“潮汕的青年就如同这韩江的怒潮一般!”
同年5月,他们回到汕头后,在庵埠镇郊找到一座废弃了的名为“亦园”的书斋,住在楼上,岭梅利用友人的藏书,日夜苦读、勤写。在那里,她的创作进入了中期,她的思想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1927年夏至1928年底,岭梅的作品有诗歌、散文、剧本、小说。这期间她的作品思想内容开始向纵深发展,题材也比之前广阔得多,并开始触及社会矛盾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如诗歌《晨光辐辏的曙天时分》,赞颂了劳工力量,鼓励斗争,格调高昂。中篇小说《最后的出路》全篇28章7万多字,是她创作中最长的作品(发表了前6章,署名冯占春)。小说以大革命时期潮汕地区为背景,描写了出身于封建家庭的女主人公郑若莲的学习、恋爱生活,表现了她的苦闷、沉沦、振作,最后以逃婚出奔作为她的出路。作品控诉了“社会的一切剥削制度”,喊出了“为自己为群众努力奋斗”的妇女解放的呼声。小说结尾描写女主人公坚决摆脱封建羁绊的决心:“她匆促地,和平时不同的毫无装束地向大门外跳出去。”这也正反映了作者的坚定决心——走向新的生活。(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卫公:《冯铿传略》
2.苏醒:《冯铿烈士传略》
3.许美勋:《记冯铿烈士》
4.马宁:《左联五烈士别记》
5.冯铿:《1930年10月14日给柔石的信》
6.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
作者:中共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陈立佳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